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捞桶匠韩师</p><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在武功镇西大街生活的我,会不定期的看到从西门外风尘仆仆走来一位五十多岁、消瘦的中年男子。他眼神平和外衣褶皱很多,腰部不紧不松的系了两、三条比小指还细一点、并不是很长的麻绳,右手腋下夹、握着三根粗细不一、四、五米左右的竹竿,其中一根顶部还紧紧的系了个三面角度不同、外伸内收的铁钩子(也称为“捞筲钩”、筲指的是木桶)。左肩头搭个“褡裢”,内装有一些简单的工具与防护衣物等等。西街的人都知道他是武功镇唯一的捞桶匠“韩师”,是住在西门外一窑洞,以捞桶、修桶、甚至淘井为生的独居之人。</p><p class="ql-block"> 那时人们吃水几乎全靠每家都有的水井,西街是武功镇地理位置最高的一条街道,也是水井最深的一条街。韩师边走边喊“捞桶啰、捞桶啰”,喊几声便驻脚几分钟,他期待因搅水水桶滑落的住户听到喊声后会有所回应。没啥动静了他又继续向前走走喊喊、停停……晴好的日子他会顺着武功镇的九街十八巷、用半天时间齐齐喊一遍,途中常有住户让他去家里打捞滑落的木桶(那年代人们都用木桶打水)。</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我看到他在西街喊过不久,就有家主妇出门喊“韩师,我把桶掉井了,快来把我家桶捞一下”。韩师应声就向主妇家走去,我们一伙小朋友也屁颠屁颠的跟在后面。</p><p class="ql-block"> 只见韩师进门后,首先解下腰间麻绳,将三根竹竿按照捆绑习惯一一扎系结实,然后从“褡裢”掏出俩破旧的镜子,交给一个小朋友一面镜子,自己手拿一面,他走到井口,呵斥我们离他远一些,指导拿镜子的小朋友找到阳光最好的点照射到他手中的镜子,然后他搬开井盖、爬在井口,使两面镜子通过折射产生的光柱能投射到井底水面,这样一可以看清落水桶桶口朝向便于打捞,二可以看清井壁周围的环境、万一需要人工下井时心里就有谱了。</p><p class="ql-block"> 韩师观察、探视结束就要进入井上打捞环节了。只见他将竹竿铁钩端与井绳固定好,边摇下辘轳边固定竹竿中间与末端,使井绳与竹竿成为一个整体。由于西街井较深,竹竿全入井也未够着水面,继续摇下辘轳上的井绳,直到铁钩接触到水面时,韩师估摸水的深度再留出相应长度的井绳后,便将井绳与辘轳把相交固定。于是他爬在井口,凭观察记忆中井下水桶桶口位置,将井绳提起慢慢晃动井绳带动下面铁钩在水面前后移动,在他认为时机、角度允许时放下井绳、使铁钩凭惯性滑向桶口。一下、两下、使铁钩反复入水上抻,终于在上抻时感到铁钩卡进桶里有了负重感,他趁住劲、慢慢起身弓腰分腿站在井两边,双手紧抓井绳缓慢、平稳的换手往上拽动井绳,直到看清铁钩插进桶樑后才喊主妇过来帮忙,让她换顺井绳、摇动辘轳把、配合韩师使水桶上移,然后解开竹竿绳结,直至韩师一把将桶樑抓在手上,捞桶过程才算完美结束,在场的人都长长的出了一口气,我们这些小观众也在一旁边拍手叫好、边看着韩师收拾他的打捞工具。</p><p class="ql-block"> 这次捞桶完成了,为了防止下次搅水时水桶再次滑落。韩师又拿出“褡裢”里的工具,将固定水桶的卡扣(防止水桶滑落而设置铁质的保险挂钩)做了简单有效的修缮,使其张力增大、这样在水桶入水摆桶吃水时、桶樑就不容易碰开卡扣了。若他都这么做的结果不仅使水桶落水的概率降低了、更使自己失去更多的捞桶机会。我当年能看懂他捞桶动作的所有意图,唯独不明白他捞了桶后为什么还要修卡扣,卡扣牢靠他不就失业了吗?那时觉得他真傻,直到成人后才明白了韩师的胸怀。</p><p class="ql-block"> 平时捞桶也有不顺利时侯,若井较深韩师得下井打捞、下到双手能抓住竹竿上端时才停下,得脚蹬“蹬窝”、背靠井壁凭经验直接挪动竹竿就可以使铁钩钩到桶樑了;有时铁钩角度仅钩住桶内圈、上拉途中稍一磕碰又会掉入井中,就需要重新定位、打捞;捞上来的桶若有变形他也会敲打桶体、桶圈助其归位;有些家庭天旱季节井水干枯、韩师还要下水协助淘井;有些井壁长期受潮脱落,他上下井过程还要维修脚踩的“蹬窝”……唯有武功镇的东街、后街位置较低且临近漆水河水井较浅,捞桶时竹竿可以直到水底,捞桶过程就简单多了。</p><p class="ql-block"> 一座城唯一的捞桶人,生活并不宽展。他捞桶是为了糊口,捞桶所得也许仅仅是一顿饭、几个馒头、一把蔬菜,少量面粉或包谷糁子,极少有人给钱。并不是每天都有桶可捞,串街叫喊常没活干时,街坊邻居也会端饭菜给他吃。有时觉得他捞桶像是在变相的讨饭,有时又觉得他纯粹像一个文明、善举的使者。“捞桶啰”的喊声也成为古城生活的一部分,这串街喊声虽显得格外辛酸、也包含着古城生活状态中人与人相处的温暖与美好。长期井下作业受潮受凉使他腿脚不那么好了,他仍在坚持走街串巷吆喝着“捞桶啰”。偶尔有个头疼脑热实在抗不过去了会来到我家,行医数十年的爷爷会免费配几味中草药使他尽快好起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后来有了电,有了电水车、有了机井、水塔,再后来古城家家用上了自来水。水井、木桶、韩师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不知咋的,每当我回到古城,走近西街时眼前仍会浮现出捞桶匠韩师的身影,他骨子里那种纯真善良、不仅是过去更是当今社会最需要的。</p> <p class="ql-block">辘轳、井、木桶。</p> <p class="ql-block">捞桶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