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赵延年先生是我国现代木刻艺术大师之一,作品以黑白木刻为主,是黑白木刻的一面旗帜,版画界钻研鲁迅作品最为深刻、实践鲁迅木刻教言最为勤奋、获得艺术成就最为突出的艺术家。</p> <p class="ql-block"> “木刻青年”是指一群在20世纪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中活跃的年轻人,他们通过木刻艺术表达对社会和文化的见解,成为当时文化艺术界的重要力量。他们的作品常常带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感,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状态。</p><p class="ql-block"> 赵延年先生(1924~2014),浙江湖州人,自幼年起便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15岁时受香港《耕耘》杂志刋登的抗战木刻作品启迪,与同学共组“铁流漫画木刻研究会”,由此开始了他对木刻的学习。</p> <p class="ql-block"> 赵延年先生常用的木刻刀,中间6把是他喜爱的平刀,有几把是他自制的。</p><p class="ql-block"> 版画大多是反相印制,镜子正好满足了这个需求;左上角是赵延年先生母亲留给他的梳妆镜,作创作时用。</p> <p class="ql-block"> 赵延年先生木刻版画及木刻母板。</p> <p class="ql-block"> “一切从那把刀说起”~</p> <p class="ql-block"> 《我的太阳》作于2006年</p><p class="ql-block"> 赵延年先生晚年的一种自我心情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 《天地正气》作于1994年</p> <p class="ql-block"> 《路漫漫》作于1997年</p> <p class="ql-block"> 《路漫漫~坦途》作于2001年</p> <p class="ql-block"> 《砥》、《填海》、《新叶》、《路漫漫》、《天地间》,《逐日》;90年代,赵先生的许多作品已从表现转入写意,写意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随意、放松,意是讲究意境与气韵,松是不拘细节与外象,艺术修炼到“随心所欲”之时,也就是到了最高境界之地。</p> <p class="ql-block"> 《新叶》作于1996年</p> <p class="ql-block"> 《补天》作于2003年</p> <p class="ql-block">《夸父逐日》作于1992年</p><p class="ql-block"> “逐日”的热浪和力量,人的不屈和果敢以及周身的豪气,可以说是一曲绝唱。“逐日”是赵先生90年代的力作,时年70岁,它描写的虽是一个神化故事,但它隐喻着作者向往光明、追赶时代的拳拳之心。</p> <p class="ql-block"> 《生命树》作于1999年</p> <p class="ql-block"> 《填海》作于1993年</p> <p class="ql-block"> 《天地间》作于2001年</p> <p class="ql-block"> 《小阳春》作于1963年</p> <p class="ql-block"> 《砥》作于1994年</p> <p class="ql-block"> 《瀑》作于1984年</p> <p class="ql-block"> 《野草》插画,作于1978年</p> <p class="ql-block"> 鲁迅先生小说《祝福》插画,作于1974年。</p><p class="ql-block"> 《祝福》插画,创造了一种用平刀在木板面上浅铲或轻刮,并用薄皮纸正面印的方法,在画面上产生一种如中国水墨画在纸上渲染的特殊效果,称之为“晕刻”。运用这种“晕刻”,不仅使画面色调柔和,而且在描绘物体的体积和质感中,显出独特的艺术表现。</p> <p class="ql-block"> 鲁迅先生小说《孔乙己》插画,作于1975年</p> <p class="ql-block"> 鲁迅先生小说《风波》插画,作于1976年</p> <p class="ql-block"> 《药》插画,作于1977年</p> <p class="ql-block"> 《故乡》插画,作于1977年</p> <p class="ql-block"> 鲁迅先生《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插画,作于1984年</p> <p class="ql-block"> 艺术家的世界观受客观存在的影响而形成,其世界观又塑造着他们的艺术观。</p><p class="ql-block"> 1972年,48岁的赵先生开始酝酿为鲁迅文学《阿Q正传》创作木刻插图,在之后数年中为创作多次赴绍兴、柯桥等地收集素材。其创作原因,正是由于艺术家深刻地体会到鲁迅的文字中,对于人性的揭示以及阿Q其人对于国人的教育意义。</p> <p class="ql-block"> 《阿Q正传》小说以旧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了流浪汉阿Q,虽然干起活来“真能做”,但却一无所有,甚至连姓名都被人遗忘的故事。深刻地表现了国民自轻自贱、守旧排外、逆来顺受、自尊自大等劣根性,通过阿Q的“精神胜利法”,把落后农民麻木愚昧、自欺欺人的精神刻画得入木三分。</p> <p class="ql-block"> 画中阿Q十分得意的笑,早忘却了假洋鬼子的敲打,似乎这一天的一切嗨气都报了仇,全身轻松,飘飘然要飞上天似的。这种笑,是亢奋过度的狂笑,张开大嘴,脸上肌肉松动,露出一股傻劲,右手指的僵挺也和脸部的表情呼应。</p> <p class="ql-block"> 为塑造“阿Q”这一形象,赵先生可谓呕心沥血,正如他创作感言所说:直面人生,刻画和剖析人类的情感和遭遇,是一个画家首先无法回避的自我挑战,这需要功力,更需要胆识。他希望他所塑造的“阿Q”形象,让这个灵魂的负面效应尽可能少地在今天的现实中出现,这一点他做到了。</p> <p class="ql-block"> 《阿Q正传》这幅倾脸回眸作品,愤怒中带着期翼,狡诈中伴着辛酸,嘴唇上咬着种种不甘,鼻孔里喷着虚张的声势。额上的横刀飞白,仿佛何Q的癞疮疤和他的胆大妄为,斜着的双目流动着卑贱者的种种体察。这个肖像是鲁迅笔下人物的卓然写照,也是中国流民的精神写照,已经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不朽的鲁迅之学的经典代表。</p> <p class="ql-block"> 《阿Q正传》作于1980年</p> <p class="ql-block"> 《送殡》作于1939年,赵先生当时15岁。画面:一个弓背袖手的小瘪三(乞丐),神情忧郁地回首看着倒毙街头的同类被拖走。他以《送殡》为名投稿给了上海的《申报》。1940年2月13日,《申报》副刋《自由谈》发表了首幅作品。待重见这幅漫画已经是六十二年后了。</p> <p class="ql-block"> 木刻版画,是绘画种类之一。木刻是在木板上刻出反向图像,再印在纸上欣赏的一种版画艺术。版画,也是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古代版画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数铜版刻和套色漏印。独特的刀味与木味使它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与地位。</p> <p class="ql-block"> 木刻版画发祥于我国的一种印刷方法,由于可复制的特性,在古代用来印制插图、年画、笺谱、画谱等,对图像传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印刷的成品,能保持原作的风格达到乱真的效果,被誉为“再创造的艺术”。</p> <p class="ql-block"> 木刻版画以刀或化学药品等在木、石、麻胶、铜、锌等版面上雕刻或蚀刻后印刷出来的图画。版画经历了由复制到创作两个阶段。早期版画画、刻、印者相互分工,刻者只照画稿刻版,称复制版画;后来画刻印都由版画家一人来完成,版画家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性,这种版画称创作版画。</p> <p class="ql-block"> 中国复制木刻版画已有上千年历史,创作版画则起自20世纪30年代,经鲁迅先生提倡,后来取得了巨大发展。</p> <p class="ql-block"> 版画分类按色相多寡:分黑白木刻和套色木刻。</p><p class="ql-block"> 按其制作原料和方法:分水印木刻和油印木刻;</p><p class="ql-block"> 按使用材料可分为:木版画、石版画、铜版画、丝网版画等;</p><p class="ql-block"> 按颜色可分为:黑白版画、单色版画、套色版画等;</p><p class="ql-block"> 按制作方法:凹版、凸版、平版、孔版和综合版等。</p> <p class="ql-block"> 木刻版画制作所用的木板,一般选用木纹细密、木质匀净、板面光洁的梨木、白果木、桦木、枣木和椴木。用椴木和桦木制成的三合板、五合板、七合板效果甚佳。水曲柳制的多合板,木纹变化多,在水印版画中能取得拓印的特殊艺术效果。</p> <p class="ql-block"> 在刻制木板之前,首先要用木砂纸磨板,使木板表面平整光滑,以便刻制和拓印。用木砂纸打磨时,应将木砂纸包在长方形小木块上,平贴在木板上顺着木纹磨擦,直到平整为止。如用作副版,质地不一定十分光滑,稍粗糙有木纹痕迹的,易印出各种天然趣味,达到水印版画的“木味”效果。</p> <p class="ql-block"> 木刻刀备好一套12件装的高级木刻刀,一般适合新手。如能设法定做顺手的木刻刀则更好。刻水印版画尤以圆口刀、方口刀、三角刀、平口刀、斜口刀为宜。方口刀和平口刀可用来铲大面积剔除部分。斜口刀可用来切断木质纤维,斜口刀的刀头要尖而锐利,宜备斜角不同的刀各一把。三角刀用来刻出基本线条。</p> <p class="ql-block"> 版画纸张。版画在拓印时,常用宣纸,宣纸以“特净”最好。根据需要选用单宣或夹宣,也有人习惯用皮宣、过滤纸、吸水纸和专业版画纸。总之印水印版画用纸,以吸水性能好、敏感、有韧性、干后变色少者为宜。</p> <p class="ql-block"> 版画颜料,选用透明性能好的中国画颜料和水彩画颜料。使用水粉广告之类的粉质颜料,亦可达到滋润厚重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 磨擦器,在拓印过程中,一般使用“马连”,即用大毛竹笋皮做的笋皮擦子。“马连”的制作方法:选好一块较宽的笋皮浸泡在热水中,到完全柔软时取出,再根据小于笋皮的宽度,剪一块圆形硬纸片,涂上一层胶,将细麻绳盘粘在这块圆形硬纸片上,成为一个有硬纸垫着的绳饼,再将此绳饼贴在笋皮光的一面,将笋皮紧贴绳饼边缘卷紧,两头在中间打结制成一个“马连”。</p> <p class="ql-block"> 刷笔,刷色用笔,根据版面部分的大小,准备好各种尺寸的底纹笔、水粉笔、油画笔和羊毫毛笔。</p> <p class="ql-block"> 刀法分阴刻和阳刻两种,即凹试显形和凸线显形。</p> <p class="ql-block"> 制作方法:第一步,绘制版样与制作印版;第二步,分色逐次在印版上墨。工具一般为滚筒;第三步,转印图像,起稿。</p><p class="ql-block"> 凹版与凹版相反,是在版平面上刻出凹线,滚上油墨时,即可印出黑地白线的图像。</p> <p class="ql-block"> 现代凹版版画的版材,主要是铜和锌,亦有时用铁或钢,有如下几种刻制方法:线刻法、干刻法、腐蚀法、美柔丁、浮雕法、飞尘法、软地法、照相法、套色法。</p> <p class="ql-block"> 自1993年起,赵先生分别在《钱江晚报》《浙江工人日报》发表《歇后论道》系列水墨漫画,有十年之久。</p><p class="ql-block"> 《拿竹竿戳月亮,不知高低》作于1993年;《咎莫大于欲得》作于1995年;《木偶上戏台,后面有人》作于1993年。</p> <p class="ql-block"> 赵先生大多有个习惯,每逢新春都要互寄自己创作的贺年片。这类小型版画一般都具有题材轻松、手法拟人、色彩鲜亮等特点。生肖贺年片创作持续了30多年。</p> <p class="ql-block"> 赵先生创作的贺年片系列</p> <p class="ql-block"> 赵先生不同形式的作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 赵先生不同形式的作品之二</p> <p class="ql-block"> 赵先生不同形式的作品之三</p> <p class="ql-block"> 赵先生不同形式的作品之四</p> <p class="ql-block"> 《静物》作于1950年</p> <p class="ql-block"> 《静物》《菊花》作于1979年</p> <p class="ql-block"> 《静物》版画二幅</p> <p class="ql-block"> 《赶集》作于2003年</p> <p class="ql-block"> 黑白线条版画</p> <p class="ql-block"> 木刻头像写生,属难中之难。无论对己对人,先生都非常强调,“(用)刀要进入(人体)结构”。他认为,艺术创作中的一切手段都是为了塑造和表现对象。</p> <p class="ql-block"> 水库工地,是先生爱去的生活素材搜集地,那里有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生动多姿的民工兄弟,还有气势各异的工程景色。</p> <p class="ql-block"> 赵延年先生去过新安江水库、富春江水库、皇天畈水库(富阳)、杨溪小库(永康)等写生创作。</p> <p class="ql-block"> 先生认为,刻木刻,必须熟悉手中的刻刀,这既是专业的基本功,更是追求艺术境界的必然手段。</p> <p class="ql-block"> 先生曾经说过“用刀三阶段”,无刀有形;有刀有形;有形无刀</p> <p class="ql-block"> 赵先生:我一直在琢磨着想直接对着对象刻木刻,或者叫木刻写生。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有对象作参照,触景生情,该如何下刀,不必去凭空想象,而是按照感受和对象走,去照搬照抄对象,或无所适从,不敢下刀。因此,作木刻写生照样有个艺术处理的问题,该是黑是白,该大刀小刀,一定要掌握主动。要随时看效果,千万不要一埋头,刻到底,到一定程度时,适可而止,做到艺术上的完整即可。</p> <p class="ql-block"> 初学者对刻刀不熟悉,只求拿刀摹刻对象;继而掌握了用刀的规律后,手段百出,求个痛快;必须等刻者悟道,方能做到刀刀人形,是刀不是刀。</p> <p class="ql-block"> 《陈奶奶》作于1982年</p><p class="ql-block"> 三棱刀排刻是许多木刻作者常用的版画技法。画面的奶奶凝视的眼神和紧抿的嘴唇透露出几分矜持,清爽的面容和齐整的发型展现了良好的生活习惯。</p> <p class="ql-block"> 赵先生的《黑白人体》作品</p> <p class="ql-block"> 《女人体》作于1979年</p><p class="ql-block"> 女人体用刀极为简练,大腿部位只用大圆刀刻了一刀,就将青春肌体的紧绷、光滑感表现的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 鲁迅曾教导,刻木刻要“放刀直干”。赵延年先生的黑白木刻便是发挥这种放刀直干的精神,因而他十分重视木刻所独具的“刀味”与“木趣”,还有印刷的技巧等。</p> <p class="ql-block"> 《鲁迅与我们同在》作于1985年 </p><p class="ql-block"> 赵延年先生的木刻以风格强悍著称,在他20世纪60年代成熟期后的作品之中,充分体现了鲁迅倡导的“有力有美”精神,遵循鲁迅“创作版画”的原则,“不模仿、不复刻,作者捏刀向木,直刻下去”“那精神,惟以铁笔刻石章者,仿佛近之”。赵先生用大小平刀在木板上冲刻,时而正铲、时而斜切,还采用刮和挑的手法,极大地丰富了木刻的表现语言。</p> <p class="ql-block"> 赵先生他的作品画面呈现的是阳刚之美,豪放之美,但不“流于粗陋”。追求的正是鲁迅所说的“放刀直干”,但那痛快沉着的刀痕总是准确地依附在坚实的造型上,稍许不妥,便弃之重刻。因而,他的木刻总给人以一种雕塑般的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 赵先生的代表作《鲁迅像》(横眉冷对千夫子,俯首甘为孺子牛),以白色长衫、黑色围巾与黑色背景,反衬出鲁迅的冷峻与深厚。画面上那疏密有致的刀痕,长短粗细错杂呈现的线条,令所有面对《鲁迅像》的观者,都能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氛围,心潮澎湃,思绪万千。</p> <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作于1999年</p> <p class="ql-block"> 《长征途中的张闻天同志》作于1983年</p> <p class="ql-block"> 《李大钊与孙中山》作于2001年</p> <p class="ql-block"> 《孺子牛~林伯渠同志》作于1986年</p> <p class="ql-block"> 《蔡元培先生》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作于1988年</p> <p class="ql-block"> 《逛新城》作于1982年</p> <p class="ql-block"> 《白求恩》作于1978年</p> <p class="ql-block"> 《为了解放》作于1963年</p><p class="ql-block"> 两条平行斜角线,支点是一块有棱角的石头,沿着目光所及,随时可以出去,给人以引而不发的感触。</p> <p class="ql-block"> 早期赵先生的代表作《抢米》(1947年)中可以窥见他处理大场面,大气势势,大气派的艺术才华。在50厘米乘以45厘米的一幅作品里,容纳了三十多个人物,而且又有大的动作造型。对角线构图,众多人物与手势直逼米行,在左上角形成一个聚集点,无数双饥渴与挣扎的手向着这个焦点伸张。呼叫、撞击、嘶骂声组合成“抢”的激扬交响乐。赵先生是最善于刻画手的画家,十几只手中,各具形态,形成强烈张扬的气氛,画面中手成了造势的主要部分。倾斜的店门档板,配以弧形与“之”字刀法,更增添了画面的动感与气势。</p> <p class="ql-block"> 结束语:本“美篇”内容,只是“搬运工”及纪念赵延年先生百岁诞辰;供分享传播追忆,不涉及个人观点和评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