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王世襄:许地山饼与常三小馆</p><p class="ql-block">如果不是看到这篇美食短文,想不起王世襄先生与许地山先生其实年龄真正差了20年,许地山先生是1894年出生,而王世襄先生是1914年出生的。当然王世襄先生是燕京大学的学生(本科与研究生),当他毕业的时候,在燕京大学当了五年多正教授的许地山离开北京去了香港大学,两代燕京人有多少交集,真不好说。但是王世襄先生与孙旭升先生把“许饼”“许地山饼”说得很传神。其实许地山饼,就是印度肉饼吧,因为许地山先生两次赴印度学习梵文与访学,熟悉印度文化、哲学、宗教甚至饮食习惯。</p><p class="ql-block">王世襄(1914—2009),福州籍,北京出生,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收藏家、文物专家,学识赅博,并臻雅俗文化,被誉为“京城第一玩家”。</p><p class="ql-block">王世襄一出生,就有个豪华无比的“朋友圈”:</p><p class="ql-block">他的祖父官至工部尚书,是收录于《清史稿》的人物;伯祖王仁堪是光绪年间的状元,徐世昌和梁启超都是其门生;大舅金绍城,国画大家,曾任中国画学研究会会长;四舅父金西厓,是近代著名竹刻大师。</p><p class="ql-block">到了他的父亲王继曾这一代,就更是显赫了,清朝时,王继曾,当过军机大臣张之洞的秘书,在北洋时期是知名外交家,任驻墨西哥、古巴公使,还当过民国国务院秘书长。</p><p class="ql-block">王世襄博学多才,曾任职中国营造学社与故宫博物院,他不仅是收藏家,更是明式家具领域中的先锋和代表,他的研究填补了尚付阙如的空白,唤醒了国人对于明式家具的关注与珍视。</p><p class="ql-block">他曾经在战后从日本那里追索被一..掠夺的文物。</p><p class="ql-block">王世襄有关许地山饼的文章中提到了孙旭升,他又名孙五康,笔名思衡。1928年出生于浙江省萧山县(今属杭州市)。195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长期从事教学工作。著有《我的积木》《晚明小品名篇译注》《笔记小说名篇译注》《尘与土》《苦雨斋背后的故事》《书画家轶事丛抄(增补本)》等。</p><p class="ql-block">以下是王世襄先生的全文:</p><p class="ql-block">一个人要是没有经过绚烂,恐怕也不可能领略平淡之妙……</p><p class="ql-block">当年燕京大学校址在北京西郊。校东门外有家小馆,因掌柜的姓常行三而被称为“常三”,擅长做一种面点,名曰“许地山饼”,颇有名气。</p><p class="ql-block">近年孙旭升先生写过一篇文章,题为《称许饼》,讲到三十年代我为“常三”写的一副对联并还记得其中的一句:“西土传来称许饼”。半个多世纪前的游戏之作,居然还给人留下印象,这当然是由于许地山先生的道德文章,深入人心。而区区附骥,也与有荣焉!</p><p class="ql-block">当年我送给“常三”的对联不是一副而是两副。其一是:</p><p class="ql-block">葱屑灿黄金,西土传来称许饼。</p><p class="ql-block"> 槐阴淙绿玉,东门相对是常家。</p><p class="ql-block">这许饼确实是地山先生从印度学来传授给“常三”的,所以又名“印度饼”。后来竟脍炙人口,成为该馆食单上的保留节目。它的做法是先炒鸡蛋,用铲铲碎,放在一旁备用。另起油锅炒葱头末,煸后加咖喱,盛出备用。再起油锅炒猪肉末,七成瘦,三成肥,变色后加入炒好的鸡蛋及葱头末,加食盐和白糖少许。因不用酱油,色泽金黄,故曰“葱屑灿黄金”。以此做馅,擀皮包成长方形的饼,近似褡裢火烧而较宽,上铛烙熟。烙时须两面刷油,所以实际上是一种馅儿饼。原料易得,操作简单,故家家可做。记得1956年黄苗子、郁风夫妇和张光宇、正宇昆仲惠临舍间,我就做了许饼和清汤馄饨相飨,居然多年后他们还说味道不错。印度古称“天竺”,写入联中,自然更为贴切。不过我要点出“东门”,所以上联只好用“西土”以求对仗工稳了。下联也不妨解释一下。燕大东门恰好和“常三”相对,中间隔一条马路和水渠。渠上盖三块条石,拼成平桥。沿着渠东侧有一行槐树,枝叶甚茂,俯荫渠水。夏秋雨过,流水有声,故有“槐阴淙绿玉”之句。</p><p class="ql-block">第二副是:</p><p class="ql-block">葛菜卢鸡,今有客夸长盛馆。</p><p class="ql-block"> 潘鱼江豉,更无人问广和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