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西北 探亲亦旅居 一一深秋甘肃行 NO:6 《刘家峡水电站》《炳灵寺石窟》

踏浪

<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12日,深秋甘肃行第6天。今天的游玩地点是刘家峡水电站和炳灵寺石窟。</p> <p class="ql-block"> 刘家峡水电站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境内的黄河干流,是我国首座自行设计、施工建设的百万千瓦级水电站,被誉为“高原明珠”。该水电站主要由挡水建筑物、泄洪排沙建筑物和引水发电建筑物三部分组成。大坝全长840米,高147米,电站厂房宽约25米,长约180米,有20层楼高。安装有5台大型国产水轮发电机组。刘家峡水电站不仅为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能源支持,更是新中国水电事业的里程碑,它见证了我国水电建设者们不畏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在黄洮交汇处,欣赏黄河和洮河交汇的壮观景象,<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里的河水呈现出明显的颜色差异,非常奇特。</span></p> <p class="ql-block">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西南约四十公里处的积石山的大寺沟西侧的崖壁上,它始创于1600多年前的西秦,比敦煌还早100多年。</p> <p class="ql-block">  刚到景区门口,一座仿古式漆红大门便映入眼帘,门头挂着的“炳灵寺”三个大字苍劲有力。走进大门,仿佛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一个神秘的佛教世界。抬眼望去,红沙崖壁上洞窟层层叠叠,栈道曲折盘旋而上,犹如一条蜿蜒的巨龙依附在山间。</p> <p class="ql-block">  炳灵寺石窟分为上寺、下寺、洞沟三部分,现存窟龛212个,分布在大寺沟两岸的红沙岩上,洞窟层层叠叠,栈道曲折盘旋而上,存有石雕造像694身,泥塑82身,壁画约900平方米。石雕是炳灵寺石窟的重要艺术形式,雕塑工艺精湛,佛像神态各异,有的慈祥庄重,有的威严端庄,有的则流露出亲切的微笑,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无论是大型的佛像雕塑,还是小型的浮雕作品,都展现出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水平。整个石窟雕塑形象生动,壁画题材广泛,融合了多元风格,既蕴含着佛教文化的神秘庄严,又彰显出中原文化的典雅细腻,被誉为“中国石窟的百科全书”。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洞窟为第169窟,内有西秦建弘元年(420年)墨书题记,这是目前国内石窟发现最早的纪年题记,为炳灵寺石窟的考古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纪年资料,也为中国早期石窟的断代提供了一个标尺。可惜第169窟在维修,未能向游客开放。</p> <p class="ql-block">  炳灵寺石窟的壁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包括佛教故事、经变图、供养人画像等。壁画的绘画技法娴熟,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壁画与雕塑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炳灵寺石窟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p> <p class="ql-block">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171龛,一尊高27米的唐代石胎泥塑弥勒大佛,雕凿于唐开元19年。大佛表情庄严,嘴唇厚实,其上半身为依山石雕,腹部以下为泥塑。尽管大佛左手残缺,右手自然平放在膝盖上,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它的威严与庄重。大佛整体气势恢宏,是炳灵寺石窟中体量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大佛,也是世界第9大佛。在大佛脚下,抬头仰望,仿佛与神对话,瞬间让人放下一切烦恼和杂念,心中一片宁静。</p> <p class="ql-block">  大佛对岸的红墙院落里,一尊 8 米多长的释迦牟尼涅槃佛像侧卧在佛床上。卧佛头枕右手,脚踩木屐,表情安详,好像熟睡一般。<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span>尊佛像最初是北魏时期的作品,后经唐代和明代重修。它原本在西岸窟群底部的卧佛院,后来为了保护石窟内的壁画和塑像,被整体分割迁移到了东岸的院落里。这尊佛像历<span style="font-size:18px;">经沧桑,见证了炳灵寺石窟的千年风雨。</span></p> <p class="ql-block">  除了精美的石窟佛像,炳灵寺周围的自然风光也十分迷人。这里的山峰奇特,有的如宝剑直插云霄,有的如仙女亭亭玉立。黄河水在山谷间流淌,与两岸的丹霞地貌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p> <p class="ql-block">  本次出门是一次特别放松的惬意旅行。毕淑敏曾说“我们不是真正渴望旅行,我们不是真正渴望看山、看水、看风景,只是这灵魂,被城市束缚,捆绑,太久,我们需要找回真正的自己。”或许这是本次出门旅行的真正意义之所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