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冰城——哈尔滨

tgf

<p class="ql-block"><b>导言</b></p><p class="ql-block">哈尔滨——当我就读小学三年级时我就知道了这个城市,记得那时我班里有一位女同学,姓郭,她的父亲在上海铅笔厂工作,这个工厂要迁往哈尔滨,所以她们全家也要随父亲去哈尔滨,据说哈尔滨离我们家乡很远,且很冷。故小时候我就知道了这个既神祕又陌生的城市。直到我参加工作四年后的1970年12月因赴讷河空军农场劳动途经哈尔滨时,才第一次认识了它。从此,因为工作关系我多次出差哈尔滨627所,并对它有了更多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b>一、哈尔滨简介</b></p><p class="ql-block">哈尔滨市,又称冰城,黑龙江省省会、副省级市、特大城市,2021年末,哈尔滨市常住人口988.5万人。</p><p class="ql-block">哈尔滨地处中国东北地区、东北亚中心地带,是中国东北地区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誉为欧亚大陆桥的明珠,是国家战略定位的沿边开发开放中心城市、东北亚区域中心城市及“对俄合作中心城市”。</p><p class="ql-block">哈尔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国两朝”即金、清两代王朝的发祥地,金朝第一座都城就坐落于阿城,清朝肇祖猛哥帖木儿出生在依兰,金源文化由此遍布东北,发扬全国。</p><p class="ql-block">哈尔滨素有“东方莫斯科”和“东方小巴黎”之称。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城”称号。</p><p class="ql-block">哈尔滨又是国际著名的冰雪文化和冰雪旅游城市,哈尔滨的冰灯始于60年代初期,是在民间传统简陋艺术形式上发展起来的。它以园林艺术为依托,以建筑和雕塑艺术为表现手法,用电灯光为光源,制作成各种冰的景物。20世纪下半页,冰灯逐步发展成哈尔滨具有代表性的冰雪文化艺术。每年一届的冰雪节、冰灯博览会成为冰灯艺术的大观园,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p> <p class="ql-block"><b>二、哈尔滨这个名字的来历</b></p><p class="ql-block">‘哈尔滨’这个名字来自俄语,或者说这个名字是由俄国人起的。哈尔滨地区在中东铁路修筑以前,据旧志中所记载﹕它只是“松花江畔三五渔人,舟子萃居一处,不过为萧瑟寒村而已”,渔村且多散布于现今哈尔滨市区的近远郊,至于城市规划更无从谈起。</p><p class="ql-block">哈尔滨的诞生与中东铁路的开工密不可分,1897年8月,中东铁路公司在中国小绥芬河右岸三岔口附近(现黑龙江省东宁县境内)举行了开工典礼。</p><p class="ql-block">1903年7月14日,中东铁路全线通车营业。中东铁路工程局改为中东铁路管理局,第二年迁往秦家岗(现哈尔滨市南岗区)办公,并在当今的南岗区一带建立了俱乐部、居住区等附属设施,哈尔滨最早的大学也建立在此;还在现在的道里区建设了商业、服务、娱乐等功能区。</p><p class="ql-block">在修筑中东铁路过程中,众多的俄国人纷纷来到了哈尔滨,从此开始了他们在哈尔滨的侨居生涯。来哈尔滨的人员中,一大批是俄国筑路工程师、勘查专家、气象专家以及大量的技术工人,并在沙俄政府鼓励移民的政策下,俄国的商人、农民、工匠、革命者、流亡贵族和冒险家也接踵而至。到1903年末中东铁路开始运营时,铁路沿线附属地内的俄国侨民人数达到了3万人。最初,中东铁路工程局拟将哈尔滨改称“松花江市”。</p><p class="ql-block">与中东铁路修筑人员和护路军一同涌入哈尔滨的还有大批俄国犹太人,从19世纪末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流亡到哈尔滨的东欧和俄国犹太人多达2.5万人,这使得哈尔滨一度成为犹太人在东亚最大的侨居城市。直到今天,在哈尔滨这座城市里,人们仍然可以看到他们当年居住过的老房子,朝拜过的犹太教堂,经营过的商铺、银行、工厂,开设的学校、医院、图书馆、报馆和旅馆。</p><p class="ql-block">大批俄国侨民陆续来到哈尔滨定居,曾一度达到25万之多,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他们的到来使哈尔滨迅速完成了由小渔村到现代大城市的过渡,无论经济、文化,还是城市的建设都得以迅猛发展,哈尔滨“东方莫斯科”的美誉也由此而来。</p><p class="ql-block">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后,大批沙俄时代的旧贵族、企业主、银行家,还有许多军官和士兵、政府官员作为革命对象,受到苏维埃政权的清算,他们携带家眷和佣人争相避祸流亡于我国东北。另有许多律师、作家、艺员、医师、工程师、教师及其家属则是由于对布尔什维克党的政策持有疑虑,对苏维埃政权不理解而背井离乡也走上流亡之路;1920年末开始,更有大批白俄上层人士和下级官兵纷纷逃往哈尔滨;与此同时,由于西伯利亚地区连年饥荒,大批形形色色的俄国难民也潮水般涌入哈尔滨,形成了哈尔滨俄侨数量的最高峰。</p><p class="ql-block">自1898年中东铁路开工到1926年哈尔滨市政权收回,哈尔滨在俄国人统治下度过了28个春秋;自1908年成立到1926年垮台,哈尔滨俄公议会及董事会在哈实施管理十八年。建立起了一个独立于中国行政主权之外的俄国人的“国中之国”。</p><p class="ql-block">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政府特使李鸿章赴俄祝贺沙皇加冕典礼,与沙俄签订了《中俄御敌相互援助条约》(简称《中俄密约》),在这个《条约》中规定了有关东清铁路的建设事宜。1896年9月中俄双方签订了《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p> <p class="ql-block">中东铁路线路图(图片)</p> <p class="ql-block"><b>三、中央大街简介</b></p><p class="ql-block">中央大街是哈尔滨市的著名的一条商业街,是目前亚洲最大最长的步行街。始建于1898年,初称“中国大街”,1925年改称“中央大街”,延续至今。</p><p class="ql-block">1898年哈尔滨开始大规模修筑铁路和建设城市,来自关内及邻省的劳工大量涌入哈尔滨,原沿江地段是古河道,尽是荒凉低洼的草甸子,运送铁路器材的马车在泥泞中开出一条土道,这便是中央大街的雏形。至1900年即形成“中国大街”,意为中国人住的大街。</p><p class="ql-block">由于埠头区的建立,这里俄人的铺子也多了起来,牌匾多用俄文,他们经营杂货等,所以虽称“中国大街”,但两侧多为欧式建筑,商业也多为外国人经营,犹如外国城市一般。</p><p class="ql-block">1924年5月,由俄国工程师科姆特拉肖克设计、监工,中央大街铺上了方石。铺路用的方块石为花岗岩雕铸,长18厘米宽10厘米,其形状大小如俄式的小面包,一块一块,精巧密实,光亮整齐。路铺得这么精制,在中外建筑史上都很少见。据说当时一块方石的价格就值一个银元,几百米的中国大街可谓金子铺成的路。据有关专家测定,哈尔滨中央大街的方石块还能磨上一二百年。</p><p class="ql-block">方石使得中央大街顿时显得华贵起来,当时中国大街上的外国商店、药店、饭店、旅店、酒吧、舞厅不计其数,这条街上有著名的马迭尔宾馆、教育书店、妇儿商店、道里秋林、市教委、华梅西餐厅、中央商城……。漫步中央大街的俄式建筑,五步一典,十步一观,丰富得让你目不暇接。其中道里秋林分公司、马迭尔旅馆在整个远东地区也颇有名气。在这条远东地区最时髦的街上,俄国的毛皮、英格兰的呢绒、法兰西的香水、德意志的药品、日本的棉布、美利坚的食品罐头、瑞士的钟表、瓜哇的砂糖、印度的麻袋、以及各国干鲜果品等均有出售,不亚于一个国际商品博览会。</p><p class="ql-block">这里还有一座啤酒广场,盛夏的时候来此喝啤酒的人络绎不绝。夏天的孩子和妈妈经常喜欢去吃马迭尔的冰棍,它吃起来口感细腻,清凉爽口。马迭尔的面包吃起来松松软软,口感适宜……。</p><p class="ql-block">中央大街的夜景,华灯初上,流光溢彩,令人目不睱接,游人如织。</p> <p class="ql-block">中央大街景点(1)</p> <p class="ql-block">中央大街景点(2)</p> <p class="ql-block">中央大街景点(3)</p> <p class="ql-block">中央大街景点(4)</p> <p class="ql-block">“马迭尔”宾馆建于1906年,造型简洁、舒展、自由流畅。不同的色彩、不同的穹顶造型,显现出俄罗斯风格,这里曾接待过许多中外名人。</p><p class="ql-block">历史沧桑只是一瞬之间。繁华落尽后,这些名人都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然而“马迭尔”宾馆的派生品“马迭尔冰棍”却经久不衰。游人在冰棍摊点前排队购买,大家生怕吃不到,队伍从摊点前排到大街上。冰棍五元一根,冰甜可口,回味无穷,让人大饱口福,而且在冬天下雪时吃冰棍更有感觉。</p> <p class="ql-block">中央大街上的马迭尔宾馆</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秋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SH:600891)是一个历史悠久、驰名中外的老字号企业,创建于1900年,先后由沙俄资本家、英国汇丰银行、日本商人、和前苏联政府经营,1953年10月有偿移交我国。秋林接收经营后,为适应市场经济需求,满足人民生活,先后进行了4次扩建改造,已发展成为一个以商业为主的集团化、现代化大型商业零售企业。</p> <p class="ql-block">南岗区的秋林公司</p> <p class="ql-block"><b>四、首次来到哈尔滨</b></p><p class="ql-block">1968年3月我参加工作,当时我单位编制归属国防科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字816部队,部队于1970年接收了广空在黑龙江讷河地区的广州空军农场。随后,各地所属的科研院所就抽调科研工作人员,轮流赴农场劳动一年。</p><p class="ql-block">当时我单身一人,亳无牵掛,于是就瞒着父母,奔赴农场劳动。这是我首次来到(途经)哈尔滨。</p><p class="ql-block">我们第一批十二人,到农场分三个旅程:</p><p class="ql-block">第一个旅程是从上海——哈尔滨;</p><p class="ql-block">第二个旅程从哈尔滨——齐齐哈尔;</p><p class="ql-block">第三个旅程从齐齐哈尔到达讷河县城的空军办事处,然后再乘卡车到总字816部队五七农场。</p><p class="ql-block">会后,给我们发了一套旧军装——棉衣、棉褲、棉大衣和一顶棉军帽,用于路上御寒。</p><p class="ql-block">十七日晚上我们离开了上海,扵十九日下午到达哈尔滨。为了旅途的劳累,为了能更好地适应北方严寒冬季,领队决定大家在哈尔滨休息一天半。</p><p class="ql-block">十二月份,哈尔滨室外是冰天雪地,街道两旁到处都是冰凌雪堆,寒气逼人,可进入旅馆内却温暖如春,晚上睡觉也十分暖和,因门窗紧闭,室内空气甚是干燥,使得我们这些长期生活在南方人很不适应。</p><p class="ql-block">第二天早饭后我们一行十二人,游览了松花江畔的斯大林公园、松花江大桥、并在松花江畔的防洪纪念塔前留下了集体的倩影。我站在高高的松花江的堤岸上,一眼向北望去,只见白茫茫的一片原野,没有房屋,只有一些树木傲然挺立在雪地上,仼凭风雪肆虐;向右远望,一座黑色的铁路大桥横跨在松花江上,偶尔还能看到一列货车冒着一串串白烟,从桥上驶过。随后我们踏着冰雪下到江面,看到很多大人小孩有的穿着冰鞋,有的拿着带轮子的滑板在冰上玩耍,这时我们中的年轻人忘了寒冷,也想欲欲一试,于是就去租了滑板,在江面上学起了滑冰,我模彷正在冰上滑行的人们,胸部卧在滑板上,双手扶着滑板车,双脚往后一蹬,滑轮车载着身驱,一下就滑向了远方,开始还不太灵活,后来逐渐掌握了要领,不一会就感到一股热流湧向全身。玩着、玩着,有时还会失控,眼看将会与人碰撞,突然感到束手无策,可那些技巧娴熟的老小“运动员”总能为化險为安,和我擦肩而过。我真羡慕他们的熟练技巧,一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当我们归还滑板时,混身上下都已热气腾腾,胸前的棉衣和眉毛都结上了美丽的霜花。</p><p class="ql-block">回旅馆时已是傍晚,走到一家饭馆门口,撩开厚厚的门帘,进门一看,一股热气扑面而来,一大间屋子,中间由半人高的柜台分割成二部份,前面一半空空荡荡(只有几张长条櫈),中间放着一个铁壳炉子,一根粗大的铁皮管通向室外,炉火烧得很旺,上面放的一只提壶,燒开了的壶水从嘴口冒出一股股热气,润湿着屋子内干燥的空气。柜台上放着几只小缸,里面装满热气腾腾的豆腐皮、土豆丝、粉条、燒罗卜、酸菜、粉条伴胡罗卜丝,大白莱燒豆腐等莱肴,哈尔滨人把这些菜肴叫副食,旁边有个大篇盘,上面盖着厚厚一层棉被,里面装着馒头、玉米饼等,这就是哈市人吃的主食。柜台旁还放着几瓶哈尔滨啤酒供人购买。我们看到一家大人带着孩子,头戴皮帽身穿棉衣,要了一盘豆腐皮、一盘土豆丝,一盘大白菜,站在柜台旁啃着馒头喝着啤酒(小孩也喝),啊!这那是饭馆?还不如说是我们南方的食堂。</p><p class="ql-block">队长每样小菜要了二大盘,每人拿了二个大馒头,大家围着柜台狼吞虎虎咽地吃了起来,不一会就吃个精光。这时我们又精神百倍。</p><p class="ql-block">华灯初上时分,我们来到了哈尔滨著名的中央大街,走在用石子舖成的宽阔大街上,一幢幢俄罗斯风格的建筑映入眼帘,虽灯光晦暗,但她还比我们大上海的南京路漂亮呀!我们为哈尔滨的这条中央大街而赞叹!</p><p class="ql-block">夜色朦胧,大家回到了红卫旅社,简单地洗漱后,我就钻进了被窝,可室内的温度高达25度,封闭的门窗密不透风,空气十分干燥,使我躺在床上难以入睡……,朦胧中度过了一夜,可北国冰城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1970.12.20夜写于哈尔滨红卫旅社</p> <p class="ql-block">1972年哈尔滨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松花江上滑冰</p> <p class="ql-block">1970年12月20日,赴讷河空军农场的十二位战友在哈尔滨防洪纪念塔前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b>五、到平房看望老同学</b></p><p class="ql-block">1971.11.8我从农场返回上海,10日清晨到达哈尔滨,在哈尔滨下车后,我就乘车去平房看望毕业时分配在120厂工作的同学王连印、柳希正,途中在公交车上遇到了童德成同学,他分配在南昌320厂工作,这次到平房的工厂出差。当时大家刚走上工作岗位,都为工作忙碌,故在平房只是匆匆一别(直到2003年我两才再次相见)。</p><p class="ql-block">在平房,我来到保国街120厂的宿舍区,找到了柳希正,分别四年再次相见,真是喜出望外,并得知连印已回山西晋城探亲。希正留我在他宿舍住下,当晚他用当地的习俗招待了我:一盆胡萝卜丝拌粉条,哈市啤酒,围着火炉边吃边聊,我们聊了别后四年各自的经历……,直到深夜。第二天,老同学给了我二斤米票,让我到食堂买饭吃。那时哈市大米、食品都是定量供应,我的这位老同学深知我这个南方人不习惯吃粗粮,爱吃大米饭,故给了我他自己每月仅有的二斤米票,让我到食堂吃饭。我深感同学之情,同窗之友的深情厚义。</p> <p class="ql-block">1971年11月10日从农场回沪时在哈尔滨松花江畔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b>六、第627研究所</b></p><p class="ql-block">我和哈尔滨的情怀,缘于627研究所,而627所原是哈军工的一实验室。</p><p class="ql-block">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空气动力学实验室成立。随着哈军工的解体,1970年,空气动力学实验室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研究院第七研究所103室。</p><p class="ql-block">1976年,成为一个单独的国防事业单位,名为第三机械工业部第六二七研究所。</p><p class="ql-block">1982年,第三机械工业部改称航空工业部,第六二七研究所更名为航空工业部哈尔滨空气动力研究所(627所)。</p><p class="ql-block">1999年,航空工业部哈尔滨空气动力研究所(627所)更名为中国航空工业第627研究所。</p> <p class="ql-block">FL—2风洞实验室(图片)</p> <p class="ql-block"><b>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与627所</b></p><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PLA Military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因校址在哈尔滨,人称“哈军工”。陈赓大将首任院长兼政委。哈军工于1952年开始筹建,1953年4月25日基建破土动工,9月1日举行第一期开学典礼。</p><p class="ql-block">1955年初具规模,设有五个系和一个预科:一系空军工程系、二系炮兵工程系、三系海军工程系,四系装甲兵工程系、五系工兵工程系和预科(1960年又增设防化系)。</p><p class="ql-block">1966年哈军工转业改制,改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改建和新建了火箭工程系、计算机系。1969年根据林彪关于战备的“一号命令”,学院内迁,1970年正式动迁。有关院系分别进行拆迁;空军工程系迁往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导弹及电子工程系迁到长沙,成立长沙工学院,后改建成国防科技大学,还一些专业併入哈工大,海军工程系留在原址,组建成当今的哈尔滨工程大学。</p><p class="ql-block"><b>风洞实验室留在军工大院内,改为第三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部)的一个研究所,现为哈尔滨空气动力研究所(归属航空工业部第六研究院第627研究所)。</b></p><p class="ql-block">哈军工佔地面积很大,主要的五座教学大楼,均为大屋顶,雄伟壮观,是军工大院的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当年雄伟壮观、高官子弟、优秀青年向往的一座中国最好的军事院校,被领导一个命令就被拆得七零八落,甚为可惜﹗</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主楼之一(图片)</p> <p class="ql-block"><b>八、我与哈尔滨的缘源</b></p><p class="ql-block">我工作单位(633所)与哈尔滨空气动力研究所(627所)同属航空工业部第六研究院,因为空气动力试验与我从事风洞天平的研制密切相关(它是风洞实验中重要的测试仪器),故我和627所的工作上接触较多,多次去627所出差,去过多少次,随时间的推移已记不太清楚了。除了到讷河空军农场劳动时路过哈尔滨之外,清楚记得的有七次,其中有一次是我一人从北京直接坐火车去哈尔滨的,火车不经天津、山海关,从白城进东北的。具体情况已回忆不起。</p> <p class="ql-block"><b>第一次出差哈尔滨</b></p><p class="ql-block">第一次是1984年3月,赴627所商讨一台天平制造中的尺寸超差问题。晚上坐沪哈56次火车,第三天早上火车到达市郊时,看到郊外大地一片银装,坡上的一处村庒(都是茅草房)完全被厚厚的白雪复盖着,下火车后,乘车到军工大院,军工大院的大道上溶化的冰雪使道路一片泥泞。</p><p class="ql-block">从沪坐56次到哈尔滨途径沈阳皇姑屯车站的历史记忆:</p><p class="ql-block">屈指数来,皇姑屯事件离今已有95年了,可皇姑屯车站似乎成了一位饱受苍伤而平静的老人,仍然屹立着。2018年底京哈高铁通车后关闭。可历史留下了厚厚的记载,记录了1928年6月4日发生的皇姑屯事件,让后人永记。</p><p class="ql-block">皇姑屯事件是1928年6月4日日本关东军谋杀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事件。</p><p class="ql-block">凌晨5点30分,张作霖乘坐的专列经过京奉、南满铁路交叉处的三洞桥时,火车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炸药炸毁,张作霖被炸成重伤,送回沈阳后,于当日死去。但秘不发丧。其子张学良从前线动身,于6月18日赶回沈阳,稳定了东北局势,直到张学良21日继承父亲职务后,才正式公开发丧。案发皇姑屯站以东,史称皇姑屯事件。当时在日本国内,由于没有公布凶手,日本政府一直以“满洲某重大事件”代称。</p><p class="ql-block">1945年,日本投降后,河本大作投靠阎锡山,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取太原之后,河本大作作为日本战犯被捕。经审讯之后,他详细交代了策划炸死张作霖的全过程。</p> <p class="ql-block">1910年的皇姑屯火车站(图片)</p> <p class="ql-block">2018年关闭前的皇姑屯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b>第二次是1985年五月</b></p><p class="ql-block">我和经营科的的老褚准备承接一台水冷天平,后因制造中有许多技术问题难以解决,故方案无法实施。工作之余,我和老褚一起到南岗逛了秋林公司,我在四楼商场买了一双松紧布鞋,老褚买了一个大列巴(俄式面包,象锅盖大小,直径30厘米),红肠带回家,另外我们都买了一个忱状面包,有葡萄干夹心,带着在火车上吃,味道很好,真的挺好吃。</p> <p class="ql-block"><b>第三次是1990年九月</b></p><p class="ql-block">我与营销科的的二位同事到北京、哈尔滨调研,主要目的争取更多的项目,为研究所的更好发展填定基础。</p> <p class="ql-block"><b>第四次是我和同济大学风工程实验室老师一起赴627調研</b></p><p class="ql-block">1996年同济大学风工程实验室林主任林志兴委托我们研制一台由计算机控制的,安装于该室TJ-2风洞内适用于1/4~3/8汽车模型测试的六分量风洞天平系统。</p><p class="ql-block">于是决定先到到哈尔滨627所调研。1996年8月1日,我和同济大学风工程馆老师一行五人(主任林志兴研究员、施宗城研究员、汽车学院院长、项海忛院士),乘上航飞机,中途在青岛机场停留。中午到达哈尔滨627所。我们同627所科技人员一起进行了可行性方案的研究讨论,同时参观了627所风洞实验室。</p><p class="ql-block">汽车模型风洞天平是在风洞里模拟汽车在地面上的行驶状态、对汽车的缩尺模型进行气动力试验,以测量其表面所受空气动力的—种测力装置。</p><p class="ql-block">从开始调研到方案确认、从设计到加工装配、从静校到风洞安装、调试运转,前后经历一年半时间。</p><p class="ql-block">经动、静校标定,整个设计制造完全达到了国军标(GB2244-94)《风洞应变天平规范》的指标。其中有些单项指标还高于国军标所规定的数值。</p><p class="ql-block">天平的外形尺寸:1400毫米(长)×1000毫米(宽)×390毫米(高)。天平、迥转台(β机构)、轮距调节机构、以及大园盘,组装后总高为850毫米。</p><p class="ql-block">汽车模型天平系统的组成</p><p class="ql-block">汽车模型天平系统的组成包括三大部分:</p><p class="ql-block">(1).主体部分。也就是测力部分。即六分量汽车模型风洞天平;(2).迥转部分。即风洞中所谓的β机构。它包括一个迥转工作台、电动机、减速器;</p><p class="ql-block">(3).汽车模型的支撑部分。它包括一个大转盘、还有一个轮距调节机构。</p><p class="ql-block">除此以外,还有一台人工加载的天平静校装置。</p> <p class="ql-block">安装在风洞内的汽车模型风洞天平</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627所组织我们游五大连池五大连池风景区(The Wudalianchi Scenic Area),位于黑龙江省黑河市五大连池市,距五大连池市区18公里,地处小兴安岭山地向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现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国际绿色名录、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自然遗产、中国矿泉水之乡、中国著名火山之乡、圣水节(药泉会)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1719年~1721年间,火山喷发,熔岩阻塞白河河道,形成五个相互连接的湖泊,因而得名五大连池。五大连池风景区由五大连池湖区:莲花湖、燕山湖、白龙湖、鹤鸣湖、如意湖组成串珠状的湖群,以及周边火山群地质景观、相关人文景观、植被、水景等组成。五大连池有一座药泉山,山下石龙河畔有南泉、北泉两眼泉水,泉水含丰富的矿物质,有保健除病的良效,因此得名“药泉”,药五大连池的药泉含有40多种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与法国的维希矿泉、俄罗斯外高加索矿泉并称为世界三大冷矿泉。北饮泉前门是典型的中式牌楼建筑,上面悬挂着“世界名泉”匾额。这里最受欢迎的泉水疗效是泡泥浴,把河泥塗在身上,是专门治疗银屑病的。南饮泉是以饮用泉水为主。在南泉区可以看到一排可以品尝,或灌装用的药泉水龙头,更多的是人们拿着大桶小桶排着队络绎不绝地来装水。第二天早上我们拿了热水瓶来打水,回到住处大家品赏了药泉,药味很浓,含有碳酸鈣,吃了就嗳气,据说可治胃病,当然还是要服一疗程才有效。</p> <p class="ql-block">保留完好的北安火车站</p><p class="ql-block">我们从哈尔滨到五大连池时乘火车到达北安站。</p> <p class="ql-block">到达北安火车站,出站后乘大巴去五大连池。</p> <p class="ql-block">游览五大连池景区</p> <p class="ql-block">1.途中游览地下水晶宫</p> <p class="ql-block">遊览水晶宫(大门口留影)</p> <p class="ql-block">地下水晶宫</p> <p class="ql-block">水晶宫内的冰灯</p> <p class="ql-block">水晶宫内的二龙戏水</p> <p class="ql-block">2.到达我们居住的煤矿疗养院</p> <p class="ql-block">游五大连池时居住的煤矿疗养院</p> <p class="ql-block">煤矿疗养院</p> <p class="ql-block">煤矿疗养院丰盛的晚餐</p> <p class="ql-block">3.游览五大连池火山口</p><p class="ql-block">五大连池共有十四座火山,都矗立在平地上,据史料记载:最后一次火山爆发在清康熙年间,火山口喷出的岩浆方园六十公里,雄伟壮观,令人惊叹!世称火山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我置身于火山喷出的岩浆奔流凝固后的岩石之中</p> <p class="ql-block">我在茫茫岩浆凝固的岩石中</p> <p class="ql-block">岩浆凝固的石海</p> <p class="ql-block">岩浆凝固成的千奇百怪石海,上百年后还是寸草不生。</p> <p class="ql-block">我和同济老师置身于茫茫火山熔岩上</p> <p class="ql-block">我和同济老师、627所的同仁们一起置身于茫茫熔岩上。</p> <p class="ql-block">爬上火山口</p> <p class="ql-block">到达火山口</p> <p class="ql-block">站在火山口</p> <p class="ql-block">站在張爱萍将军题字的石碑旁留影!</p><p class="ql-block">张爱萍将军的题字:</p><p class="ql-block"><b>五池十四山,地火冲雲天。石龙舞石海,群山立水间。</b></p> <p class="ql-block">4.游览五大连池白龙湖</p><p class="ql-block">火山喷发,流出岩浆阻塞白河河道,形成五个相互连接的堰塞湖——莲花湖、燕山湖、白龙湖、鹤鸣湖、如意湖,因而得名五大连池。</p> <p class="ql-block">游白龙湖</p> <p class="ql-block">我和同济老师在白龙湖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游白龙湖</p> <p class="ql-block">我与同济老师、627所同仁们合影</p> <p class="ql-block">辽阔的湖面</p> <p class="ql-block">5.游览哈尔滨市容</p> <p class="ql-block">我和同济老师、627所老贾,在松花江畔的友谊宫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我和同济老师在哈铁江上俱乐部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我和同济老师在江畔合影</p> <p class="ql-block">松花江畔的江畔餐厅</p> <p class="ql-block">我在松花江畔的防洪纪念塔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6.游览松花江大桥</p><p class="ql-block">观光哈尔滨松花江公路大桥哈尔滨松花江公路大桥(Harbin Songhua River Highway Bridge),位于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是松花江流域上建设的第一座特大型永久性公路桥梁,贯通了哈尔滨及绥化、黑河、萝北、满洲里等国道干线,成为哈尔滨市以及黑龙江省公路交通的重要枢纽。哈尔滨松花江公路大桥于1983年5月动工修建,1986年8月30日竣工,1986年9月20日投入使用。哈尔滨松花江公路大桥主桥长1198米;桥行车道宽19米,两侧人行道各宽2.5米,总宽24米;设计行车速度120千米/小时。</p> <p class="ql-block">松花江公路大桥全景(图片)</p> <p class="ql-block">远眺松花江公路大桥</p> <p class="ql-block">落日下的松花江公路大桥</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松花江公路大桥上</p> <p class="ql-block">松花江公路大桥上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我在松花江公路大桥上</p> <p class="ql-block">7.游览太阳岛</p> <p class="ql-block">松花江上的太阳岛公园</p> <p class="ql-block">和同济老师一起游太阳岛</p><p class="ql-block">左起:</p><p class="ql-block">陈礼璠 林志兴 屠光峰 项海帆 施宗城</p> <p class="ql-block">太阳岛景色之一</p> <p class="ql-block">太阳岛景色之二</p> <p class="ql-block">太阳岛景色之三</p> <p class="ql-block">太阳岛景色之四</p> <p class="ql-block">太阳岛景色之五</p> <p class="ql-block">太阳岛景色之六</p> <p class="ql-block">8.中央大街华梅餐厅吃俄罗斯大餐</p> <p class="ql-block">中央大街上的华梅西餐厅</p><p class="ql-block">八月四日我们游览了哈尔滨市容后来到中央大街上的“华梅餐厅”,品赏正宗的俄罗斯大餐,酸黄瓜、鱼仔酱、俄罗斯面包。</p> <p class="ql-block">华梅西餐厅菜单</p> <p class="ql-block"><b>第五次来到哈尔滨</b></p><p class="ql-block">1996年9月18日,参加我国第一代外挂天平的设计方案评审会。</p><p class="ql-block">飞行外挂天平是把天平(轴向)固定在弹体内部,然后把弹体外挂在飞机的发射架上,用来测量飞机外挂物或导弹的气动力载荷。因飞机外挂物的(导弹)质量大,飞行速度、空气动力、大气环境等外部条件比较复杂,对飞行外挂物的影响较大,故很难在风洞内模拟这些复杂的变化,所以只能采用飞行外挂天平进行机载实测。国外曾报导过美国、俄罗斯都成功地进行过这种试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内有关单位也曾经研制过这种飞行外挂天平,但由于设计、制造等方面的原因,并未取得园满成功。九十年代末,由哈尔滨空气动力研究院设计、上海航空测控技术研究所制造的飞行外挂天平终于在外挂试验中获得了成功。</p><p class="ql-block">天平的外形尺寸φ140×942毫米。制造中对材质要求较高,同时二天平加工后其质量必须相等。</p> <p class="ql-block">飞行外挂天平</p> <p class="ql-block">飞行外挂天平方案评审专家小组合影</p> <p class="ql-block">627所沈总向评审小组专家介绍风洞实验室</p> <p class="ql-block">评审组专家、627所沈总、没计人员参观松花江大桥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我与626所王朝安在大桥上留影</p> <p class="ql-block">我与627贾付总在防洪纪念塔前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我在松花江畔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游览哈尔滨虎园时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b>第六次到哈尔滨平房120厂调研直升机旋翼转速监测用传感器</b></p><p class="ql-block">2002年12月22日,我们到平房为120厂研制直升机旋翼轴转速传感器。相隔32年第二次再到平房,物是人非,分配在该厂的的两位大学同舍同学都相继调离该厂,回到了他们山东老家,一位到山东建大当了老师,另一位在山东青岛航空厂主搞技术工作。我和同事到直升机装配车间看了传感器安装部位,了解了对传感器的技术要求,随后又到112厂复制了制作模拟试验台用的钢轮图纸。回单位后化了一年多时间研制成功了转速传感器,同时研制了一台模拟测试台。下面的一组照片是我这次来哈尔滨时拍摄的。</p> <p class="ql-block">转速传感器模拟测试台</p> <p class="ql-block">到达哈尔滨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在松花江上坐马车</p> <p class="ql-block">在冰冻的松花江上</p> <p class="ql-block">中央大街上的俄罗斯风情购物街</p> <p class="ql-block">中央大街上的冰雕</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索菲娅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中央大街上的东北虎皮草</p> <p class="ql-block">中央大街上的新华书店</p> <p class="ql-block">中央大街上的中央金店</p> <p class="ql-block">中央大街上的中央大酒店</p> <p class="ql-block">视频——</p><p class="ql-block">哈尔滨松花江畔</p><p class="ql-block">哈尔滨太阳岛</p> <p class="ql-block"><b>编后感:</b></p><p class="ql-block">自1970年首次赴哈尔滨到2002年12月22日再次来到哈尔滨,前后32年,经历了哈尔滨的春夏秋冬,在这32年里我前后七次光临哈尔滨,与627所合作,先后研制出了国内第一台飞行外挂天平,研制出了国内第一台汽车风洞天平。实际上这七次到哈也可以说是我前二十年从事空气动力研究工作的一个缩影。</p><p class="ql-block">我出差哈尔滨经历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哈尔滨夏季虽然中午较热,在室外也会汗流夹背,但室内和早晚凉爽,是避暑的好地方。冬季虽较长,且十分寒冷,但家家都有暖气,温暖如春。</p><p class="ql-block">我喜欢哈尔滨,不仅是他的俄罗斯建筑,俄罗斯风情吸引了我,更主要的这个城市商业繁荣,交通便捷,生活成本较低,是个宜居城市。哈尔滨的大列巴(面包)、红腸都很有特色,非常好吃,俄罗斯的酸黄瓜、鱼仔酱,土豆泥,这些也都值得我们品赏。</p><p class="ql-block"> tgf2023.6.5于上海田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