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2024年11月10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西班牙,一个拥有50处联合国世界遗产、仅世界遗产城市就有15座的国家,有着极多的、凝聚成被人作为朝圣对象的教堂、城堡和宫殿,很多的博物馆把那些几乎已能穿透所有物理空间的、俯拾即是的“过去”汇聚在一起,任人瞻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马德里的索菲娅王后国家艺术中心博物馆就是世界级的博物馆之一。它得名于西班牙索菲娅王后,是西班牙马德里的一座国立20世纪美术博物馆。 这里是个艺术先锋之地,是广受喜爱的马德里“艺术走廊”的组成部分。博物馆于1990年正式对公众开放,其中收藏了从19世纪末到现在的很多重要的西班牙和世界艺术珍品。 开放两年后,毕加索的名作《格尔尼卡》也来到这里,成为影响博物馆规划和各种活动的一幅最重要的展品。这个博物馆有超过18,000件馆藏,也是一个致力于研究、试验和对艺术进行反思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马德里的室外气温只有4摄氏度,很冷。盈盈提前下班,带我去索菲娅王后国家艺术中心博物馆。6点半我们到了博物馆门口,已经有人在排队,一问,前面的人告诉我们还有半小时就是免费进入的,我们也体验了一下免费排队,我们排在第35、36位。从地中海吹来的风真的是很冷,幸亏我们都穿了大衣。不一会儿,排的队伍就很长很长了,绕了大广场半圈,看来,真是即使天寒地冻也阻挡不了人们对艺术的崇尚。我们忍受着寒风和冷冻,只为了亲眼目睹20世纪最有代表性的、超现实主义三大绘画大师毕加索、达利、米罗的现代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凸出在博物馆门面的是两部玻璃的透明大电梯,是先锋派设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门口有个雕塑,名叫“西班牙人民通向星空”,其实是一株从地上长出的细长仙人掌,上面有个星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门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排队进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进入博物馆,就喜欢上了这儿的环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馆内收藏了西班牙后现代主义大画家<span style="font-size:18px;">毕加索、达利和米罗</span>三位大师的杰作作品。亮点是:巴勃罗·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萨尔瓦多·达利的《窗边的女孩》作品,米罗的 《夜里的女人和鸟》。</p><p class="ql-block"> 还有他们的和许许多多国家级知名画家的作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重要的毕加索名画《格尔尼卡》位于二楼,以前说不可以拍照,很幸运,今天作品可以拍照。</p><p class="ql-block"> 为可以看得清楚,我把作品横着拍照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里,有必要专门说一下毕加索:西班牙现代艺术家,1904年定居巴黎,创作大量现实性、思想性的绘画作品,生动地描绘了都市人群形象。代表作壁(油)画《格尔尼卡》以反法西斯暴行为题材,表现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痛苦,揭露了法西斯的暴行,公认为世界名画。</p><p class="ql-block"> 有关此画 篇后专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说实话,我来这里主要是奔着毕加索和达利,今天绝对没有让我失望。索菲娅王后博物馆以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壁画为荣,很快我就找到了它。二楼专门有一个整体的大房间用于展示这幅画、几幅草图以及它创作过程的照片记录。《格尔尼卡》长8米宽4米,整整占据了一面墙,有非常严密的安保,不能靠近。一是保护这幅画,二是禁止游客录像。我站在离画一米的地方,亲眼细品毕加索的巨幅油画《格尔尼卡》作品。它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这幅画没有彩色,他用的是灰暗的色调,也许黑白灰才能表达作者的绝望的情感。我看得仔仔细细,真真切切,确实感到身心震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萨尔瓦多·达利也是一个很有才华的艺术家,他的《站在窗边的女孩》,是非常好的写实作品代表。他惊人的超现实风格是有着精湛的绘画技巧的根基的。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封他为普波尔侯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胡安.米罗,西班牙抽象画家,也有一整个房间的作品展出。 因为他的作品有一种童稚般的欢乐,他也被称为是“把儿童艺术、原始艺术和民间艺术揉为一体的大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幅名为《夜里的女人和鸟》的画作,是米罗82岁高龄时(1975年)创作的。画笔留下的痕迹是完全的肯定与自信,充满力量的轮廓线向画面各个方向扩张,仿佛在试图打破画纸形状的局限。从他的画作中可以感受到强烈的孩童般活泼顽皮的创作风格。这种气场十足的表现力是经由几十年的疑惑和探索一点点累积得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拉斐尔·佩里色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合唱团的女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span style="font-size:18px;">还展出同时期三大画家的其他作品以及其他艺术家的作品。主要收藏西班牙本国的、从19世纪到现代的艺术作品,琳琅满目。</span>但由于我不懂西班牙语,无法准确的记录下画的题目和作者的名字,严格的来说属于走马看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时我想,要是我们老年大学的油画老师章建军、李志强和他们油画班的学生们一起来看肯定更有劲,能说出许许多多的道道,而且会从中受益匪浅,肯定比我懂的多很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越看越觉得,毕加索、达利、米罗,等等,等等,真的都是大牌哦!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些巨作的真面目,来得真值了!但对我来说,来这一切都是为了特意去那里看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和达利的《窗边的女孩儿》,幸运的是,为了永久的留念,我都和这两幅画合影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馆内的其他收藏太多太多,还有许许多多的小小画,雕塑,还有很多令人不解的极简主义和现代作品。有些想象瑰丽而奇诡,我没法理解画家要表达的主题;有些血腥残忍,如无头颅半截血人的斗牛士、战场上横尸遍地的血人,……,看了想吐,心情会不好,所以很多都没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没有任何人能够给西班牙下一个定义,这个曾经改变了世界政治版图的国度,总是在狂野、奔放、浪漫、灿烂的气质之中不断地编织交融,深入人心。腓尼基人、罗马人、西哥特人、摩尔人兜兜转转,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委拉斯开兹、戈雅、毕加索、达利、米罗的名字响彻世界。热情奔放、蕴含着神秘感伤的弗拉明戈是西班牙性格的映照,堂·吉诃德的骑士精神至今仍感染着走进文学世界的每一个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过,无论是带着高贵忧郁气质的呢喃,还是明媚阳光下的热情似火的呼喊,都是西班牙式的叙事。这个文明交融、信仰激荡的国度,正因这份复杂的气质,留给了人们无穷无尽的想象和向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关于毕加索的《格尔尼卡》</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这幅画的背景介绍</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毕加索曾解释此画图像的象征含义: 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公牛象征强暴,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光明与希望。画中也有许多现实情景的描绘:画的左边,一个妇女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嚎,她的下方是一个手握鲜花与断剑张臂倒地的士兵;画的右边,一个惊慌失措的男人高举双手仰天尖叫,离他不远处,那个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样地仓惶,以致她的后腿似乎跟不上而远远落在了身后。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难者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画中的诸多图像反映了画家对于传统绘画因素的吸收。那个怀抱死去孩子的母亲图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圣母像传统;手持油灯的女人,使人联想起自由女神像的造型;而那个张臂倒地的士兵形象,则似乎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某些战争画中的形象,有着姻亲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毕加索不仅是一位富于叛逆精神的大胆创新者,同时也是一位尊崇和精通传统的艺术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乍看起来,这幅画在形象组织及构图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这似乎与轰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细察此画,却发现所有形体与图像的安排,都是经过了精细的构思与推敲,有着严整统一的秩序。在画面正中央,不同的亮色图像互相交叠,构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轴,恰好将整幅长条形画面均分为两个正方形。而画面左右两端的图像又是那样地相互平衡。这种所谓金字塔式的构图,与《最后的晚餐》的构图,有着某种相似的特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另外,全画从左至右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突出显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强调受伤挣扎的马,其上方那盏耀眼的电灯看起来好似一只惊恐、孤独的眼睛;第三段,最显眼的是那个举着灯火从窗子里伸出头来的“自由女神”;而在第四段,那个双臂伸向天空的惊恐的男子形象,一下于就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其绝望的姿态使人过目难忘。毕加索以这种精心组织的构图,将一个个充满动感与刺激的夸张变形的形象,表现得统一有序,既刻画出丰富多变的细节,又突出与强调了重点,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此画是毕加索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艺术家,毕加索对于这一野蛮行径表现出无比的愤慨。</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