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0月2日早餐后,我们从克罗地亚的杜夫罗夫尼克市出发,沿亚得利亚海岸线走了⼀段就拐向东北,过境去波黑的莫斯塔尔,沿途的风景也从蔚蓝的大海转向黝黑的丘陵和山岗。</p><p class="ql-block"> 波黑全称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拉,总面积5.12万平方公里,人口353万,由两个实体(波黑联邦和塞族共和国)和一个特区(布尔奇科特区)组成。12世纪末建立独立的波斯尼亚公国。15世纪中叶被奥斯曼土耳其占领,20世纪初被奥匈帝国占领。1914年6月奥匈帝国国王继承者在萨拉热窝遭暗杀,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结束后,南部斯拉夫民族成立了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王国,1929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波黑是其的一部分。1945年,波黑成为南斯拉夫联邦其中一个共和国。</p><p class="ql-block"> 1992年4月至1995年12月,波黑的塞族、穆族和克族三个主要民族围绕前途和领土划分等问题进行了内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爆发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局部战争。战火波及波黑3/4的土地,三族共有20多万人参战,造成27.8万人死亡、200多万人沦为难民、全国85%以上的经济设施遭到破坏,直接经济损失450多亿美元。至今波黑的经济发展仍排在巴尔干地区后列,人均GDP不足8000美元。</p> <p class="ql-block"> 因司机是波黑人,所以我们入境波黑(不是申根国)很顺利,司机拿了我们⼀摞护照、两瓶矿泉水和30欧,在海关处盖章就直接放行(其他车辆的人要下车一一排队)。在两天后入境塞尔维亚也是如此,看来在欧洲也是“有人有钱是好办事”。</p> <p class="ql-block"> 莫斯塔尔是波黑的南部城市,也是一个历经磨难、命运多舛的古城。从城市格局到建筑风格,从宗教信仰到生活习惯,无不烙上了不同时期不同统治者的印记,到处可见伊斯兰教宣礼塔和天主教堂,城内信奉伊斯兰教的波斯尼亚人与信奉天主教的克罗地亚人混居。波黑战争期间,莫斯塔尔是战火最激烈的战场之一,反目成仇的波斯尼亚人和克罗地亚人残酷相杀,古城大部分建筑物被摧毁,今天仍然可见被炸的房屋只留断墙残壁,几乎每座留存的建筑上都有弹孔,今天古城商铺的纪念品不少都是弹壳做成的,看了让人唏嘘不已。</p> <p class="ql-block"> 被炸后留存的断墙残骸和建筑物上的弹孔。</p> <p class="ql-block"> 新建的天主教堂。</p> <p class="ql-block"> 古城随处可见的清真寺和宣礼塔。</p> <p class="ql-block"> 走在街上正值清真寺做礼拜,录了一段响彻大街小巷的诵经声。</p> <p class="ql-block"> 莫斯塔尔是波黑的第五大城市,一直以来因其古老的土耳其房屋和老桥而闻名(奥匈帝国时期是土耳其的边境城市),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老桥是一座有400多年历史的石拱桥(始建于1566年,毁于1993年),横跨流经莫斯塔尔老城市中心的奈莱特瓦河,桥宽4.55米,桥长27.34,桥拱最高端距水面20米,这座桥更以常常有勇士跳水而盛名。</p> <p class="ql-block"> 跳桥的勇士不是随便跳的,他必须向路人和游客众筹到50欧后再跳下去,瞧:这两位赤裸着上身的勇士正在等待大家的众筹。</p> <p class="ql-block"> 拿到50欧后,其中一位在大家的欢呼声中纵身一跃跳入水中,20米的高度可与泳联规定的女子跳水比赛的最高高度相同。</p> <p class="ql-block"> 而这⼀位则是自己花钱租了小飞机拍摄跳水过程的游客,其跳水姿势和勇气都值得⼀赞!</p> <p class="ql-block"> 老桥两边老街上的游人如织、摩肩接踵;主街叫打铜街,以经营土耳其风格的铜制品出名,各式各样的工艺品令人流连忘返,我们在这里逛了大半天。</p> <p class="ql-block"> 这两位女士在老桥下的河里尽情地享受阳光。</p> <p class="ql-block"> 中午在老街吃的是波黑的国菜“切巴契契”,这道菜是用碎牛肉制成的小香肠,搭配生洋葱、西红柿、黄瓜、酸奶油和一种皮塔饼一起食用,很合我口味,就是量太大吃不完,浪费了不少。</p> <p class="ql-block"> 晚餐是鸡排西餐,冰淇淋很好吃,也是份量大,足够两人食用。晚上就住在莫斯塔尔。</p> <p class="ql-block"> 10月3日上午,从莫斯塔尔前往波黑首都萨拉热窝,在进城前先去参观了战争隧道(希望隧道)。它是在萨拉热窝机场附近通往一处民宅的地下,穆族武装和民众挖了一条长800米、宽1米、高1.6米的隧道。在1992年至1995年萨拉热窝被围城缺吃少药许多人被饿死的46个月中,在塞族武装和前南斯拉夫军队的眼皮下,来回向机场运送人道主义救援物资和伤病员,成了一条“生命通道”。</p> <p class="ql-block"> 这是隧道当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这是当时城中被围被炸的情形。</p> <p class="ql-block"> 在萨拉热窝的地面上随处可以见到这种血红色的装饰,它叫萨拉热窝玫瑰,代表着这个地方至少死过三个人,而萨拉热窝全城一共有两百多个“玫瑰”。</p> <p class="ql-block"> 我对萨拉热窝的了解仅限于它是一战的发源地,以及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桥》里的二战抗击法西斯德军的情节,其实那只是皮毛。真正走近了、看了,才对这座城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span style="font-size:18px;">两次世界大战、波黑战争、历时4年的围城战让这座城市的人们流离失所,占据、毁坏、重建,如此循环反复,</span>特别是波黑战争时间之长、境况之惨烈让人唏嘘:打死1.4万多人,且大多是平民;整座城市被打成筛子,如今的萨拉热窝大街和民宅的沿街建筑物上都弹痕累累;1984年第14届冬奥会的比赛场地全部摧毁;站在山下往上看,一半是房屋一半是墓碑,目前很多旅游景点都和战争相关,真是个悲情的城市。所以真心希望这座城市尽快摆脱战争泥潭的记忆,希望基督、天主、犹太、伊斯兰四教相安无事,希望世界永久和平,希望鸽子能自由飞翔!</p> <p class="ql-block"> 先在市政厅前合个影。</p> <p class="ql-block"> 一战的导火索所在地—-拉丁桥。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王位继承人斐迪南德和他的妻子访问萨拉热窝时,在此被暗杀。著名的拉丁桥是个很普通的石桥,桥底河水很浅,上面还漂浮着垃圾。</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19岁的暗杀者开枪站立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萨拉热窝老城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462年,这里曾是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中心。老城区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奥斯曼土耳其、奥匈帝国和波斯尼亚的元素。在老城区有条</span>分界线,以西为“”西方,信仰天主教和东正教,<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奥匈帝国时期建造的新城,建筑风格多为欧洲风格</span>;以东为“东方”,信仰伊斯兰教,<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筑风格则更具土耳其特色。</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是位于“东方”已经倒塌的土耳其建筑,还有建于1531年的著名的伊斯兰教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 土耳其商铺和点心。</p> <p class="ql-block"> 这是位于西方的天主教圣心主教座堂,建于一百多年前,是萨拉热窝老城的地标建筑之一,教堂门口有梵蒂冈的教皇雕像,显得庄严而神圣。</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老城广场闲逛了几小时,去寻找《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的拍摄地:广场上的喷泉、山丘上的黄堡、钟楼、钟表店等等。</p> <p class="ql-block"> 在这家铜匠铺门口看到贴着中文的说明,才知道它的由来,于是毫不犹豫在这里买了铜盘和铜盒,老板立刻在盘上刻了字,还热情地与我们合影。</p> <p class="ql-block"> 涅槃重生后的萨拉热窝,不同宗教和平并存,被誉为“欧洲的耶路撒冷”,也是多元文化共处的“欧洲文化之都”。现在这里有厚重的历史,有迷人的风景,更有新生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们在萨拉热窝住的HOTELCRYSTAL酒店。</p> <p class="ql-block"> 10月4日,用七个小时从波黑萨拉热窝到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堵车、下雨、过境查验)。</p><p class="ql-block"> 塞尔维亚是巴尔干半岛中部的内陆国,国土面积8.85万平方公里(含科索沃地区1.09万平方公里),人口841万(含科索沃地区177万)。10世纪中叶成为国家,到15世纪末被奥斯曼帝国已征服,开始了长达5个世纪的伊斯兰教封建军事统治,1878年,塞尔维亚在俄国的协助下获得完全的独立,1882年成立王国,后在⼀战中被瓜分,一战后组建了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即南斯拉夫王国的前身。二战时,南斯拉夫被瓜分、塞尔维亚由德军占领。二战后塞尔维亚加入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在铁托的领导下,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了东欧共产主义国家当中较富裕的国家。1980年铁托逝世后,南斯拉夫的6个加盟共和国中的4个先后宣布独立,剩下塞尔维亚和黑山两国于1992年重组成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南联盟)。此后,科索沃地区寻求用暴力手段从南联盟独立,北约趁机介入,科索沃战争爆发。从1999年3月开始北约利用空中优势对南联盟进行狂轰滥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2006年底,塞尔维亚再次独立成立共和国,但科索沃在2008年宣布独立。现该国经济加速发展,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是欧盟候选国。</p> <p class="ql-block"> 首都贝尔格莱德地处巴尔干半岛核心位置,坐落在多瑙河与萨瓦河的交汇处,河的一边是现代化的新城、一边是老城。华为大厦醒目地耸立在的河边,看了很亲切。</p> <p class="ql-block"> 南斯拉夫历史博物馆,它是由花房(铁托墓)、旧博物馆和5月25日博物馆三部分组成。我们去了老博物馆,这里收藏有许多各国领袖及南斯拉夫社会各界送给铁托的珍贵礼物;花房内部除铁托的墓地外,还设有关于铁托生平的永久展览。整个博物馆占地很大,游人很少。</p> <p class="ql-block"> 这张依据照片的画作,反映铁托逝世后各国领导人来参加葬礼的场面,中国当时的总书记华国锋出席了葬礼。</p> <p class="ql-block"> 从博物馆出来我们去了“圣萨瓦教堂” ,它坐落在贝尔格莱德老城区东部,主顶是巨大的青铜穹顶,约有4000吨重。教堂内金碧辉煌,里面所有的金色马赛克像,都是纯金制作,每一幅都让人震撼不已。教堂供奉的圣萨瓦,是塞尔维亚东正教会的创始人和中世纪塞尔维亚的重要人物。</p> <p class="ql-block"> 在暮色中,我们穿过共和国广场,广场中间竖立着1882年建造的塞尔维亚大公米哈伊洛三世的铜像,是他将塞尔维亚从奥斯曼帝国统治中解放出来。</p> <p class="ql-block"> 游览著名的商业步行街“米哈伊洛大公街”。</p> <p class="ql-block"> 街对面就是贝尔格莱德大学,一群群大学生欢快地前行,他们蓬勃的身影给黑夜增添了明亮色彩,街边摆放的旧书给城市带来校园气息。</p> <p class="ql-block"> 来到卡莱梅格丹城堡时天完全黑下来了,腿快的杨大哥、汪同学捷足登上了城堡,而我们只能在萨瓦河与多瑙河两河交汇处的河边,远眺这个中世纪由巨大石块建成、曾是重要防御基地的城堡。</p> <p class="ql-block"> 多瑙河的夜景。</p> <p class="ql-block"> 以下三张是正在举办城堡摄影展的照片,以慰未见真容之憾。</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们在贝尔格莱德住的酒店。</p> <p class="ql-block"> 10月5日上午我们离开贝尔格莱德,特地去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遗址,吊唁牺牲的三位烈士。1999年5月7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部队,用隐形轰炸机投下5枚炸弹,轰炸我大使馆,导致邵云环、许杏虎和朱颖当场牺牲,数十人受伤,大使馆建筑严重损毁。在被炸遗址前,现已建起一幢中国文化中心大楼,成为中塞友好的重要桥梁。</p> <p class="ql-block"> 从贝尔格莱德市到诺维萨德市(又称新农场)仅用了两小时,诺市是塞尔维亚第二大城市,座落在多瑙河的一个弯道上,沿河风光旖旎。它的地标建筑是彼得罗瓦拉丁要塞,也是欧洲第二大堡垒,建于1690年,是前南斯拉夫的北大门,也是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争夺的战略要地。</p> <p class="ql-block"> 城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最初是为了关押犯人而修建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成为抵御外敌的重要防御工事。城堡的建筑风格独特,我们在城堡的城墙上走了⼀圈,一边俯瞰整个城市美景,一边是多瑙河的弯延的水道。</p> <p class="ql-block"> 中午在中餐馆楼顶上俯瞰诺德维萨的街景,现代与古典交融。</p> <p class="ql-block"> 午餐后来到诺德维萨自由广场,它从十八世纪以来一直是集会庆典的地方,并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名字:奥匈帝国统治时期叫约瑟夫广场,是以茜茜公主的丈夫的名字命名的;一战后更名为革命广场;二战后才改称自由广场,在这里有市政厅和天主教玛丽教堂、还可以看到各种街头艺人表演,还有各种购物、餐饮去处,很多市民都会来散散步或坐一下喝一杯,很轻松很和谐!</p> <p class="ql-block"> 广场的东正教堂里正举办婚礼,教堂外的亲友敲着鼓、拉着欢快的曲子在祝福。</p> <p class="ql-block"> 街头的艺人在唱着民歌,一群游客也驻足加入合唱,欢乐气氛热烈浓郁。</p> <p class="ql-block"> 街头白胡子老爷爷在吹⼀种不知名的乐器,我也跟着欢乐了⼀把。</p> <p class="ql-block"> 下午三点我们离开塞尔维亚的诺德维萨,过境去匈牙利塞格德,然后在布达佩斯游玩了两天(匈牙利的内容在《奥捷匈和巴尔干之行⼀》中呈现),于10月7日晚登机飞回国内,至此,16天的奥捷匈和巴尔干之旅全部结束。</p> <p class="ql-block"> 再见了,美丽的巴尔干,你的多姿多彩让人流连忘返!再见了,厚重的巴尔干,你的悠久历史让人永久探寻!再见了,神奇的巴尔干,愿你永离战争、发展如日中天!</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