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文/玄空飞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人常说,三里不同俗,五里不同音。在蒲城西片与富平交界这一块,结婚一直保留着这样的习俗。比如硬股子、捉鸡娃、梳头扶女等称呼都是我们当地特有的。一般结婚会由合日子、看姐姐、送箱子、叫媳妇、拦门、进门、婚礼、道喜、端蒲篮、迎三这几个环节组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陕西蒲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合日子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男女双方订婚后,通过媒人传话,商定好大致结婚日期。一般表述为男方“要人”呢,女方答应“给人”。男方就会带上双方的生辰八字去找先生“合日子”,也叫“看日子”。先生会根据男女双方八字经过推算,选出来几个合适的日子用红纸写给男方。同时会将女方结婚当日要面向何方梳妆注明,还有哪些属相与媳妇属相妨碍,也会一一注明。比如女方属“鼠”,那就相妨的是“猪、羊、兔”,女方的梳头扶女、十全席等就不能有这三相人。男方的捉鸡娃、硬股子、接媳妇的同样也不能用这三相人。合好了日子就会安排媒人去给女方送日子,女方选定其中一天,双方即可准备结婚事宜。而民间传说,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灶王爷上天,民间无人主事,俗称“腊月二十四,神鬼不管事”,所以腊月二十四到除夕前,民间百无禁忌,天天都是好日子,直到八九十年代腊月底都是我们当地结婚的首选日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老皇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看姐姐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日子定好后,结婚前几天女方要举行“看姐姐”仪式,又称“戏游”,要摆宴席,招待亲朋。亲朋会带上贺礼来祝贺,相当于古代的“添箱”之礼。八九十年代主要以被面、床单、布料、热水瓶、脸盆、茶盘等生活用品为主,现在基本上为现金红包。出嫁前一晚上,村人及好友也会去纷纷看望,除了看看女方的被子陪嫁,摆食箩物品外,还会送上一些礼品,比如一条毛巾、一只香胰子、一双袜子等,在八九十年代就是这样。随着现在经济的发展,嫁女的“看姐姐”搞的也如结婚一般热闹,搭彩棚,摆宴席,也作为一件大喜事来办。八九十年代的“看姐姐”仪式比较简单,规模也比较小,主要是招待亲戚。也有的女方为了省事,在出嫁当天“看姐姐”,准备早饭,就当看姐姐了。</span></p> 看姐姐现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送箱子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男方在结婚前几日就要派人将两个箱子送去给女方,女方作为陪嫁结婚当日再带过来。九十年代以后,有了组合家具衣柜等后,箱子的用途也是越来越少,有的改用皮箱代替,有的借用别家箱子来送。不过一直来说,送箱子的习俗却保留了下来。箱子讲究不空,一般放一床被子,核桃枣等,也有放红包的。记得家里母亲结婚的两个箱子都是不同时期的,结婚的时候经济困难,连一对箱子都凑不出来。送箱子时,女方除了款待送箱子的小伙外,还要一人封上一个红包。</span></p> 老式陪嫁箱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四、叫媳妇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结婚前一日男方就要去祖先陵里烧纸放炮,向先人报喜。晚上还要叫上一帮年轻小伙,在新房炕上睡上一晚,称之为“压炕”。迎亲称为“叫媳妇”,队伍中的领队人我们当地称之为“硬股子”,一般由家族中长兄、叔父等充任,负责现场礼节的执行,现场秩序的维护,除了硬股子之外,还有一位长辈随行,负责财政大权,处理迎亲时现场出现的财务问题。除了“硬股子”和长辈外,还有一个“捉鸡娃”,怀抱大红公鸡一只,鸡腿上用红绳拴上两个小馍,一般十岁左右,属相不冲犯新娘为最佳,由侄子外甥等充任,负责迎亲的时候捉鸡,女方也会给个封封(红包)。还有一帮兄弟哥们随行,壮大声势,增添气氛。男方叫媳妇前先鸣炮敬祖,由父母十字披红,红上拴一小镜子,然后由硬股子带队,提上礼品,一般有给女方敬先人的肉、酒、炮等十二样组成,后来还要提上半口袋的麸子,谐音“福”,带到女方再由女方添上几碗,意为添福。队伍由锣鼓队、兄弟伙、车队等一起出发迎亲。</span></p> 大红公鸡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五、打发女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女方出嫁称之为“打发女”,当日,女方也要高点红烛,祭祀先人。按照以前的习俗,直到八九十年代,女方母亲结婚当天不出席,次日才去,女娃也不让参加送女,两千年后这一风俗也逐步消失。打发女前几日,女方要按照男方送来的红帖子选定两名已婚妇女作为梳头妇女,主要是帮助女方抵挡招架男方耍闹挡门等活动,或者和耍闹男方谈判讲条件。一般由聪明伶俐、言辞利落的嫂子、婶子等充当。另外关于谁压箱子、谁拿箱子钥匙、谁提木梳匣子也要定好人选,一般都是由参加的亲属的孩子充当,后来也有十七八岁、二十多的老小伙子压箱子的。还有陪嫁有大件如自行车、缝纫机、摩托车、电视机等,八九十年代这些作为大件都是由女方直系亲属来压,有的甚至亲哥都来给妹压车子,推摩托的。这些压箱子、压车子、拿钥匙的男方都要给红包,器件越大,红包就要越厚,包括梳头扶女都有。八十年代压车子就要至少一个大团结的红封封。除了这些挣钱的差事外,还有一个重要差事由女方舅舅等长辈担当,称之为“压钱码”,送亲队伍一般压钱码的都会走在前面,手拿一串黄色的纸钱,在送亲半道上抛洒,应该是向游魂买路的意思。</span></p> 荷包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六、出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男方叫媳妇的到达女方后,新郎先给女方先人奉上礼品,烧香磕头敬祖,礼品女方也不会全留,要留几样让迎亲的带回,带来的肉要切一块,留一块,俗称“离娘肉”。女方也开席款待来客,主要以荷包蛋为主,后来为了不浪费,改为煮鸡蛋,来不及吃的就一人抓上几个。新娘与两位梳头扶女盘坐于炕上。以前炕边都有配箱,配箱上放着煤油灯,硬股子到来先要将女方前面的灯点亮,后来就改成先把电灯拉亮。新郎一行吃过后,就催女方拉灯出门,拉灯这个仪式硬股子需要给炕边的配箱上放封封,以前放油灯下,梳头扶女看看封封里面的金额有没有达到要求,不够再加。捉鸡娃要在新娘出门之前抱着鸡打上几下,让鸡叫上几声,寓意大吉大利。一般出嫁都要三催,女方将房门紧闭,男方新郎及硬股子要和里面的新娘及两位扶女斗智斗勇,直到女方顺利出门上车。出门之前,女方准备的食箩要提前出发,食箩里摆放有给新郎新娘准备的一身衣服,尤其食箩中的新鞋垫子都是手工缝制,抬在路上,人们以此评价新娘的针线手艺,还有梳妆台上的化妆品花瓶镜子等小零碎。食箩分为两层,上层放衣服,下层放置头天晚上包好的各样的浑吞煮馍和包着红纸的挂面。一般挑选村中或本家两位年轻力壮的人来抬。以前全部步行,到达之后男方会封上两个红包。后面都是抬出村在路口等待,放上送亲汽车,随车一起送达。叫媳妇下炕以前来武的比较多,新郎都是带着兄弟们上门的上门,钻风窗的钻风窗的钻风窗,九十年代就经常听到谁家叫媳妇把女方家房门都挤破了,大喜之日,女方也不懊恼生气。进到门中,新郎抱上媳妇就走,讲究脚不着地,后面的兄弟团提着鞋子蜂拥而出,直接上车。随后放炮出门。而村中之人通过在车上拉红绳子、车轮子下支碗,从而讨要喜糖、喜烟。送亲队伍走到中途,接亲的司机等就会停车,以车要加油等名义向女方家长要烟。中途碰到其他迎亲队伍新娘之间还要互换礼品,后来就演变成互换手中鲜花。</span></p> 红绳系车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七、进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队伍到达村口,村里就开始放炮迎亲,现在开始流行秧歌队,也会把公公婆婆以及大大娘娘一起装扮起来,在队伍前面扭着秧歌迎接新娘。八九十年代还没看到耍公婆的,公婆迎新也是最近十多年才有的。新娘到达门口,鞭炮锣鼓齐鸣,新郎父亲或者舅舅会提起一串鞭炮啊围绕新娘所做车辆响上一周。然后接媳妇的两位婶婶嫂嫂一位就会端着茶盘,茶盘放置有红纸糊口酒壶一个,馄饨馍,核桃枣,糖果,针线等,另一位拿着摔摔(拂尘)一把。新娘下车男方要给下车钱,以前称为下轿钱,封封太小,金额太少,新媳妇一般害羞不言语,梳头扶女就和接媳妇的言语你来我往,语言诙谐犀利,惹得边上看客不时哈哈大笑。条件谈好,媳妇戳破酒壶上的红纸,下车准备进门。这时候,叫媳妇的小伙和其他年轻男子,挡门向媳妇要手帕香烟等。梳头扶女一般会准备一些手帕糖果,实在不够,就说明天带来,如果一时满足不了,男家婆婆也会出面说和,答应小伙子的糖果香烟条件。让新媳妇和送客先进到房中。以前为了喜庆,除了挡大门,二门、房门都有挡门的耍闹。等媳妇和两位梳头扶女进去房间,坐在炕上。男方的妹子,外甥女、侄女等就会端上洗脸水,向新娘讨要帕帕,红包。还有铺床的、挂门帘的,也会来讨要,来的人越多,说明越喜庆。 </span></p> 喜公婆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八、婚礼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八九十年代,农村的婚礼仪式尚没有完全成形。有婚庆公司承办的现代婚礼近十多年才有的。婚礼仪式举行期间,最主要就是由亲戚搭红,主要以大红被面为主,八十年代还没有此风俗,九十年代末开始兴起,主要从富平一带传来。婚礼仪式后,新女婿和新媳妇都要在对方长辈的带领下向双方亲戚敬酒,也称之为“认亲戚”,“看酒”,女方和男方亲戚都会喝下喜酒的同时,给上红包或者手帕等礼品。八九十年代主要以手帕为主,未婚的小伙子们会在看酒现场趁机抢夺,以抢手帕到为荣,有沾沾喜气的意思。不过现在主要以红包为主,这种传统的抢手帕习俗也基本绝迹。而在婚礼宴席上,有“十全席”和“媒席”两个主要的席面,十全席上除了新媳妇和两位梳头扶女外,基本由家族亲戚中的夫妻健在,儿女双全的浑全人坐,寓意“十全十美”。媒席主要以答谢媒人为主,主要由媒人和双方家长及其他重要长辈陪同。而在吃席的时候,厨房会专门给丈人所在桌子加炒一盘菜用碗碟盖住,俗称“扣菜”,向丈人讨要红包,丈人一般都有准备,递上红包,增加喜庆气氛。新亲离席的时候,主要梳头扶女会将一些如酒壶、勺子、酒盅、茶碗等小件揣入裤兜衣服内带走,习俗本来只是女方送客“偷”小件,到了九十年代,此风甚烈,送女的不管男女,上了桌子回去都会顺上一件餐具,甚至有的冬天穿着大衣,把人家暖水瓶都带回去的。男方在送客出门前即使看到,也不能讨要,而且要笑脸相送。而送客女性长辈在回去之前要想女儿交代如何过日子,如何待人等,俗称“叮嘱女”。</span></p> 新房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九、道喜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结婚当日,宴席结束后,村上的以老年妇女及媳妇娃娃为主流,三五成群前来道喜。来道喜的送来的礼品有用红纸包着的画着眉眼的胡萝卜,还有画着眉眼的各样红薯,还有其他的含有美好祝愿的礼品。记得小时候,村里有位长辈,每次去道喜,她都喜欢拄着根竹竿,头上戴块帕帕,装扮成老妗子,提着个竹篮子,放着用麻纸包着的驴粪蛋,去给主人家道喜。主家也一如既往的笑脸相迎,准备凉盘,招待来客,对主家来说,能来道喜,就说明她家的人缘好,大家都来捧场。俗话说,结婚三天无老少,大人小孩都想着如何闹洞房,耍媳妇,那个时候狂媳妇,也分文武,文的就是猜谜,唱歌,点烟,敬茶之类,武的就厉害了,有一些会玩的婶婶大嫂,甚至会抡起笤帚疙瘩打新媳妇,也不是真打,反正我当时是小孩,看着挺害怕,也有把媳妇打的哇哇大哭的。也有新媳妇比较腼腆的,也会被搞到哭。记得村里有个新媳妇,那天跟着大人去道喜的时候,狂媳妇,就有人喊媳妇顶被子,媳妇不愿意顶,后来磨蹭来磨蹭去还搞哭了。最高峰的时候,就是婶婶嫂嫂们要帮新媳妇脱衣服了,在这个节目开始的时候,我们这些小孩就会被赶出去了。最后在外面就会看到这些嫂嫂婶婶们拿着“偷”来的新媳妇衣服鞋子从新房出来满载而归了。第二天的时候,新媳妇的娘家人就会带来手帕喜糖来赎被“偷”走的衣服鞋子。小时候不懂,后来大了才知道这也算是一种很古老的风俗了,算一种初级的性启蒙了,寓意夫妻和美,早生贵子。现在基本上过喜事全村上场,都要行礼吃汤水,道喜这一古老风俗也基本上看不到了。</span></p> 结婚拱门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十、端蒲篮: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结婚第二天一大早,新媳妇起床后,要第一时间去给公婆或者祖父母倒尿盆,以示孝道,公婆或者祖父母会给予红包,称为喜钱,不过这一古老风俗近十多年来已不多见。同样一大早娘家就会派上哥哥姐姐等两三个人去男方叫叫女儿回门。女儿回娘家后,娘家也会做上一顿便饭招待女儿。然后等待亲朋送女儿再次去男方,主要是一些主要的亲属比如父母兄弟叔叔婶婶外婆外爷等,一般一到两桌。而次日母亲和女娃就可以去,挑选一名女娃称之为端蒲篮的,蒲篮就是放针线活的,现在基本没有什么年轻人做针线活,蒲篮市场也买不到了,人们就用塑料脸盆等来代替,不过次日端蒲篮的习俗却保留了下来。不管来几个端蒲篮的,男方也会每个娃娃都发个红包。记得小时候听祖母讲我们家对面的老太太把她要叫姑姑,不过她年岁比人家小好几岁,对面老太太结婚的时候,就是她这个小姑姑端的蒲篮。</span></p> 做活蒲篮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十一、迎三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结婚第三日上午,娘家又派人主要还是哥哥姐姐类来叫女儿,俗称迎三。男方予以招待之后,女方就回到娘家小住几天后再回到男方。至此婚礼才算正式完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4年11月12日 21:40 于浙江</span></p> 待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