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此亲晋(随笔 之四)

老土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万年前的某一天吧,一道长尾寒光从天空划过,巨大的黑色陨石从空中落下,击中了奔流的汾河水,瞬间巨浪涛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隋开皇十年,隋文帝杨坚北巡挖河开道,获此巨石。似石非石,色苍声铮,视作了天降祥瑞之物,遂命名为“灵石”,并割地置灵石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概唐中期,山东琅琊王一支后人,寻子乔祖迹迁至太原。后来,族人王实一家搬迁到了灵石县静升村,务农之余,以卖豆腐为业。经明清数百年,终于让世人看到了这座中国版图上最大的民间博物馆,面积是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两倍——王家大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块豆腐,在一块灵石上,书写出了一个天下传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来到静升村王家大院时,已近黄昏,天还朦胧着一丝秋雨。走进大院之后,我们被彻底折服,这里是艺术的殿堂。“木雕、砖雕、石雕陈于一院,绘画、书法、诗文熔为一炉,人物、禽兽、花木汇成一体。”太多,你根本看不完,更赏不够。一个院落步梯的拐角扶手,是一个石雕的“猴背猴”,被游人抚摸得又黑又亮,沉淀着岁月的光泽。这里寓意“步步高升,辈辈封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参观完几处有代表性的院落后,我们沿“王”字形的街道中间那一竖向上走。很小的时候,就听爷爷提过“深宅大院”这个词儿。此时,我站在长长的墙堡向下望,才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深宅大院”。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末,一个叫慈禧的老太太,在京城呆不下去了,西逃来到了山西。当时,就住在这个大院的一处宅子里。赞叹之余,我也在心里默问:一个院子,一千多间屋子,旧时,这里曾同时居住着3万多口人!可是人呢,人都去了哪里?怎么就空留下子这么一个若大的,如城堡一样的空院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古堡墙上下来前,当地的一位作家朋友,指着下面两处院门前空地上一左一右的两处古井说,这两口井,象征着龙的两只眼睛,整个院子,就是一条盘踞的龙形设计。他说,这两处院子的主人,多年前带着一家老小远渡重洋,据说是去了美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确信,这个家族,一辈辈恪守着严格的治家理念,一走就是几百年呢,其中不知付出了多少无法想像的智慧与汗水,又经历了多少外人无法体会的辛酸与无奈。和洪洞县大移民有些相似,如果不是被逼无奈,有谁能横下一条心,舍弃了几十辈人建立的家业而远赴他乡?怎奈,这终成为了一段即有家又有国的,不堪回首的往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一个老百姓世代居住过的院子,再怎么大,你都只能把它叫作院,尽管它怎么看都是一座城。现在,我敢说,一个院就是一座城,一座城就是一个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三晋第一宅”的王家大院,其实只是山西大院文化系列丛书的代表作品之一。而这些杰作,是否与那块十万年从天而降的灵石有关?是否真的是那块灵石赋予山西以灵秀?我们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是出于好奇吧,晚饭后,我们匆匆赶去了灵石县城,要亲眼看一看,那块1400多年前被杨坚命名为灵石的石头。是的,它确实与我们平时见过的石头不同,深黑灰色,表面凹凸不平,却又井然有序,一种天外来客的神秘感在心底生起。抬头远眺,仿佛夜空真的幽深了许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