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印刷术高度发达而又出版自由的当今社会,著书立说已不是某些人的专利,文苑更是争奇斗艳,出版的个人诗文集汗牛充</p><p class="ql-block">栋。令人遗憾的是个人楹联专著寥若晨星。吴玉泉先生的《百姓楹联》一书的问世,无疑为多姿多彩的文苑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楹联由来已久,她是由传统诗歌派生出来的一个分支,与诗歌一样熠熠生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从创作手法看,楹联与格律诗有相通之处,要求语言高度精炼,讲究对仗与平仄;但又各有千秋。诗旨在言志,诗人往往因感而发;楹联却要受特定环境的制约,重在切时切景,往往需要专门的知识。关于这一点,在这本册子中就能得到充分的印证。</p><p class="ql-block"> 例如本书收入的寺庙类楹联,作者如果没有宗教方面的基本知识,没有对佛教和道家较为深入的研究,不是仅凭创作诗词的基本功就能挥洒自如。尤为可贵的是册子中占绝大部分的宗祠楹联。传统宗祠联的最大弊端在于千人一面,陈词滥调居多,带有浓重的古旧气息,清新有致者为数有限。吴玉泉先生创作的宗祠联能另辟蹊径,不拘一格。他将山水风景、历史文化和历史名人融合一体,在同一祠堂里创作出内容多样、风味迥异的楹联。例如他为芦洋吴氏宗祠所撰的楹联,“派承仙岫晴云缭绕生祥瑞,堂对富春逸韵清闲唱孝歌”“芦竹丛中芦笋杆杆孙有庆,富春江狐源滚滚库常盈”,景物描写与宗祠文化水乳交融,虚实相生。这样的宗祠联举不胜举。吴玉泉先生还为一百多个姓氏撰写了历史名人联,涉及的古人多达数百。作者对古代名人的生平和典故谙熟得如数家珍,如果没有深厚的古文功底,没有涉猎大量的古书,谈何容易!阅读此书,不但能得到艺术的享受,而且能借机稍略了解许多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光耀一时的人物,扩大读者的知识面。</p><p class="ql-block"> 吴玉泉先生对楹联的创作的确达到了较高的层面,富春公园重修时,公园公开向社会征选四幅大门楹联。在大量的稿件中,经过评委甄选,吴玉泉先生的两幅对联赫然被镌刻在富春公园大门的巨柱上。如此看来,读者也许会以为作者一定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饱读诗书的诗人兼学究了,但我要遗憾地告诉读者,诸君仅是猜对了一半。其实,命运并没有青睐这位多才多艺的老人</p><p class="ql-block"> 吴玉泉先生出生于一个偏僻的乡村,因家庭成分的影响,仅仅受过五年小学的教育就不得不辍学在家务农。他不甘屈服于命运,家庭成分的阴影没有丝毫淡弱他求学的狂热渴望,朝耕夜读,硬是凭着刺股悬梁的毅力博览群书,到处寻师求教。为向一位老詩人学写诗,他的经历堪比程门立雪。也因此,他开始不折不挠地走上了诗词创作的道路,笔耕不辍。他的勤奋使他成为饱学之土,而多年撰写族谱知识的积淀又使他对宗祠文化有了较为深层的理解,因而,他撰写的宗祠联,少了一些传统宗祠联的酸腐气,而更多了一些诗的灵性。我们在品读他的作品的同时,是否会对“自学成才”这句古语又有了新的感悟?吴玉泉先生是我素来敬重的长者,他要我为他编辑此书,我义无反顾地接受此任。在编辑过程,我认真品读每一幅楹联,常常为之拍案,为之感动,于是就产生了以上的感想,形诸文字,权当为序。</p><p class="ql-block"> 秋园诗社长林毓秀写于2017年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