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10月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特展“自在芳华”,以中国女性在科举史中起到举足轻重作用和影响。</p> <p class="ql-block">……身处科举社会的女性虽不参加科举考试,但她们担负着“化人”“育人”的职能,对以科举为业的家族成员及其家族有着不可避免的作用和影响,为国家的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她们是科举历史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一:幼玉求试,空羡榜名——科举视域下的女性</p><p class="ql-block">科举时代,“她”在哪儿?</p><p class="ql-block">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春,<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鱼玄机</span>到长安城南风光秀丽的崇真观中游览,正碰到一群新科进士争相在观壁上题诗留名,她见了羡慕不已。待进士们题完后,鱼玄机也满怀感慨地题下了这首七绝以抒心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云峰满目放春晴,历历银钩指下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span></p><p class="ql-block">游崇真观南楼新及第题名处</p><p class="ql-block">“自置童子科以来,未有女童应试者。自淳熙元年夏,女童林幼玉求试,中书后省挑试所诵经书四十三件,并通,诏特封孺人。”</p><p class="ql-block">—《宋会要辑稿选举九》</p><p class="ql-block">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夏,九岁的<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林幼玉</span>申请童子科的考试,并通过了中书省的考核,宋孝宗特地封其为孺人。</p><p class="ql-block">宋宁宗嘉定五年(1212),女童<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吴志端</span>获得童子科的考核资格并通过国子监的考试,但这一次,遭到了大臣的反对。</p><p class="ql-block">四月十一日,臣僚言:“女童子吴志端令中书覆试。 窃谓童子设科,所以旌颖异、储器业也。 本朝名公儒,如杨亿、晏殊之伦,载在史册,后世歆慕。</p><p class="ql-block">......今志端乃以女子应此科,纵使尽合程度,不知他日将安所用?......若以其经国子监挑试,则量赐束帛,以示优异。”从之。</p><p class="ql-block">—《宋会要辑稿 选举一二》</p> <p class="ql-block">魏晋南北朝</p><p class="ql-block">我国自古就有<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女性教子</span>的传统,<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孟母三迁</span>、<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陶母责子</span>等故事在后世流传甚广。</p><p class="ql-block">“韦逞时年小,宋氏昼则樵采,夜则教逞,然纺绩无废……逞遂学成名立”</p><p class="ql-block">“清河房爱亲妻崔氏者,同郡崔元孙之女也。性严明,有高节,历览书传,多所闻知。亲授子景伯、景光九经义,学行修明,并当世名士。”</p><p class="ql-block">韦逞、房景伯兄弟从小就得到了母亲的精心教导,因而都是学有所成。</p><p class="ql-block">此时女性注重子女教育的目的是延续家族诗书传统,或是培养子辈的道德情操。</p> <p class="ql-block">隋唐</p><p class="ql-block">隋唐推行科举取士以后,科举之风盛行,许多女性更是积极地参与家庭的科举教育,甚至成为士人科举之路的启蒙者。</p><p class="ql-block">唐代中晚期,随着名门望族的延续和科举新贵的形成,家学与科举文化教育相结合,成为那时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朝廷倡导、社会认可、家庭重视科举的大背景下,女性自然而然地也受到了这种风气的浸染,同样表现出强烈的功利性态度。</p> <p class="ql-block">描金人物故事雕花板</p><p class="ql-block">清</p><p class="ql-block">此件雕花板呈长方形,上有描金人物故事纹。整块雕花板左右对称,以木框分为五个单独的空间。中间部分描绘的是古人讨论学问时的场景,阁楼之下持扇者与另二人密切交谈学问,阁楼之上还有一人俯身听闻。左右两侧的四个小空间刻画出不同的文人士子形象,其中两幅为分别与婴儿、孩童嬉戏的两位长者,另外两幅则分别是埋头酣睡的和专心读书的两位年轻士子。整件雕花板内容丰富多彩,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场景建筑布置合理,具有很强的空间层次感和艺术美感。此外,这类雕花板还具备一定的功能性,在古代既可用于挡风、遮蔽,亦可用作观赏、装饰。</p> <p class="ql-block">清 “状元及第”银挂件</p> <p class="ql-block">二:明珠映世,心性秋水——科举世家宅院里的才女们</p> <p class="ql-block">清末民初时期半亩园总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清 青花“三娘教子”瓷梅瓶一对</p> <p class="ql-block">清 粉彩人物故事纹瓷瓶</p> <p class="ql-block">清 春去秋报 木桶</p> <p class="ql-block">民国 铜墨斗</p> <p class="ql-block">“宾典之礼”木雕</p><p class="ql-block">本品为樟木花雕。呈现的是考生考取功名后,乡民与当地官员前来报喜,迎接考取功名的考生的迎宾典礼。画面从左依次描绘了报童报喜,点燃爆竹,鸣吹长笛;乡镇中的妇孺儿童,重要长辈前来祝贺;画面中间既有德高望重的老人,也有官员、文人,恭迎宾客坐于席中与之交谈;最右反映了客人向新晋科名者作揖致意的画面。整幅画面营造了一派祥和喜庆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纺线车(清)</p><p class="ql-block">此件藏品为纺线车,由轮子、锭杆儿(俗称“锭子”)、支架、底座等构成。纺线车是用来把棉花纺织成棉线的一种简易的劳动工具,棉线是织布制衣的基础材料。纺线时,一般一手持棉花捻,把捻头一端蘸水粘在锭杆上,一手摇动摇轮子,轮子带动锭杆迅速旋转,一边纺线一边向后移动,纺好的线达到最长时将手抬高,把线贮在锭杆上。如此反复,才能纺完一条捻子上的棉线。</p><p class="ql-block">手织布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世代延用的一种纯棉手工纺织品,而此件纺线车颜色典雅、木料颇具质感、且有精美的缠枝纹镂空雕饰,故此纺线车可能为富家女子女红之用。</p> <p class="ql-block">三:香自苦寒,云开月明——从幕后到台前</p><p class="ql-block">“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亦即停止。”</p><p class="ql-block"> ——1905年清政府正式下诏</p><p class="ql-block">科举制度的废除,不但从根本上打破了儒学上千年来的独尊地位,使人们的思想挣脱了单一制度的约束而获得了较大的解放,科举教育让位于新式学堂教育,给中国近代女子学堂教育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p><p class="ql-block">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为其“宣教”的需要,创办了一系列教会学校,其中包括女子学校,自此拉开了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帷幕,同时也对中国近代女子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近代中国女子教育思想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思想启蒙、萌芽、肇始、繁荣发展四个阶段。</p> <p class="ql-block">《日用酬世大观》开本(民国)</p><p class="ql-block">世界书局编新制礼节大全,楹联大全等。该书作为民国时期推行新式应酬礼数的教课书籍,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该书写作目的在于推行、教育国民使用新式的礼节仪式,来改变前清政府遗留的封建礼数,反映了国民政府立志学习西方制度、文化,使其成为新时代国民的目的。本书封面写有“化民”二字正有此意。本书作为民国新兴教育的推广教材,历史价值极高。</p> <p class="ql-block">粉彩“仕女图”瓷板(民国)</p> <p class="ql-block">带柄“礼”字铜镜(清)</p><p class="ql-block">该铜镜上方印有“上上青铜”,下方印有“湖州薛惠公造”,中书“礼”字。</p><p class="ql-block">铜镜是中国古代常见的日用器具,不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直观体现了所处时代的铜铸造工艺、审美意趣、民俗信仰和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p><p class="ql-block">薛惠公,名晋候,字惠公,清乾隆年间人。明清时期湖州薛姓多为铸镜,其中以薛惠公最为有名。</p> <p class="ql-block">《女子国文教科书》第八册开本</p><p class="ql-block">该书为教育部审定女子国文教科书第八册,封面著名为国民学校用,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内容主要包括教授女子学生语文、算数、地理、历史等方面的内容,与男子学生基本相同。有所不同的在于,女子教科书中还包含了园艺、女红等相关家政内容。反映了民国时期,新式学堂针对不同性别学生所做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设置,是研究近代民国教育的重要研究资料。</p> <p class="ql-block">云南女子职业学堂经费决算表</p><p class="ql-block">此件藏品为云南地区某女子学堂的经费决算表,表头题为“女子职业学堂宣统贰年叁月分经费决算表”。此表列明了旧管、新收、开除(总支)、实存,此四项内容。开除中又分经常开支(薪水夫马、辛工)、临时开支(备物费、消耗费)两项。</p><p class="ql-block">同民国云南女子师范学堂经费决算表(原号:2875)亦采用“四柱结算法”,即“旧管+新收-开除=实存”。例如此表中,旧管“上月册报结存银叁百零伍两捌钱肆分叁厘”、新收“请领学务公所会计科宣统二年叁月分经费银叁百贰拾陆两三钱”、开除(总支)“两宗通共合银捌拾叁两伍钱陆分叁厘”、实存“存银伍百肆拾捌两伍钱捌分”,即305两8钱4分3厘+326两3钱-15两6钱6分3厘=548两5钱8分。</p> <p class="ql-block">云南女子师范学堂经费决算表</p><p class="ql-block">此件藏品为云南地区某女子学堂的经费决算表,表头题为“女子师范学堂宣统贰年叁月分经费决算表”。此表列明了旧管、新收、开除(总支)、实存,此四项内容。开除中又分经常开支(薪水、辛工)、临时开支(备物费、消耗费、杂费)两项。</p><p class="ql-block">“旧管”指的是期初余额,“新收”指的是本期增加发生额,“开除”指的是本期减少发生额,“实存”又称“见在”,指的是本期期末余额。由此可见此决算表采用了“四柱结算法”,四柱结算法是出现于唐朝中期,成熟与宋代的一种会计核算方法,即“旧管+新收-开除=实存”。</p> <p class="ql-block">梳妆台(清)</p> <p class="ql-block">民国六年《文征》册本</p><p class="ql-block">此书册数不全,具体缺多少不详。本品成书于民国六年(1918),共八册。全书从总说、典章、意义、格律四个方面对所收录古文进行了评述赏析。该本书为近代民国语文课本,对研究民国初期国民教育重要的历史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