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纪事

陈潮民

<p class="ql-block">1970年9月22日,停泊在汕头港的“光华轮”,正在登船的汕头知青和退伍军人,将赴湛江港赤坎码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的行列,为祖国的橡胶事业添砖加瓦。</p><p class="ql-block">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前身是广东农垦总局属下的海南农垦局、通什农垦局和湛江农垦局。在海南岛的两个局被分解为7个师:第一师、第二师、第三师、第四师、第五师、第六师和第十师。</p><p class="ql-block">海北的湛江农垦局被分解为第七师、第八师、第九师。七师在徐闻、海康,师部在海康龙门;九师在茂名、高州、电白、阳江、阳春、信宜,师部在高州。八师在湛江、化州、廉江、遂溪,拥有19个团:其中:一、二、三、四、五、六、八、九、十,共9个团在化州;七、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共7个团在廉江;十七、十八,广丰糖厂在遂溪;十九团、试验站、八师干校在湛江市郊湖光岩。在筹建中的八师机械厂(801)、八师水泥厂(802)在廉江,八师纤维厂(803)在遂溪,师部在湛江市霞山区人民大道。兵团机关设在海口,湛江设有兵团办事处、物资储运处、兵团第二医院和兵团第二机械厂。</p> <p class="ql-block">“光华”轮是万吨级远洋客轮,其豪华程度让这班初出茅庐的十几岁中学生大开眼界,几乎忘却了刚刚与父母亲友告别时的悲伤。虽然船仓客房全部封闭,只保留开放部分的公共洗手间,所有知青都安置在各层船舷走廊。好奇心促使他们上跳下窜,到处逛逛,胆子大点的闯入禁区,三两结伴,悄悄的进去、说话的不要,这看看、那摸摸,运气好点的一直深入到机房才被发现。被那身高体壮、毫无表情的船员赶了出来,虽然狼狈,心中侥幸,毕竟看到了不让看的东东,得意地在同伴中吹水好一阵子,甚至终生难忘!</p><p class="ql-block">光华轮于当天傍晚启锚,经妈屿岛进入南海,从东向西航行了两夜一昼,于24日早晨停靠湛江赤坎码头。整个赤坎码头整齐地排列着几十部解放牌卡车,驾驶室前向玻璃粘贴着各团标志,接待人员纷纷来到下船舷梯前面,亲自等待着迎接分配给自己单位的知青。场面隆重、热烈,使知青们精神振奋,倍感温暖。</p> <p class="ql-block">1970年9月24日上午从“光华〞轮下船后,到达第一个安置点: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试验站。图为该站行政、科研大楼,团级编制,通信地址为:湛江市湖光岩第50号信箱。</p><p class="ql-block">八师试验站:组建于五十年代,原为中国科学院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粤西试验站。与相邻的热带作物机械研究所、霞山市区的热带作物加工研究所、化州的橡胶育种站为兄弟单位。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组建后,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归属兵团行列,为大力发展橡胶事业作技术支持。</p><p class="ql-block">全站编制有:一个农作连、一个机务队、一个学校(含小学、初中)、一个幼儿园、一个植物标本园、一个招待所、一个卫生所、一个商店、一个食堂,职工约二百多人。</p><p class="ql-block">农作连有8个班:1~2为割胶班,3~5为橡胶植保班,6为水稻班,7为苗圃班,8为胡椒班,每个班20左右人不等。</p> <p class="ql-block">图为招待所</p><p class="ql-block">1970年9月24日上午,汕头知青30名(其中男18、女12)临时居住和办学习班的场所。</p><p class="ql-block">当年兵团知青的工资待遇是20元/月,40斤/月粮食指标,被扣留2斤备战粮后,实际兑现38斤/月粮食指标。</p><p class="ql-block">原湛江农垦局一级农工标准工资29元/月,上山下乡运动开展后,增设了农工下延一级26.5元/月,下延二级24元/月。20元/月是过渡工资,参加工作一年后转为下延二级工资24元/月,其中30%表现突出的直接转为下延一级工资26.5元/月。退伍军人参加兵团工作工资从下延一级26.5元/月为起点。这些对于上山下乡的知青来说已经是相当优越的了。</p><p class="ql-block">在招待所办学习班时,汕头知青第一次领到工资(按半个月计每人10元,一人一张大团结)。国庆后离开招待所另外安排住宿,分配劳作岗位,正式开始了知青工作生涯。</p> <p class="ql-block">在试验站,我被安排在农作连植保4班,汕头知青有3男3女同班。全班除了10名原职工外,还有2名惠州知青、2名海丰退伍兵、1名上海籍知青、1名湖光岩南海舰队的驻军家属。每天的劳作就是为未开割的橡胶锄草、挖穴、压青、施肥。</p><p class="ql-block">新开垦的树位离驻地比较远,基本上都在2公里以上,胶林中的简易泥路,转来转去半个钟头才到劳作点。这是一批移植了2~3年树龄的橡胶树位,杂草丛生。每人一垄,一字型摆开,从头锄到尾,上午锄不完、下午继续锄,当天锄不完、明天继续锄,这一片锄完了转到另一片。4班所属的树位全部锄完了,又必须从头开始,周而复始,没完没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这里的草,不锄就长,锄了又重生,不知道白居易老先生又如何吟诗作对?</p><p class="ql-block">雷州半岛的红土地,干旱时硬梆梆,大雨后又粘糊糊,没几天,手掌便起了大小不一的、好看又让人不舒服的水泡。只能掏出针线包,用针穿好线,你帮我挑、我帮你挑,自己下不了狠手。</p><p class="ql-block">十月的金秋,湛江的天气照样炎热,当空的太阳,狠狠地晒你没商量。防晒的长袖上衣和长裤闷着浑身冒汗。贴着胶布的手掌辣辣地疼,还得咬牙继续努力向前,不然掉队。劳动中女同胞都会扎堆,边干活边聊天,张家长李家短,叽叽喳喳口水多过茶;男同胞话少抽烟多,那些本地的老职工,慢条斯理地提着竹制水烟筒,猫在树荫下美美的来几口,胜过活神仙。引来不少男知青围着学抽水烟筒,既能体会一下抽水烟的感觉,又可以稍为“偷”懒一下,美其名为:“向老职工学习,增强感情交流。”这帮号称有“知识”的青年,偶尔也会让肚子里那点可怜的墨水出来透透风,改变一下枯燥的劳动场景,有如“锄地日当午,汗珠滴下土;谁知肚空空,何时能收工?”班长听到后会善意地一笑,望望天、看看地,然后问了那位有手表的海军家属,最后发出了:“再坚持最后10分钟”的号召。整个田间立即活跃起来,往往有这样的情形,只要有了目标,就会激发出更大的能量,十分钟能干出以往半个钟头的工作量。收工返回时一路行走如风,争先恐后,唯怕食堂没有了自己合胃口的青菜。</p><p class="ql-block">橡胶施肥,全班集中在牛栏,牛们全数出栏放风、啃草,只留一只套牛车。班长指挥着男同胞在前面用铁铲起牛粪,女同胞跟在后边用粪箕装牛粪。那有两三公分厚的牛粪,一铲一大片,很快装满一牛车,放上锄头铁铲,牛车在前面开路,木制车轮发出依依阿阿的转动声音,引领着后面的众农友,每人一担挑着,浩浩荡荡出发,场景也颇为壮观。开始还算步调一致,慢慢地队伍越拉越长,老牛识途、习惯性的节奏,一步一鞋印(湛江地区拖车的牛是穿着用轮胎特制的胶鞋,当年第四野战军解放雷州半岛,为湛江人民编了十大怪,其中便有“人光脚来牛穿鞋”这一怪),紧跟在牛车后面的只存下老职工和退伍兵。知青们已经不见了踪影,三三两两在途中撂了挑子,坐在路边的杂草上面喘大气、摸肩膀。挑担子,不是没有挑过,那是几十米的短距离,长距离必须会边挑边换肩,必须左右肩都能挑,可他们不会。只能感叹自己没有了自知之明一一牛粪装多了,后悔也没用,还得继续,这才真真实实地体会到了什么叫“路遥知马力〞。班长是个老好人,知道这是小青年们的第一次,放纵着他们慢慢来,只要收工前能到达目的地就是胜利。</p> <p class="ql-block">这是七十年代试验站植物标本园门口</p><p class="ql-block">试验站在整个八师20团级单位中,生活条件是最优越的,劳动强度也是相对安逸,对知青也是宽容的。知青给这里带来了朝气蓬勃、带来了欢声笑语、带来了青春之歌。知青也开始溶入了这个整体,可是仅仅只有三个月,1970年12月24日,汕头知青中有13人被抽调前往亷江,一分为二,天各一方。</p> <p class="ql-block">这是2019年5月23日,汕头知青、惠州知青、湛江知青相约重返试验站(这时已改名为南亚所,全称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时的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