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扫除”这个词许久没人说起了,都改成打扫卫生等词汇了。<br><br>不同于别的单位,民航机场的范围大,需打扫、清除的地方多。为此,还会专门开会,由办公室牵头,分配任务,划分责任区域。因而,大扫除就成为一种全员参加的统一行动。 <h5><font color="#167efb">办公大楼,牌子上书:中国民用航空江西省管理局。</font></h5> 省民航局的各部门负责人在接受任务的时候,往往会相互攀比,限于人员的多寡和责任区域的大小,盘算完成任务的劳动强度和时间。 <h5><font color="#167efb">从滑梯看,是幼儿园的院子。</font></h5> 就责任区面积(含建筑物)而言,非行政部门就明显要吃亏些。比如,幼儿园的庭院很大,而幼教就几位女生,你让她们“自扫门前雪”委实有些艰难。这就需要帮助,而共青团员就是最好的生力军。 大扫除一般安排在初秋,杂草也临近秋黄,此时天气秋高气爽,气温适宜。选择这个时间大扫除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天干物燥,清除了大量的杂草后,也利于消防。 <h5><font color="#167efb">公安的办公场所,木质窗户。</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候机楼,水磨石地面,当时少见的钢窗。</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候机楼于1975年12月由江西省建筑设计院设计,1982年投入使用。占地面积4060㎡。</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招待所二楼的走廊。</font></h5> 机场跑道的周边,会留出大片平整的空地,为偏出跑道的飞机提供安全保护。在这片几乎无人踏足的空地上,疯长出齐腰高的茅草,一旦出现火情,那将是一场灾难。<div><br></div><div>好在是军民合用机场,机场绝大部分归属空军,因而清除跑道周边的茅草就成为部队场站的工作。<br></div> 脑补一下,七八十年代,无机械作业,除草剂还没有普及的时候,几百亩的茅草如何靠人工清除?看官是否想到了办法? <h5><font color="#167efb">招待所二楼的走廊。有年代感的棕扫把,四个兜的干部装。</font></h5> 有一个绝妙的主意,一个还不要花一分钱的办法。至于是那个机场最先想到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向塘机场卓有成效地实行了多年。而这个办法也只有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才能发挥作用,才能解决问题。<br><br>笔者的家乡就在机场附近,故事发生在参加工作前几年的时候。一天,妈妈风风火火地回家,说机场开放三天,可以进去割草了。在妈妈的催促下,拿起扁担和绳索,带上镰刀,顺着人流,一窝蜂地赶到机场跑道边割草。<br><br>人都有偷奸耍滑的天性,早到的先割距家近的,便于运输。而远处的运输起来就要多付出更多的体力。在木制独轮手推车都少见的年代,肩挑就是唯一的“运输工具”,因而割草的人流是由近及远,慢慢平推过去,就像潮水涌上沙滩。<br><br>茅草割下后,来不及晒干,就一担一担挑回家中。村中有劳力的家家茅草成堆,散发出茅草特有的香味。<br><br>为什么附近的村民热衷于去机场割草呢?这要跟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了。<br><br>1978年联产承包制推行以后,村民的积极性有了空前地提高,家家都饲养了耕牛,有的家庭还会养上两三头。稻田割下来的稻草得留一部分给耕牛过冬,因而燃料有时就会有一点紧巴。<br><br>农家是舍不得买煤的,更不用说用煤气了,听都没有听说过。<div><br>农村的柴火灶是为烧稻草而设计的,偶尔会烧一点废柴,不过很少,枯树枝也少,平原地区缺少山地树木。所以,路边、沟坎附近的野草都给勤劳的农妇割了个干净。而机场跑道边的茅草密集的无从下脚,收割起来特别方便。机场的“开放日”是农户翘首以盼的“福利”,不需“动员”,无需付费,积极性还空前高涨。所以说,这是一个为跑道除草的绝妙主意。</div> <h5><font color="#167efb">招待所晾晒被子,绸被面和套被。</font></h5> 现如今,“大扫除”也成为历史,有些甚至由专门的服务公司来运作,全封闭的跑道也由大型机械来工作,一切的一切,井然有序。而上述的情形,已成为故事,向塘机场的故事。 <h5><font color="#167efb">身着“小翻领”民航制服的工作人员在打扫机舱,分发“清洁袋”。这种用繁体字标注的清洁袋为纸质,内衬薄膜,供丢弃果壳垃圾和呕吐用。</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空乘检查机舱。</font></h5> 摄影:魏春生,付平,刘海建等,鸣谢。版权归作者本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转载需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