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自驾游河南(1):感受开封的古韵(上)

陈兵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河南省是中华民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夏、商、周三代文明的核心区。先后有20多个朝代200多位帝王在河南建都兴业。我们常说的中原,狭义上通常指今‌河南一带。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最初的概念来源于《‌诗经》,意指“原野之中”,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原的定义逐渐演变为特定的地理区域。中原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文化和历史的象征,代表着中华文明的摇篮。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原的范围从狭义的河南地区扩展到包括黄河中下游的更广泛区域,成为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要想更深刻了解华夏历史,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中国的三大部分必须走到看到,即陕西的西安,还称为西京,它是中国早期朝代国都的所在地,延续了几个世纪,还有就是北京,这是自元朝以来直至现在的国都,另一个就是河南,它的开封、洛阳曾是中国很长一段时间数个朝代的国都。笔者从小居住北京,西安也去过多次,只有河南开封、洛阳欠缺,2024年金秋时节,下决心自驾去了解这些地方,弥补有生以来的遗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从京城驾车出发,先直奔古城开封,大广高速车少快捷,行程670公里,用时8小时,顺利到达开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开封市,简称“汴”,古称大梁、启封、汴州、汴梁、汴京、东京,是河南省辖地级市、河南省原省会,迄今已有4100余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先后有夏朝,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宋朝,金朝等在此定都,素有“八朝古都”之称。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在开封城北40里的陈桥驿(今属新乡市封丘县)发动“陈桥兵变”,以“宋”为国号,建立宋朝,建都东京开封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驾车奔驰在开封的大街上,感觉道路挺通畅,少有堵车情况,城市规模比北京小很多,多处景点互相离着也不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开封市风光秀丽的包公东胡北岸,有一片红墙碧瓦的宋式建筑群,它气势恢弘,巍峨壮观,十分引人注目,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游览的目的地、当年包龙图治理京师的地方——北宋开封府。开封府又称南衙,初建于五代后梁开平元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历代的官府中以北宋开封府规模最为宏大,是北宋管理国都及京畿地区的重要机构,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政府,地位非常显赫。开封府作为位居首都的”天下首府”,曾有过160余年的辉煌,宋太宗、宋真宗、宋钦宗三位皇帝当皇帝之前都曾在这里当过府尹,并且先后有寇准、包拯、欧阳修、范仲淹、苏轼、司马光等一大批杰出人物在此任职,不仅树立了”公生明”“清、慎、勤”的道德正气,也形成了以”廉政刚毅”为鲜明特色的开封府官衙文化,开封府也以此深得民心,名垂青史,成为四海闻名的中国古代官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驾车至开封府前,高大辉煌的城楼近在眼前,楼前左右两条巨龙模型在鲜菊花的簇拥中格外引人注目。这座开封府,是以宋代的开封府为原形重新修建的主题文化景区,占地60余亩,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步入开封府大门,迎面而来是雄伟壮观的殿堂楼阁,金壁辉煌目不暇接,它们是依北宋《营造法式》建造,以正厅、议事厅、梅花堂为中轴线,辅以天庆观、明礼院、潜龙宫、清心楼、牢狱、英武楼、寅宝馆等五十余座大小店堂。当然,这里的所有建筑均为2003年8月在原址上复建的,千年前的开封府早已深埋地下十几米深处了。由于黄河在开封已成地上河,黄河水害多次侵蚀,昔日的古建筑基本都被战火和灾害毁灭得荡然无存,但历史文化却保留下来当年的辉煌。开封府是当时国家重要机构,史册记载让它流传千古,特别是那位令人尊敬的“包青天”,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现在复建恢复了当年的模样,传承了历史的韵味,继续让其流芳千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急迫走进正厅大堂,这是当年府尹处理政事的地方,其中以包公判案最为著名。正厅上方高悬“正大光明”四大金字,两旁分别是“勤政为民”“清正廉明”,案桌前面摆放着“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三把铡刀,是分别惩办皇亲国戚、贪官污吏、恶霸无赖的最高刑具,威风凛凛、令人敬畏。这“青天三铡”的故事从包公的传说中已人人皆知。人们向往社会清明、官员廉洁、公正公平是永恒的理想,包公的形象已深入人心,开封府正厅大堂的情景表达了老百姓的心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天来参观的学生很多,大部分是中学各年级的孩子。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完正厅就拥向开封府最高的建筑清心楼。它位于开封府的东北角,是全府的最豪华的建筑,其命名来源于包拯的言志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这座楼原本是作为观察整个京城火情的瞭望台而建,为了避风雨同时保持美观,被设计成楼阁式建筑,楼高32米,飞檐重重,俊俏挺拔。‌楼的第一层立有包公全身铜像,是全国最高的包公铜像。顺楼梯逐层攀登,每层都有专题展览,第五层是宋代服饰展,当时男女穿着长袍,色彩鲜艳,宽松肥大,制作复杂,感觉是当时的生活清闲,这样的服装不适应节奏紧张的现代社会,怪不得没有流传到现在。第六层是最高一层,学生们都挤在外廊观景,汴梁风光尽收眼底,远处高楼林立,紧邻开封府的包公湖波光粼粼,近处下面的大片楼宇是开封府建筑,威严壮观。见几个学生戴着从地摊买的宋朝官帽,帽子两边的长耳朵颤颤悠悠的,便开玩笑问:这么小就当官啦,几品哪?学生们嘻嘻哈哈笑着还有些不好意思。孩子们天真无邪,参观些古迹可增长他们的知识和见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清心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学生们当了宋朝官员,不知是几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宋朝服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清心楼附近有拱奎楼和明礼院,这是与科举考试关联的场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因为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吸取“五代十国”的教训,认为武会对国家政权造成威胁,便重用文人,降低武官的地位。由此当时的人们把科举考试当作人生头等大事,将金榜题名看作人生重要的出路,这样科举也成为开封府重要职责。拱奎楼和明礼院就是科举考试的场所。当时的考生在这里进行考前辅导、咨询、应试等。这里有一套图片,详细介绍了考生参加科举考试的全过程,挺像如今的高考。不过当时考生中举后都要封个官,成为国家管理人才,从此出人头地,前途灿烂辉煌。宋朝重文的政策也造就了很多文学大家,如著名的“三苏”还有欧阳修、范仲淹等,他们都留下了千古名篇,成为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一部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拱奎楼和明礼院的建筑都有一定的规模,当年的考生从全国四面八方进入这里,为人生一搏想是竞争非常激烈的,历史就是这样的重复,也传承至现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开封府里机构挺多,距今年代久远,有的楼宇闭门没开放,我们只能重点游览。在出口附近有一牢狱区,是关押罪犯的地方,这样的牢狱在古代衙门里都会设置。曾游览过山西榆次、平遥县衙,里面都设有监狱牢房,看来古代的政府机关里除是各部门官员办公场所,监狱也设在里面,也不怕罪犯万一越狱破坏及杀伤权力机构的设施或官员,也许是为审案方便或树立权力机构的权威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转了一下开封府的牢房,与见过榆次县衙里面牢房不同的是,这里牢房不是封闭式的,每间牢房单独关押一名犯人,里面有砖砌的炕,一面是木栏杆,犯人完全处于一眼就能监视之下,但死牢还是在地下封闭中,看着阴森可惧。牢狱区还摆放着一把椅子,据说是宋太祖来视察监狱时坐的,以后历代宋朝皇帝来视察都坐此椅,当然这把椅子不可能是千年前那椅子,而且原来的开封府遗存早已被深埋地下了,这是现代仿制的,另一边还停放着仿制的木囚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从开封府出来已至中午,本想去包公祠看看,而且离着不太远。途中遇一当地老者,聊起了开封古迹,他说实际上开封古迹多,但最能代表可看的只有两处,就是开封府和清明上河园,而且这两处的原迹也深埋地下了,过去这儿的黄河决堤,古开封已被淹埋了,现在的开封府和清明上河园也是后建不久的,但是根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是真正开封存在的,那包公祠等一些其他的都不是开封原有的,包公老家不在开封,他的祠堂是后人为纪念他后修的,你们在开封时间有限,主要把开封原有的东西看好。另外还有个龙亭公园也可看看,现在那儿正办菊花展,菊花是开封的市花,很值得欣赏。听了他的话感到有道理,便放弃去包公祠,吃了午饭便驾车到了清明上河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清明上河园是按照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仿建的,此图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有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清明上河图》中画有的人数常见的有500余人说,各种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只,房屋楼阁三十多栋,推车乘轿也有二十多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走进清明上河园,面积不小,依照《清明上河图》为蓝本以1:1的比例复原,占地600余亩,其中水面180亩,景观建筑面积30000多平方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进大门不远有清明上河图铜雕,在此细观,描绘的是东京汴梁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上面的人物栩栩如生,商铺客栈充满汴河两岸。画中那座横跨汴河的虹桥是中国古代桥梁的杰作,其势如虹,上可走马过人,下可载货行舟。据史书记载,汴河始于战国的魏,通于隋,畅于宋,上起河洛,下至淮泗,直通长江,为北宋南北贯通的大动脉。在当时的东京城,汴河两岸是最繁华热闹的地方,但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清明上河图》的汴河及建筑早不复存在了,如今清明上河园的汴河及各种建筑是现代仿建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倘徉在汴河岸边,也有众多商铺,却找不到《清明上河图》上的感觉,古韵缺失了,只显示着现代的气息。园中全天定时有不同的演出,我们只看了一场杂耍,说晚上有打铁花演出好看,却要在20点以后进行,演出也就十分钟,为看十分钟演出还要再等5小时以上觉得没有必要。不过选择了乘坐汴河游船,顺汴河转了一圈,通过几座桥,看了些仿建的建筑,如仿建的客栈倒与图上的相似,虹桥等桥梁建筑对比图上也很逼真。河的一段岸边还有高的粮仓、大的水车,这里离开了喧闹云集的商铺的那段显得寂静,不清楚是否与图一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如果是好吃者此园有不少去处,小吃铺面很多,可我们不好这口,选择出园。走到一处墙边,见墙角摆放木枷还有通缉罪犯牛三的布告,起先以为是收费照相道具,但见一年轻父亲带其幼儿自戴刑拘免费拍照,觉得挺有意思,便也试了一下,主要想体验一下戴木枷的感觉。木枷很轻,真是道具,实际古代犯人戴的木枷要根据犯罪的程度戴不同重量的木枷锁,宋朝时期最重的木枷25斤,也有十几斤的。那25斤的戴上走一天路也够受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到达开封第一天的行程基本结束了,虽然游览的是现代仿建的建筑,但有历史文化的底蕴,还是感觉了开封的古韵。历史的传承,文化的传播,使中华民族的灿烂延续至今,我们为此自豪骄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明天我们将继续转游开封,继续欣赏古城的风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未完待续)</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