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与上海交通大学第一位中共党员张永和隔空对话</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二十年代从云南贫穷山乡来到上海南洋大学(上海交大)求学的张永和</p> <p class="ql-block"> 在上海交通大学新闻学术网页上,一篇题为《张永和:交大第一位中共党员》的网文中,一位浓发如墨、浓眉大眼、白衣似雪的英俊青年的黑白旧照映入眼帘。即使隔着近百年的时空,他的青春朝气仍扑面而来。我想:20世纪初期的中国,革命的火种还那样微小,一个从云南贫穷山乡走到繁华都市大上海顶尖大学就读的清风白面书生,是什么力量让他在那个披沙沥金的悲壮历程中挺身而出,成为一个无畏生死、百折不挠的革命者?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答案。</p><p class="ql-block"> 追求真理 激荡青春</p><p class="ql-block"> 1902年,张永和出生在云南省泸西县东山镇(今弥勒市东山镇)一个彝汉杂居的小山村。1915年进入云南省立第一中学读书,1917年考入北京国立高等师范学校附中。1923年9月,由唐山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转入南洋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以下简称“交大”) 电机科就读。他是交大学生中的第一位中共党员,也是红河州第一位中共党员。他还是陆定一等同志的入党介绍人。</p><p class="ql-block"> 从上海交大党委校史研究员欧七斤先生的文章中得知,1924年5月,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地委在徐家汇建立了团支部。下半年,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青年与工人运动领袖贺昌来到上海,担任团上海区委书记,张永和参加了徐家汇团支部的活动,帮助发展组织。耳濡目染,张永和开始心向社会主义,并积极进行宣传活动。他在同学中组织了读书会,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年,孙中山由广东北上,乘船途经上海。为一睹革命先驱的风采,张永和按报纸所载时间特地赶到十六铺码头。可是孙中山已提前抵沪,离开了码头。张永和又赶至孙中山的寓所香山路,只见寓所前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孙先生面带微笑,站立在寓所门前向大家频频挥手,给张永和留下了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1925年初,党的“四大”和团的“三大”相继在上海召开,社会主义青年团改名为共产主义青年团,贺昌当选为团中央委员,担任了农工部长。之后,这个团支部的成员先后发展为共产党员,中共徐家汇支部成立。此前经贺昌介绍成为交大第一名团员的张永和,经贺昌和东亚同文书院中华部学生党员梅电龙介绍,于同年4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交大第一位学生党员,时年23岁。他也是云南省红河州第一位中共党员。张永和入党后参加徐家汇支部,负责学生运动工作。随后,担任云南省旅沪学生会会长,为“新滇社”撰写《悼念开国元勋孙中山先生》《瞻前顾后纪念五四》等文章进行革命的呐喊,唤醒了更多热血青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用铁锤砸碎黑暗、用镰刀收割光明、建设青春中国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身处异地他乡,这个年轻人常常因思乡失眠。他幼年丧父,由祖父和伯父抚养,他自小聪慧,又肯吃苦,读书成绩在全乡同学中遥遥领先;祖父和伯父见他有出息,省吃俭用供他上学。在县里读完小学后,入昆明私立成德中学、省立中学就读……</p> <p class="ql-block"> 回望故乡,到处是红土堆积的大起大落的山岗,乡亲们在山岗上还种植比红土还红的苦荞。苦荞花开时节,当猛烈的山风席卷大地,大片大片的荞地便燃烧起来,红浪如有形的气流直蹿上高高的山头,又似钢水飞溅而下;蝴蝶在其间弄潮,它们的翅膀,令山谷为之震颤。晚秋,打下的荞子磨细过筛后,如新雪般洁白,苦荞面做的泡糕蓬松如云,吃一口微苦之后是连绵不绝的糯甜;乡亲们擀的面片薄如纸,在滚水中煮一天,仍有筋有骨。山里人下地带上几块,再背上一葫芦水,一天就不用回家做饭了。苦荞壳也有大用,被女人用花布包了缝上,头枕上去嚓嚓有声,并散发着一股沁人心腑的清馨。枕着这样的枕头,再长的夜,山里人没有一个失眠的。</p><p class="ql-block"> 置身于大上海阴冷漫长的冬夜,他渴望自己有一个家乡的苦荞壳枕头……</p><p class="ql-block"> 血雨腥风 百炼成钢</p><p class="ql-block"> 张永和的妻子端木利芬是一个大家闺秀,毕业于昆华女中,是丈夫开展地下工作的得力助手。白色恐怖笼罩的上海,到处是血泪和刀光。在20多年的革命斗争中,张永和多次被国民党反动派投入大狱,而其中的两次,幸得他的同乡、泸西县人的好儿子张冲将军的出手相救,才与死神擦肩而过。</p><p class="ql-block"> 1929年1月19日,云南省临委在昆明举行扩大会议,选举张永和为云南省临委书记,同时,撤销迤南区委,建立迤南特委,由王德三任书记。5月1日,云南省临委召开第二次会议,张永和任迤南特委书记。此期间,张冲得知张永和由上海回到云南,要张永和到他的部队工作。云南省临委根据张永和与张冲是同乡关系,同意张永和到张冲部队开展工作。</p><p class="ql-block"> 1930年4月,由于叛徒告密,中共云南第一任书记王德三、共青团云南省委书记李国柱、省委委员吴澄等人先后遭反动派逮捕并惨遭杀害。张永和也被捕,后被关押在昆明“模范监狱”,随时都有被杀害的危险,幸得张冲出面向龙云为其求情,全力进行营救,才使张永和免遭殺害,被判刑3年。后又经过张冲出面保释,才在服刑两年后于1932年被提前释放出狱。出狱后的张永和协助张冲在泸西、弥勒修建水库,在一平浪盐永井实施“移卤就煤”改造工程。这段经历,成全了党组织交给张永和的一个重要任务:把张冲引向光明道路。</p><p class="ql-block"> “七七事变”后,张永和任张冲滇军184师的政治部主任,随184师开赴抗日前线。部队到达江西九江后,他受张冲委托,到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找到罗炳辉将军,经罗炳辉联系安排,叶剑英、周恩来先后接见了张冲。这使张冲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秘密联系,并在184师建立了地下党支部,开展党的工作,为后来184师在东北海城起义和张冲投奔延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1940年,张永和在泸西任县教育科科长、省立泸西师范学校校长,他聘请一批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任教,校中订阅《新华日报》《群众》等进步刊物,唤起民众抗日救亡,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宣传党的主张,展现了爱国奋进的精神风貌。</p><p class="ql-block"> 1949年2月5日,泸西全县解放,张永和先后任泸西县解放委员会主任、泸西县县长、滇桂黔边区第一临时人民专员公署副专员。1950年任曲靖地区专署秘书。1951年后,张永和受到错误处理和历次政治运动冲击,但他初心不改,信念坚定。</p><p class="ql-block"> 1985年4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作出决定,恢复张永和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党籍,党龄连续计算,参加革争时间从1924年加入共青团时算起,享受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离休待遇,并担任政协云南省第四届、第五届委员会特邀委员。</p> <p class="ql-block"> 1986年6月20日张永和在北京与老战友陆定一重逢亲切交谈</p> <p class="ql-block"> 1986年6月,张永和在北京与交大同班同学陆定一重逢,二位老者满头银霜,彼此双手紧握,目光坚定,全身上下散发着一种历经惊涛骇浪后的从容安然,让人温暖。1992年2月,人民出版社出版《陆定一文集》,陆定一用俊逸、流美的笔迹在赠送给张永和的书上题词:“永和同志,您是我的入党介绍人。现在我向您会报我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 1992年2月陆定一同志在赠送张永和的《陆定一文集》的扉页上亲筆题词</p><p class="ql-block">永和同志:</p><p class="ql-block"> 您是我的入党介绍人。现在我向您会报我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陆定一</p> <p class="ql-block"> 1992年12月,张永和老人在昆明辞世,享年90岁。</p><p class="ql-block"> 张永和的家乡地处苦寒的大山,但出产一种洋芋,称之为“紫玉”,是他的最爱。“紫玉”只有鸡蛋大小,晚秋从土里挖出来,在阳光下闪着蓝蓝的光,如一团暗火,散发着泥土的气息。煮熟后味如蒸栗,细腻似蛋黄,捧在手里,不断地倒换着撕开薄薄的皮,一连吃几个,再从椿木桶里舀一瓢凉水咕咚咕咚喝下,洗漱上床,一觉睡得洋芋一样香甜。每逢节日或办红白喜事,山里人就将肥羊放倒,和洋芋同锅猛煮,端上桌,先被吃完的往往是一个一个胖乎乎的洋芋。此外,他们还种植了许多苦荞,当山风吹拂大地,大片大片的荞地便起伏澎湃,红浪如有形的气流直蹿上高高的山头……</p> <p class="ql-block"> 张永和一定深信:他当初的生死选择,为的就是这片山河大地的平安宁静、和谐美丽。</p><p class="ql-block">原载《云南政协报》</p><p class="ql-block">转载 《云岭深处百年追寻》2021.09.1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