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园--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

一路阳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瞻园又称大明王府、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与无锡寄畅园、苏州拙政园及留园并称为“江南四大名园”。瞻园位于南京市瞻园路128号,坐北朝南,纵深127米,东西宽123米,建筑面积9600平米,园林绿化面积15500平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初,朱元璋因念功臣徐达“未有宁居”,特给中山王徐达建成了这所府邸花园,乾隆帝巡视江南,曾两度到瞻园游览,并御题'瞻园'匾额。</p> <p class="ql-block">春波亭</p> <p class="ql-block">船 舫</p><p class="ql-block">船舫三面临水,舫首东侧仿跳板之意,设平桥与岸相连。舫首开敞,筑一小月台,可品茗赏景。船舫上"盈盈一水间"的匾额由清代著名书法家杨沂孙题写。"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选自南朝梁萧统编《文选》收录的《古诗十九首》。</p> <p class="ql-block">秭生亭</p> <p class="ql-block">抱石轩 </p><p class="ql-block">登抱石轩南眺,碧水奇石、亭台廊榭历历在目。静坐轩中,可细品袁枚咏"抱石轩"之意境:一轩当石起,紧抱丈人峰。花月分窗入,烟萝合户封。坐怜红日瘦,行觉绿阴浓。鸟问幽栖客,人间隔几重?</p> <p class="ql-block">逐月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逐月楼为登高观景的两层五开间歇山式建筑。这里处于园林的正北端,为清代著名文人袁枚《瞻园十咏》所咏之北楼,当年袁枚曾写下"北斗挂高楼,江山一望收。白云檐外宿,清露槛前流"的诗句。</p> <p class="ql-block">薇亭</p> <p class="ql-block">移山草堂</p> <p class="ql-block">环碧山房</p> <p class="ql-block">明志楼</p> <p class="ql-block">景徐堂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明代著名画家李日华的存世作品中,有一幅《竹懒三绝》,上有光绪末年江宁布政使李佳继昌题引首:"竹懒三绝",并注明"题于江宁布政官舍景徐堂"。</p> <p class="ql-block">雪浪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石上"雪浪石"三字相传为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手书。这块石头古朴典雅、耐人寻味。整体造型宛如团团击在石头上的浪花,又似在阳光下渐渐融化的雪团。</p> <p class="ql-block">甘棠楼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甘棠"语出《诗经》:"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爱。"后人常以"甘棠"赞颂地方官吏之有惠政于民也。清代文人咏瞻园诗中多以"甘棠"喻布政使及其惠政。</p> <p class="ql-block">明中山王徐达文物史料展</p> <p class="ql-block">枣苑</p> <p class="ql-block">红枫院</p> <p class="ql-block">素心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罗尔纲(1901-1997),广西贵港人。中共党员。著名历史学家。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罗尔纲先生早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公学中文系,治学70载,文史兼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兼任南京大学教授,并创建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主要致力于太平天国史和晚清兵制史研究,著有《太平天国史》等论著约900万字,编纂太平天国资料3000余万字,为太平天国文物鉴定、遗址调查、资料编纂、陈列展览和学术研究奠定坚实基础,是太平天国史学研究的一代宗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成立于1956年,为全国唯一的太平天国专史博物馆,太平天国文物征集、陈列展示、资料编研中心,是中国近代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世纪中叶,经历了康乾盛世的大清王朝开始走向衰败。神州大地,内外交困,民不聊生,危机四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拜上帝会会众在广西金田揭竿而起,并于1853年3月19日攻克南京,改称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政府相对峙的农民政权。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派劲旅直捣幽燕,遣重兵沿江西征。但在一系列重大胜利的表象下,领导集团内部的矛盾却愈演愈烈,终酿天京事变悲剧。太平天国后期,陈玉成、李秀成等力撑危局,洪仁环奏陈《资政新篇》,在中国近代史上独放异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太平天国所面临的对手之强大,困难之艰巨,超越以往任何一次农民起义。他们在反抗清政府的同时,还要抵御西方列强的威胁,更无法克服因自身局限导致的腐败、内讧等问题,最终未能摆脱覆亡的命运。太平天国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大半个中国,是农民阶级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一次伟大实践,对其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42年8月29日,中英双方在停泊南京江面的英舰"康华丽"号上签订不平等的《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p> <p class="ql-block">《江宁条约》议约地--南京静海寺旧址</p> <p class="ql-block">吸食鸦片的烟枪、托盘和银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世纪中叶,衰弱的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遭遇重挫,其势如江河日下。此时,一个足以撼动其政权的强大对手的出现,更将清王朝逼上了穷途末路。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拜上帝会会众聚义金田,正号太平天国,正式拉开起义帷幕。东乡登极、永安建制,奠定了太平天国的政权基础。1852年4月,太平军从永安突围,攻桂林,袭长沙,克武昌,入九江,下安庆,直逼南京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51年3月23日,洪秀全在广西武宣东乡正式登极称天王,封立幼主,建号太平天国,以本年为太平天国辛开元年。</p> <p class="ql-block">金田起义用过的漆盔</p> <p class="ql-block">天王洪秀全穿用的龙袍(仿制件)</p> <p class="ql-block">太平天国团龙马褂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太平天国高级官员礼服。黄缎质地,前胸、后背与双肩各绣一条五爪团龙。其间绣以牡丹、蝙蝠祥云和海水江崖等纹样。其色泽鲜艳,工艺精湛,制作精良。</p> <p class="ql-block">太平军风帽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太平军将领的冠帽有角帽、风帽、凉帽等制。按照太平天国定制,诸王全黄风帽,侯至两司马则红风帽黄边,以黄边宽窄分官职高低。</p> <p class="ql-block">太平军使用的刀、矛、枪、擂石等兵器</p> <p class="ql-block">太平军鸳鸯刀</p> <p class="ql-block">太平军号角</p> <p class="ql-block">太平军功勋曾容年木质腰牌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腰牌是太平天国颁发的用于查验身份的凭证。其多为木制,正面墨书持牌人姓名、职务、隶属系统,背面书写诫条,以防奸究。</p> <p class="ql-block">1852年6月南王冯云山在广西全州蓑衣渡牺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长沙城墙一角。1852年9月12日西王萧朝贵在攻打长沙南门时牺牲。</p> <p class="ql-block">太平军自武昌东下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53年2月9日,洪秀全与诸王率数十万将士及其眷属由武昌分水陆两路沿江东下,势如破竹,连续攻克九江、安庆、芜湖等重镇,直逼南京。</p> <p class="ql-block">太平军攻克南京城</p> <p class="ql-block">定鼎金陵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攻克南京,改称天京,定为首都。太平天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政权建设,修建天朝宫殿及诸王府,作为中央政权的军政管理机关;建立严密的城市防御体系,抗击清军江南、江北大营的围攻;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反映农民要求平分土地的愿望,以期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p> <p class="ql-block">1853年太平天国颁行的印书《建天京于金陵论》</p> <p class="ql-block">苏州忠王府</p> <p class="ql-block">南京金沙井太平天国官衙建筑</p> <p class="ql-block">南京堂子街太平天国王府遗址</p> <p class="ql-block">《天父诗》刻本(复制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父诗》收录诗作五百首,其中除少量为杨秀清假托天父下凡、萧朝贵假托天兄下凡口念的诗,大部分系洪秀全自撰,集中体现了其封建等级思想和伦理观。</p> <p class="ql-block">天朝家庭教育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太平天国一向重视宣传教育工作,起义不久就开始刻印书籍,在天京设有镌刻营、镌刻衙、刷书衙等印刷机构。印书种类繁多,内容涉及宗教、典制、文告等。</p> <p class="ql-block">太平天国在举行宗教活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浦口太平军举行宗教仪式时宣读的《去灾病奏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太平天国举凡谢恩、祝寿、乔迁、升官、开印、婚娶、丧事、造屋等都要按固定格式的祷文进行祷告祭求,以冀得到上帝的保佑,从而免祸得福。</p> <p class="ql-block">江南贡院旧影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江南贡院系清代江苏、安徽两省举行乡试之处。太平天国为招揽人才,亦在此地开科取士。</p> <p class="ql-block">太平天国删书衙旧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太平天国起义之初,将孔孟之书斥为"妖书",一概焚除。定都天京后,诸事草创渐定,洪秀全下诏设删书衙,儒家典籍经删改颁行后准予诵读。</p> <p class="ql-block">太平天国天朝总圣库旧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太平天国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复制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的纲领性文献,提出建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平分土地是其核心。</p> <p class="ql-block">北伐西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不久,即作出战略决策,由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地官正丞相李开芳挥师北伐,直捣清廷;春官正丞相胡以晃、夏官副丞相赖汉英溯江西征,开疆拓土。北伐军长驱北上,孤军奋战,内乏粮草,外无援兵,气候寒冷,民情不谙,最终全军覆没。西征军挺进安徽、江西、湖北,制控安庆、九江、武昌等军事要地,屏蔽天京,有力保证了天京的粮食供应和上游安全。</p> <p class="ql-block">清廷绘制的攻陷岳州战图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太平军占据岳州后,直接威胁湖南。1854年7月23日,湘军来战,先派疑兵佯攻,诱太平军水师出击,湘军水师随即三路突起,太平军损失惨重,于25日撤出岳州。27日,太平军悉锐反击,湘军水师在城陵矶四路迎战,太平军再次失利,被迫退出湖南。</p> <p class="ql-block">天京事变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56年春夏间,太平军大破清军江北、江南大营,在军事上取得一系列胜利。洪秀全深居内宫,将军政大事交给东王杨秀清。东王居功自傲,"逼封万岁"。北王"奉旨诛杨",东王及家眷部属2万余人死于非命,酿成天京事变的惨剧。翼王石达开负气出走,带走了10万精兵。太平天国经此二劫,元气大伤,首义六王仅剩洪秀全一人,上帝的神话逐渐破灭。</p> <p class="ql-block">《天父圣旨》中秦日纲、陈承瑢"帮妖"记载</p> <p class="ql-block">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p> <p class="ql-block">1856年10月浙江巡抚何贵清关于天京内讧的奏片</p> <p class="ql-block">清廷绘制的攻占武昌省城图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56年9月天京事变爆发,主持天京上游军务的石达开匆忙回京,清军乘机加强了对武昌的围攻。太平军守将韦俊、洪仁政等坚守苦战,终因粮运断绝,外援不至,于同年12月19日弃守武昌。</p> <p class="ql-block">1860年8月青天豫谭体元发忠贞将军李大明奖功执照</p> <p class="ql-block">1862年3月26日翼王石达开《告涪州城内四民训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石达开率军围攻涪洲城时,向城内四民颁发训谕,痛斥清军罪行,表明立志恢复华夏的心志,号召百姓归顺太平天国。</p> <p class="ql-block">1862年12月13日人台左宰辅掀天燕李福猷上翼王石达开禀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福猷为石达开部独统一军的得力大将,他在禀报中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自己的军事见解,呈请翼王电鉴。</p> <p class="ql-block">翼王石达开被迫离京出走的告示(复制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石达开回京辅政,深得军民拥戴,却引起洪秀全的疑忌。洪秀全诏封"既无才情,又无算计"的长兄洪仁发为安王,次兄洪仁达为福王,以挟制石达开。1857年5月底,石达开负气离京出走,并散发告示,述说苦衷,以表心迹。</p> <p class="ql-block">1862年翼王石达开发恩丞相杨福广职凭(复制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职凭是太平天国后期翼王石达开部的官执照或委任状。</p> <p class="ql-block">清廷绘制的生擒石达开战图</p> <p class="ql-block">《大渡河之悲剧》(傅抱石绘)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63年6月,石达开部在四川大渡河畔紫打地被困,粮尽援绝,突围无望。石达开自投清营,舍命以全三军。6月25日,石达开在成都英勇就义,其部众也遭清军屠戮。</p> <p class="ql-block">挺进苏浙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京事变后,洪秀全大权独揽,重建军事指挥中枢,陈玉成、李秀成等年轻将领力挽狂澜。1858年,太平军二破清军江北大营,打通长江南北通道;取得三河大捷,重振军威。1860年3月,为解天京之围,太平军以"围魏救赵"之计奇袭杭州,分敌兵力,力解京围。同年5月二破江南大营,乘势东征苏浙,建立苏福省和浙江天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的纲领性文件--《资政新篇》(复制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59年4月,洪秀全族弟洪仁环从香港辗转来到天京。洪秀全见其间关千里而来,又识贯中西,遂连加封典,膺封干王,总理朝政。洪仁环撰写了中国近代第一个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先进纲领《资政新篇》。提出事权归一,整肃吏治,"禁朋党之弊";发展交通运输,办厂开矿,兴银行学校;严禁鸦片,对外开放,与"番人并雄"等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陈玉成(1837-1862)广西藤县人。14岁参加太平军,在战争中成长为优秀的青年将领。天京事变后,被封为前军主将,成为太平天国后期主要军事统帅。他指挥三河之战,扭转了太平天国战局。1859年封英王。1861年9月安庆失守,被迫退守庐州,后突围走寿州,被叛徒苗沛霖诱擒,献于清将胜保。在狱中拒绝诱降,视死如归。1862年6月4日,在河南延津遇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秀成(1823-1864)广西藤县人。出身贫寒,参加太平军后屡建战功。1858年授后军主将,与陈玉成配合,二破江北大营,夺取三河大捷。1859年因功封忠王。1860年定"围魏救赵"之计,二破江南大营,解京之围,乘胜东征苏常。湘军进犯天京,形势危殆之际,力主"让城别走"。1864年7月天京陷落,护幼主突围走广德,马乏被俘。在囚笼中写自述数万言,历数起义始末,总结太平天国经验教训。8月7日在南京被曾国藩杀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洪仁轩(1822-1864)广东花县人。洪秀全族弟。自幼读书,屡试不第。1843年参与创立拜上帝教,金田起义后避居香港等地。1859年辗转来到天京,封为干王,总理朝纲。奏陈《资政新篇》,提出全面学习西方。1864年10月在江西石城被俘,11月在南昌就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世贤(1834-1865)广西藤县人。出身贫寒,1851年率族参加太平军。1858年7月因以"少勇刚强"授左军主将,主持皖南军务。1859年秋封侍王,开辟浙江根据地。天京沦陷后,转战赣、闽,在漳州建立政权,保护农商,恢复生产。1865年漳州陷落,只身投康王汪海洋,不幸遇害。</p> <p class="ql-block">1861年侍王李世贤劝四民投诚归顺谆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62年1月7日忠王李秀成告上海松江人民、清朝兵勇及外国人谆谕(复制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62年1月,太平天国拒绝了英国侵略者要求太平天国不得进攻上海等无理要求。李秀成率军从杭州北上,发动了攻打上海的战斗。李秀成发布谆谕告诫在沪洋商"各宜自爱,两不相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61年10月3日干王洪仁开发给洋邦古路吉出入天京誼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干王洪仁开发给洋人古路吉的通行证。太平天国后期,外国人包括洋商出入太平天国辖境十分频繁,他们必须领取太平天国颁发的路凭才能通行于沿途关卡。</p> <p class="ql-block">清两江总督曾国藩像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1853年在籍创建以湖南人为主的带有浓厚私人性质的团勇武装湘军。1854年湘军始与太平军作战,成为太平军最强劲的对手。1860年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后,清廷任命其为两江总督。</p> <p class="ql-block">清廷绘制的湘军攻占安庆战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60年7月,曾国荃率湘军万人进驻集贤关,开始围攻安庆。在湘军的长期围困下,安庆太平军固守待援,渐至弹尽粮绝。1861年9月5日,一万多太平军将士阵亡,天京上游重镇安庆落入湘军之手。</p> <p class="ql-block">忠王李秀成在苏州召开军事会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62年5月底,湘军进扎雨花台,直逼天京城。洪秀全一日三诏,急调李秀成回救天京。正在松江前线作战的李秀成奉诏后停止进攻上海,回苏州召开军事会议,商议救京之策。</p> <p class="ql-block">清廷绘制的湘军攻陷九狱洲战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63年6月30日,湘军水师夺占九狱洲太平军营垒,控制了长江北岸,使天京北路接济断绝。</p> <p class="ql-block">清浙江巡抚曾国荃像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曾国荃(1824-1890)字沅浦,号叔纯。湖南湘乡人。曾国藩四弟,湘军主要将领之一。1861年因攻打太平军有功赏"伟勇巴图鲁",加头品顶戴。1863年任浙江巡抚。1864年以攻破天京城有功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p> <p class="ql-block">清廷绘制的左宗棠像及清军陷杭州战图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阴人。道光举人。1852年起先后入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幕,参与军事。1860年清廷命其随同曾国藩襄办军务。1862年初任浙江巡抚,率部由皖赣进窥浙江。随着太平军浙西、浙中以及浙南防线的崩溃,战争转移到浙北地区。太平军在极端困境下坚守杭州,相持一年后终因援绝力竭,被迫于1864年3月撤离。</p> <p class="ql-block">清廷绘制的李鸿章像及清军攻占苏州战图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鸿章(1823-1901)本名铜章,字渐甫,号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1853年回安徽办理团练。1861年冬,奉曾国藩令招募勇丁,创办淮军。1862年夏,李鸿章率淮军开赴上海,与太平军展开恶战。1863年12月4日,李鸿章策动叛徒郜永宽、汪安钧等刺杀英勇抵抗的慕王谭绍光,不战而下苏州。</p> <p class="ql-block">天京沦陷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安庆、苏州等外围屏障相继失守,天京形势岌岌可危。李秀成力劝天王"让城别走",遭严辞拒绝。1864年,钟山要塞天保城、地保城先后失陷。7月19日,太平门城墙被轰塌20余丈,湘军蜂拥而入。太平军将士誓与天京共存亡,与之展开血战,无一降者。天京沦陷后,湘军在城内大肆劫掠,纵火灭迹。洪秀全苦心经营的人间天国,在烟焰烈火中化为灰烬。</p> <p class="ql-block">清廷绘制的湘军攻陷天京战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京失守后,太平军将士抱着"弗留半片烂布与妖享用"的决心,与湘军展开了殊死的肉博战。湘军入城后,大肆烧杀淫掠,昔日繁华的天京城,顿成瓦砾场。壮丽的天朝宫殿也在遭劫掠一空后被付之一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自称"洪秀全第二"他认为太平天国失败"最大的原因,是他们那一班人到了南京之后,就互争皇帝,闭起城来自相残杀……太平天国的势力便由此大衰""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个半世纪以来,太平天国一直是学界和坊间所关注的话题,围绕着太平天国及洪秀全评价的争论从未停止过。太平天国最后虽以失败而告终,但其历时18载,攻克600余城,席卷大半个中国,建立了与清政府相对峙的农民政权。在其影响下,全国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极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在中国历史上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一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