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山下乡城市知青关于廿世纪七十年代的回忆中,除了情感倾述外,还保留了很多当年的历史痕迹,这些多属于知青正史中较少涉及的部分。</p><p class="ql-block"> 但是,这些历史痕迹中真正保存下了当年上山下乡城市知青的辛酸苦辣,远比一切情感倾述更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出他们当年的处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短暂的插队落户内蒙模式</p><p class="ql-block"> 插队落户内蒙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时间只延续了三年左右,原因很简单,根据毛主席。中央派出调查组的调查结果,就是女知青确实不适合插队落户在内蒙牧区。因为内蒙牧区的女知青分到户,和牧民的一家人同吃同睡,就在一个蒙古包里。那种尴尬,无法述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插队落户内蒙的知青文有一个特点,是插队落户其他地区的知青文不具有的:就是内蒙男青知的知青文多半洋溢着“田园牧歌”式的情怀,而女知青的知青文则更接近现实。</p><p class="ql-block"> 短暂的马背生涯满足了男青年们“仗剑走天涯”的梦想,使得他们居然在自己知青文中忘记反映出女知青的艰难处境,从中很难发现多少真实的历史痕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由于知青插队落户内蒙的时间,比下达“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指示的时间,几乎早了近一年,因此他们大多抱着一种理想主义信念主动要求下乡,所得到的安置远超插队落户其它农村的待遇。而且数年后,又几乎全部离开了内蒙,他们在牧区受到牧民们的照顾,生活也远超插队落户农村的知青。因此他们对内蒙的异域风情还保留着一种“田园牧歌”式的情怀,于是就在插队落户知青文中独树一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当年内蒙牧区的集体所有制与内地农村有一个最显著的区别,就是每户牧民有近一千头牲口,需要的牧场极大,因此固定资产中土地这个概念相对弱化;而且缺少劳动力的牧民还可以用工分“雇人”。于是牧民的分包游牧方式,实际上并不适用工分制,却近似于后世的“包产到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由于内蒙牧区靠近边境,当年的政审更严格,因此“可教育好”子女的出路更少。黄淑芬等人的知青文揭示出“田园牧歌”的负面,对于“可教育好”子女,这才是最真实的一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贾幼陵的故事,展现出邢燕子式知青典型的奋斗经历。但是这几位只能视为当年知青一代中的特例,对于整个上山下乡运动的评价,确实毫无代表性,因为需要用多少“资源”才能培养出这样一个“分子”,而在上山下乡整个过程中,绝大多数知青就变成了“分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个人感觉,文革时代内蒙牧区经济运营状态的描述,以及对插队落户内蒙牧区知青的影响,才是远比“田园牧歌”式情怀更具有历史意义的资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插队落户内蒙知青待遇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1968年1月8日,呼尔浩特市三中我们班和同年级初三班的6名女生,作为呼市首批知青去锡盟西乌旗草原插队落户。</p><p class="ql-block"> 新生活大队为了安排24名知青,购置搭建了6顶蒙古包。给每个知青配备毡子、马靴、皮蒙古袍、皮帽子、毡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知青去草原牧区下乡的头一年,国家给补贴,每人每月12块钱,足够买粮食、砖茶和日用品。给知青杀羊吃,大队暂时记账,</p> <p class="ql-block"> ——杨妙娣 https://www.meipian.cn/369al8tf</p><p class="ql-block"> ( 老金的专栏——美篇 https://www.meipian.cn/c/39580428)</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68年1月6日,未满18岁的我成为文革中呼尔浩特市第一批插队草原的女知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火车到了赛汗塔拉,大家住进招待所后,就给每个人分发了一个我从没见过的大皮毛蒙古袍,一双大毡靴,一顶大皮毛帽子,袍子和帽子散发的羊膻味,</p> <p class="ql-block"> ——嘛嘛 乌兰哈达 https://www.meipian.cn/1uin5ek8</p><p class="ql-block"> (老金的专栏——美篇https://www.meipian.cn/c/39580428)</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68年8月17日和1969年4月25日是新巴尔虎右旗天津知青刻骨铭心的日子。当天津东站一声汽笛长鸣,我们挥泪告别了家乡和亲人,从此命运将我们带到呼伦贝尔大草原,</p><p class="ql-block"> 刚来牧区按国家政策给知青配备毡子、马靴、皮蒙古袍、皮帽子、毡疙瘩(毡靴)这是牧区生活必备的五大件。其他就是自己准备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那时候没有一个人的衣服不是补丁摞补丁,远看像要饭的,近看是知识青年。</p> <p class="ql-block"> (评论)这套皮靴、皮袍、皮帽、毡靴不知值多少钱?因为不太可能穿多年不换,尤其是毡靴。 那么如果要自己出钱换,知青的收入够用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乌兰花)在牧区的天津知青多数在三四年之后根据国家政策,都给安排了其他工作。在那里插队时间长的是少数人。我真不知道他们是怎样更新换代解决的这个问题。 </p><p class="ql-block"> 有1976年去那里插队的天津知青“张勇小分队”13名人也在1978年底陆续返城。</p><p class="ql-block"> ——乌兰花的专栏——美篇 https://www.meipian.cn/c/2765989</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69年3月27日早晨,我们仨人每人给家里留了一封信,就悄悄的出发了。当时,我身上带了50元钱和一个皮大衣。</p><p class="ql-block"> 车站的领导连夜与天津学校联系,证实了我们的身份,这才放心,折腾了多半夜,天也快亮了,第二天早晨把我们送到了盟革委会。</p><p class="ql-block"> 孟根楚鲁公社孟根楚鲁队的知青负责人楮金刚说,到我们那去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69年正是中苏关系最紧张的一段时间。为了“备战备荒”,队里决定在查干敖包开荒种地。1969年4月28日,我们三个和没有下包的一些老知青搬到了查干敖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5月份又来了一批23名知青,我们队知青一共达到了39人。</p> <p class="ql-block"> 1969年11月,牧民给我们做的蒙古袍拿来了,但都是光板的白袍子。队里又给了我们每个人一丈多蓝布,做袍子面。</p><p class="ql-block"> ——雪山火凤凰的专栏——美篇 https://www.meipian.cn/c/8803673</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三、插队落户内蒙女知青的困境</p><p class="ql-block"> 到了目的地,却犹如一盆冷水浇头,牧民对我们很不欢迎。晚上冬营地三个队的牧民和知青开会。牧民纷纷发言说蒙古包小,没活,不要学生。并且指责学生挖内人党,搞扩大化等等。会上知青和牧民争论了很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家都积极向队长要求下包锻炼。</p><p class="ql-block"> 蒙古包里正对门口的北面,地上铺着毡子和帆布,油渍麻花又黑又亮,是羊倌和客人睡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知青在牧区出门,如远道而行,困难重重啊!那时主要交通工具是骑马、乘坐马车、牛车、骆驼车、奥登车;或是拦截解放军的大卡车,或是蒙古包的勒勒车,是没有别的交通工具可以利用的,而且以上这些落后的交通工具的使用也是碰运气捎脚或借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草原夏天上厕所还好说,但是蚊子、小咬、各种小虫子也来骚扰。到了冬天不论男女知青上厕所都是最痛苦的事情,冷啊!太冷了!极其的严寒考验着每个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克尔伦牧场一队是牧业队,队部定居点“毛胡特嘎”翻译成汉语为:不好的井。这个定居点以“不好的井”命名,可想这井水是多么让人记忆深刻啊!这井水又苦又涩还有点臭,熬稀饭泄汤,洗衣服滑溜,不用肥皂洗衣粉也可以洗净。</p><p class="ql-block"> 冬天井水冻上了,每天早晨知青食堂做饭要人下到井底凿冰取水,</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下到蒙古包后,第一天洗了一次脸以后就再也没有洗过。</p><p class="ql-block"> 吃的水从来没有处理过非常浑浊,所以在蒙古包只能喝奶茶,是不能喝白开水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次我到张培华的蒙古包串门,她那个包的男主人在蒙古包的附近挖了一个水坑,有一米多深浑浊的水慢慢地渗出来,我们俩非常兴奋,这下可有水用了!那一天我们俩整整忙乎了一天,做了以前因没有水无法完成的洗衣洗头的生活小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蒙古包里水很珍贵,在包里是不能讲什么卫生的,洗衣服洗头更是一种奢望。现在想来,那些没水的日子是怎么过来的我已经没什么印象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虽然取暖的火炕、火墙这些设施知青大宿舍都有,但是到了冬天我们还是在冰窖里生活,白天在屋里戴皮帽子、口罩、穿毡疙瘩,晚上穿衣服睡觉,还把皮蒙古袍搭在被子上。重要的是烧火用的牛粪——没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夏季这里游牧一般是十天半个月搬一次家,冬天就没有那么美了,需要三五天或一周就得搬一次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晚上,我们都睡在露天地里,各自找最好位置安排自己的铺位。</p> <p class="ql-block"> 那时知青食堂管理还不完善,存粮很少,经常因买粮食的大车不能及时回来而断顿。</p><p class="ql-block"> ——乌兰花的专栏——美篇 https://www.meipian.cn/c/2765989</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江新光是我们队唯一一个三年冬天都在羊敖特尔的女生。我睡觉的行头就是地上铺一块羊毛毡子,一张羊皮和一条棉褥子,上面盖的是一床厚被,再搭上白天穿的皮袍子,头上还要包上头巾。</p><p class="ql-block"> 每到半夜总是被冻醒,蜷缩一团,尤其是搬家后的前几天,虽然建包时铲去了地上的雪,但生火后包里的冻土开始慢慢融化,地上凉凉的,湿漉漉的,寒气逼人,那是一种透骨的冷,整夜都在煎熬中。难怪这里的蒙古人,尤其是妇女,到了中年都患有严重的腰腿病。</p><p class="ql-block"> ——雪山火凤凰的专栏——美篇 https://www.meipian.cn/c/8803673</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