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柿叶飘红的邙岭小道 ——读《叶鹏文集》后记

虎虎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读罢此文,合目良久,泪珠不觉间掉落眼角,挂在脸颊,心中塞满了悲戚。为那个被流放的青年和他风雨飘摇中的小家。睁开双眼,正值深秋,邙山上五颜六色,植物尽染,一派好风景。洛河微澜,秋水共蓝天一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个复旦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正“踏着柿叶飘红的邙岭小道”向我们走来。大学四年,曾是他生命中最华彩的乐章。才情初露,名师环绕。一条金灿灿的大道,正摆在他的面前。然而,人生无常,世事难料。时代的每一粒尘埃,落在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大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7年,他从上海大都市的学术中心下放到洛阳孟津县“目不识丁的荒蛮山野”。他曾在邙山无边的沙尘里,凄凉惶恐。然而在他疲惫昏睡时,是“南马屯小学书记为他轻轻盖上的被子安定了这个离家千里被发配来的年青人的心,当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学生要从山下深井中绞辘轳担水上山才有水吃时,村里哑巴每天挑来的两大桶水令他暖心感动。”他迅速调整状态,用他对教育和教育对象最赤诚的爱无私地回报了这一块收留并温暖了他的土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瓢红薯一瓢秫,半间明月半间书”。虽然物质生活赤贫,但有美好如明月的温情。借知识的底气和勤奋努力,在下放的21年里,他“闻书声止步,遇学校投宿”。踏着柿叶飘红的邙岭小道,他走遍了豫西地区无数中小学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然而,生活道路本就不平坦,何况他和他的全家又都是“政治贱民”。生活的艰难困苦是必然的,甚至,比作者小一岁的大弟弟在未满周岁时,就因为是右派的儿子无人敢救治而冰冷在求告无门的母亲的怀里。即便如此,他并不气馁,对生活充满希望。为了遮风挡雨,在山底村翻建了两间小屋安顿定居。“瓦屋在硕大的梧桐树叶的浓荫遮蔽下,落影斑驳、诗意幽然。”于是,“简陋的山村小院瞬间生动起来”。生活中有苦难,更有希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果然,又一个21年到来时,他青春耗尽后得以掸尽冤屈,迎来了人生辉煌。他从小学,中学,大学,直至硕士研究生,清华博士班,而被誉为“完整的教师”。 1983年他成为师专的第一任民选校长。从洛阳师专到洛阳师院,从普通教师到著名教授,从系主任到校长,他呕心沥血、忠诚奉献,把一个小小的地方专科学校发展成为了一个系科齐全的全国优秀师范学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命运如此捉弄人,又这样神奇,也许这就是人生,不可预测,没有如果。令人叹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改革开放初期,曾经涌现伤痕文学潮,看过不少类似这样的文章,也感动过。但读了《叶鹏文集》后记,无比感动,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共鸣是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一种情感过程,情感逐渐强化,达到高潮,即是共鸣的境界。艺术作品打动读者,靠的是情感。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是艺术的根本特点。而本文作者恰恰在情感的运用上就做得很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父亲长达21年的下放生活和平反后来到洛阳师专又一个21年的经历,没有按年历表平铺直叙,而是以父亲为主线,以作者对父亲的深爱和无比崇敬之心强烈的感情为引线,附以奶奶和外婆家两个家族的背景及状况,对过往发生在身边的人、事、环境,信手拈来,变成文字,串成长串,给读者奉献了一个令人敬佩的父亲形象,一个处在风雨飘摇中的“政治贱民”家庭,读起来,令人感动感慨!在本文中,作者倾注了最为真挚的情感,并以此为轴心,调动几乎所有的记忆和人生经验,选取最典型的事例,完成对父亲光辉形象的塑造,并以此为桥梁,把自己的情绪充分地传递给读者,使读者清晰地接受到作者的写作意愿及想要实现的目的。正如作者在本文最后一句话讲的那样:“约爱父如我的知音,品读父亲奇思睿智的文字,感悟父亲捍卫良知的胆魄,仰望父亲勇担道义的铁肩!期待在父亲华彩绚烂的过往中与君深情一晤。”作者采取跳跃插叙的方法,分别讲述了奶奶家和外婆家两个家族的家史及现实状况,使文章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感,强烈的时代感,人世变换莫测的沧桑感。而过度衔接,自然天成,毫无突兀感觉,足见作者运用文字的娴熟和功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真,是本文的又一个突出特点。作品的吸引力在于诱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在诱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品诸因素中,头一个应当是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是作品审美素质的基础,是整个作品的命脉所系,是灵魂。艺术真实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客观真实,二是作者主观真实。合起来接是“实诚。”本文属纪实文学,读者看到的都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曾经发生、亲眼见到,亲耳听到的的客观事实,作者在写作时都是出自内心中的认识、评价、情绪、体验等,即是真人真事,又是真情实感,所以能感染人,打动人,产生真正强烈的共情和共鸣。如:“父亲不善泥瓦工作,就自告奋勇去做大厨,他要做一道江浙海鲜美味,让从未走出过山村的人们分享到他的最爱。开饭之时,大家都挤在父亲端出的大锅前,父亲很有仪式感地打开锅盖,浓郁的海鲜味瞬间飘散出来。对于从未吃过海味的山村农民来说,这鲜味有点怪异。他们先是试探性地尝了尝,然后并没有人说话。终于在父亲期待的眼光下,一个平日最调皮的学生开口道:“叶老师,还是外婆的熬菜(大肥肉片,扁垛,红薯粉条,丸子,松肉,白菜等炖在一起)配馒头好吃!”于是大家哄堂大笑起来。父亲很是惋惜地看着那一大锅海鲜汤,一脸知音难觅的落寞。因为那锅海鲜汤里,放进了奶奶带给他的全部的海米紫菜乌贼干。那可是他一年思乡肠胃的慰藉啊。”这段文字生动、细致、有趣、独特,读起来真实可信,令人难忘,回味无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本文语言朴实,平实中透着灵动,信手拈来的诗句,给文章曾添了些许生气,如:“西子难解狼毫渴,欲引之江润端台”彰显了少年豪情;“琴奏一曲留南雁,鹏飞万里栖北枝”、“助人肝胆红似火,律己心肠白如霜”,这些诗句既有诗情画意,又有才情,还有胸怀道义。文中还佳句叠出,随处可拾,如:“为时政发声,借古论今,文采昭彰,影响一方。”、“渔樵耕读,诗书传家”、“慷慨陈词,妙语如珠”、“细节神态,入骨深情。”、“落影斑驳、诗意幽然”、“字字珠玑,摩挲珍爱”等等,这些词语的妙用,既提高了文章的品味,又显示了作者的才气。作者语言情感饱满,又能感觉到一丝本分,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整篇字里行间,有对苦难的诉说,但更多的是赞颂式的语句,无不透露出作者对父亲深深的眷恋,还有对未来的期望和底气,读起来明朗而畅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章读完,抚卷长叹,仰望苍天,俯瞰大地,看我河洛邙岭嵩山, 不仅叩问:匆匆的历史脚步中,你我是谁?</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