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现象”的万斯答案

辑安文苑

<p class="ql-block">  2024年美国大选,特朗普以压倒性优势横扫七个摇摆州战胜哈里斯。据美国媒体报道,特朗普的大胜得益于美国县以下广大农村地区和城市底层选民的支持,是“农村包围城市”而取得的“庶民的胜利”。</p><p class="ql-block"> 那么,为什么绝大多数美国底层民众把票投给了特朗普?《乡下人的悲歌》这本书揭开了其中的秘密。写书的人是美国当选副总统万斯,书是他八年前写的。这个从贫民窟走出来的新锐,以自己曲折艰难的成长历程及家乡状况,以点带面,提供了一把打开“特朗普现象”之锁的钥匙,直戳美国社会之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01</p><p class="ql-block"> 美国东部的阿巴拉契亚山脉,蕴藏着丰富的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这一带出现了钢铁城市或汽车城市。但随着上世纪七十年代工业逐渐向南部和海外转移,那些曾经繁荣的工业城市衰落了,形成了美国著名的铁锈地带,这里的城市群由富转穷。</p><p class="ql-block">  万斯出生于钢铁小城米德尔敦,那里的人自称是乡下人,外人蔑称他们是红脖子、白色垃圾。万斯有一个混乱的童年,刚会走路父母就离婚了。母亲一生结了5次婚,不停地恋爱,有时每隔几个月就换一个伴侣。每换一次男友就要搬一次家,万斯要不停地重新熟悉母亲新男友的脸色。</p> <p class="ql-block">  母亲脾气暴躁,经常打骂孩子。有一次,母亲又换一个男友,万斯不高兴地嘟囔了几句,正在开车的母亲情绪突然失控,猛踩油门,大喊一起死吧。万斯吓得叫了一声,母亲怒了,在车里跟万斯扭打起来。警察赶到,要把他母亲带走,万斯向警察撒谎说母亲没打他。母亲带万斯住进新男友家。当天夜里,新男友的儿子悄悄地邀请万斯跟他一起吸毒。当时万斯只有10岁。</p><p class="ql-block"> 更糟的是,由于当地极为普遍的吸毒现象,万斯母亲染上了毒瘾,家庭被拖入深渊。因为母亲吸毒,找工作验尿不合格,万斯经常替母亲去验尿,帮母亲作弊。</p> <p class="ql-block">  这样的家庭环境使万斯堕落,脾气暴躁,迟到,旷课,学习成绩很差,还学会了抽大麻。</p><p class="ql-block"> 命运的转折点是他离开了喜怒无常、情绪失控的母亲,去了外婆家。那里环境安静了,万斯开始振作起来。高中毕业后,他选择加入了海军陆战队。四年的军旅生涯严酷的训练和管理,磨练了万斯的体质和意志,学会自律、自尊、自强,成长为一个踌躇满志、意志坚定的青年。退役后,他用不到两年的时间获得俄亥俄州立大学双学位。随后又考入耶鲁大学法学院,并在毕业前夕得到顶级律师事务所的高薪职位,成功地踏入社会精英阶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02</p><p class="ql-block"> 万斯是从美国底层社会跨入精英群体罕见的特例,他印证了美国社会阶层的巨大落差和撕裂。在耶鲁大学上学时,万斯发现自己与同学在经济上的巨大鸿沟,超过95%的同学都是中产阶级以上家庭,非常富有,而他的家庭则一贫如洗。耶鲁法学院的学生毕业后工作第一年就能拿到16万美元的薪水,而这些钱在万斯的老家,简直就是一笔难以想象的天文数字。</p><p class="ql-block"> 在家庭方面,万斯的法学院同学大多家庭完整,家人之间和睦友爱。而在万斯的老家,他周围的朋友们每个家庭都经历过离婚、再婚、分居、父亲坐牢、母亲吸毒等问题。而令人吃惊的是,他的那些家庭富有的同学们对此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他们对社会底层家庭状况是如此的糟糕,感到非常惊讶,难以理解。</p> <p class="ql-block">  另一方面,阶层之间存在很深的心理隔阂和对立。精英阶层对底层人群的轻蔑和歧视,底层群体对精英阶层存在的敌视和不信任,认为政客和媒体所说的一切都是谎言。阶层之间的对立和彼此的不信任,撕裂社会,形成水火不容的社会集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03</p><p class="ql-block">  美国底层白人和精英阶层的隔阂和对立是怎样产生的呢?</p><p class="ql-block"> 铁锈带的产生和衰落。这里有一个大的背景,美国阿巴拉契亚山区的白人,大多是苏格兰和爱尔兰人的后裔。他们的祖先是美国南方的奴工、佃农和煤矿工人。大多数人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普遍贫穷。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米德尔敦的工业发展得如火如荼,乡下人有机会进入工厂工作,有了不错的收入,许多人曾一度步入蓝领中产阶层。</p><p class="ql-block"> 但进入到七十年代中期,石油危机引发的美国经济大衰退及产业结构升级,米德尔敦工厂企业陆续外迁,留下一堆破旧厂房和布满铁锈的机器。工作机会大幅度减少,高学历和有钱人逃离这里。大量文化程度不高、工作能力不强、年纪偏大的蓝领工人没能力随企业迁徙。房产迅速贬值,房子卖不出去,这些穷人只能困守田园,失业贫穷便随之而来。</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米德尔敦进一步萧条。曾经车水马龙的购物中心、大型商场,已经营了数十年的餐馆、酒吧纷纷停业。到处是破败的房屋,被遗弃的商店、厂房、库房。昔日繁华的商业街变成了贩毒吸毒卖淫嫖娼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富人区与穷人区的居住隔离。居住在严重贫穷社区的白人蓝领工人越来越多。1970年,米德尔敦只有25%的白人孩子居住在贫困率在10%以上的社区;到2000年,这一比例上升至40%。现在这一比例已超过50%。</p><p class="ql-block"> 居住隔离的直接后果是穷人周围的邻居也都是穷人,大家都穷,不是穷帮穷,而是穷上加穷,彼此看不到生活改善的迹象。年轻人找不到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途径和榜样。他们认定,不管怎么努力,像他们这样底层的人都不可能成功。</p><p class="ql-block"> 贫穷的状况还辐射到学习方面。米德尔敦的学生和家长对学习成绩漠不关心,没有对未来的憧憬和奢望。公立高中有20%的学生无法完成学业,拿不到毕业证书。这里的大多数学生,不能取得大学毕业证书。</p> <p class="ql-block">  铁锈带乡下人的怨天尤人和懒惰。这些底层白人认为,成功靠运气,靠天赋,或出生在富贵人家,或天生脑子好使。普通人辛勤的努力远远比不上运气和天赋重要。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导致,即便有工作机会,他们也不好好干。</p><p class="ql-block"> 米德尔敦30%的年轻人每周工作时间不到20小时,却没人意识到这是懒惰的表现。机会少,能力低,不学习,懒惰,注定了这些人贫穷的命运。处方药物和毒品成瘾的现象非常普遍。离婚率上升,结婚率降低,穷穷联姻穷更穷。很多穷人结不起婚,只能不结婚或未婚生子。</p><p class="ql-block"> 调查显示,美国白人工人阶级是联邦最悲观的群体,其悲观程度超过了拉美裔和非洲裔移民。他们绝望地面对未来,根本看不到改善自身境况的可能性,他们放弃甚至开始敌视所谓“美国梦”。</p> <p class="ql-block">  铁锈带的底层民众的生态环境,一是贫穷、落后的原生家庭,二是身边懒惰、堕落的同龄人。 铁锈带的青少年们经常组团出去搞破坏,故意用球棒砸坏公共卫生间里的马桶。在这样的环境中,很难找到向上攀登的绳索,即使有一丝善意的努力,也很容易被淹没在这不堪环境的汪洋大海之中,难以挣脱。</p> <p class="ql-block">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特朗普现象”。特朗普一直以代表美国底层红脖子群体自居,他不属于美国建制派政治精英。底层白人之所以把票投给特朗普,除了发泄他们对政治精英的不信任、不买账、极度的不满,以及对未来的绝望情绪外,他们从特朗普身上看到了希望。特朗普提出的限制驱逐非法移民,为美国底层民众创造就业机会,正是号准了这些人的脉搏,做出了迎合他们的承诺。因此,红脖子们就毫不犹豫、义无反顾地把选票投给了特朗普。</p><p class="ql-block"> 至于说到竞选承诺能否落实,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在西方,竞选语言和执政行为毕竟是两回事,若真把它当成不可撤销、必须执行的契约合同,那就未免有些天真了。(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