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核试验基地的全景描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评《罗布泊诗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刘坎龙 吕亚宁</p><p class="ql-block"> 新疆罗布泊,是一片传奇而又神秘的土地,让中国人挺直腰杆的第一颗原子弹,就在这里试爆成功。中国核试验的成功,凝聚着众多创业者的心血,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新疆当代军旅诗词中多有展现,而方国礼的《罗布泊诗草》,则可说是对核试验基地的全景描摹。</p><p class="ql-block"> 方国礼,1954年生,安徽枞阳人。1974年入伍,在罗布泊核试验基地工作了20多个春秋,被授予上校军衔。其《罗布泊诗草》由张爱萍将军题写书名,全书共收诗词151首,分为艰苦创业篇、春雷巨响篇、功臣风采篇、英模风范篇四个部分,而当代军人的奋斗、奉献精神充溢于字里行间。</p><p class="ql-block"> 罗布泊核试验基地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方国礼《念奴娇·漠野垦荒》上片写道:“茫茫漠野,念春花碧草,梦中难觅。怒吼狂风天地暗,似削群峰三尺。篷帐沙侵,泉流苦涩,空有楼兰国。几丛红柳,抗风相伴芦荻。”荒无人烟、狂风肆虐的自然环境,令人惊悚,彰显着基地建设的艰辛。这里的气候变化无常,夏季酷热,冬季严寒:“御寒营帐冷,避暑紫烟熏”(《临江仙·勘察试验场区》)。战士们居住的则是地窝子:“帐篷难御暑寒侵,地窖作城阙”(《好事近·戈壁创业》)。但在自然环境、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战士们的情怀却是昂扬激越,充分彰显着当代军人的本色。其《鹧鸪天·工地纪事》写道:推石筛沙分外忙,浑身汗雨亦无妨。收工号起黄昏近,集会歌飞晓月藏。 篝火灿,笛声扬,感人故事荡肝肠。金沙奇袭重围破,倍长精神入梦乡。</p><p class="ql-block"> 词的上片写推石筛沙、挥汗如雨、工地沸腾的白天奋战,下片聚焦于收工后的篝火晚会,在“篝火灿,笛声扬”的氛围中,重温着当年红军万里长征、战胜千难万险的英雄气概,正可见出当下军人情怀之激烈。其他如,“采石制砖修路,摘满天星月”(《好事近·戈壁创业》)的夜间奋战,“热火朝天劲,豪情逐浪高”(《巫山一段云·大漠汽车兵》)的情怀抒发等,都彰显着解放军将士的昂扬斗志。</p><p class="ql-block"> 作品对于核试验基地的科技攻关,也有着形象的再现。如《一剪梅·夜战》:</p><p class="ql-block"> 伏案钻研白发生。灯灿工棚,火热军营。书山学海独钟情。立志攀登,破浪前行。 歧路弯弯勇士平。雾去光明,霞染光明。叩开谜底一身轻。耳畔歌声,漠野歌声。</p><p class="ql-block"> 词写科技人员克服困难、挑灯夜战,以及最终攻克难关的欣喜,历历在目。其他如,“帐篷秉烛照无眠,奋笔宏图呈现”(《西江月·核试验场》),“学海精深,科坛律细,万无一失先联试”(《踏莎行·排险情》),“披荆斩棘,看起志摇篮,科坛挥笔”(桂枝香·核测试攻关抒怀》)等描写,都将科技工作者迎难而上、夜以继日、自强不息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诗集里许多作品赞颂着核试验基地的模范集体。如《临江仙·“模范气象站”阳平里》,写的是1960年在远离部队的戈壁深处组建的一个基地气象站。这里气候变化无常,冬季气温下降到零下30℃,夏季又高达40℃,还常刮7~8级大风。在恶劣的环境中,他们艰苦奋斗,住帐篷、睡地窝、喝苦水,坚守在戈壁滩上,为核试验提供着各类气象资料,1966年被国防部授予“模范气象站”荣誉称号。其他如,《首次核试验中气象处》《太常引·题原气象处气象室》等作品,也是赞美气象人员艰苦奋斗、反复分析研究、果断作出预报的业绩。而《核辐射侦察先锋连》中的先锋连,则是在“烟云滚滚凌空去,烈焰熊熊卷地来”的情况下,冲进爆区及时取样。至于《六州歌头·钻探取样英雄营》《菩萨蛮·赞劈山凿洞功臣营)《“硬骨头六连式连队”某工兵六连》等,都是对先进集体所作贡献的描写赞颂。</p><p class="ql-block"> 除了群体描摹外,还有众多的“个体写生”。这里有领衔挂帅、“荒原勇开拓”的聂荣臻元帅(《瑞鹤仙·聂荣臻元帅》),有坐镇核试验基地“石屋运筹如昔”的张爱萍将军(《念奴娇·首次核试验总指挥张爱萍将军》),有“驾长车、始定标桩位”的基地司令员张蕴钰将军,以及常勇、张震寰、李觉等数位将军的身影。核试验中科学家的奉献精神、报国情怀,也在“个体写生”中得以展现。如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而后加入原子弹、导弹研制的钱学森:“磨剑事,宏观握;经冷热,微观琢。正雄姿焕发,赤诚拼搏”(《满江红·“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钱学森》),如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钱三强:“闯难关,穿云霭。欣作人梯,追赶新时代。名播科坛惊世界。蚕吐丝华,伏案英姿在。”(《苏幕遮·核物理学家钱三强》)以及朱光亚、程开甲、邓稼先、王淦昌等数十位核物理科学家的情怀,都展现得十分感人。</p><p class="ql-block"> 而众多普通士兵,也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他们兢兢业业、志在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铸成了当代军人的“军魂”。如《鹧鸪天·“雷锋式职工”王成富》,描写1956年入伍的某部修理加工厂的王成富:“敲敲打打成高手,比比量量架彩虹。”在平凡的岗位上勤奋工作,出色地完成了历次核试验中的部分铁件加工任务,正所谓“螺钉虽小立奇功”。其他如,《汽车节油模范徐锦洲》等,也再现了普通士兵的贡献。而对一些在核试验中献出宝贵生命的战士的礼赞,更 是震撼人心。如《蝶恋花·优秀参谋王书培》</p><p class="ql-block"> 地下雷鸣初擂鼓,开路先锋、生死何曾顾!火海刀山昂首去,回收数据驱迷雾。杀手无声荒漠布,奋斗牺牲、核盾忠诚铸。尘土飞扬迎泪雨,英雄化作参天树。</p><p class="ql-block"> 词中的王书培1956年人伍,曾任核试验基地试训部组织指挥科参谋,1969年在回收地下核试验数据时,因一氧化碳爆炸而牺牲。这首词于沉痛中带着激昂悲壮,在“生死何曾顾”的精神礼赞中,揭示了“核盾忠诚铸”的现实。其他如,《雷锋式的好战士易建国》中记述的为抢救失火汽车而光荣牺牲的易建国,《鹧鸪天·司钻手谢德成》中记述的因高空作业钢丝绳断裂而壮烈牺牲的谢德成,《煤矿瓦斯检验员马玉先》中记述的为抢救矿井中毒战友而英勇牺牲的马玉先,等等,他们都以自己的热血与生命诠释着当代军人的本色。正如作者所赞叹的:“奋斗牺牲源本色,一腔碧血映朝晖”(《抢救国家财产战士王生》)。</p><p class="ql-block"> 其他如,《第一次空爆核试验》《江城子·两弹结合试验》《谢池春·氢弹试验成功》《青玉案·首次地下平洞试验》《夜游宫·首次竖井核试验》《定风波·我国最后一次空爆核试验》《暂停前的一次核试验》等作品,又展现了不同方式的核爆试验,可以说是中国核试验的“简史”,有着很强的认识价值。</p><p class="ql-block"> 方国礼的《渔家傲·命名马兰村》《忆江南·核试验基地首府马兰(二首)》《破阵子·马兰感怀》《马兰抒感》《水调歌头·马兰电视台》《苏幕遮·马兰军邮局》《虞美人·题马兰子女中学》《西江月·马兰幼儿园》等,都描写了马兰基地的今昔巨变。我们看一首《南乡子·马兰印象》:</p><p class="ql-block"> 拔地起高楼,处处新容放眼收。掩绿摇红花竞放,歌讴。万苦千辛造绿洲。大漠老黄牛,默默耕耘志不休。硕果留香人敬业,千秋。兴我中华创一流。</p><p class="ql-block"> 词以通俗的语言,展现出高楼林立、树木成行、花草遍地、湖水荡漾的戈壁新貌。“马兰”也成了一种精神象征,承载着方国礼对军人情怀的真诚礼赞。其咏物词《忆江南·马兰草(八首)》以凝练的笔法,从不同侧面反复歌咏着以马兰草为象征的核试验基地的军人“一任北风吹”“冰雪凝寒肝胆热”“创业鬼神惊”“大漠塑军魂”的奋斗奉献精神,令人激动不已。这种军人生活与生命的本真,感动着无数人。</p><p class="ql-block"> 新疆当代军旅诗词还有一特征,就是诗注结合的纪实性。“纪实性”本是中国当代军旅诗词的一个传统,毛泽东、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作品就是很好的说明,而“以诗存史”的手法多种多样,新疆当代军旅诗词,时常运用诗注结合的方式来突出纪实性,而最具代表性的是方国礼。其《罗布泊诗草》多在诗词末尾加注释,来交代所咏事件的背景、过程等。我们知道,诗词的本质是抒情,追求含蓄凝练,即便纪实性作品也难以展开详尽叙述,而核试验基地的情景,又超出常人的认知范畴,读者如对背景、过程不了解,则会影响对作品的接受。而诗注结合,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同时也增添了诗词的情趣。如《烽火台》:</p><p class="ql-block"> 红柳拍枝鞭旷野,飞沙作浪暗云天。朝离暮聚燃烽火,不报凶情报凯旋。</p><p class="ql-block"> 读者对“烽火台”,一般是有认知的。但读此诗却不甚了了,为什么会“不报凶情报凯旋”呢?请看作者自注:“古燃烽火多报战争,今考察队员为防队友迷失方向,约定在点火处汇集。”诗注结合,正呈现出考察队员在特殊的环境中因地制宜的聪明才智。而“烽火台”与原有作用的不同,又使作品充满了情趣。再如《水调歌头·张郭庄》,读词的题目,似写一村庄;读词作:“荒野路难觅,戈壁地无名。汩汩流泉不息,远去小溪清。一片绿洲舒目,几处红花入梦,驿站且为营。张郭庄如岛,饮马赏风情”,又像是写一驿站,而“加油鼓劲参试,笑语慰官兵。多少平凡小事,无数辉煌业绩,茹苦换和平”“沙海歌红柳,披绿尽忠诚”等语,又好像是写军营,令人如坠十里雾中。但读到作者自注:“张郭庄,古时称为破城子,距马兰105千米,是马兰和场区之中转站。曾有一道路维护队居此,因队长姓张、指导员姓郭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疑惑便迎刃而解,如不加注,自然会影响作品的感染力。其他如,《采桑子·功勋榆树沟》,赞美的是一沟榆树。其自注云:“功勋榆树沟,指当年筑路大军驻扎戈壁深处,粮食供应不足,吃蔬菜更难,他们就摘下榆叶、榆串清水蒸煮,一饱饥肠,终渡难关,故冠以‘功勋’二字。”诗注结合,可见出基地建设的艰辛。</p><p class="ql-block"> 至于一些生活琐事的描写,也在诗注结合中彰显着历史的真实。如《渔家傲·夫妻树》,写一对夫妻无意中在罗布泊基地一棵榆树下相遇“喜地欢天飞泪雨”的情景。词后作者自注云:“基地初创时期,王茹芝副教授和丈夫同时接到秘密调令时,严格遵守着"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的保密条令,只含糊地告诉家里"有工作,要出差’,然后悄悄离家,神秘而行。一天,他们在罗布泊一棵榆树下等车时,偶然相见。原来他们都是为着同一个任务而来。张爱萍将军听到这个动人的故事称赞不已,并说那棵树就叫‘夫妻树’吧!”凡此等等,都增强了《罗布泊诗草》的纪实性特征和艺术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新疆地理环境以及驻防军人的特殊性,决定了新疆当代军旅诗词的独特内容,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解放军将士的别样人生。他们的艰辛、坚韧、乐于奉献、不怕牺牲的情怀,以及高昂的士气、壮美的生命力,铸就了新疆当代军旅诗词的诗魂。而刚硬的军旅意象,与带有西部野性的大漠意象的相融共振,则生成了新疆当代军旅诗词雄奇悲壮的刚健诗风,增强了作品的审美震撼力,诗注结合的手法,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容量和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文见新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疆当代诗词研究》一书</p><p class="ql-block"> 摘自《新疆当代诗词研究》一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