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博物院 恢弘大气 尽显徽风皖韵

秀龙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文/秀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美篇号293682108</span></p> <p class="ql-block">  早就想去安徽省博物院逛逛,上周末终于达成心愿,这座博物院不仅是安徽省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国博物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心生向往已久。</p> <p class="ql-block">  博物院位于合肥蜀山区怀宁路87号,选择地铁、步行方式,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  跨进博物院大门,一股清新典雅之风扑面而来,“四水归堂,五方相连”,外墙古朴的纹饰带给人久远的历史感,建筑造型与色彩又给人强烈的现代感,环绕建筑的池水则使人感到宁静与亲和。</p> <p class="ql-block">  进入中庭,映入眼帘的是一副千秋徽韵铜浮雕,展现了安徽的历史文化和风光,图案包括了天鹰双墩文化元素,黄山迎客松徽派建筑,长江和淮河。这里面主要展出就两个安徽文明史,徽州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  先去看安徽文明史,一共五个部分。第一展厅在二楼,其他的在三楼。第一展厅史前时期,安徽境内的人类踪迹,可以追溯至250万年前的人字洞遗址,这也是亚欧大陆,迄今发现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这些古人类遗址大多位于淮河以南,特别是长江流域,人字洞遗址并没有发现古人类遗骸,但是有很多哺乳动物骸骨以及人类使用石器的证据。</p> <p class="ql-block">  距今20~30万年前,安徽出现了著名的和县人,和县人头盖骨是迄今我国发现最完整的直立人头盖骨之一,这里展出了和县人头盖骨的模型,以及臼齿化石。</p> <p class="ql-block">  潜山薛家岗遗址出土多孔石刀,这是薛家岗文化的代表性器物,钻孔的数量通常为奇数,有些石刀还绘有彩色花鼓图案,据推测,这可能是种礼器。</p> <p class="ql-block">  从7000多年前的山墩遗址,到4000年前的禹墟遗址,从神秘的刻画符号到庄严的会盟祭坛,初现了文明的曙光。</p> <p class="ql-block">  来到三楼第二展厅,夏商周时期,安徽成为中原和南方诸侯的过渡地带,皖南地区出产铜矿(连地名都是铜陵),作为中原王朝的铜矿来源之一,淮夷小国与中原王朝时战时和,也在此过程中受其影响。</p> <p class="ql-block">  一进入展厅,看到安徽博物院的八大镇馆之宝之一——铸客大鼎,它出土于寿县李三孤堆,曾是我国发现的最大的东周圆鼎,也是195件禁止出国文物之一。寿县就是古代的寿春,是楚国晚期的都城,就在前段时间,寿县挖出了比这更大的圆鼎。</p> <p class="ql-block">  春秋龙虎纹鼓座,出土于舒城九里墩,是省博镇馆之宝之一,鼓座上刻有150字铭文,表明这是钟离国君主的自用之物,钟离国位于蚌埠一带,是先秦徐夷的分支,春秋时被吴国灭亡。</p> <p class="ql-block">  春秋战国时期,安徽地区因丰富的铜矿资源和显著的军事战略位置,成为了大国必争之地,文化融合也加快了进展。中原文化、群舒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呈现出了多彩瑰丽的文化风貌。</p> <p class="ql-block">  按顺序去了第三展厅,汉魏晋时期,秦代末年,陈胜、吴广在今安徽宿州的大泽乡起义,此后千年以来,黄淮地区隔段时间总是能出个改朝换代的创业大佬,从汉到清,这部分历史都在一个展厅里,分成几部分,这是第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亳州元宝坑东汉墓出土的文字砖,这座墓是曹操家族墓葬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鸭嘴形汉代漆器,造型特别。</p> <p class="ql-block">  东汉东马出行图画像石,出土于宿州。</p> <p class="ql-block">  出了三展厅,来到第四展厅,隋唐宋元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开通,运河两岸逐渐繁荣起来。大运河有部分河段位于安徽,这里出土了大量瓷器,安徽本地的瓷窑也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p> <p class="ql-block">  隋代寿州窑青釉戳印花纹盘口壶,盘口六系莲瓣纹壶,寿州窑是安徽本地的窑口,位于今淮南上窑镇。</p> <p class="ql-block">  北宋景德镇窑影青釉注子注碗,省博物院之宝之一,注子注碗流行于五代到宋代,是种温酒器。这件注子注碗出土于宿松县吴正臣夫妇墓,造型尤为精致。</p> <p class="ql-block">  来到第五展厅,明清时期,明代,安徽人朱元璋创立明朝,清代、清廷将江南省一分为二,从此便有了安徽。</p> <p class="ql-block">  这部分的第一重点是朱元璋,图为“龙凤六年”元帅之印。</p> <p class="ql-block">  明中都出土的建筑部件,后面照片是凤阳鼓楼,这是中国古代最大的鼓楼。</p> <p class="ql-block">  最后着重介绍徽商,这是清代晚期徽商的一套文具盒、笔墨、砚台、算盘齐备。</p> <p class="ql-block">  清末篆刻家黄牧甫的印谱,徽州有徽派篆刻,在当时也颇有影响。</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安徽文明史,仿佛穿越完成了一次古代安徽时空隧道穿越,进行了一次的安徽历史文明之旅,令人眼界大开。</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去参观徽州古建筑,整个4楼都是介绍徽州古建筑,徽州处于安徽、浙江、江西三省交界处,古称歙州、兴安,徽州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宋代进入兴盛期,明朝达到顶峰,由于这里群山环绕,环境闭塞,历史战争较少,使得众多古建筑得以保存,主要分为4个类型,民居、祠堂、牌坊、三雕。</p> <p class="ql-block">  来到第一展厅介绍的是民居,明清时期,徽州民居多为砖木结构的楼房,外部以黑白灰为基调,入户大门装饰有题材丰富的砖雕、石雕、每一进都有天井,通风透光,雨水内聚,厅堂、厨房、门屋回廊围绕长方形天井,形成封闭式内院,内部则采用大量的木材,梁架用料硕大,梁枋门窗雕琢精美,粉墙黛瓦,天井院落还有精美雕饰的形成,与徽州的自然历史,徽商的崛起有着密切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  现在来到第二展厅是祠堂,祠堂是徽州村落中的核心建筑,是家族祭祖议事教化的场所,祠堂起于南宋,兴盛于明嘉靖年间,徽州祠堂多位于村落的中轴线,建筑风格庄重威严,以三进五凤楼式砖木结构为主,主要建筑有仪门、享堂和寝殿,建筑构建多为徽州三雕的精品,大气且自然,这些气势恢宏,装饰精美的祠堂,承载了宗族文化的内涵,也体现了徽州建筑艺术之美,它们既是徽州宗族与社会繁荣发展的缩影,又是徽州深厚文化底蕴的外在表现。</p> <p class="ql-block">  第三展厅牌坊,牌坊是中国特有的纪念性建筑,是古徽州,牌坊深受程朱理学的浸染,与徽州三雕的艺术形式结合,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社会历史内涵,明清两朝,不仅是徽文化发展的辉煌时期,也是徽州地区牌坊兴建的鼎盛期,明代的徽州牌坊形制多为柱不冲天,风格简朴大方,浮雕强调造型对称,讲究装饰趣味,清代则多为冲天柱式,风格更加细腻繁复,精雕细刻,徽州被誉为排放之乡,曾有过1000多座牌坊,如今尚存的还有100多座,一座座恢弘壮丽的牌坊,屹立于徽州的古村落中,成为了徽州地区的一道独特人文景观。</p> <p class="ql-block">  现在来到最后一个展厅,三雕,徽州的木雕、石雕、砖雕合称为徽州的三雕,是咱们徽州匠人,历尽长久实践,而创造的独特建筑造型语言,主要用于民居、祠堂、牌坊、园林等建筑装饰。木雕主要用于建筑的支撑,造型多样,图案内涵丰富。石雕主要用于基座围栏,石阶牌坊等建筑的装饰,种类繁多,古朴大方,砖雕主要用于装饰门楼、罩屋、檐屋顶,题材广泛,寓意深远。徽州的三雕艺术源于深厚的徽文化,其精美的绘画图式,精湛的雕刻技艺,深刻的文化寓意,是徽州人文积淀,徽商经济发展,以及徽州人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p> <p class="ql-block">  最后来到五楼,参观江淮撷珍馆,入口的墙上写满了安徽的城市和景点,江淮撷珍里面,展览的都是安徽博物院的馆藏珍品,反映了时代风尚和审美情趣,展现出江淮大地灿烂的中华文化,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p> <p class="ql-block">  漫步博物院,仿佛置身于一部活生生的历史长卷中,不仅欣赏到了精美的文物,还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深远,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故事和历史的痕迹。每一件展品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让人沉浸其中,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 有时间一定去逛逛,感受安徽历史的厚重,文化自信从了解历史开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