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大讲堂129期开展乡土自然地理研学,培育学生生态文明意识1

hhhh

<h3>成长共读打卡,聚团共进<br>【打卡人】陈俊蓉<br>【打卡始于】2023年4月15日<br>【日精进打卡第139/219天】2024年11月12日 <br>【今日讲座】南方大讲堂129期开展乡土自然地理研学,培育学生生态文明意识1<br>【分享者】:杜文正老师、任婉秋老师、牟雪利和薛丽佳老师<br>【用时】2.5小时<br> 本次南方大讲堂讲了三个案例,其中有一个还是云浮本土的研学案例,总算是闯出名堂了!也有固定环节教研沙龙和袁孝亭教授的专题讲座,决定分两期输出完。</h3> <h3>案例1:初中课例《气象观测与大气保护——以“深圳大气污染治理”为例》<br>  第一部分主要在室内开展。杜老师先用数据说明深圳空气质量上升,被评为“美丽中国典范”,由此确定研究的子问题如空气质量是否达到了美丽中国的典范—深圳做了哪些努力—如何持续提升空气质量,中学生怎么参与。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深入讨论,明确研究的各个细节,如评价指数PM2.5包括哪些指标?雾霾如何定义?有何危害?企业和个人如何参与到空气质量提高活动上?等等。</h3> <h3>  杜老师在课堂上所呈现的教学模式像是罗杰斯的非指导教学,引导学生运用AI工具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检索。虽然他设计了AI赋能课堂的环节,但看起来学生更多是用到了搜索的功能,这和用搜索引擎差别也不大。AI要进行赋能应该是在难度更高的任务上,例如提纲或者问卷的设计、实验的设计与开发等等。之前我看到朋友圈有位同学参加双融双创比赛就是开展了AI赋能课堂的尝试,让学生尝试用AI设计水土流失的实验,并进行操作完善,心里也是蠢蠢欲动的,换个年级就试试看。</h3> <h3>  第二部分在户外进行。同学们先学习了百叶箱和空气检测工具的观测与使用,然后前往工业区、道路旁和公园里进行空气质量检测,并对照空气质量标准表。接着,学生继续前往深圳市气象局、石岩气象观测基地、坪山工业区、大潮起珠江展览馆等四个研学点完成调查任务。等学生进行研学分享后,教师也补充部分深圳年鉴中的图表等数据信息,丰富学生认知。</h3> <h3>案例2:《流域水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以“汕头练江水污染防治”为例》<br> 这个案例也是相当精彩,不仅仅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设计,也是以社会为中心进行设计。以5月份汕头市政府发布的《汕头练江水污染防治意见公告》作为导入,是真实的社会问题,参与的已经是即将成年的学生,这对他们将来如何关心和参与社会活动提供了宝贵的体验经历。<br>  练江是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水源,曾经由于无序排放导致成为“黑江”,又因为人们的治理而“白练”重现。在研学前期,学生进行资料的收集,还会前往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学习水质检测的相关知识,并且会进行实验操作练习。</h3> <h3>  第一部分的研学点围绕江边相关产业,如谷饶服装企业、贵屿循环经济产业园、台湾农民产业园、潮南纺织印染园,学生在参观交流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生产过程图的绘制,思考其与练江的关系。在这些产业园里面,我曾经在选必三的环境污染中用过贵屿电子产业的例子,这里曾经因为接收大量废弃电子产品(“也称为洋垃圾”)进行回收利用,而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疾病发生,而在案例中这里大变样,所有的处理和排放流程都得到了规范和有效处理。</h3> <h3>  第二部分是污水处理,研学点如印染园污水处理厂、潮阳城区污水处理厂。先从位置思考选址的原因,以及由旧址迁移到新址的原因进行思考,学生参观污水处理过程,并了解相关工艺流程和监测指标。</h3> <h3>  第三部分是治理成效,研学点如华美社区湿地公园、梅花湿地公园、海门湾桥闸等,学生可以了解相关的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宣传措施及其他,并且尝试采集水样进行水质检测。<br>这个案例有9个研学点,用了足足两天的时间进行,还有学校、企业以及政府的相关部门都为此次活动提供了资源和帮助,这样的机会也不多见啊。</h3> <h3>学生展示汇报:</h3> <h3>案例3:《环境保护与矿区生态修复——以“云浮硫铁矿等矿区土地复垦”为例》<br>  云浮的研学案例终于也上了南方大讲堂,选取的也是当地比较独特的矿区。以“云浮绿色矿山建设”为主题,牟老师带着同学们开展了研学活动,大致分为搜集资料—实地走访(冲旺岭矿区、云硫矿业硫铁矿区)—实地采访(气象局、自然资源局)—实验操作(水土流失模拟实验)—小组展示等四个环节。</h3> <h3>  第一部分是实地走访矿区,参与研学的人员都要穿戴上安全帽和警示马甲,也算是研学案例中比较特别的体验了。学生通过头脑中已有的知识,预测当地发生水土流失的潜在性。跟随着负责人,学生系统了解矿区开发方案、环评文件以及矿区如何对不同程度的边坡采取水土保持措施。</h3> <h3>  参观矿区的经历非常难得,我都有点后悔没有报名了,增长了不少见识,例如矿区设置了长中短期的阶段计划、一般是边开发边复绿等等。有趣的是,学生还问在顶部复绿地区养牛,会不会把草吃掉?负责人好像愣了一下,大致回复说这是个生态学问题,每片区域都有其承载力,适当放牧影响不大。他们可能在此之前都不太记得环境承载力这个知识点,可通过自己思考的相关问题得到回答,这个印象肯定很深刻了。</h3> <h3>  第二部分前往了相关的部门进行了解,譬如气象站如何为矿区开发与保护提供气象服务支持,自然资源局如何进行动态监测和干预。</h3> <h3>  第三部分设计是基于对矿区开发与保护措施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对比模拟实验设计,使用的是矿区土壤,分别进行了地表覆盖对比严重、不同坡度对比验证、边坡治理措施水土保持效果验证等三个模拟实验,我认为实验操作部分还是挺有亮点的,与前期的考察任务结合起来更有首尾呼应,加深学生知识理解和应用的效果,体现对地理实践力以及科学思维的培养。</h3> <h3>学生展示汇报:</h3> <h3>  三个案例都各有亮点,更重要的是学校、家庭、社会各个部分的积极配合与组织,就像是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每个环境层次的资源都被充分利用起来,想要常态化开展或者形成固定研学线路的可能性还是不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