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5日上午,我们进入深山古隆中,寻访青年诸葛亮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襄阳“古隆中”,又称隆中,位于湖北省襄阳市,有1800多年历史,因诸葛亮“躬耕陇亩”、刘备“三顾茅庐”,引发《隆中对》,被世人称为智者摇篮,三分天下的策源地。</p> <p class="ql-block">襄阳“古隆中”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自然景观优美;同时又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其纪念性景点和文物风景旅游区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唐代封诸葛亮为武灵王,隆中诸葛亮庙被称为武灵王庙,宋代赐名英惠庙,明代赐名忠武庙,定春秋祭祀;刘弘、习凿齿、曾巩、王安石、苏轼、刘光祖、蒋中正等历史名人先后到隆中缅怀诸葛亮,留下重要史篇。</p> <p class="ql-block">1986年,国家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明确襄阳隆中为诸葛亮故居,1996年,襄阳“古隆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古隆中遗址确定为第二批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高一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2019版)明确隆中在襄阳城西。</p> <p class="ql-block">隆中是诸葛亮十七岁至二十七岁(197年~207年)躬耕读书的成才之地。诸葛亮在隆中的十年中,博览群书,广交士林,密切关注天下大事。207年,刘备在徐庶的推荐下,亲自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住的草庐,敦请诸葛亮出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刘备谦虚诚恳的态度使诸葛亮深为感动,于是他便把在隆中十年所观察的天下形势作了一番精辟的分析,并据此提出了兴复汉室,统一全国的战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隆中对”。隆中成为后世缅怀先贤、纪念先贤的重要名胜地,历朝历代都得到保护、维修和建设。</p> <p class="ql-block">诸葛亮离开隆中后,他住的竹篱草庐依旧保存了下来,据南朝盛弘之《荆州记》载,诸葛亮草庐前“有井深五丈,广五尺,曰葛井。堂前有三间屋地,基址极高,云是避暑台。宅西面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瑟为《梁父吟》,因名此为乐山。”诸葛亮一家离开隆中后,曾有一户姓董人家在草庐住过,因“家殄衰亡,后人不敢复憩焉”。</p> <p class="ql-block">诸葛亮离开隆中的第二年,即208年,襄阳被曹操占领,直到西晋统一全国为止,襄阳一直是曹操的地盘,所以这期间隆中诸葛亮故居一直无人过问。到晋代先后有刘弘、习凿齿前来祭拜诸葛亮。刘宋盛弘之撰《荆州记》、萧梁鲍至撰《南雍州记》均有记载,隆中诸葛亮故宅尚在,有井已干涸,齐建武年间,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高一尺二寸,长九寸,献晋安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唐大中十年(856年),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治所在襄阳)李景让维修隆中武侯祠,并立“蜀丞相武乡忠武侯诸葛公碑”,碑文由李景让撰,南宋王象之《舆地碑记目》载:“唐蜀丞相诸葛公碑,大中三年李景让撰,今在隆中。”</p> <p class="ql-block">唐光化五年(902年),朝廷封诸葛孔明为武灵王,并赐庙隆中。</p> <p class="ql-block">五代晋天福三年(938年),隆中武灵王学业堂竣工,并刻碑纪其事。碑文由襄州节度使安从进的观察判官李光图撰写。《复斋碑录》载:“《卧龙山武灵王学业堂记》,李光图撰,正书,无名氏篆额。天福三年七月记”。</p> <p class="ql-block">宋代古隆中规模进一步扩大,曾巩、王安石、苏轼、刘光祖等许多名人都到过古隆中记下了他们对诸葛亮的赞颂。至宋孝宗时,隆中诸葛亮庙被赐“英惠庙额”,加号“仁济”。</p> <p class="ql-block">元朝至正年间,广德寺书院迁到隆中诸葛草庐,称为隆中书院。</p> <p class="ql-block">明代成化年间,“隆中十景”形成的,明代吴绶和进士王越先后作过“隆中十景诗”。</p> <p class="ql-block">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襄简王朱见淑毁掉诸葛遗虚并迁走古隆中书院,原有的土木建筑碑刻石铭遭到极大破坏。后又在隆中山“左方隙地”重建武侯祠。明正德二年(1507年),明武宗朱厚照御赐庙额“忠武”,定祭品,春秋致祭,并让翰林院撰写祭文。</p> <p class="ql-block">明嘉靖四年(1525年),正德进士徐咸任襄阳知府,到隆中拜谒诸葛亮故居,看到武侯祠“湫隘倾祀”,“瞩目为之愀然”,遂与监察御史王秀共同发起重修诸葛武侯祠(见明・郑杰《重修诸葛武侯词记》)。</p> <p class="ql-block">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隆中立草庐碑。当时的著名书法家江汇题字,正面书“草庐”,背面题“龙卧处”。此碑现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中宪大夫、都察院协院事左佥都御史李祯重修武侯祠,并购祠产,增建房屋,立《重修碑记》一块,记载了隆中遭襄简王破坏以后的情况。碑阴刻诸葛亮画像,是现存最早的诸葛亮石刻画像。</p> <p class="ql-block">明崇祯十六年(1643 年),闯王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克襄阳,改襄阳为襄京,建立农民革命政权,称新顺王。起义军杀藩王,同时挖掘那个迷信风水毁坏诸葛亮故居的襄简王坟墓,为隆中原貌的恢复创造了条件。</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襄阳观察使赵宏恩在明末起义军捣毁藩陵基础上重建武侯祠庙,并在草庐原址立草庐亭。</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十四年至十九年(1888年一1893年),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湖广总督裕禄和湖北提督程文炳新建抱膝亭,新立“古隆中”牌坊。</p> <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蒋中正到访古隆中,举行祭祀仪式并拔款维修古迹,新建中正亭、中正堂,重修荷花池、铜鼓台等并立碑。</p> <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于1954年、1957年、1980年、1985年对祠、三顾堂、野云庵、三义殿进行维修,为明代碑刻加修碑亭。1984年新建了吟啸山庄、老龙洞景区建筑群。1987年重建隆中书院,修复诸葛草庐。胡耀帮、李先念、赵紫阳、李鹏、万里、薄一波、姚依林、方毅、陆定一等先后游览隆中,并留名、题词或撰书楹联。</p> <p class="ql-block">1990年3月15日,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为隆中提词: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邓县之隆中,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北周省邓县,此后隆中遂属襄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在《广溪峡》诗中写道:天下有英雄,襄阳有龙伏。</p> <p class="ql-block">唐·李欣在《送皇甫曾游襄阳山水兼谒韦太守》一诗中写道:岘山枕襄阳,滔滔江汉长。山深卧龙宅,水净斩蛟乡。</p><p class="ql-block">唐·陈子昂在《岘山怀古》中写道:犹悲堕泪碣,尚想卧龙图。</p><p class="ql-block">唐·崔道融《过隆中》:玄德苍黄起卧龙,鼎分天下一言中。可怜蜀国关张后,不见商量徐庶功。</p><p class="ql-block">宋·苏轼《隆中》:诸葛来西国,千年爱未衰。今朝游故里,蜀客不胜悲。谁言襄阳野,生此万乘师。山中有遗貌,矫矫龙之姿。龙蟠山水秀,龙去渊潭移。空馀蜿蜒迹,使我寒涕垂。</p><p class="ql-block">宋·苏洵有诗云:“道逢堕泪碣,不觉涕亦零。借问羊叔子,何异葛孔明。”</p><p class="ql-block">宋·曾巩《躬耕田》:孔明方微时,息驾隆中田。出身感三顾,鱼水相后先。</p><p class="ql-block">宋·李曾伯在驻守襄阳期间,曾有《和刘清叔襄阳草庐韵》一首,称诸葛亮是“风云未合星先陨,输与江东日月宽。”</p><p class="ql-block">金·李俊民曾写过一首《三顾门》,其中一句为:“山下卧龙谁说破?赏音元直在檀溪。”</p><p class="ql-block">明·罗贯中《隆中景》: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