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个歇后语,在中国人人皆知,连小学生都熟悉这一典故的内容。典故出自《武王伐纣平话》:姜尚因命守时,直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 姜子牙即西周初期的姜尚,又称姜子牙。姜子牙何许人也?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也称吕望。西周政治家、军事家,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姜子牙出生于商朝末年,周文王倾商,姜子牙是辅佐周武王伐纣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周武王克商后,建立西周王朝,成为天下共主,大封宗亲勋戚,姜太公是西周的开国元勋,因而得以首封。《史记·周本纪》:“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子营丘,曰齐”。由此说来营丘是姜太公的始封地,齐国的都城最初就是昌乐营丘,即今天的营丘镇古城村,姜太公是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营丘古城是齐文化的发祥地,具有深厚丰富的文化内涵。<br>十一月三日那天,受潍坊作协阎海峰秘书长邀请,与当代徐霞客李存修教授,原安丘市文旅局局长李连科老师,以及潍坊和昌乐众位作家,上午到方山脚下的营丘酒业参观考察,座谈时听昌乐本地作家畅谈方山风景和传说,以及齐文化的丰厚内涵、博大精深,听阎海峰秘书长谈及营州酒业,借助太公文化精心酿制太公王酒,不久即将上市,觉得对太公文化的了解太肤浅,对今天的参观学习,仍意犹未尽。在返途中,我们安丘三位怀着敬仰和虔诚,踏上了营丘古城这片神圣的土地,亲身感受太公文化的厚重、丰富和博大,体会太公文化“以人为本、礼法并用、尊贤尚功、维护统一”的思想。<br>走进太公祠敞开的大门,迎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座复建的姜太公庙堂--太公祠,正对着的太公祠大门上,书“太公祠”三个苍劲是大字,苍劲端庄,大门两侧是一副对联“太公在此钟灵毓秀,神功浩荡风行东海”。道路两旁是两块巨石,左侧石上写着“祥”字,右侧石上写着“和”字,“祥和”正是古城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也是古城村人们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br>太公祠大门内的右侧,六块残存的石碑,整齐的一字排开,古朴凝重,沉淀着岁月的痕迹和沧桑,诉说着一段段令人难以忘怀的传奇故事。<br>最北侧的几块石碑是汉隐士逄萌墓碑与汉隐土逄萌墓道碑。据村里老人说,该碑原立于营丘镇古城村南,是纪念汉隐士逄萌的石碑。明万历甲午(1594年)建立,明崇祯、 清康熙、 清光绪三度重修。碑高1.22米,宽0.655米,居中刻楷体大字“汉隐士逄萌墓”,1985年夏,当时的河头乡人民政府立“汉隐士逄萌墓道碑”于该碑之右,以示纪念汉代隐士逄萌的崇高气节。<br><br> 逄萌字子康, 北海都昌人(今昌邑市)。自幼家境贫寒,苦读《春秋》, 后去长安任职。 一生不畏权贵,正义爱国, 高风亮节, 人人尊崇,《后汉书》有其传。汉平帝元始三年 (公元3年)春, 王莽纂权野心日甚, 陷杀汉室忠臣,其子王宇因反对暴虐也遭杀害, 逄萌听闻,愤然挂冠都城东门外,瓦盆戴头,嚎啕于街市,大呼:“三纲绝矣,不去,祸将及人。” 遂携家室,隐于辽东,后因讽嘲王莽新朝,又先后隐居青岛崂山、安丘杞城,辗转山东各地讲学授业,“养志修道,人皆化其德”。最后逄萌来到营丘古城,看到这里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秀美的风景、质朴的民风、淳厚的人情,特别是这里还有几千年传承下来传统工艺酿造的美酒,真的是乐不思蜀,在营丘长期定居,授业讲学,品评美酒。汉明帝曾屡次下诏征其出仕,逄萌佯装嗜酒疯癫以拒之,最后寿终正寝于营丘古城,后人在村前白浪河西岸安葬了受人尊重的逄萌,并在逄萌墓前立“汉隐士逄萌墓”,纪念逄萌不畏权贵,高风亮节。如今位于昌乐古城村以南的逄萌墓已不见踪影,唯有残留的“汉隐士逄萌墓”碑和“汉隐土逄萌墓道碑”,也已移至古城村太公祠内东南角。<br>中间的石碑是窦公渠碑,是记载唐嗣圣元年(684)北海县令窦倓调动民众在营丘故城(今营丘镇古城村)东北兴修水渠,引白浪河水灌溉农田事迹的石碑。原立在营丘故城北门外,1983年11月当地人民政府将其移立于今古城村东北角,筑碑座、护墩和周围栏杆加以保护。碑阳正中刻楷体大字“窦公渠”。<br>窦倓,唐朝嗣圣元年 (684)任北海县令,治所在今昌乐县营丘镇古城村,窦琰到任后,体恤民情,重视农业,德高望重。任职期间,也见境内干旱少雨,易受旱灾威胁,亲自勘察设计,带领百姓在营丘城东北开挖一条渠道, 蜿蜒曲折50多里,引白浪河水灌溉农田,使农作物大幅度增产,发展了经济, 改善了百姓生活。引水渠建成后,方圆百里五、六十个村庄,在大旱之年也能用白浪河的水灌溉农田,获得大丰收,百姓欣喜若狂,感念窦公的仁德,纷纷抱着本地自太公始,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工艺、土法酿造的美酒,敬献窦公,窦公高兴之际,与百姓开怀畅饮,不醉不休。窦公渠是昌乐县境内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之发端,人们称之为“窦公渠”,后来人们立“窦公渠”碑,来纪念窦公体恤民情,重视农业的爱民情怀,窦公渠石碑原立于古城村东北窦公渠旧址,今已移至古城村北太公祠内东南角。<br>最南侧石碑是重修古城太公庙碑记,此碑立于2018年3月,记载了重修太公庙的起因、时间、过程等。<br>走进太公祠门口,看到太公祠院子南北长大约五十余米,东西宽约三十米。院子正中是三个大大的香炉,中间一个为圆形香炉,直径也有近两米,两侧分别是两个长方形的香炉,长一米半,宽也有一米,走近一看是用生铁铸成,香炉上有帽檐,非常美观大方,炉内香灰已满,如此看来到太公祠烧香祭拜的村民特别多,香火甚是旺盛。<br><br> 再往北走近太公祠正房,祠前四根立柱上也有两副对联,外立柱上的对联是“乡俗民风万古韵,杞国古都天下闻。”内两柱上 的对联是“护国佑民德厚流光,文韬武略百世永芳。”对联皆为颂扬姜太公文韬武略、治国安邦和歌咏古城风土人情、淳朴民风。太公祠正房大门紧闭,我们只好从缝隙间往里瞧,姜太公塑像端坐在正房北侧,白发红颜,面慈目秀,目光深邃,散宜生、南宫适分立左右两侧。<br>元《齐乘》载:“营丘上自唐长寿间立太公庙。”清嘉庆版《昌乐县志》载:“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夏四月,追谥太公吕望为武成王。”后经历代重修,至清末已成占地6亩规模。庙宇建于高出地面2米的台基之上,共5间,坐北向南,系砖木结构,两山起脊,脊卧双龙;斜坡状屋顶,斗拱飞檐皆覆以琉璃瓦,门额上挂金色正楷“赐履灵堂”横匾,门左右两边明柱有篆书对联“天子尊之曰父,圣人奉以为师。”殿内正中上悬行草“风行东海”巨幅横匾,下为神台,神台正中塑姜太公坐像,太公右手握打神鞭,左手伸双指指向前方、白须飘于胸前。太公像两侧,分别塑有散宜生、南宫适像。<br>每年阴历三月十八,也就是传说中姜太公生日这一天,为纪念姜太公德行伟业,太公庙都有盛大的香火会。四方百姓、游客商贾、文人雅士皆云集于此,香火旺盛,游人如织,场面宏大。香火会后,再大摆宴席,开怀畅饮,一醉方休。这一活动一直延续下来。<br>不幸的是,历史上太公庙屡遭厄运,因不同原因,屡次被毁,但人们感念太公德行伟业,屡次重建太公祠。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占领太公庙,作为其据点,毁树砸碑,修筑炮楼堡垒,庙宇文物惨遭毁坏。“文革”时期,为扩张农田,又将残庙地基夷为平地。改革开放后,当地人们感念太公的功德伟业,当地政府顺应民意,发动募捐,于1990年在村西北,重建太公祠,香火庙会也随之兴盛,不亚于以往。<br>姜太公是齐国的缔造者,太公文化的创始人,也是中国最久远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超凡入圣形象,一直是人们景仰和崇拜的偶像,他的超常的军事谋略和治国之道,也一直影响着中国的一代代政治精英们,甚至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br>我们再往北,来到太公祠西北,太公祠西邻是一座呈长条状的土丘,下面立着写有“齐国古都城墙遗址”字样的石碑,石碑后面就是保留着皇城墙一段。八十多岁的李存修教授,不顾年迈,艰难地登上残留的皇城土墙,走在杂草荆棘中实地考察,并发现了部分汉代瓦片及古人生活器物残片。远处一位村民看到老人登上古城墙,怕出意外,大声幺喊,让赶快下来。<br>我与李连科老师在城墙下面转悠查看介绍,当时太公营建的城池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共分外城、内城和皇城三个部分。古城城垣呈方形,东西1000余米,南北1200余米,现残存部分残墙,基宽30余米,墙高约六米,为夹板夯筑而成,为内城城墙(即皇城),宽高雄伟的外城城墙绵延四周,皇城规模宏大气派。姜太公建城后,大摆宴席,用自酿家酒,宴请文武百官,直至大醉方休。<br><br> 据史料记载,这段残存的城垣遗迹,是东汉光武帝刘秀改北海郡为北海国孔融来任北海相时,为保护姜太公所建的古营丘遗迹而修整的城垣。时光荏苒,斗转星移,已几千年城墙只残留一角,还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和辉煌,显示着那博大、厚重的齐国文明……<br>《史记·齐太公世家》中有这样的记载:太公建都营丘治齐,历经一世太公、二世丁公、三世乙公、四世癸公、五世哀公至六世胡公,姜太公治齐,延及子孙六世一直以营丘为都城,后迁都薄姑(今博山),最后定都临淄。营丘古城,春秋时期,营丘改称缘陵,是杞国的新迁都城。西汉初年又改称营陵,是营陵侯刘泽的都城。景帝中元二年起,为北海郡和营陵县治所,是当时寸剧、剧魁、斟等二十六县的政治经济中心。隋唐时期,恢复“营丘”称谓,是营丘县治所所在地。<br>营丘古城是齐文化核心地域,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太公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滋润一方水土,孕育一方风情。姜太公出仕前就有饮酒的习惯,据传,姜子牙在钓鱼之处,每日饮酒解忧,鱼闻酒香而群居此处。后姜太公随武王纵横驰骋,始封营丘建城后,自酿家酒,大摆宴席,宴请文武百官,姜太公对于齐国的历史及文化的影响深远;汉逄萌不畏权贵,正义爱国,借酒装疯,婉拒出仕,高风亮节;窦公体恤民情,修渠惠农,与百姓举杯畅饮同乐,成就一段佳话,无论作为国都还是郡县治所,每遇太公生日或者重大节日,摆宴豪饮,毋宁质疑。因而营丘古城确有三千多年的酿酒史。<br>太公文化与酒文化一脉相承,有不解之缘,难分难离。历经三千多年历史文化传承,营丘酿酒的工艺、技术也炉火纯青,达到非常高的水平。营丘古城,已迎来新时代发展的春天。营州酒业借助太公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依托方山、独炉山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利用祖传传统酿酒工艺,精心酿造的太公王酒,是营丘古城奉献给潍坊乃至山东人民的最独特、最珍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