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轶事之五‍(上)——乡镇干部的罗曼史‍

风火轮儿

<p class="ql-block">文/王才元</p> <p class="ql-block">笔者乡镇工作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  冰河消,雁归来。土默川上大小黑河畔边的小草破土萌生,大地像解禁一样,情窦初开,一派生机盎然。</p><p class="ql-block"> 公社改乡以后,乡镇干部构成发生了变化。一些过去从村里借调的人员被清退,合作化以来变成吃皇粮的原基层上来的人员也逐年到了退休的年龄,公社干部的生力军主要是军队转业复员的士兵和大中专院校分配的毕业生。这些人员充实到了乡镇一线,给乡镇机关增添了活力。乡镇干部队伍是年轻化了,但大龄青年也多起来了。找对象难、结婚难。安家难、成了领导和大龄干部的一块心病。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上级区政府的工青妇组织几次组织乡镇单身青年干部和首府的大毛纺厂的青年女工进行联谊活动,想促成好事,但城乡观念上的差异和生活方式和工作性质的不同,没有收到任何效果。</p> <p class="ql-block">乡村干部合影</p> <p class="ql-block">  实事求是的讲,乡镇干部这个群体,是农村的精英人才。八十年代中后期,毕业分配到乡镇工作的年轻人大都是恢复招生考试后在大中专院校读了几年书,国家包分配,但本着“哪来哪去”的分配政策,本市县区考出去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又回到原来的县区,和乡镇工作。虽然是中专、大专、大学本科学历,但又多是普通院校毕业生,一流名校学生分到乡镇工作是凤毛麟角。因那时录取名额少,即使是中专生,也是难考的。真得有点真才实学。</p><p class="ql-block"> 在婚恋问题上,这些年轻人本以为考上城里或外省的校园,就跳出了农门,谁知吃上了“皇粮”,端上了“铁饭碗”,但又身不由己的回到了养育他们的土地。只不过是身份变了,从农民变成了干部。但这毕竟是人生的蜕变。从村里走出来,却很少再去找农村户口务农的村里对象结婚成家。平心而论,不是他们看不起曾和他们一样在村里长大的伙伴们,这都是生活惹得祸。找城里姑娘或小伙吧,也许在校期间曾有过红颜知己和梦中情人,但现实中城乡差距又不得不分手说“拜拜”。这批人在城乡之间、工农之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夾层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地带。由于选择的局限性,找对象结婚成家成了一道难题。用本地一句俗语来说就是“羊皮缝不到毡片上”,所以最好的婚恋对象,就是同样的一批人,乡村干部或乡村学校教师和乡镇卫生院的未婚青年。</p> <p class="ql-block">乡镇民兵连训练干部合影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  这年,从大中专院校分配到乡里一批年轻人,男男女女就有十多个。大学本科学历的女生,大都到乡里工作之前就名花有主,到乡里工作,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只不过是过渡一下而已。那些中专毕业的女生还有大中专院校的男生大都单着。</p><p class="ql-block"> 老刘、大刘和小刘,是同一年分配到乡里工作的,老刘父母是区里富裕的城中村的的菜农户,且又毕业于本科院校,个子高,长得帅、年纪轻轻老成持重、乡里人称他为老刘,大刘毕业于自治区的一所专科院校,父母是土生土长的黑河圈里种粮的农民、黑河水滋润的土默川海蚌公主的庄园田肥沃又养人,大刘家也家境也殷实。这小刘毕业于中专院校,本来他的家乡在贫瘠的乌兰察布农村,为了改变生活窘境,妹妹嫁到土默川上的一个村子当媳妇,全家随女落户到本地。小刘也算沾了光,毕业才能分配到城郊乡里工作。</p><p class="ql-block"> 三个年轻人的婚恋史就是乡镇干部罗曼史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乡镇干部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大黑河畔白天鹅 友人 王廷杰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