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编者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今天,我怀着极其复杂的心情来到浙江宁波奉化,参观蒋氏故里。蒋介石是中国近代风云人物,但对我而言,从小到大所受教育,一直认为他是坏人;但从传统的家庭观念角度来看,他又是一个孝顺的人。因此,对于历史人物及其家族的行为,我们还是应该以客观、全面的态度进行看待和评价。虽然个人的情感和教育背景可能会影响我们的观点,但在评价时仍应尽可能保持公正和理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关于蒋介石,他确实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其政治生涯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而蒋氏家族的一些做法,如尊重长辈、孝顺老人等,是值得我们肯定的中华传统美德的体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参观蒋氏故里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了解和审视这个历史人物及其家族的文化底蕴和行为方式。通过深入了解他们的家风家训以及家族成员之间的相处之道,我们或许可以从中汲取到一些有益的家庭教育和家族治理的经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总之,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全面且客观,既要看到他们的优点和贡献,也要认识到他们的缺点和错误。同时,我们也应该从自身做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走进蒋氏故里,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历史年代。这里不仅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重要人物的故乡,更是承载着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圣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蒋介石与母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蒋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原名瑞元,后改名志清、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是近代中国著名政治及军事人物,历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华民国特级上将、中国国民党总裁、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中华民国总统等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蒋介石的母亲叫王采玉(1863年12月19日-1921年6月14日),原名彩玉,浙江奉化葛竹村人。蒋母幼承父教,聪明伶俐,精于女红,深得慈爱。青年时代命运多舛,曾遁入空门。于逆境之中顽强奋斗,上孝下教,治家有方,对蒋介石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蒋介石一生嗜血成性杀人如麻,可是独独对他的母亲却是孝敬得感天动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蒋介石青年时代留学日本,后追随孙中山,长年在外奔波。即使工作再忙,他也要抽出时间把母亲接到身边为其治病,甚至不惜违抗军令也要守在母亲病床前,尽最后的忠孝。王采玉去世后,蒋介石无时不思念着母亲,及至他飞黄到人生的最高峰,依旧要把母亲的画像挂在自己房间里,在他心中,母亲居于无可撼动的地位,他的孝心真的是值得我们感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蒋介石在《报国与思亲》一文中曾回忆道:“母亲深深地爱抚着我,一直就像看待婴孩一样…………母亲迟睡早起,无时无刻不在倾注她的全力,期望我这个失去父亲的孤子长大成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21年6月22日:“昨夜魂梦惺忪,宛若侍膝下,承慈颜,不信吾母归天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凡此种种,在他日记中的记述还有很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蒋氏故里的建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溪口蒋氏故居,具体地展现了蒋介石及其家族的生活场景。丰镐房、小洋房、文昌阁等建筑,每一处都充满了历史的痕迹。这些建筑不仅体现了当时的生活水平,更反映了蒋介石及其家族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尤其是丰镐房的雕刻彩画,取材于古典名著和神话传说,人物、意境栩栩如生,既体现了房子主人祈求吉祥如意的愿望,也展示了中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手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丰镐房是一处具有历史底蕴的建筑物,整体布局典雅精致,融合了中西建筑特色。其内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家族历史和文化记忆,还曾作为重要历史人物蒋经国的居所和办公地点,见证了近现代历史的变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参观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蒋氏家族的家风和文化底蕴。蒋氏宗祠内的“家风正,子孙荣”对联,以及蒋介石亲笔题写的“忠孝传家”牌匾,都体现了蒋氏家族对忠孝文化的重视。这种家风不仅影响了蒋介石及其家族成员,也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是蒋经国为其母亲做的小洋楼房,楼梯很窄,但扶手很高,正好可以方便小脚老太太上下楼梯,这个细节反映了蒋氏后人的孝道之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餐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会客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家仇国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1938年农历的第一天,天空被乌云覆盖。 六架日本飞机轰炸了溪口,敌机以蒋家故居“丰镐房”和“文昌阁”为主要目标,开始狂轰滥炸。蒋经国母亲毛福梅从丰镐房后门逃出,本已逃过弄口,但突然想到门没有锁上,她转身然后回去锁门。 当她走弄口外时,她碰上了日本飞机投下的炸弹。 在敌机轰炸后,躲避的人们回来了,但他们没有看到毛福梅。 蒋家和周围的人环顾四周,不见毛福梅。 后来,有人建议在后门一堵被炸毁的墙看看。 蒋家随即雇佣了20名农民工进行挖掘。 第二天,发现了一具女性尸体。 只见大腿严重受伤并死亡。农历十一月初四,,蒋经国接到急电:“母亡速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蒋经国接到电报后,迅速赶回家,在悲伤和愤慨中写下“以血洗血”的字样,向日本侵略者展示抗日的决心和仇恨。 然而,遗憾的是,蒋经国并没有实现这四个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如今厨房后窗上仍残留被日军弹片击穿的痕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年的厨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年的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参观蒋氏故里后,我深感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博大精深。这里不仅是一个人的故乡,更是一个家族、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蒋介石及其家族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物的悲欢离合。而蒋氏故里的建筑、文化和家风,则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总之,参观蒋氏故里是一次难忘的历史文化之旅。它不仅让我了解了蒋介石及其家族的历史足迹和文化传承,更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这次旅行让我更加珍惜和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24年11月10日写于宁波奉化</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