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少将叶青山之女叶星在纪念白求恩逝世85周年研讨会上演讲:《永远的怀念》

随缘

<p class="ql-block">1938年9月,晋察冀军区松岩口后方医院,一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定格了白求恩大夫为伤员做手术的瞬间。照片中,白求恩大夫对面的助手,正是开国少将叶青山,时任晋察冀军区卫生部部长。这一幕不仅记录了白求恩大夫的无私奉献,也见证了叶青山将军与白求恩的深厚情谊。</p> <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12日,叶青山之女叶星在纪念白求恩逝世85周年的研讨会上,深情地发表了题为《永远的怀念》的演讲。她以亲身经历和父亲的回忆,向与会者讲述了白求恩大夫在中国的光辉事迹。</p> <p class="ql-block">演讲结束后,白求恩精神研究会医院报刊与新媒体传播委员会的会长隋芳向叶星索要演讲稿学习,叶星毫不保留的给了隋芳,发言稿不仅是对白求恩精神的传承,更是对那段历史的铭记。</p> <p class="ql-block">叶星在发言中提到,1939年11月12日,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诺尔曼·白求恩同志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将自己的生命献给了中国的抗日战争。然而,他的革命精神和无私奉献却永远激励着亿万中国人民,尤其是那些在救死扶伤战线上奋斗的医务工作者。1938年6月17日,白求恩大夫来到晋察冀,父亲叶青山随同聂荣臻司令员在军区司令部迎接了这位胸外科专家。聂荣臻司令员聘请白求恩担任晋察冀军区卫生顾问,从此,白求恩便全身心投入到医疗工作中。从那以后,父亲与白求恩大夫共同工作生活了1年零5个月,这段时光留下了无数难忘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1. “你们要把我当一挺机关枪使用。”松岩口后方医院位于方圆60平方公里的山洼中,老乡的家就是病房,老乡的炕就是病床。白求恩到医院后,顾不上休息,立即开始查房。在第一个星期,他就检查了520多名伤员,一个月内完成了100多台手术。面对简陋的条件,白求恩提出了许多改进措施,目标是在最短时间内将医院改造成模范医院。他白天做手术,晚上授课编写教材,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父亲常常在深夜看到白求恩屋内的灯光,劝他多休息,白求恩却风趣地说:“我是来工作的,你们要拿我当一挺机关枪使用!”仅用了两个月,模范医院便建成,这就是后来著名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前身。白求恩经常连续工作数十小时,灵丘战役中,他40小时未眠,完成了71台手术;在冀中,他连续69小时进行了115台手术。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白求恩救治了无数八路军伤员,他不知疲倦、不顾危险,以火一般的热情冲锋在最前线。</p> <p class="ql-block">2. 成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当时的医疗器械极为匮乏,白求恩便自己动手制作。他看到重伤员术后无法平卧,便亲自制作靠背架。他说:“一个战地外科医生,不仅要会做手术,还要会做木匠、缝纫匠、铁匠和理发匠的工作,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为了适应中国游击战争的需要,他还设计了一个名为“卢沟桥药驮子”的驮运工具,可以装载一个手术室和换药室的所有用品,供100次手术和500次包扎使用。他总是将救护所设在靠近前线的地方,以便伤员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在齐会战斗中,医疗队在一个小庙里布置了手术室,距离前线仅有七里路。敌人的炮弹在手术室外爆炸,白求恩却沉着地说道:“军医的工作就是要和战士们在一起,即使牺牲也是光荣的!”</p> <p class="ql-block">3. 用爱心去工作。白求恩常说:“医生的工作,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减轻病人的痛苦。”他始终为伤员着想。一次查房时,他发现一段路上少了一块台阶石,便与同事一起搬来石头垫平,确保伤员能够安全通行。还有一次,一个刚从前线抬来的伤员腿上伤口散发出腥臭味,白求恩非常激动地问:“为什么没有上夹板?”他强调:“中国共产党交给八路军的不是精良武器,而是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锻炼的干部和优秀战士,我们必须倍加爱护他们。宁可自己累一点、饿一点,也不能让伤员受苦!”他俯身对伤员说:“时间太久了,孩子,这条腿要切掉了。”手术一直持续到深夜,饭桌上,白求恩仍在为伤员的腿感到惋惜。他说:“如果一个连长丢了一顶机关枪,肯定要受批评,枪可以夺回来,但一条腿一旦失去,就再也无法挽回了。”白求恩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八路军伤员,他想方设法缩短伤员后送时间,避免不必要的伤残。1938年11月,部队在灵丘广灵公路伏击日寇,首长考虑安全问题,将卫生队撤至离前线20里的地方。白求恩计算后指出,转移伤员需要5小时,这意味着伤员可能失去抢救机会。当他得知首长同意将手术队设在离前线五六里的地方时,他满意地笑了。最令人难忘的是摩天岭战斗,白求恩将手术室设在战斗中心地带的孙家庄村边小庙。战斗激烈进行时,哨兵报告敌人逼近,最后一个腿部受伤的战士被抬上手术台。哨兵喊道:“白大夫,你一刻也不能停留了!”林金亮大夫也劝他离开,躺在手术台上的小战士恳求道:“白大夫,你快走吧!我伤得不严重,你快走!”白求恩弯下腰,温和地说:“不!孩子,你听我说,现在我多花几分钟,以后你的腿还能保住,否则就完了!”手术完成后,白求恩将伤员转运到山沟,敌人的先头部队随即冲进了孙家庄。</p> <p class="ql-block">4. 到前线去是我唯一的愿望。白求恩在晋察冀工作的一年半时间里,大部分时间都在前线度过。大家担心他的身体,多次劝他留在后方医院,但他坚决地说:“革命的医生应该上前线,到前线去是我唯一的愿望。”即使在手指感染发高烧的情况下,他仍嘱咐:“凡有头部、胸部和腹部受伤的伤员,一定要抬给我看。”当躺在担架上被送往后方医院时,他内疚地哭了,说:“如果我还有力气,我一定要留在前线。”1939年11月12日清晨,白求恩牺牲在中国反法西斯抗日战争的最前线。父亲陪同聂荣臻司令员为白求恩送了最后一程。父亲亲眼见证了白求恩来到晋察冀,与他共同工作生活战斗直至他逝世,他们是亲密的战友。父亲在日记中写道:“白求恩同志的一生是伟大的国际主义共产主义者的一生。我有幸与他共事一年多,受到很多教益。每当重读毛主席纪念白求恩的文章时,总会唤起我无数回忆,产生无穷力量。白求恩同志留下的精神财富是无比丰富的,他有伟大的抱负,以解放全世界为己任,不分国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胸中只有革命,不畏艰险,不顾安危,奔走在崇山峻岭之间,出入于枪林弹雨之中。他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好学不厌,诲人不倦。……中国人民、全世界人民多么需要这样道德高尚的战士,这样大公无私的革命医生啊。”</p> <p class="ql-block">2014年11月,白求恩逝世75周年之际,我们向闽西历史博物馆捐赠了父亲珍藏几十年的《白求恩大夫逝世经过录》,这本记录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它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白求恩同志逝世的经过;第二部分是白求恩的病床日志,记录了从11月1日至11月12日的临床症状和用药情况;第三部分是体温单;第四部分是晋察冀军区卫生部的死亡诊断书。这份记录父亲一直保存在箱子里,外面用涂了油蜡的蜡纸包裹,字迹清晰可辨。病历由当年的医务主任林金亮医生书写,部职别用英文标注为加拿大美国医疗队外科主任和第八路军医疗顾问,诊断结果为脓毒血症。死亡原因:1. 体温41.5摄氏度,持续高烧不退;2. 血液中有细菌毒素,导致心脏衰竭,无法维持心跳而死亡。最后,由医务主任林金亮、政委李登嵩、部长叶青山签字。</p> <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12日,弘扬白求恩精神,促进中加民间友好——纪念白求恩同志逝世85周年研讨会在北京天坛医院举行。研讨会由白求恩精神研究会、北京市对外友协主办。</p> <p class="ql-block">研讨会是由北京天坛医院原党委书记宋茂民支持举办的。宋书记曾任全国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副会长,隋芳曾任副会长兼秘书长,二人多年未见,叙述当年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研讨会开始前,北京天坛医院医护人员朗诵《纪念白求恩》。</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有晋察冀军区卫生部部长叶青山的女儿叶星(左三)、叶小梅(右一),白求恩的助手、后方医院院长王道建的儿子王贺新(左四),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会长陈华(<span style="font-size:18px;">右二</span>),白求恩的翻译董越千的女儿董政(左二)和白求恩精神研究会医院报刊与新媒体传播委员会会长隋芳(左一)。</p> <p class="ql-block">获悉白求恩精神研究会医院报刊与新媒体传播委员会会长隋芳已经收藏500多种白求恩资料,白求恩战友王道建的儿子王永革送给一本签名的《王道建回忆录—抗日战争时期》一九八五年六月初稿文集惠存。</p> <p class="ql-block">王道建的儿子王永革赠送隋芳《王道建回忆录—抗日战争时期》一书。</p> <p class="ql-block">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席柯马凯先生反复讲,学习白求恩精神最好的行动是践行。</p> <p class="ql-block">部分与会代表合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永远的怀念——白求恩同志逝世85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隆重举行</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图文来源:白求恩精神研究会)</b></p> <p class="ql-block">本会讯 日月不灭,精神永存。白求恩,一位不曾远去的英雄。2024年11月12日,由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白求恩精神研究会联合举办的“弘扬白求恩精神,促进中加民间友好”为主题的白求恩同志逝世85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天坛医院隆重举行。</p> <p class="ql-block">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管永前,约翰拉贝北京交流中心副主任李瑜等来自中加两国政府、民间友好组织、社会团体、医院、学校、研究机构、媒体等各界代表100余人出席了现场活动。</p> <p class="ql-block">中国白求恩精神研究会副会长陈守龙、王一方,以及蔡国军、董书魁和白研会各会员单位、各分支机构、教育基地及首都医科大学15个国家的留学生、北京天坛医院医护人员代表,加拿大部分国际友人共计200余人参加了当天的线上线下会议。</p> <p class="ql-block">中国白求恩精神研究会执行副会长陈天平主持了当天的活动</p> <p class="ql-block">活动开场,北京天坛医院的医护人员和留学生代表集体朗诵了毛主席的光辉著作《纪念白求恩》。文章概述了白求恩来华帮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经历,表达了对白求恩逝世的深切悼念,高度赞扬了他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并号召全党向白求恩同志学习。</p> <p class="ql-block">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常务副会长张谦致辞</p> <p class="ql-block">中国白求恩精神研究会名誉会长栗龙池致辞</p> <p class="ql-block">天坛医院党委书记岳小林致辞 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常务副会长张谦,中国白求恩精神研究会名誉会长栗龙池,天坛医院党委书记岳小林分别作了情深意切的致辞。大家在致辞中深情追忆了白求恩同志在援华抗战的674个日日夜夜里,出生入死、救死扶伤的英雄壮举,重温了他对人民满腔热忱,对工作极端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动人事迹,深刻阐释了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格魅力,深入探寻了白求恩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意义。</p> <p class="ql-block">加拿大白求恩协会会长约翰·杜卡斯,加拿大白求恩协会前会长格兰特·斯图尔特,加中友协渥太华分会执行委员史蒂芬·沙贝尔,加中友协多伦多分会主席、白求恩家族代表沃伦·白求恩,加拿大白求恩故居纪念馆馆长斯科特·戴维森,西班牙作家、白求恩研究专家吉苏斯·马加达,红色友人海伦·斯诺亲属埃里克·福斯特等国际友人,通过远程视频进行了线上发言。</p> <p class="ql-block">期间,与会代表集体观看了介绍白求恩同志的生平纪录片。1938年,白求恩大夫放弃加拿大优渥的工作生活条件,率领援华医疗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支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不幸以身殉职,年仅49岁。85年来,他的感人事迹在中国家喻户晓,他的名字依然印刻在共和国历史的丰碑上熠熠生辉、他的形象依然珍藏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高大如初,他的精神依然受到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推崇和景仰。</p> <p class="ql-block">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席柯马凯、加拿大AKD教育集团资深顾问道格拉斯·普瑞斯科特,以及白求恩生前的战友、助手和学生的后人——晋察冀军区卫生部部长叶青山的女儿叶星等,在中外嘉宾交流发言阶段分享了各自在学习传承白求恩精神,增进中加及中外医疗、教育、文化等各领域民间友好交往方面的实践成果。</p> <p class="ql-block">天坛医院急诊科副主任、中国援特多医疗队队员杜万良介绍的援外医疗事迹生动感人,引起了两国与会嘉宾的感情共鸣。大家一致认为,中加两国人民之间有着深厚的友好基础,人民友好是中加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石。虽然两国关系暂时面临困难,但双方人民仍然希望恢复并深化各领域交流合作,以实际行动践行白求恩精神,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自由发言阶段,参会人员争先恐后,十分活跃。河北省白求恩精神研究会会长杜丽荣等中外嘉宾分享了他们学习传承践行白求恩精神、创作白求恩组歌等方面的心路历程和心得感悟。</p> <p class="ql-block">星、叶小梅,白求恩的主要助手之一、晋察冀军区一分区后方医院院长王道建的儿子王贺新、王永革,白求恩翻译董越千的女儿董政,晋察冀军区卫生部副部长游胜华的孙子游智,我军老一辈医学专家、军事科学院原院长涂通今的儿子涂西华及夫人,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会长陈华等。</p> <p class="ql-block">最后,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一级巡视员王艳霞作了总结发言。她在发言中指出,纪念活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大力支持下,收获了丰富成果,达到了预期成效。她强调,最好的纪念就是不忘初心,接续传承。她期望在今后的工作中与大家携手合作,共同做弘扬白求恩精神的传承者,促进人民友好事业的推动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践行者。</p> <p class="ql-block">摄影 肖斌 责任编辑 天平</p> <p class="ql-block">编辑:隋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