<p class="ql-block">本文刊载在《核事业的忠诚守护者》一书</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筑梦金银滩</p><p class="ql-block">-访原 221 基地消防大队战士罗生寿</p><p class="ql-block"> 石玉婷</p><p class="ql-block"> 回首在金银滩的18年时间,罗生寿说:“人生最美好的金色年华献给了金银滩,我无怨无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罗生寿,1956年出生于青海省湟中县,1972年毕业于湟中县多巴中学,1975年光荣入伍,在原221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消防大队服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5 年冬季征兵开始,邻村适龄青年们都踊跃报名,一心想要当兵的罗生寿再也坐不住了。寒冬腊月、滴水成冰,他内心火热,独自一人徒步七公里外的公社咨询征兵之事。当罗生寿从公社值班大叔口中得知征兵工作即将结束时,心顿时凉了半截。报名、体检、政审已经结束了,社里已经在召开定兵会了。罗生寿不愿放弃最后的机会,他要让公社领导、接兵部队领导知道湟中县多巴公社有一位已故志愿军战士的儿子,立志接过父亲手中枪为国效力。于是,他央求身旁那位公社值班大叔给他几张纸。当大叔得知他要写入伍申请书、决心书时,没有半点迟疑,把整整一本稿纸递给了他。罗生寿至今仍记得,接过稿纸后,他就趴在窗台上,掏出插在上衣口袋中的钢笔写申请书,却发现笔里的墨水已冻成了冰坨无法书写,好心的大叔让他进入值班室,借着炉火烤热钢笔。待墨水消融后,罗生寿奋笔疾书,写下了十多份入伍申请书和决心书,站在公社会议室门外,见到每一位会议期间出来走动或办其他事的人员,就主动上前央求他们帮忙带一份申请书、决心书交给会议室领导。十几份申请书、决心书递进去了,可泥牛入海一一一点动静都没有,心生绝望的罗生寿觉得入伍无望,含着泪水、怀着满腔的遗憾离开公社大院。但没走几步,倔强的罗生寿又毅然转身抱着书包呆呆地趴在公社的半截土墙上。“罗生寿,罗生寿!”,只听得几声洪亮的声音,他抬头一看,竟是公社武装干事,罗生寿连声答应着,三步并作两步奔到他面前。干事从衣袋拿出了一张表递给他说:“你现在就把表填了,你递交的所有入伍申请书、决心书我们都收到了,参会领导们非常感动,认为你参军入伍的决心非常坚定,决定破例召你入伍,你是今年最后一名应征入伍青年。回去后,把你的申请书、决心书誊写在大红纸上,明天我们要张贴在体检站的墙上,让群众都知道我们多巴公社适龄青年应征入伍的高昂热情和坚定决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6年2月22日,罗生寿和其他48名湟中籍应征青年在县武装部换上了崭新的军装、带上大红花,光荣入伍,成为基地消防大队的一员,奔赴金银滩开始了壮美的军旅生涯。而这段难忘的参军经历,源于罗生寿对伟大祖国炽热的爱,对保家卫国坚定的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罗生寿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深受‘两弹一星’精神教育的我,深知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永远不干,一个人只有把个人命运融入国家命运才能有所作为。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正如他所言,自来到基地的第一天开始,他一生最为艰辛也最不平凡的生活从此拉开了序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经过一天的奔波,罗生寿和战友们到达位于海晏县的基地乙区消防大队新兵训练营地。通过严格的政治教育、保密教育、军事训练、消防业务技能训练,罗生寿完成了从农村青年到革命军人的初步转变,也收获了从军后第一张“先进个人”奖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兵训练结束后,罗生寿被分配到二中队六班,深知自己当兵不易,每天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和军事、消防技能训练,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工作,还主动报名带领战友为消防大队菜园子筑围墙。因表现突出,当年10月被消防大队选中参加驾驶员培训,且通过考试取得了驾驶执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就在罗生寿和战友们准备回消防大队驾驶消防车一试身手时,司训班接到了新的指令一一参加基地筑路工程。这是海晏县城、海晏公路管理站、基地厂区三条公路交汇的三岔路口,由于车辆通行密集,路面严重破损,基地决定进行修整。由房建处牵头派出35人、交运处派出30人,共同完成三岔路口公路的修复工程。交运处与消防大队协商,决定由刚刚结业尚未离开的消防战士立即转入筑路工程新战场。此后,交运处调拨8辆解放牌翻斗车,从青海湖克土火车站料场拉运铺路用砂石等筑路材料。刚刚取得驾驶执照的罗生寿因第一次独立驾车,热情高涨,同大家起早贪黑拉运筑路材料,不到10天就提前圆满完成了运输任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筑路过程中,罗生寿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是战友董希海和祁生林在运输途中发现过往车辆掉落在路面上的200余斤羊毛,在无法查找到失主的情况下,两人齐心合力将羊毛装到车上,拉到海晏公路管理站交给了管理站工作人员,管理站领导对消防战士的优良作风予以高度赞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运输任务完成后未作休息,罗生寿所在的这支队伍再次接到了新任务一一炼化筑路沥青。由于没有住宿的地方,罗生寿便和战友们在海晏公路管理站斜对面土坡处支了两顶帐篷作为宿营地。战士们一天两班倒,连续工作炼化沥青。由于当时条件简陋,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炼化沥青的有毒烟气熏得大家眼睛发红,一个个像是得了红眼病,可不管是红眼睛还是肿眼泡,却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大家就一个心思:把任务完成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沥青炼化任务存在一定的危险。罗生寿回忆说,“有一天,大家都在抓紧干活时,油桶炼化沥青有一部分流到了火糟里,正在用十字镐破油桶的董希海被瞬间爆燃的大火冲翻在地,当他爬起来时,身上、脸上都是沥青飞沫,庆幸的是烧伤深度不是特别严重,经过基地医院救治总算没有破相留下残疾。消防战士为基地筑路受伤,引起了基地领导和消防大队、交运处、房建处领导的高度关注和关心,他们先后到医院看望慰问。这次事故以后,大家在工作中更加注意生产安全,经过近60天的勤奋工作,提前圆满完成了筑路任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70年代末,为解决基地科研生产骨干夫妻长期两地分居问题,基地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解决了一部分职工家属户口,但家属住房困难的矛盾也随之而来。1980年8月,基地领导决定在基地交运处北面一处开阔平坦空地上修建30栋平房,解决部分职工家属住房问题。基地领导考虑到消防大队清一色的壮小伙缺乏建筑经验与技艺,决定从四分厂抽调有建筑经验的职工与消防大队战士组成联合施工队。殊不知消防大队来自农村的战士中,有在家乡建房经验和技艺的能人,在一中队指导员李福的带领下,大家从地基开挖到打地梁,从垒砖砌墙再到上梁封顶,干得热火朝天。当年9月底,消防大队官兵承建的一幢幢红砖瓦房傲然屹立在美丽的草原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0年10月,罗生寿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5月转为志愿兵,1985年底,基地消防大队退役。而罗生寿和留队的57名战友含泪摘下心爱的领章帽徽,成为改制后专职消防队中的一员。1990年罗生寿被调入基地公安局成为一名公安民警,直到基地撤编销号时离开了金银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回望走过的人生路,罗生寿由衷地感慨道:“像我这样的农村孩子能走出这样的人生道路,离不开党的教育、部队领导的关怀和战友们的帮助,生命中有了当兵的经历,一辈子都不会后悔,人生有在金银滩为祖国核事业奉献的历程是一生的荣光,能在基地工作,为党和国家核事业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是我这一生最大的骄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系青海原子城纪念馆规划保护部工作人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