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行之“千烟之地"汪口

YICHEN

汪             口 <p class="ql-block">汪口:是一个以俞姓为主聚族而居的徽州古村落,位于婺源东北部,古称永川,因地处双河汇合口。碧水汪汪而得名,宋大观三年(1110)由徙婺源九代孙朝议大夫俞杲建村。</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被称为“千烟之地"的汪口,明清时期,这里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景象繁华。虽经千载沧桑,但留下的历史遗迹诸多仍保留明清时代的特色和风格。</p> <p class="ql-block">汪口村山环水绕,风景秀丽,得山水之灵气,地灵人杰,是古徽州一方“徽秀钟灵”之地,历史上这里文风鼎盛,人文蔚起,经科举中进士者有14人,出任七品以上官员73人,著书立说,以斐然文采名于世者9人著作达27部,还走出了一大批商贾四方的徽商富贾和精杏林,工篆刻、善书画的名士贤达。</p> <p class="ql-block">汪口村东与村北的两股水流,汇合而成一条河水,名叫“永川溪”,一派碧水汪汪,故名“汪口”。</p> 官   路   正   街 <p class="ql-block">官路正街:与永川溪平行的官路正街,是汪口古村最为重要的街道。它见证了一幢又一幢,青石粉墙黛瓦撑起的古村人家;也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岁时寒暑不曾停下的脚步。</p> <p class="ql-block">这条街从街头到街尾,长不过1000米,却像是一条时间长廊,900余年的岁月积淀,铺就了它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有的山村风情,成为了汪口人最清晰的家乡记忆。</p> 俞   氏   宗   祠 <p class="ql-block">俞氏宗祠: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由在京为官的族人俞应纶回乡省亲时带头捐资兴建。该宗祠中轴线为歇山式,坐西北朝东南,平面呈长方形,宽15.6米,纵深42.6米,周遭高10米的砖墙。占地面积665平方米,是一座以细腻的木雕闻名于世的祠堂。</p> <p class="ql-block">宗祠为三进院落,由山门、享堂和寝堂三部分组成;布局严谨,结构精巧,工艺精湛。凡斗拱、脊吻、檐橼、梁枋、省替、驼峰等木构件均精琢细雕;采用深雕、浅雕、透雕、圆雕等多种雕刻技法。各种图案形态逼真、细腻繁复、寓意深刻、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国内古建筑专家誉为“古建筑艺术宝库”。</p> <p class="ql-block">俞氏宗祠有三绝:无须拂拭,却一尘不染;雕梁画栋,却蛛网不结;面水背山,却无群燕筑巢。皆是因为整体建筑均为古樟材质,燕虫自避,百邪不侵。</p> <p class="ql-block">山门门首为在民间却很少木结构五凤门楼;门楼上题写着“生聚教训”四字匾额,取之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的故事:勾践被吴王夫差俘虏后,每日卧薪尝胆,并定下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计划,用十年的时间使人口多起来,并教育训导人民提高素质,强大国力。借这四个字在这儿,代表俞姓族人希望自己的子孙兴旺、繁荣富强的一种美好愿望。</p> <p class="ql-block">正门上方的木雕别名“福如东海”:中间是一对凤凰,面向着太阳,称“双凤朝阳”;往上一层是一群大象,称“万象更新”,再往上一层是浪花朵朵,称“风平浪静”,浪花之上是倒挂的蝙蝠,寓意着“福到门前”。</p> <p class="ql-block">据说,当时俞氏族人在建此宗祠时,附近的江湾村也建造了一座宗祠,规模比较大,占地十亩。于是俞氏族人发誓:不与江湾比大小,只在细处下工夫。所以整个宗祠内部的雕刻前后花了20年才完工,由此可以想象出它的精细。</p> 享            堂 <p class="ql-block">享堂:俞氏宗祠享堂两侧的对联是“万石家风当为孝悌、百年事业乃在诗书”,反映了以孝为本耕读人家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享堂从上至下分别悬挂着乡贤、父子柱史、仁本堂的匾额。</p> <p class="ql-block">最下面一扇落地屏风,上面镌刻着一则圣旨,封俞应纶两州刺史兼征讨大都督。</p> 寝            堂 <p class="ql-block">寝堂:宗祠的后面部分称为寝堂,有两层结构,以往高高坐在上面的是宗族中的族长或辈分很高、声望很高的老者。楼上部分供奉宗族列祖列宗的牌位,楼下有两副画像,是这一支汪口俞氏的先人俞杲夫妇二人的画像,台几上的三个牌位是俞杲自己和他的爷爷与父亲三代人。</p> 一     经     堂 <p class="ql-block">一经堂:由任清乾隆州同知(五品衔)的俞念曾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房屋占地150平方米,三间两厢结构,石库门枋装饰简朴,室内的梁、门、槛均精雕细刻,装饰考究,古色古香。"一经堂"取自"人遗子,金满赢,吾教子唯一经"的古训</p> 裕丰号布庄 鑑三六公祠 <p class="ql-block">鑑三六公祠:这里原是俞氏三六公一脉的支祠,又称“迪公众屋”。后来成为汪口船工行业的“汪口船会”,也是汪口最大水运经营商设立的“俞利通行”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汪口船会前厅的木雕屏风上,镌刻着“船会”二字,中厅陈列着一艘乌篷船,两边墙上分别悬挂着一幅水路行程图,展示了商行“代客载货发夫”的旧貌。</p> 汪口供销社 船   娘   伞   铺 汪口村红心广场 乡     约     所 <p class="ql-block">乡约所:汪口乡约所,既是村民自治机构,也是昔日俞氏宗族,对族人进行伦理说教的场所。《吕氏乡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乡约,其内容主要涉及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等方面,对后世乡村治理模式影响很大。</p> 古             巷 <p class="ql-block">官路正街像“千手观音”似的向左右,各伸出了18条“胳臂”,形成了18条古巷。每一条小巷的背后,都藏着一个故事,而这些故事连缀起来,就是一部简明的汪口村史。</p> <p class="ql-block">四公巷:元朝年间,俞姓二十三氏祖赵虎公娶张氏和王氏二妻共生八子,其中第四子为祭祀和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于明朝年初,在巷中建造了"四公祠",于是后人就将此取名为"四公巷"。</p> <p class="ql-block">柴薪巷:明清时期,巷中曾开有许多在外经营茶叶的茶叶作坊,每当冬季来临,茶商们都要大量收购柴薪堆放在巷中的好几幢大屋内,以备来年春季制茶之用,后来,人们就把着条巷取名为"柴薪巷"。</p> <p class="ql-block">大众屋巷:明朝年间,因巷中先后建起了众屋(俞氏宗祠)"孝友祠""立爱祠"、"明善祠"、"暗然祠",加之此巷又可直通各众屋,所以村里就将此巷取名"大众屋巷"。</p> <p class="ql-block">双桂巷:过去,小巷深处有一大户人家的院子里种有两棵古桂花树,每年八月花开季节,香飘四溢,芬芳醉人。"双桂巷"因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李家巷:传说很久以前,有个李姓的女子嫁到汪口俞家后没几年丈夫便去世了,李寡妇无依无靠信守妇道,含辛茹苦地将儿子抚养成人并求得功名,为感谢李寡妇对俞家子孙的养育之恩,村里人便将这条巷改名为"李家巷"。</p> 后            记 <p class="ql-block">摄于2024.11.1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