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网红,捧明星

张非飞

<p class="ql-block">追网红,捧明星</p><p class="ql-block"> 近几天三线(四线?)城市怀化市长泥坡新村,一家理发店门口以至半条街,万头攒动,来自全国各地以至韩国的人,来找一位叫李晓华的理发师理发,或看她理发。据说(虽然同城,我没去过)她服务态度好,真诚,没有套路,技术也还可以,不知怎么就成为网红了,于是就火了。听说,吉首一青年坐火车来怀化,在李晓华店门前排了一下午一整晚的队,才理上发。</p><p class="ql-block"> 也好,怀化有了一些知名度,以后别人问我是哪里人?我就不要出示北斗地图再加上一长串解说了。高铁站人满为患,大街上熙熙攘攘,网红带火了周边店铺的生意,推动了经济发展,也好。肯定了敬业精业精神,如果能发展成为大国工匠成了大师那就更好。</p><p class="ql-block"> 远在千里之外的儿子女儿电话、微信问我怀化网红的事,我简单地叙述之后,也说了一些我的感想。</p><p class="ql-block"> 我们中华文明发展了五千年到现在,总改不了爱围观、喜扎堆的习性。上世纪鲁迅先生说这是劣根性,他说到日俄在我国东北打仗,很多中国人围观俄国人杀中国人。他还说到在绍兴古轩亭口杀革命者秋瑾时,也是很多人扎堆围观,有人还蘸人血馒头。当然因围观的内容不同,此围观不同于彼围观,但都不是好事,妨碍交通,给被围观者造成压力,还容易传染疾病。</p><p class="ql-block"> 现在,有一些小青年对明星、网红的吹捧崇拜非常狂热。诺奖得主莫言老家的墙皮,被扣得千疮百孔,据说是为了带点文气回家,好让儿子将来考取北大、清华。狂热的追星一族扎堆跳水冠军全红婵老家,害得她一家只好偷偷搬离。我现在住的这栋楼上,不知是第几层,也曾住着一个青年男明星叫易烊千玺。有一年他回家,被这住处不远的第四初级中学的学生知道了,这一下我们楼下可热闹了,一连几天放学后,我们楼下,站着 坐着走着的都是穿校服的学生,其中以女同学居多。天黑了还不回家,我问她们这是为什么?其中一个回答我:“易烊千玺是我的老公。“</p><p class="ql-block">我很震惊,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妹子,青涩稚嫩,竟说出这样的话来。我感叹时代变了,我真的老了。有人告诉我,这就是粉丝。</p><p class="ql-block"> 粉丝们结成一伙,或叫“饭圈”。我过去只知道“仰韶文化”、“良渚文化”,现在竟有了一个叫“饭圈文化”的文化。饭圈里的粉丝分为脑残粉,又细分为什么铁粉、钢粉、死忠粉。粉丝们仗着人多势众,有时竟能颠倒黑白,左右舆论,使公平缺失,让正义迟到,将三观扭曲。当然,也有些人是来蹭明星、网红的热度的,是来蹭流量的,但围观扎堆是一样的。</p><p class="ql-block"> 人一但失去了理智,进而狂热 ,甚至疯狂,是危险的,是会被人利用的。下面是我根据历史结合一些现代元素编的一个故事,做论据。</p><p class="ql-block"> 情报人员将一个只雕有一只眼的石人 与一张字条,在前两天不露痕迹地埋在即将开挖的土里,字条上写着“我将带领你们夺得幸福自由”。两天后被挖出,于是某箴言报发社论,说这是上天的旨意,是上帝真主佛祖老君的联合命令。某邮报号召,“为普世价值而战”,某国外基金会答应出钱。于是人们扎堆,围观,发酵,议论,继而丧失理智,继而狂热,继而疯狂。于是就有了中东、北非的“阿拉伯之春“,于是就有了 中亚格鲁吉亚等国的颜色革命。</p><p class="ql-block"> 狂热、疯狂不可取,冷静、理智要长存。</p><p class="ql-block"> 2024•11•1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