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出生的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很低,缺衣少食。在我的童年记忆里,若是谁家孩子结婚,那可是村里人的一大喜事,既可以看热闹,又可以跟随父母去吃一顿大席。</p><p class="ql-block"> 七八十年代那会儿,没有现在随叫随到的流动宴席,没有大型的饭店,也没有婚礼策划,只是用一辆牛马车或拖拉机装饰一下作为婚车把新娘子接过来,举办一下婚宴即可,非常简单地就把婚结了。那时农村结婚办喜事都是在家里筹办婚宴。到正式结婚的喜日子前四五天开始,被聘请的主厨就来到主家忙活蒸囍馒头这件事,那时没有专一蒸囍馒头的面食坊,女方要的囍馒头都得自己动手做的。到结婚喜日子的前两天,家里的近亲提前来三四个人到主家,帮忙盘锅灶,需要两个炒菜小灶、一个蒸锅灶和一个煮面、捞米饭的大灶。到了办喜事儿前一天,主厨师傅、主管和账房先生,还有亲朋好友,邻里帮忙的男女都来了,少则二三十人,多则四五十人。</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几个主厨师傅需要准备好婚宴席的各种食材,自家院落搭个棚做为临时厨房,在此煮肉、炸丸子、炸花生米、炸芝麻球,切鲜菜、切肉等对食材进行前期准备加工。主管安排前来帮忙的人当天的任务:借桌凳的,洗碗筷的,杀鱼宰鸡的,擀手工面条的,去女方家抬食萝的人员名单,公布于众。还有妇女布置新房等。明确分工之后,人们陆续上岗。</p><p class="ql-block"> 账房先生不用主管安排,裁红纸,书写婚联和各种大小不一的斗方“囍”字。婚联写好后在屋内或太阳底下晾干之后,主管又要安排几个临时没有任务的人员,在账房先生的指导下贴大门联,客厅联,婚房联等。大小不一的斗方“囍”字,在临时厨房锅灶上,必须贴到位,否则主厨师傅也会不高兴。多余的“囍”字在街上贴的到处都是,已增加喜庆气氛。另外,婚房床头上方还要贴一份“洞房花烛”长条单联,长条单联上方顶着一个斗方“囍”字。这个长条单联一般都是账房先生书写后亲自贴上去的,粘贴方式是和地面成45度角,沿顺时针转角。</p><p class="ql-block"> 晚饭过后,随份子的亲朋好友陆续来到主家,前来贺喜。这时候,账房先生是一天当中最为忙碌的时候。主管早已提前安排好一两个家里人,协助账房先生把贺喜人随的份子钱一一登记在专用“贺礼本”上,并核对账目、现金和贺喜人数,确保准确无误。</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一大早,账房先生又要把贺礼名单,书写在整张大红纸上,进行上墙公布。</p><p class="ql-block"> 结婚的喜日子,除了迎亲环节热闹,再就是备受人们关注的婚宴大席了,看看吃的怎么样。</p><p class="ql-block"> 农村婚宴大席,那时讲究七个碟八个碗。七个碟是凉菜,八个碗是蒸锅菜。然后,还有十几个炒菜。鸡、鱼、猪肘子等硬菜也是必不可少的。 那时主家结婚,家里都杀一头自养的肥猪,把整块的猪肉,交给主厨进行分类使用。主厨按照婚宴席数,合理安排肉的使用。开席前,帮灶人把糖果、花生、瓜子等干果类最先装盘,摆列在临时厨房大案板上。然后各种凉拌菜一一装满盘子,同样摆放在干果类旁边,几十个盘子,甚至上百盘都放在一起,并且摆列的整齐划一,感觉场面颇为壮观。</p><p class="ql-block"> 那时人们居住的房间很小并且每家房子也很少。大多数人家都是两三间房。三间房连通着最多才能摆4-5桌席,办喜事主家都要向街坊邻居借房子摆席来招待客人,如果一次开宴席20桌,至少要在四户人家摆席才能满足。因在四户人家摆席杂活众多,主管在开席前就一一做了安排,端条盘送饭菜的人员,每人负责一桌,但还特别提醒端条盘的人,在开席端条盘送饭菜期间不得吸烟,手要戴手套等注意事项。发放烟酒、饮料的有两个人,负责所有宴席的酒水,但也提醒他们不允许喝席上客人的敬酒。在众人看来人多杂乱,但主管安排的一切都是井然有序,忙而不乱的。</p><p class="ql-block"> 主管把客人安排到席桌之后,征得厨师同意,宣布开席。</p><p class="ql-block"> 开席的时候厨房里最忙。这,不必多言,小灶、大灶人员在灶旁等待。各个环节的人都和厨师配合的十分默契,共同来完成这场婚宴大席。</p><p class="ql-block"> 宣布开席后,端条盘送饭菜人员一马当先,首先端筷子和酒杯入席,这时发放烟酒、饮料的人员,紧跟其后。等筷子和酒杯入席后,帮灶人招呼每一位端条盘人员来到他的身旁,把每一桌的所有干果盘一次性上桌。他们都自觉排队依次领取。 接下来就是凉拌菜类,同样一次性端上席。之后,大厨师傅们开始大展厨艺,芹菜炒肉、蘑菇炒肉、鱼香肉丝、炖排骨、鸡蛋韭菜炒烧饼、木耳炒肉等等,厨师每炒好一道菜,就倒入大盆里,帮灶人开始掌勺盛菜,端条盘人员把热气腾腾的炒菜端出来,奔走于厨房和席桌之间。他们行走的步伐既快又稳,特别辛苦!当厨师把热菜炒到剩余最后一两道菜时,便招呼大灶人员准备硬菜出锅。大灶人员早已准备就绪,随着最后一道炒菜离开厨房,大灶人员打开蒸笼盖子,热气瞬间充满了整个院落,馋人诱人的鸡、鱼、猪肘子,让人看了垂涎三尺。大灶人员把这些硬菜依次装盘,按顺序走上了席桌。到了这个时候,新郎新娘也开始去客人桌上进行敬酒环节。而厨房这边还是忙碌着,一刻都不能停下来,大灶人员开始煮面条,面条分配按每人一碗上桌,客人多吃再另端上,以免造成浪费。面条之后,八个小碗的蒸锅菜分两次入席,期间米饭伺候到位。随着最后一道清口的水果盘到桌,整个婚宴大席告一段落,随之结束,客人陆续离席。而后,主管安排主家人员送客。</p><p class="ql-block"> 在开席期间,女方家的新亲客人桌上,必须有男方家最有面子的长辈陪同入坐。男方的陪客是最早入席,退席最晚的人,主要负责陪着新亲客人吃好喝好,招待好人家。</p><p class="ql-block"> 到了婚后第二天,帮忙的人把昨天借来的桌凳、锅碗瓢盆等帮着主家逐个归还给街坊邻里家去。农村里办的喜事才算彻底结束。</p><p class="ql-block"> 现在回忆起来,还是挺留恋那时农村里办的那简单而又快乐的终身大事的那种气氛,那样的大场面现在很少看到了,真是终生难忘。</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本文2024.11.15由《用相机说话》微信公众号推文刊发)</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片来自网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