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戏曲最美的乡音

一击便倒(涂少昆)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地方戏曲最美的乡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涂少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地方戏曲,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还展现了地方的特色与情感。地方戏曲在文化传承中有它的独特地位。地方戏曲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是因为它与民间生活紧密相连,真实地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每一种地方戏曲的风格,都如同一幅生动的图景,展现了当地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色。通过这些戏曲,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表演艺术的精妙,还能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共鸣,体验到一种文化的认同感。地方戏曲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地方戏曲的魅力在于其地方性与民族性的融合,它不仅讲述着地方的故事,也传递着民族的精神。戏曲文化价值是地方戏承载了文化真善美,戏曲活态保留着最美的语言乡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每一个地方戏曲的唱腔、身段、服饰和化妆,都透露出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时代气息。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其内在的文化价值,保护和弘扬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让地方戏曲保持其纯粹性和活力,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对文化多样性的维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地方戏曲都面临着不容乐观的的现状,能够传承的剧目日现凋零屈指可数。传承的方式没有师承,基本依赖于音像资料只知道声形不知道形意,更遑论能够明白技法之道。戏曲演员因学戏不得其法而没有号召力,戏曲观众因无所见而流失,假以时日不久的将来,戏曲剧种能否得以生存?并不是危言耸听,剧种灭绝之日不远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南昌地方戏(采茶戏)是赣中地域高安,抚州三大腔系重要的地方剧种之一。受众覆盖面积广,传播影响大备受民众喜爱。我认为戏曲剧种依赖演员艺术技艺精湛而存活。任何一个剧种能深为戏曲观众所喜爱,是源自这个剧种的代表人物所产生的影响。南昌地方戏有邓小兰,陈麝香,朱莲芳,陈飞云,朱亮臣,梁小豹,陈明秀,张斌,王沐芝等等名角云集,在演进历史中有多少前辈的传承,才有今天的剧种存在,后人在前辈艺术家的影响下,乡音在耳采茶戏还留有一方天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前者有机缘和南昌县采茶剧团精英骨干们共话继承发展,南昌采茶戏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代表人物魏筱妹之后,面对当今文化语言变异,语音同化的普遍现象,固态承续与活态出新的问题深有所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举例说南昌地方戏最具观众所喜爱被称为“八大记”的《乌金记》《贤德记》《卖水记》《槐荫记》《南瓜记》《鸣冤记》《辜家记》和《花轿记》。这些剧目都取材自南昌本地故事,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这一份“八大记”剧目家当,至今还有几出戏得见于舞台?可惜其中经典剧目没有口传身授被失传,又因为剧目没有优秀演员的号召力而消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喊守正创新,什么是守正创新?我认为:“守正”是守住一份剧目“家当”,守住戏曲本体的创作精神;“出新”是规范戏曲行当程式表演艺术基准;出新出在艺术个性表现优良为改良;剧种趋于同化失去剧种的特质,这是改而不良还不如不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地方剧种规范戏曲行当程式表演艺术,是剧种得否延续的根本。没有程式就没有戏曲,没有戏曲本体的坚守将消失的是戏曲表演艺术。中国文化物质文化将是封尘历史记载,非物质文化没有传承不会有遗产,消亡的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性!</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22px;">2024-11-13·南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