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北有敦煌奠高窟 南有赣州通天岩</span></p><p class="ql-block">通天岩石窟开凿于唐朝,兴盛于北宋,至今保留着唐朝至宋代的石龛造像359尊,宋代至民国的摩崖题刻128品,在江南可称第一石窟。</p><p class="ql-block"> 通天岩景区选择走文化线重点参观这些有历史遗迹和摩崖造像的区域,较为顺路的游览顺序:</p><p class="ql-block">1. 阳明雕像:通常进入景区后先看到阳明雕像,王阳明与通天岩有深厚的渊源,可在此稍作停留了解相关背景。</p><p class="ql-block">2. 观心岩:观心岩是王阳明讲学之所,大洞套小洞,环境清幽。这里可以感受王阳明心学的文化氛围。</p><p class="ql-block">3. 忘归岩:从观心岩过去不远穿过一个天然石洞就是忘归岩。忘归岩因其特有的丹霞穿洞和夏季的凉风习习使人流连忘返而得名,这里题刻众多,背面还有石窟造像。</p><p class="ql-block">4. 龙虎岩:忘归岩继续前行可到达龙虎岩。龙虎岩因壁间留有宋代塑像龙树王、金龙、双虎而得名,这里有摩崖题刻39品。</p><p class="ql-block">5. 通天岩:从龙虎岩往前走便到通天岩。这里“石峰环列如屏,巅有一窍通天”,岩因此得名,有众多唐宋时期的造像。</p><p class="ql-block">6. 翠微岩:位于通天岩的西侧,相距不远。这里是宋代隐士阳孝本隐居之处,留有众多南宋造像。</p><p class="ql-block"> 按照这样的顺序游览,基本可以较为顺畅地参观完这些主要景点。ws文</p> <p class="ql-block">王阳明雕像</p> <p class="ql-block">观心岩是通天岩景区内的一个僻静洞穴。</p><p class="ql-block"> 王阳明在明朝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任赣南巡抚。在赣州期间,他曾在通天岩的观心岩结庐讲学。王阳明在此向弟子陈九川、邹守益等讲授他的“致良知”学说,强调自我修身,并断言“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乎吾心”“心明就是天理”。正因为王阳明在此处的讲学活动以及他所宣扬的心学思想,后人便将这个他讲学的岩洞称为“观心岩”。</p> <p class="ql-block">忘归岩</p> <p class="ql-block">忘归岩三字题刻左边岩石上王阳明题刻</p> <p class="ql-block">阳明题刻是整个岩洞中最有价值的一品题刻,"</p><p class="ql-block">青山随地佳,岂必故园好,</p><p class="ql-block">但得此身闲,尘寰亦蓬岛,</p><p class="ql-block">西林日初暮,明月来何早,</p><p class="ql-block">醉卧石床凉,洞云秋未扫。</p><p class="ql-block">"王阳明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后到达赣州通天岩,在通天岩收23位弟子讲学,讲学之余游览通天岩,写诗6首,其中一首刻于此处。正德庚辰(公元1520年)八月八日,访邹陈诸子于玉岩题壁,阳明山人王守仁书。诗中"石床凉"就是指这个洞两边供游人休憩的石床。</p><p class="ql-block">此诗充满了阳明心学氛围,为后人称颂不已,诗要说明的是:青山处处都可以是好地方,未必只有故园好,只要身闲、心静、生慧、致良知、用心去爱这个世界,红尘世俗也可以是蓬莱仙境,由修身而修心,由自然风光而唤醒心中良知。这一首诗也是最能体现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精髓的经典诗作,被后人广为流传,引得文人墨客接踵唱韵。ws文</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忘归岩视频</p> <p class="ql-block">江南第一石窟</p> <p class="ql-block">龙虎岩因壁间留有宋代塑像龙树王、金龙、双虎而得名。龙树王为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创始人,此岩有摩崖题刻39品。</p> <p class="ql-block">龙虎岩视频</p> <p class="ql-block">通天岩</p><p class="ql-block">通天岩景点含石龛造像、广福禅林寺、通天洞、阳公祠、藏经洞、一滴泉、千年苏铁等小景点。据明代嘉靖《赣州府志》记载:"山下崆峒如屋,山峰环列如屏,巅有一窍通天",通天岩由此得名。通天岩岩壁上的石龛造像开凿于唐代,兴盛于北宋,至今保存着唐代造像8尊,其中一尊被沈从文称为价值连城,还保存有宋代华严三圣石龛造像,造像两侧是浮雕五百罗汉。</p><p class="ql-block">从古至今,通天岩都吸引着文人隐士流连于此。赣州名士阳孝本在此隐居。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路过虔州专程到通天岩拜访阳孝本,二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为纪念友谊,二人共同栽下苏铁,景区内至今还存有见证二人友谊的苏铁。</p> <p class="ql-block">通天岩的广福禅寺大殿大日如来上面的洞即通天洞,如今被封住了,洞被封住的具体原因可能与景区的管理、保护等多方面因素有关。</p><p class="ql-block">通天岩的命名源于“石峰环列如屏,巅有一窍通天”。广福禅寺大殿大日如来上面可“通天”的通天洞,是通天岩景区名字由来的重要依据。</p> <p class="ql-block">千年铁树(苏铁)</p><p class="ql-block">公元1094年,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被贬岭南,途径赣州,慕名到此拜访当地隐士阳孝本,两人一见如故,彻夜长谈,苏东坡留诗壁间,并与阳孝本种下铁树以示友谊,此树历经千年仍枝繁叶茂,年年开花,甚是奇异。</p> <p class="ql-block">2005年,广福禅寺于藏经洞恭请慧能石像,并将青石刻制的《六祖坛经》安放于此。</p> <p class="ql-block">神奇的通天岩石窟</p><p class="ql-block">通天岩是整个石窟的中心景区,这是一处天然环形山壁。在通天岩的悬崖峭壁上,雕凿着8尊唐代的造像,是通天岩石窟最早的作品。其中一尊双手合什的观音造像,她头戴宝冠,面像丰圆,披发垂肩,宝增下垂,佩项圈臂钏,短璎珍,裙带穿环从腰际垂下,足踏莲台,虽经千年风雨剥蚀,仍栩栩如生,沈从文先生称其为价值连城。中国科学院专家宿白于1991年对通天岩石龛造像考察后曾作诗:"早刊菩萨像,晚补罗汉群,创始云晚唐,千古映赣江"。</p><p class="ql-block">在悬崖峭壁中,有一组石龛造像,佛主毗卢遮那(即大日如来)作禅定状,左边是骑狮的文殊菩萨,右边是骑象的普贤菩萨,他们面相方圆,神态庄严。由这组造像向两侧延伸的悬崖上刻有层层排列的浮雕五百罗汉像,体态自然,表情各异,形成拱卫格局,气势恢宏,是北宋中期的作品。这里集中了佛国世界的精华,是佛教信徒们顶礼膜拜的场所</p><p class="ql-block">南宋工部尚书胡渠(时任赣州知军)在《游通天岩》一诗中写道"万龛石佛坐观空,安用悬崖架梵宫;纵使风雷窒岩窦,此心元自与天通。"说明通天岩早在唐、宋时期就佛龛遍布,香客不断。</p> <p class="ql-block">阳公祠的来历</p><p class="ql-block">阳孝本(1039-1122),字行先。上犹安和乡莲花井村人,少年时勤奋好学,29岁游学汴京(开封)上庠(即大学),因才华出众,学识渊博,被左丞蒲宗孟聘为西席(教师),南宋元佑年间(公元1088年),阳孝本因不惯官场的腐败之气,执意向萧宗孟辞职,不收佣金而南归。南归后的阳孝本,在通天岩石屋中过着归隐生活。回家后他将家产分为三份,一份送给乡中师友,一份捐给赣州通天岩的寺庙,一份留给自己日常应急,然后便到通天岩隐居,号称玉岩居士,以84岁高龄无疾而终,并葬于通天岩翠微岩半山腰松柏丛中。</p><p class="ql-block">后人把他的生平业绩载入《宋史卷458隐逸》中,将其散见诗词整理成册曰《玉岩遗录》,并赠匾称其为"南赣乡贤"。现上犹县和乡联合村阳孝本故里仍保存有莲花井、阳氏宗祠、阳氏祖坟等有关他的文物古迹。坚守中原文化传统、遵循儒家礼学的客家人,为纪念这位德行高尚的名士,在当年苏阳通宵畅谈的廉泉旁建了一座苏阳夜话亭,在通天岩石窟建了一座阳公祠。</p><p class="ql-block">纵观阳孝本的一生,绝大多数岁月是在通天岩度过的,正是他与中国大文豪苏东坡有那段一夜佳话的传奇经历,才有通天岩文人墨客络绎不绝在此吟诗寻幽,给今日已成为旅游胜地的通天岩留下了宝贵的财富。</p> <p class="ql-block">"苏铁"见证友谊</p><p class="ql-block">一代大文豪苏东坡在一0九四年贬官路过虔州时,一为慕名拜访虔州当地有名的"学富行纯"隐居在通天岩自称阳道洲阳孝本先生和一门七进士已未科进士,有生不人,仕途做官与阳孝本一起隐居在通天岩号称崆峒二老李存先生,并成为至交好友。二是来实地欣赏当年他为虔州知府孔宗翰题八景诗之一玉岩夜月景色。</p><p class="ql-block">在通天岩广福寺大雄宝殿左侧有一天然岩洞高约九至三米斜入山角,面积约二百坪左右,里面供奉着三尊雕像,中间是苏东坡,左侧是阳孝本,右侧是李存。在山门门眉书刻有阳公祠门匾。进祠台级下有棵千年铁树。这里就是当年他们相谈甚欢之地。阳孝本字行先,虔州上犹安和乡莲花井村人。因他看不惯统治阶层的骄奢专横,不久便辞职还乡并隐居通天岩广福寺号称玉岩居士。六十八岁时以布衣身份被朝廷任命为直秘阁参事,也因朝廷腐败与其格格不人,终因心灰意冷,不久辞官携赠图书再次归隐通天岩享八十四岁无疾而终并葬于通天岩翠微岩半山腰松柏丛中。李存虔州兴国西平人,因不人仕途生平世人知之甚少。</p> <p class="ql-block">"一门七进士"的来历</p><p class="ql-block">"一门七进士"这句成语大家可能耳闻熟视,说得是兴国西平李氏一门李潜一家三人,出了父亲李潜,儿子李朴、李格、李楫,孙子李开瑞五个进士。李浑一家五代中,出了父亲李浑、儿子李存、玄孙李谦三个进士。这样一共八个进士。为什么却有"一门七进士"的说法呢?原来李谦中进士已经是宋淳熙二年(公元一一七五年),和其曾祖父李存中进士元丰二年(公元一0七九年),已经过了九十六年,而李氏"一门七进士"的说法,早已扬名全国,成为一句"成语"了。当年苏东坡、阳孝本、李存就在此促膝长谈甚欢成为莫逆知已。相隔七年之后再次相聚,抚今追昔,重温旧谊感概斗转星移,岁月匆匆。现留存当年他们足迹有:阳公祠、阳公墓、玉岩亭、苏东坡手书石刻真迹,苏、阳、李共栽千年铁树,在周敦颐栽种荷花池畔净月阁品茗四方台等。</p> <p class="ql-block">王阳明与观心岩</p><p class="ql-block">观心岩是明代著名哲学家王守仁讲学的场所,名为"阳明书洞",王阳明并断言"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乎吾心""心明就是理"处为"观心岩"。王阳明又名王守仁,是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理学家。正德十一年(1516年),王阳明在赣州任南赣巡抚,后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当时,王阳明正在赣南平定"宸濠之乱"。闲遐之时,曾在观心岩结庐讲学,收邹守益等二十三人为弟子。他在赣州讲学期间,为其发展宋明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p> <p class="ql-block">在悬崖峭壁中,有一组石龛造像,佛主毗卢遮那(即大日如来)作禅定状,左边是骑狮的文殊菩萨,右边是骑象的普贤菩萨,他们面相方圆,神态庄严。这组造像开凿于北宋中期。</p> <p class="ql-block">双桂堂</p><p class="ql-block">1946年,蒋介石视察赣南,在蒋经国陪同下游览通天岩时发现这里三面环山,地势险要隐蔽,且不被外人注意。于是密令江西省政府主席王陵基将原来的方丈室改建成二层的小洋楼,准备将爱国将领张学良转囚于此。这栋建筑后来被称为将军楼。原方丈室因门口有两棵名贵的桂花树,所以叫双桂堂。</p><p class="ql-block">然而,小洋楼竣工时,解放大军已直逼江南,张学良将军也就没有到此居住。所以,这是一幢没有住过将军的“将军楼”。这也成为了通天岩景区的一段特殊历史记忆。如今,这里成为了游客了解那段历史的一个景点。ws文</p> <p class="ql-block">通天岩、翠微岩视频。</p> <p class="ql-block">1962 年沈从文游通天岩时赞誉有加的造像,就是那尊具有唐末遗风、位于广福禅寺的翠微岩旁的观音立像。</p><p class="ql-block"> 这尊观音立像双手合十,头戴宝冠,面像丰润,披发垂肩,宝缯下垂,佩项圈臂钏,裙带穿环从腰际而下,足踏莲台。历经千多年风雨剥蚀,仍栩栩如生。它是通天岩石窟最早作品中的一尊,因所处洞壑的凹陷处,受自然风化较少,所以保存较为完整。</p><p class="ql-block"> 沈从文先生根据造像的服饰等,首先提出了这尊观音造像系晚唐作品的看法。后来中国佛教考古的专家宿白先生等也认同这一观点。这尊观音立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是通天岩的重要文物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除了观音立像,通天岩还有以下保存较好的造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8尊唐代菩萨造像:位于通天岩与翠微岩相交接处,这8尊造像开凿于唐代末年,开通天岩摩崖造像之先河,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也是通天岩最早的作品之一。这些造像形态各异,虽经千年风雨剥蚀,仍能看出大致形态。</p><p class="ql-block">2. 毗卢遮那佛及文殊普贤两胁侍的组群造像:位于通天岩山崖部,由五百罗汉拱卫着。这组造像开凿于北宋中期,规模较大、气势恢宏。</p><p class="ql-block">3. 单龛十八罗汉像:以僧人明鉴为主施造,开凿于北宋后期,是通天岩摩崖造像的精华所在。</p><p class="ql-block">4. 翠微岩的罗汉像与弥勒佛像等:翠微岩相传为宋代隐士阳孝本隐居之所,这里除了有保存完好的观音立像外,悬岩上及洞壑内还有汪雕罗汉群像和高浮雕单体罗汉像,共计八十二躯,以及由虔朱氏施造的弥勒佛像等,开凿于南宋初年。</p><p class="ql-block">5. 龙虎岩的宋代造像:龙虎岩是一处丹霞洞穴,岩上有两尊降龙、伏虎罗汉像,同属于沿忘归岩一线的十八罗汉系列,都是宋代造像。</p> <p class="ql-block">石刻~通天岩</p> <p class="ql-block">翠微岩</p> <p class="ql-block">普同塔</p><p class="ql-block"> 此塔建于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由当时广福寺住持释明志率众僧所建。这是为寺院僧众坐化升天而建的墓塔,其结构为三重檐四角攒尖顶,须弥座,全部用红石砌筑。</p> <p class="ql-block">卧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