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与城市共舞,艺术与生活共融,--漫游静安雕塑公园

玩摄申sjw

<p class="ql-block"><b>  静安雕塑公园,是上海市中心唯一专类雕塑公园,是一个开放式的城市公园。是以人为本,以绿为主,以雕塑为主题,以展示为手段,绿化与雕塑、小品相互渗透、和谐统一的城市公园;同时为广大市民提供游憩、休闲和接受艺术熏陶的活动场所,创造上海中心城区公园绿地与文化设施结合的典范。</b></p> <p class="ql-block"><b>  静安雕塑公园始建于2007年10月,一期和二期分别于2008年2月和2010年4月建成开放,是以雕塑为主题、具有现代园林风格的专类雕塑公园,有来自法国、美国、比利时等世界艺术大师创作的当代雕塑作品。</b></p> <p class="ql-block"><b>  整个公园以流动展示长廊为主线,将各个主题景观空间串联起来。相对集中并有组织地将不同创意的雕塑放置在公园各个景观区域里,形成一系列各具特色的空间,从而丰富了公园景观构成。</b></p> <p class="ql-block"><b>  自2008年公园建成开放以来,已陆续引进了世界各国雕塑艺术大师各类雕塑作品共22组32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慈航》</b></p><p class="ql-block"><b>比利时艺术家阿纳·奎兹作品。</b></p><p class="ql-block"><b> 这件大型朴素的装置无疑蕴含了双重意义,既创造了一件类似扩张性的雕塑,又营造了一个近乎外星世界的奇异的公共空间。其造型仿佛遭受龙卷风的侵袭,充满脆弱感和运动感,但这种暂时的装置仍散发出令人惊异的思想内涵,在任何氛围中都渲染出一种独特的气氛。为忙于工作后休闲的人们提供一处庇护所,“一个冥想之地,和平之所”,充分再现“雕塑代表运动的瞬间”的美学观念和内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永恒的时光》</b></p><p class="ql-block"><b>彼得·沃德克(美国)</b></p><p class="ql-block"><b> 高楼如森林、汽车如蝼蚁、街道如峡谷、河流如沟壑。心灵干枯,田园的印象荡然,牧笛的悠远绝迹。幸而沃德克带来了美国式的自由和奔放,将公园的草地演绎成广袤的西部牧场,绿草如茵、蓝天如洗,巨大的牛群,饱尝了牧草的芬芳,正懒洋洋地反刍、瞌睡、沉思。在一个难得的悠闲午后,这闹市中的一片土地,仿佛瞬间变身为法国的勃艮第,或是美国的田纳西,它的空间感、体积感,营造出一个久违的心灵的田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巨型风向车》</b></p><p class="ql-block"><b>法国艺术家菲利普·伊其理作品。</b></p><p class="ql-block"><b> 风向车作品融入中国传统剪纸技法的趣味,底部的稳健三角造型,扎根于上海的土地。上方的风向指针以几何造型呈现,塑造出以“气”为原理,让气流运转自由穿梭于既厚实又灵动的形体间,舞动风向车的机械结构,兼顾细腻的处理,拔地而起的优美线条向天际延伸,犹如乘风启航,将生命力、活力注入其中,象征上海的跃动和勇往直前的力。</b></p><p class="ql-block"><b>  作品融入中国传统剪纸技法的趣味,通过舞动风向车的机械机构,兼顾细腻的处理,抜地而起的优美线条向天际延伸,犹如乘风启航,将生命力,活力注入其中和勇往直前的力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通向未来》又称“通天塔”</b></p><p class="ql-block"><b>威姆·德沃伊(比利时)</b></p><p class="ql-block"><b>旨在体现通天塔的本意,还原了圣经中的故事,神为了阻止人类通向天庭,把人类语言分成很多种,让人们不能沟通,从而无法完成通天塔。</b></p><p class="ql-block"><b> 我们一再地出发,</b></p><p class="ql-block"><b> 不知道,</b></p><p class="ql-block"><b> 是否能到达云朵停靠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 在路上,</b></p><p class="ql-block"><b> 就是永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都市幻想》</b></p><p class="ql-block"><b>美国——乔伊.布朗</b></p><p class="ql-block"><b> 作品用几个圆润,自然,休逸的人在无拘无束的思考和交流,让城市更加美好的不只是日新月异的变革,更是从外到内,彼此呼应,交融的幸福。</b></p><p class="ql-block"><b> 作品被安放在层次分明,空间表现丰富的台阶园区与相邻的《永恒的时光》雕塑群中的五头形态各异的牛相映成趣。这融洽的景象或许会让人无限感叹,生活原该如此;这惬意悠然的景象或许更会让人感叹。让城市更加美好的不仅仅是科技对生活日新月异的变革,更是从外在到内心,彼此呼应、交融的幸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生命之源》</b></p><p class="ql-block"><b>美国——芭芭拉.爱德斯坦</b></p><p class="ql-block"><b>2010创作</b></p><p class="ql-block"><b>作品中流动的水与人们情感相交流,超越了时间,并在精神上得以升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七彩鹦鹉》</b></p><p class="ql-block"><b>美国——吉姆.戴恩</b></p><p class="ql-block"><b>2007创作</b></p><p class="ql-block"><b> 作品表达,有人悄悄藏起了一颗心,为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他会为这颗心扺挡风雨,雷电、冰雪、守护这颗心的纯真,善良,正直,直到将它交付给你。</b></p><p class="ql-block"><b> 这是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波普艺术的创始人之一吉姆·戴恩2007的创作。吉姆·戴恩曾创作过许多心形绘画作品,其色彩绚丽明亮,无不透露出快乐美好之感。“鹦鹉王”栖息在一个青铜心脏造型上,似乎也正诉说着内心最私密的情感故事。雕塑家是这样理解的:“有人,悄悄地藏起了一颗心,为你,在一个你所不知道的地方。我向你保证,他会为这颗心抵挡风雨、雷电、冰雪;守护这颗心的纯正、善良、正直,直到将它交付给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幸福的颜色》</b></p><p class="ql-block"><b>美国——彼得.沃德克</b></p><p class="ql-block"><b>2008年创作</b></p><p class="ql-block"><b> 作品是一个接一个的红苹果,青果上看到未来,远方激情似火,夕阳下的人们,不断的努力,未来终究有全部幸福的颜色。</b></p><p class="ql-block"><b> 起初的辛劳,换来一枚青果,站在上面看未来,满眼青涩。终于的收获,是一个接一个的红苹果。青果上看未来,远方激情似火。夕阳下的人们相信,不断地努力,终究有全部幸福的颜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舞动 . 凝视》</b></p><p class="ql-block"><b>美国 汉斯.凡.德.伯文卡普创作</b></p><p class="ql-block"><b> 作品通过刚硬的金属材质表现雕塑动态的美感,仿佛是两只互相牵引的手,款款柔情,两两相望,有仿佛是动态的舞姿,律动生命,摇曳生姿。这是对生命的礼赞,更是对美好生活的歌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天使.荣龟》</b></p><p class="ql-block"><b>法国——乔治.苏泰</b></p><p class="ql-block"><b>2007创作</b></p><p class="ql-block"><b> 作品是法国雕塑家和造型艺术家协会主席乔治•苏泰(Georges Saulterre)先生专为2007年上海艺术博览会创作的主题雕塑。一尊天使代表上海的美丽,长着雄健双角、带着轮子会飞的灵龟代表着上海不可思议的腾飞。乌龟有长寿之意,纤弱的少女坐在龟背上,飘逸而委婉,表达着对生命的眷恋。天使和灵龟跨越了时空,和谐共生,象征当今中华既亘古辽远又生机盎然;象征上海的明天更加和谐美好。</b></p> <p class="ql-block"><b>  在公园“七彩花带”上,展示了被载入西方艺术史册的法国艺术大师阿曼的系列作品,这一连串美妙的《音乐雕塑》,让人们能够从中“听”到,同时也“看”到提琴奏出的各种优美的主旋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音乐的力量》</b></p><p class="ql-block"><b>法国——阿曼</b></p><p class="ql-block"><b>1983年创作</b></p><p class="ql-block"><b>音乐是城市的语言,是幻想的发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男低音》</b></p><p class="ql-block"><b>法国——阿曼1990</b></p><p class="ql-block"><b> 作品表达尤如敞开的胸怀,微笑着拥抱这个造梦的使者。作品集中体现了物体的艺术,物体的堆叠、积集的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音乐之神》</b></p><p class="ql-block"><b>法国——阿曼</b></p><p class="ql-block"><b>1986创作</b></p><p class="ql-block"><b> 光明之神,音乐神阿波罗弹奏起七弦琴,美妙的旋律犹如天籁,抜动着都市人幻梦的心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美丽时刻》</b></p><p class="ql-block"><b>法国——阿曼 </b></p><p class="ql-block"><b>1988创作</b></p><p class="ql-block"><b> 音乐的所在,从来就是梦开始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智慧之音》</b></p><p class="ql-block"><b>法国阿曼,1991年创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偶遇》</b></p><p class="ql-block"><b>法国——安托万.蓬塞</b></p><p class="ql-block"><b>1991年创作</b></p><p class="ql-block"><b> 雕塑光润、优美,一如悠然舒卷的云彩,象征着人们对于城市生活的理想——城市不是侵略、扩张、背负而是建立在与自然交互基础上的舒适、安宁、美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合流》</b></p><p class="ql-block"><b>法国——安托万.蓬塞</b></p><p class="ql-block"><b>1992年创作</b></p><p class="ql-block"><b> 在梅园内幻化成象征自然和谐与纯真的童心的“幻想石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一切皆有可能》</b></p><p class="ql-block"><b>安托万·蓬塞(法国)</b></p><p class="ql-block"><b>1981年创作</b></p><p class="ql-block"><b> 线条的不断变化延伸,情感的洋溢沸腾,使作品形态诞生无限可能,也使他们所处的环境由于有了这种活跃的雕塑形态而变得更加鲜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鸵鸟---捉迷藏》</b></p><p class="ql-block"><b>比利时——lpiusl工作小组</b></p><p class="ql-block"><b>2010创作</b></p><p class="ql-block"><b>作品表达了艺术可以很严肃,也可以很轻松,用一颗充满童真的心用一种新奇的眼光与您共同发现这个世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星光亭》</b></p><p class="ql-block"><b>比利时——威姆.德沃伊</b></p><p class="ql-block"><b>2010创作</b></p><p class="ql-block"><b>比利时艺术家威姆・德沃伊为我们描摹了两个世界:夜光下的星光亭璀璨如宫殿般富丽;夜幕散去,星光亭斑驳如老屋般破旧。作品系2012年“城市之光”的参展作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塞尔龙喷泉》</b></p><p class="ql-block"><b>2007年11月19日,上海市与瑞士巴塞尔州缔结为友好市州时赠送,以慈纪念!</b></p> <p class="ql-block"><b>  在梅园的池塘边,两座金属雕塑巧妙地采用了镂空设计,在水面的波光中闪烁着迷人的光泽,它们似乎在诉说着河流交汇的故事,唤起了一种如同少女般细腻的情感,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b></p> 第八届国际雕塑展作品 <p class="ql-block"><b>  自2010年起,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经历了“城市幻想、城市之光、城市家园、城市创变、城市无界”的演进,并以双年展形式呈现,已成为中国和上海知名的公共艺术文化品牌。</b></p><p class="ql-block"><b> 2024年第八届雕塑展以“空间协奏” 为主题,探索艺术、城市与市民之间的和谐共生, 共展出来自10个国家的31位参展艺术家的35件作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美丽的狂想》</b></p><p class="ql-block"><b>马克·福尔内斯/法国</b></p><p class="ql-block"><b> 《美丽的狂想》巧妙地在建筑的沉稳与自身的动态感之间取得了完美平衡。这件作品高达8米,直向天空延伸,由拥有建筑背景的法国艺术家马克·福尔内斯及其团队THEVERYMANY为静安雕塑公园特别设计。</b></p><p class="ql-block"><b> 作品整体结构由经过精确计算和参数生成的超薄轻质铝片拼接而成,形成了复杂的三维形态。通过精准的弯曲和铆接,形态自由延展,起伏有致,吸引人们在其间徜徉、驻足,激发好奇心与探索欲。</b></p><p class="ql-block"><b> 艺术家希望当人们置身于这个蜿蜒变幻的球形空间时,可以在此嬉戏、放松,或暂时忘却现实,仿佛置身于一片静动交融的绿洲。</b></p><p class="ql-block"><b> 当你被其吸引、走进它的空间内部进一步探索时,一抬头却感觉白色的内壁似乎向天空无限延伸,让人感觉置身于一个与世隔绝的冰雪世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大理石三重奏(仙人掌、叶子和珊瑚)》</b></p><p class="ql-block"><b>克劳蒂亚·孔德/瑞士</b></p><p class="ql-block"><b> 《大理石三重奏(仙人掌,叶子和珊瑚)》通过抽象的植物形态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坚韧。相较于让人们哀悼消失的栖息地或灭绝的物种,孔德更希望传达大自然在面对破坏时展现出的持久韧性与力量,这种坚韧超越了人类语言和感知,充满了难以言喻的生命力。</b></p><p class="ql-block"><b> 作品的制作工艺从木材雕刻、三维扫描,到铣削和抛光,展现了现代与传统技艺的融合,最终由以浅灰色纹理闻名的爵士白大理石精心制作而成。作品的另一独特之处在于三件雕塑被安置在平整的鹅卵石上,周围环绕着延伸的同心圆图案。这些圆圈既像雨滴落在海面上泛起的涟漪,又像树木的年轮,不仅呼应了雕塑本身的自然形态,还为参观者提供了一条与作品互动的独特鹅卵石步道。</b></p><p class="ql-block"><b> 三件大理石雕塑被安置在草坪上,周围是一条平整的鹅卵石步道。这条鹅卵石步道是艺术家结合了中国人文传统为上海观众特别设计的,参观时,观众们可以走上步道,来到大理石雕塑的身边,触摸、拥抱雕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掘地之蛇》</b></p><p class="ql-block"><b>克劳蒂亚·孔德/瑞士</b></p><p class="ql-block"><b> 在《掘地之蛇》这件作品中,克劳蒂亚·孔德首次创作了一对6米高的巨型独立墙体,墙面绘有黑白相间的波浪线条。这是她自支撑墙体系列的第8件作品,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挑战了绘画与雕塑之间的传统界限。</b></p><p class="ql-block"><b> 该装置以曲线矩阵为特征,唤起了自然循环的连续性和节奏感。虽然这些线条由数字生成,但艺术家仍使用她在过去20年间持续改进的胶带遮挡技法手工绘制。这些图像让人联想到蛇在水中游动或钻入土壤时留下的蜿蜒痕迹。在《掘地之蛇》中,自然元素被重新诠释为算法符号,生态形式与数字图像交融,同时深深根植于艺术家的手绘技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声音森林》</b></p><p class="ql-block"><b>铃木尤里/日本</b></p><p class="ql-block"><b> 《声音森林》是一件公共艺术装置,灵感源于森林中人们围绕树木自然聚集的方式。“声音森林”由此在现代都市中诞生,成为一个开放的互动空间。艺术家通过一系列相互连接的彩色管道和喇叭状传声筒,打造一个富有趣味的声音场域,激发观众好奇心,并邀请大家尽情探索。</b></p><p class="ql-block"><b> 此外,装置还结合了滑梯、秋干和攀爬杆等娱乐设施,座椅区的精心设计也为放松和社交提供了舒适的环境,使其不仅是一个属于孩子们的游乐场,更是一个适合各年龄层和世代的交流聚集地,鼓励大家自在地体验和参与其中,与周围环境形成融洽的联结。</b></p><p class="ql-block"><b> 不同颜色的彩色管道和喇叭状传声筒打造出一个富有趣味的声音场域。当你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走上前侧耳倾听时,传声筒中会传来或是朋友或是陌生人同样充满好奇的声音。这一刻,雕塑成为了各个年龄阶段的人们释放天性的舞台和产生联结的纽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张力之态》 </b></p><p class="ql-block"><b>米歇尔.德布鲁安/加拿大</b></p><p class="ql-block"><b> 作品不仅展示了张力与压缩之间的微妙平衡,还引发了人们对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存的思考。这些看似脆弱的分支由一种无形的力量连接在一起,这种力量既象征了韧性,也暗示了脆弱性。通过强调这种相互作用,《张力之态》成为个人在社区中相互关联的隐喻:每一个部分,无论看起来多么微小或微不足道,都对整个结构的力量和统一性至关重要。作品旨在呼吁观者思考塑造我们环境和人际关系的无形力量,提醒我们生命存在的微妙平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四个L的离心II》《分合柱II》《三个方块的回旋I》 </b></p><p class="ql-block"><b>乔治·里基/美国</b></p><p class="ql-block"><b> 这是乔治·里基三件大型动态雕塑,是艺术家作品在中国的首次呈现。这些专为公共空间打造的雕塑作品,富有诗意且精妙绝伦,它们随风而动,进一步凸显了周围景观中的光线、动态、色彩和空间感。这三件作品曾于纽约标志性的公园大道中央长廊展出,是里基最复杂的创作之一,巧妙地打破了几何形态的静态感。其中,《分合柱 II 》(1989)的柱体分合自如;《四个 L 的离心 II 》(1987-1990)的 L 型组件沿锥形弧线摆动;而《三个方块的回旋 I 》(1975)的三个方块则能360°旋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未送达的消息》</b></p><p class="ql-block"><b>卡米尔·亨罗特/法国</b></p><p class="ql-block"><b> 《未送达的消息》是艺术家“星期一”雕塑作品系列中一个充满讽刺和幽默的角色。它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通过夸张的比例和不稳定的姿态,呈现出一个令人困惑的形象。作品将当代人的复杂情感和内在冲突具象化,揭示了人们内心的压抑与沟通中的无力感。</b></p><p class="ql-block"><b> 这件作品描绘的人物正处于情感麻痹的状态:口中浮现出一个空白的虚影,这或许象征着无声的呼喊、无言的孤独,或仅仅是一条无法再传递的信息。</b></p><p class="ql-block"><b> 亨洛特通过这件作品赋予个体情绪以独立的形态,同时,这些情绪又具有群体性的共鸣。我们的生活如同一则寓言,在期待与失落交织的循环中不断体验、挣扎与超越,最终试图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与意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亲爱的自由》</b></p><p class="ql-block"><b>夏尔·雷斯/法国</b></p><p class="ql-block"><b> 马夏尔·雷斯的《亲爱的自由》是他在艺术生涯中对古典与现代艺术融合的一次重要尝试。20世纪80年代的雷斯正深入探索艺术史、神话和社会变革等主题。这件作品展现了他重拾与古典形式的联系,既保留了他独特的波普艺术风格,又以全新的视角重新诠释传统艺术。</b></p><p class="ql-block"><b> 《亲爱的自由》刻画了一个双手举着公鸡的少年形象。这一形象源自艺术家的自画像,他身体前倾,迈开脚步向前,散发出一种坚定的朝气。公鸡不仅象征着法国,也代表着希望。高举雄鸡的少年脚踏大地,象征着人们与土地的紧密联系一从这片土地中汲取力量,并向前迈进。值此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这件作品寄托了艺术家在纷繁世界中对自由与希望的坚守与敬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地域守护者瞭望塔》</b></p><p class="ql-block"><b> 露西.奥尔塔和豪尔赫.奥尔塔/英国和阿根廷</b></p><p class="ql-block"><b> " Genius Loci "是源自古罗马的拉丁语短语,意为"地方的守护神"或"场所的精神"。在古罗马文化中,它被视为特定地点的守护者,赋予该地独特的意义和氛围。</b></p><p class="ql-block"><b> 在艺术家组合露西.奥尔塔和豪尔赫.奥尔塔的作品中,一位"地域守护者"伫立在瞭望塔上。这一人形雕塑化身为"场地的之神",穿梭于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塑造着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变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女王》</b></p><p class="ql-block"><b> 汤姆.克拉森/荷兰</b></p><p class="ql-block"><b> 《女王》呈现了两只悬挂在路灯上的母狮,柔和的线条勾勒出她们的形体,展现出独特的雕塑感。这件作品最初为荷兰布雷达市的一个环岛而创作,狮子﹣﹣尤其是雄狮﹣﹣长期以来一直代表着荷兰及其王室的家形象。环岛周围以历代女王命名的街道则启发了克拉森以象征力量和威严形象的母狮向荷兰女王致敬。</b></p><p class="ql-block"><b> 艺术家将《女王》描述为捕捉了母狮慵懒地躺在树上的常见形象,她们的姿态看起来悠然自得,什么也不做。克拉森认为,这种不活跃的状态非常适合雕塑表现,因为雕塑应该避免任何动作的暗示。他解释道:"我们不必做过多引导,只需忠实于呈现真实的状态﹣﹣而不是刻意的形象化表现。"</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尚博尔的漫步(左)》</b></p><p class="ql-block"><b>巴勃罗.雷诺素/阿根廷(法国)</b></p><p class="ql-block"><b> 这是巴勃罗.雷诺索在2000年代由邯邯开始创作的“音大和面长椅” ”系列中的代表作,旨在探讨公共长椅的多种种可能性。</b></p><p class="ql-block"><b> 尚博尔的海步(左)》的黑色金屈板条既保留了传统长椅的设计计元素,又巧妙地延展成复杂的内环状结构。仿佛植物的生长形态态。作为一件户外作品,它向植物的智彗致敬的同时,呼吁手我们在面临全球費砍代和气候变化的普몸下,重新用老与自然大其存的方式。作品中辀虾流流动的镇板条传达出一种紧迫感。提人们量新审视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无时柱no46》</b></p><p class="ql-block"><b>马里昂.弗尔邦/法国</b></p><p class="ql-block"><b> 《无时柱 n °46》的灵感源于史前文化、中世纪建筑、地质学与艺术史等多种元素的交汇。作品由不同的形状、颜色和材质叠加而成,仿佛一根天然形成的立柱,唤起人们对时间、历史和人类传承的思考。它像考古学中的"岩芯"一样,通过层层剖析,展示出人类文明的多层次与复杂性。这种"考古" 不仅是对物质层面的探索,更是对深远历史记忆的追溯与再现。作品中的各个元素代表不同的文化碎片和时间节点,通过艺术家的当代视角,呈现出一种生动的个体化叙述。这些叙述具象化为古建筑的基石、工业时代的螺钉、丰饶之角,又或许是鲜红的草莓、鸣叫的布谷鸟以及晶体管和挂锁。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LXA》</b></p><p class="ql-block"><b>斯宾塞.汉森/美国20</b></p><p class="ql-block"><b> 《 LXA 》是艺术家"家族系列" 中的一件作品,由木材、陶瓷和黄铜结合而成。"她"是一件独立的雕塑,给人一种外星生物的感觉。头部由陶瓷铸造,手工锻造的黄铜细节让这个生物显得栩栩如生。横向的纹理是用来自爪哇渔船的凯萨姆比木材( Kesambi wood )手工雕刻而成。 LXA 身上仍保留着以前水生生活的元素,比如依然存在的软体动物壳和木材中的空洞。"她"的触角造型是艺术家的标志性元素,常出现在他的许多雕塑和面具上。汉森在精致设计和独特的趣味美学之间找到了平衡,强调每一个雕刻形象的性格,创造出一种让观众能够共鸣的体验。</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拟人化的演变》</b></p><p class="ql-block"><b>奥利佛.拉瑞克/德国</b></p><p class="ql-block"><b> 蝉是中国艺术史中常见的符号,象征着生命不同阶段的转化。《拟人化的演变(蝉)》通过四个阶段展示了蝉从自然形态到拟人化形象的转变。蝉演化的过程一览无余,没有哪个状态尤为突出,仿佛自然般发生。其本身的细密纹理和复杂形态逐渐简化为流畅的曲线和光滑的表面,揭示了不同身份混合体的各种可能性。与其他金属雕塑不同,这件作品并非采用传统铸造工艺,而是通过3D打印数码模型,以不锈钢材料直接呈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我们终将去向何方》《扮演花仙子的女孩》</b></p><p class="ql-block"><b>颜石林/中国</b></p><p class="ql-block"><b>作品刻画了一段人与狼的故事,也以此来纪念陪伴艺术家度过困境的狗伙伴们。主角们的原型来自颜石林从小养的一条酷似狼的狗,以及艺术家化身的一个女孩。这条名叫弗利达的狗已经陪伴了艺术家13年多。多年来,艺术家时常感慨:它既是自己最亲密的伙伴,同时又会令他矛盾地联想到寓言故事里象征危险、困难和对立面的恶狼。作品中,女孩踩着树杈制成的鞋子,背上背着一条逐渐蜷缩身体的狼,一个个小树叉支撑和平衡着他们各自的身体。作品打破寓言故事里刻板的结局印象,以宫崎骏式的忧伤情感诉说人与自然另一种和谐相处之道。同时,它也告诫所有身处逆境的人要永远保留希望,并且对生命本身也应该永远心存敬畏。《扮演花仙子的女孩》以剧场或游戏的方式把女孩装扮成一朵即将盛开的花朵,艺术家试图通过这种无厘头的嫁接来探讨人与自然共生的关系与渴望,以及具象身体所能传递的最直观的矛盾情感力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林之守护》</b></p><p class="ql-block"><b> 王画/中国</b></p><p class="ql-block"><b> 作品是用视觉语言描述 "内稳态" 机制的一次尝试,"内稳态"是生物控制自身体内环境,使其在外界条件变化中保持相对稳定的进化机制。"内稳态"与"生命调节"是一对近义词,具有"内稳态"机制的生物相对独立于外界条件,通过内环境的稳定性大大提高了耐受力。植物也通过复杂的新陈代谢和肉眼难见的运动,例如根系和树干的生长,展现出这一表现。《林之守护》延续了王画的动画作品《像石器时代者一样谈话》,运用夸张的动画语言塑造了一个具象的、结合生物特征的形象﹣﹣一个去人类中心主义的、精神性的大树之神。</b></p><p class="ql-block"><b> 王画运用丝线的排列组合来模拟植物的神经网络,裙摆上的无花果、鸳鸯的脚象征着上海周边地区的植物和动物,并将其投射到守护者的形象之上。它们反映了自然界中生物间的互相调节与保护,形成一个平衡与守护的和谐系统。</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石光絮语》</b></p><p class="ql-block"><b>夏乔伊/中国</b></p><p class="ql-block"><b> 在《石光絮语》中,夏乔伊对古老的化石能源与新兴的太阳能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蒙太奇手法构建了一组关于能源的"遗迹",反映了人类面临的新旧能源交替问题。作品的主体是一块来自古生代( Paleozoic ,5.4亿﹣2.5亿年前)的全脐螺科化石,艺术家运用3D技术对其进行了扫描和放大。在海螺化石周围,分布着三片"璇玑太阳能板"。艺术家将新石器时代的玉璇玑视为三叉戟徽标的延伸,并嵌入太阳能板。原用于观察星空的璇玑,转变为接收太阳能的装置。夜晚时,"璇玑太阳能板"储存的电力驱动海螺内部的 LED 灯,发出如火焰般闪烁的光效,整个雕塑犹如地球内部翻滚的岩浆或燃烧的太阳。</b></p><p class="ql-block"><b> 《石光絮语》不仅将太阳光这一宇宙能量视觉化,更重要的是,其公共属性在城市公园中激发了人们对人类、能源与宇宙之间关系的深入思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风铃﹣﹣猛犸象》</b></p><p class="ql-block"><b>冯至炫/中国</b></p><p class="ql-block"><b> 《风铃﹣﹣猛犸象》中,猛犸象这一古老而神秘的生物形象通过生铝工业砂铸技术得以再现。在这一过程中,高温液态铝气化了深埋在砂土中的3D聚苯乙烯骨骼,形成的铝质骨骼表面会保留砂石的纹理,这个过程类似于化石的形成。作品的结构借鉴了博物馆使用金属结构连接化石骨骼标本的技术,用金属支架重构骨骼。</b></p><p class="ql-block"><b> 猛犸象作为史前巨兽,象征着力量与强大,同时也寓意着自然界的脆弱与人类对自然的掠夺。悬浮于空中的风铃如一根根狩猎的标枪,仿佛是与猛犸象骨骼同时出土的远古之物,也是使这头巨兽陨落的武器。它们随风摇曳,发出的碰撞声仿佛在低语述说着从冰河时代到工业时代,人类与自然间复杂而深刻的关系。猛犸象的形象不仅唤醒了远古记忆,更是对人类科技进步与破坏自然的反思。风铃的轻盈与猛犸象的沉重形成鲜明对比,在反复震荡中传递出脆弱与宏伟、过去与未来的共振与更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山水风》</b></p><p class="ql-block"><b>梁好/中国</b></p><p class="ql-block"><b>当你拿起艺术家准备好的石片,轻划过或敲击雕塑表面时,清脆而铿锵的声响倾泻而出,仿佛高山流水之音,孔洞中穿过的风也形成一种天然的响动。这一刻,在人与雕塑的共鸣中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声域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卵生、湿生、有麟、无磷》</b></p><p class="ql-block"><b>曹舒怡/中国</b></p><p class="ql-block"><b> 此件作品源自曹舒怡始于2021年的系列创作,其概念延续了她一贯的思辨考古创作风格,将东方古典知识体系融入地质学、自然史与生命科学的语境。标题化用《本草纲目》中动物的分类﹣-"卵生"和"湿生"分别代表不同物种的起源,"有鳞"与"无鳞"界定了物种的形态特征,而"鳞"在英语中所对应的词语" scale "同时又具有"尺度"的意涵。 </b></p><p class="ql-block"><b>雕塑的形态来源于曹舒怡过往研究项目中所接触到的电子显微影像◇包括蓝绿藻、真菌与土壤细菌等微观结构。艺术家先手工吹制玻璃雕塑◇再进行三维扫描◇最后结合数字雕刻成型。奇特的形态暗示着物种之间、有机与无机身体之间相互转化、混合共生的状态,唤起人们对原始微观生物的前意识记忆。这些幻想中的生物唤起一种混合的熟悉感和疏离感,既标示出我们的生物和矿物起源,同时也隐含着未来演化的线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结之五》</b></p><p class="ql-block"><b>施慧带/中国</b></p><p class="ql-block"><b> "结"系列是艺术家施慧20多年前开始创作的作品。最早的《结》是以宣纸卷成的指头粗细的圆筒,插在90厘米见方的木框上,形成疏密聚散不同的结构。如是结构的方框垒成一堵墙,黑白相间,穿插错落◇树起一道有温度、有浓度的巢穴一般的生命之墙。</b></p><p class="ql-block"><b> 《结之五》是"结"系列的深化作品,其特点是材料的变异。纸筒变成了不锈钢筒◇木框变成不锈钢框◇以不同向度交叠成塔状。当该作品在户外呈现时,阳光与风声倾泻在金属管的蜂巢结构上,轰轰鸣响,熠熠生辉,正若水畔草间天地共鸣,无限生机在此交响,最能让人们感受宇宙万物的风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单元》</b></p><p class="ql-block"><b>杨牧石/中国</b></p><p class="ql-block"><b> 《单元》是一组金属几何体装置。创作装置的材料来自艺术家从社区居民楼、历史建筑、纪念碑、废弃工地、商业街道、写字楼收集的围墙护栏、防盗窗、雕塑骨架、广告牌、公司铭牌、不锈钢门等。艺术家将材料裁切成一万余件大小不一的部件。随之在对称、糙化、错位、叠置、平面化、挤压、拉长和锐化的局部处理中重新焊接出8件介于雕塑、装置与建筑间的物体。当日常生活中的废弃金属工具被拆解与组合,并强加特定的形式时,隔阂与交流、封闭与开放、消逝与延续、退缩与进步,作为当代社会的基础组成单元,也随之被焊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最后,它找到了它的朋友》</b></p><p class="ql-block"><b> 向惠迪/中国</b></p><p class="ql-block"><b> 作品是为本次展览特别创作的全新场域特定雕塑,灵感来源于迪士尼动画电影《丑小鸭》中丑小鸭在寻找家人与伙伴的旅途中,与一只诱饵鸭相遇的情节。作品通过重新诠释这一场景,逐帧展现了诱饵鸭在小鸭子面前逐渐解体的过程。这一过程隐喻了丑小鸭在探索自我时所经历的挫折,同时也彰显了它在面对困难时不断尝试与外界产生连接的坚韧不拔的精神。正如故事的结局所示,丑小鸭最终通过不懈努力,找到真正的归属,并意识到了自身的独特价值。</b></p><p class="ql-block"><b> 作品与展览的主题紧密契合,强调了沟通与连接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它深刻反映了我们对归属感以及与世界不断建立更多联结的强烈渴望,并探讨了我们在探索世界,寻求自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摩擦,以及直面这些碰撞所需的勇气与毅力。这件作品充满希望,提醒我们在面对挑战时坚持与信念将引领我们找到真正的自我与归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大.多数》</b></p><p class="ql-block"><b>王礼军/中国</b></p><p class="ql-block"><b> 《大.多数》中的一排排雕塑悬立于钢结构之上,不受风霜雨露影响,产生了一种类似熟悉的肃穆。然而当观众仰望只能以天空做背景的大型雕塑时,另一端的微型雕塑却几乎不被发觉地立在观众脚边。不同尺寸的雕塑在打破了空间平衡的同时,观众对其仰视、平视与俯视的动作同样引发了他们不同的心理感受。艺术家巧妙地并置大小各异的雕塑,试图激活这件作品所占据的空间并引发身体对空间的感知与反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身体:公园》
</b></p><p class="ql-block"><b>苏咏宝 / 中国香港</b></p><p class="ql-block"><b> 发光的管道穿梭于石泥墙、草丛、树干、草地之间,将空间的不同部分联系起来,地面与地下相通,可视与隐藏彼此互联。管道内部红色的光芒来回流动,如同生命燃料在体内循环运行。管道的表面覆盖着植物木蝴蝶的种子,这些圆形种子带有薄如纸的翅膀,可以借助风力和气流在空中滑翔,远离母株,缓缓降落到地面上萌芽生长。空间就如身体,又如时间一样,具有生命的流动和呼吸。观者置身其中,感受自身作为养分游走于空间的身体之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吉祥》</b></p><p class="ql-block"><b>施力仁/中国 2015年</b></p><p class="ql-block"><b>《吉祥》巧妙地将艺术表现与吉祥象征相结合,展现施力仁对富足与幸福的深刻理解。犀牛圆润丰满的身形宛如中国传统的金元宝(元宝),象征着财富、幸运和繁荣。犀牛的角被大幅夸张放大,成为整个雕塑的焦点,体现犀牛的坚韧与力量,同时增添了一份威严的气息。从正面看,犀牛自信的微笑散发出一种平静与力量感,捕捉到了这只生物沉着坚定的本质;从侧面看,圆滚的身形宛如金元宝,传访着富足与喜悦的祝福,诠释了「笑口常开、招财进宝」的美好理念。</b></p> <p class="ql-block"><b>  走近静安雕塑公园艺术中心,目光便会被一件不锈钢材质的犀牛雕塑所吸引。《灵犀再现》施力仁犀牛雕塑艺术展和《五行·共生》花艺雕塑展也亮相静安雕塑公园艺术中心。据了解,这是上海首次以犀牛为主题,将犀牛雕塑结合花艺来表达的艺术展览。</b></p> <p class="ql-block"><b>  展览包括40余件犀牛雕塑作品,11组花艺场景和穿插其中的数字多媒体影像,将雕塑艺术作品和花艺布置相结合,通过“艺术”+“花艺”+“环保”+“科普”+“数字”的无界融合,探索人与自然在“空间协奏”里的和谐共生,呼吁人们唤醒环保意识,加强公众对自然生态和野生动物的保护力度。同时,在花艺雕塑作品中感受自然之美,感受生命力量。</b></p> 静安公园过往国际雕塑展作品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团结》</b></p><p class="ql-block"><b>墨西哥佩德罗·雷耶斯的作品</b></p><p class="ql-block"><b> 作者不断探究如何让个人在一个空间内得到解放,或者激发一群人如何去协调工作,他发展了一系列形式和方法去释放人的创造天性,同时又超越了建筑学领域,探索个人和集体组织的关系,并通过交流、创意、幸福及幽默感启发改变,让艺术观念重塑了空间认知。</b></p><p class="ql-block"><b>(曾展出数年,现已被移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生长的声音》</b></p><p class="ql-block"><b>史蒂芬.托宾/美国</b></p><p class="ql-block"><b> 作品表达扎于土的“根”、庞大的“根系”,生长在城市的土地,繁衍出伟大的文明,“根”又象征着城市的血脉,连通了人们的生命和精神,相互盐饶,,相互扶持,成就着城市的根基,创造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和文明。</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2019年至2024年,现已被移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城市创变者》</b></p><p class="ql-block"><b>加拿大——大卫.汉德</b></p><p class="ql-block"><b> 作品中的”双手”象征真实而非虚拟的世界,他们是向劳动的致敬,也是对自然的崇敬,同时也在审视世界自然的美丽、神奇与魔力,艺术家透过作品描绘大自然的奇幻奥妙,提醒人们在”城市创变”中,应该注重维护大自然的生长与大自然和谐共生。</b></p><p class="ql-block"><b>(2020年作品。曾在雕塑公园内展出数年,今年被移除)</b></p> <p class="ql-block"><b>  城市的魅力不仅仅体现在其繁华程度上,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记忆。城市雕塑作为历史的见证者,记录着城市的兴衰和文明的发展。正是这些雕塑作品,赋予了城市独特的风采,让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城市的灵魂与魅力。</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