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坐落于明清皇家坛庙先农坛内,是一座以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技艺以及先农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span>于1991年9月对外开放。这个博物馆在北京众多博物馆中可能属于小众类型的,可随着旅游兴盛及对古建筑的重视,这个博物馆的人气也越来越大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先农坛北门</p><p class="ql-block">先农坛<span style="font-size:18px;">又名山川坛,</span>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明成祖迁都北京时创建的。</span>大体格局形成于明嘉靖年间;清乾隆时期经历较大规模重修,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先农、山川、神祗、太岁诸神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古建筑博物馆开设了《中国古代建筑展》、《北京先农坛历史文化展》及特展等展区。藏品有北京旧城模型、北京隆福寺藻井、北京天坛祈年殿模型等,以及众多的反映中国古代宫式和民间建筑的模型以及大量的建筑文物、标本等。</p> <p class="ql-block">太岁殿</p><p class="ql-block">是先农坛内<span style="font-size:18px;">最雄伟的一组建筑,坐北朝南,</span>又叫太岁坛。明嘉靖以前,太岁、风云雷雨、山岳海渎等神灵都在此供奉;此后则专门用来祭祀太岁神直至清亡。</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每年冬至或翌年立春及遇到水旱灾害时,都要在此进行祭祀太岁的活动。</p> <p class="ql-block">“祭祀太岁”—太岁坛复原陈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拜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span>太岁殿南面,与太岁殿相对。</p><p class="ql-block">古代建筑博物馆的展览主要集中在这组建筑内。</p> <p class="ql-block">现有藏品中,堪称精华的为隆福寺大殿藻井和1949年北京旧城模型。</p> <p class="ql-block">隆福寺藻井</p><p class="ql-block">建于明景泰年间,1976年因地震从大殿上拆下。藻井外圆内方,如制钱状。圆井作三重天宫楼阁,自上下垂,形如伞状。中心方井旁刻有楼阁、舞人,周壁彩绘人物,精巧华丽,是为一绝。最为珍贵的是藻井中心直径近2米的天文星象日。每个星座都是用白色沥粉塑出,旁边注有工整的楷书名称,是研究古代天文难得的实物资料。被古建界公认为独一无二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1949年北京旧城模型</p><p class="ql-block">此模型<span style="font-size:18px;">堪称中国沙盘之最。</span>制于1950年,由108块模型沙盘拼组而成,占地近90平方米。模型详尽而写实地表现了老北京城内的每一条大街小巷,官府民居、园林古建,是研究北京不可多得的形象材料。</p> <p class="ql-block">鬼斧神工—砖木石雕</p> <p class="ql-block">木雕门</p> <p class="ql-block">识别一下木材的种类:</p> <p class="ql-block">金砖</p><p class="ql-block">图为清朝嘉庆、咸丰、同治和光绪年间的四款金砖。</p> <p class="ql-block">金砖上有小长方格的刻字,表明此砖的出厂时间、地点、工匠名字等信息,体现了古代建筑严把质量管理的工匠精神。</p> <p class="ql-block">有斗拱的汉代陶屋</p> <p class="ql-block">四合院砖雕门楼</p> <p class="ql-block">四合院楹联大门、大门象眼及大门砖雕。</p> <p class="ql-block">砖雕</p> <p class="ql-block">安徽西递徽州民居</p> <p class="ql-block">徽州民居风火墙</p> <p class="ql-block">福建土楼模型</p><p class="ql-block">福建土楼这一进“<span style="font-size:18px;">世界遗产名录”</span>最具民居特色的建筑,在漳州最多;另外,还有龙岩永定和初溪的著名土楼群。</p> <p class="ql-block">下附两张本人拍摄的福建土楼图片:</p> <p class="ql-block">侗族鼓楼模型</p><p class="ql-block">侗族鼓楼具有独特风格,流行于湖南、贵州、广西侗族聚居地。</p> <p class="ql-block">明清故宫图</p><p class="ql-block">左侧的三大殿从上到下分别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p> <p class="ql-block">附图:故宫院殿</p> <p class="ql-block">皇家园林</p><p class="ql-block">建造布局上山水交相映照,成为十七、十八世纪欧洲竞相效仿的中国传统建筑。</p> <p class="ql-block">苏州拙政园</p> <p class="ql-block">明清北京的皇家坛庙</p> <p class="ql-block">上:武当山金顶;左下泰山岱庙,右下北京东岳庙。</p> <p class="ql-block">世界十大石窟中有六个都在中国,分别是:新疆克孜尔、甘肃莫高窟、甘肃麦积山、山西云冈、河南龙门石窟及重庆大足石刻。</p> <p class="ql-block">石窟模型</p> <p class="ql-block">明代山海关</p> <p class="ql-block">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坊,俗称“八脚牌楼”。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跨街而立。立于明万历十二年十月(公元1584年)。许国石坊是许氏衣锦还乡时在家乡歙县立此坊。</p><p class="ql-block">许国石坊,特别之处在于不是通常的四柱而是八柱,形成四面围合。这例牌坊是封建社会为旌表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是最能诠释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载体。</p> <p class="ql-block">辽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西夏王陵鸱吻 (西夏)</p><p class="ql-block">是屋脊上的建筑构件,琉璃面陶器,源于宁夏银川王陵出土文物。</p><p class="ql-block">鸱吻是屋顶正脊两端的装饰物,正面相对而立。龙头鱼尾,下部龙头方筒形,下端开口,露出獠牙。鸱吻为建筑物的正脊饰物,因其形体硕大,可推测它所在宫殿的宏大。</p><p class="ql-block">绿釉鸱吻是古代正脊两端的装饰物,具有多种寓意:首先,它具有避火灾的功能;其次,它可以驱逐来犯的厉鬼,守护宅第平安。此外,还象征着丰衣足食和人丁兴旺,表达了对生活的期望。</p> <p class="ql-block">明代景德街牌楼斗拱(明 )</p> <p class="ql-block">江苏苏州报恩寺塔</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模型</p> <p class="ql-block">附:应县木塔实物图</p><p class="ql-block">应县释迦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西北佛宫寺内,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样式雷”烫样</p> <p class="ql-block">特展:北京中轴线上的古建筑</p><p class="ql-block"> 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其中北京有8项)。</p><p class="ql-block"> “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经不断演进发展,形成今天全长7.8公里、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p> <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俯瞰图</p> <p class="ql-block"> “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经不断演进发展,形成今天全长7.8公里、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p><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15个遗产构成要素,自北向南依次为:钟鼓楼、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太庙、社稷坛、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正阳门、南段道路遗存、天坛、先农坛、永定门。</p><p class="ql-block">古建筑博物馆在先农坛内,即在中轴线上。</p> <p class="ql-block">天坛祈年殿模型</p> <p class="ql-block">故宫角楼模型</p> <p class="ql-block">斗拱是极具中国建筑特色的构建,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还可以体现建筑的等级与特征。</p> <p class="ql-block">建筑中的斗拱结构</p> <p class="ql-block">门墩儿</p> <p class="ql-block">(左)焚帛炉和(右)具服殿</p> <p class="ql-block">具服殿</p><p class="ql-block">是皇帝在亲耕仪式前更衣的场所。明清两代皇帝在先农坛祭祀先农与亲耕时, 由宫城乘辇沿北京中轴线向南抵达先农坛,由先农坛门进入,西行至太岁殿进行祭祀,再向东至具服殿更衣,而后至耤田亲耕。</p><p class="ql-block">在具服殿更衣:明代皇帝更换耕田礼专用的皮弁(bian)服,清代则是更换黄色蟒龙袍。</p> <p class="ql-block">神农氏即炎帝</p> <p class="ql-block">这个《明清两代皇帝亲耕亲祭先农坛统计表》挺有意思的:在清朝的十位皇帝中,雍正帝在位13年亲耕12次,1次遣官代耕,是来先农坛亲耕比率最高的一位皇帝;而慈禧的儿子同治也在位13年,0次亲耕均为遣官代耕。</p> <p class="ql-block">观耕台</p><p class="ql-block">是皇帝亲耕完毕后观看王公大臣耕作之处。</p><p class="ql-block">观耕台建于清<span style="font-size:18px;">乾隆1754年,</span>三面各有汉白玉台阶9级,侧面雕有莲花图案,四周汉白玉石栏板,须弥座形制,雕刻有花草图案的黄绿琉璃砖贴面,<span style="font-size:18px;">富丽堂皇</span>很独特。</p> <p class="ql-block">明清耕田</p><p class="ql-block">先农坛耕田遗址昭示着中华民族以农立国的治国之本和悠久的重农传统。</p> <p class="ql-block">明清耕田礼仪区考古遗址。</p> <p class="ql-block">先农坛院内有两棵树龄300年以上的古柏。</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建筑屹立于世界建筑之林,而自成体系,独树一帜,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观此博物馆,可以领略古代建筑的辉煌历程,欣赏典雅精致的造型和独具一格的技艺,并能感受到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收获满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