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由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教师教学闲聊谈及“周长”教学时,教师言及课堂上的指令:“请你摸一下这个图形的周长在哪里”“请你指一指它的周长”,或者“请你描出图形的周长”等,我忽然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需要理清“周长”和“周”的概念,我们课堂上让学生的“摸”“指”“描”,其实都是“周”,而不是“周长”。</b></p> 什么是周长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周长,顾名思义,指图形一周的长度。北师大版(2013年版)教材指出,“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图1)</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人教版(2022年重绘)将周长定义为“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图2)</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苏教版(2013年版)没有给出定义,只是结合实例说明“书签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在网页版《辞海》中没有搜到“周长”的词条(面积、体积都可搜到)。而百度百科关于周长的解释为“环绕有限面积的区域边缘的长度积分,叫做周长。”</b></p> 思考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结合教学实际,我们不难发现,周长概念本身并没有太大难度,其本质还是长度。只是因为周长刻画的是二维“面”上的一维属性,刚开始时学生常常会和“面的大小”,即面积混淆。二者的辨析在周长和面积的教学中也是一个难点和易错点。于是,周长概念的厘清有两个基本层次。一是认识“周”,即边线。二是确定“长”,也就是边线的长,即周长。换句话说,明确了“周”之后,就要对其进行量化。至于为什么要“量化”,一方面“周”说到底是“线”,而长度是线的基本属性(无宽度的长度),根据需要当然要用数值进行刻画,这个结果就是周长;另一方面当两个“周”长度接近,或不便于比较时,也往往需要基于同样的标准(单位)用数值刻画。</b></p><p class="ql-block"><br></p> 改进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基于这样的理解,周长概念的引出,也可以借助方格纸,帮助学生一定程度体会量化“周”的必要性(如图4)。</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学生需要比较“一周”,就可能产生量化“周”,即确定“一周的长度”的想法,因为方格纸的加持更易于实现。就此引出周长应该也是一条可供选择的路径。当然,教师也可以选择合适的时机,将周长和“面的大小”,即方格的个数(面积)进行辨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不管怎样,“周”和“周长”确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周长是“以‘长’(标准)度‘周’”的结果,而非“周”本身,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区分。而像这样概念混淆的现象在“面积”等教学中(我们常混淆了“面积”和“面”)也屡见不鲜,的确值得我们引以为戒!</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