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你来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你一定要去国殇墓园,说起腾冲国殇园,那是一个承载着无数英勇与悲壮的地方,它见证了中国远征军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腾冲国殇园(殇:未成年而死;战死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国殇园中的警钟警示后人不忘前人之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国殇墓园是为纪念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收复腾冲的中国远征军二十集团军阵亡将士而修建,园名取自《楚辞》“国殇”篇;国殇墓园主体建筑由大门、陈列馆、忠烈祠、烈士墓、纪念塔等组成,同列布于沿东北至西南的主轴线上,松、杉、竹、柏、杜鹃、山茶映衬其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克復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国殇墓园是一座纪念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远征军烈士的陵园。这座墓园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们的最高敬意。当我走上国殇墓园的小山坡时,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墓碑,每一座墓碑下都曾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他们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span></p> <p class="ql-block">忠烈祠——</p><p class="ql-block">忠烈祠建于小团坡脚的方形平台之上,台高2.2m,长 32.6m,宽22.6m.平台当面用石条砌筑,台基正面嵌“碧血千秋”石匾,是国殇墓园落成时由蒋中正电题,时任云贵监察使的李根源先生代书的。平台两侧各筑石阶,地面用石板铺就。忠烈祠为仿清祠祀建筑,重檐歇山顶回廊式土木结构,通高8.3m,面阔25.1m,进深14.15m,面阔五间,明间、次间用格扇门,稍间正面开圆形窗。忠烈祠是国殇墓园的主体建筑,是祭奠、祀奉阵亡将士英魂的殿堂。正檐下悬挂的“忠烈祠”木匾是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先生题书的。门额上的“河岳英灵”木匾是蒋中正题写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国远征军,他们是一群无畏的战士,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其中最小战士只有九岁,十几岁的娃娃兵很多。他来自四川、湖南、云南,年纪轻轻就投身战场。在腾冲战役中,他冲锋在前,毫不退缩。面对敌人凶猛的火力,他毅然决然地扛着枪,为战友们开辟前进的道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国远征军中的小战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云南腾冲国殇墓园,有一座抗战远征军小战士的铜雕像,这张照片是美国通讯兵拍的,时间是1944年冬日,当时他刚满13岁,“娃娃兵”的原型是贵州藉——陈有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远征军中的娃娃兵张全胜,刚9岁。</span></p> <p class="ql-block">美国有位叫罗斯的记者来到中国远征军阵营,实时跟踪报道。罗斯来到强攻松山的71军驻军处,他惊奇地看到有一个个头特别小的小战士,在人群中忙忙碌碌。罗斯来到小战士旁边,征求小战士采访的同意。罗斯问到小战士叫什么名字,小战士回应道:自己叫张全胜,刚9岁。罗斯对此无比吃惊,年仅9岁的孩子,就被征兵入伍。经过打听,小战士张全胜是71军88师后勤的一个小战士。张全胜早年父亲均惨死于日本人手中。父母双亡后,张全胜碰上远征军征兵,就大胆提出要跟着军人一起打仗。</p> <p class="ql-block">不久后,中国远征军再次发起攻势,71军伤亡惨重,许多战士沦为日军俘虏。小战士张全胜也在被俘虏的行列中。日本军官看到这么小的孩子也加入战争,就把他单独拉出来,轻蔑地问张全胜:“你想怎么死?”日本翻译把这句话翻译给张全胜。张全胜对战争充满了厌恶,他仇恨日本人侵占中国,剥夺了他父母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但是此刻,张全胜却清晰的意识到,他虽然被俘虏,生命受到威胁,但他是一名战士。战士可以直面死亡,不惧怕死亡。张全胜挺直腰杆,大喊道:“我已经死了!”日本翻译听到这句话后大惊,日本军官问翻译:娃娃兵在喊什么?翻译怯怯地把张全胜的话翻译过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日本军官听后大感震惊,从张全胜身体散发出的英雄气魄让他感到畏惧。在场的其他日本兵听到张全胜的话后,也都震惊得说不出话来一个孩子,在战争中已经报了必死的决心,不怕牺牲,不惧怕死亡,甘愿为战争献出自己的生命,这种英雄气概,震撼着每一个人。</span></p> <p class="ql-block">腾冲战役发生于 1944 年 5 月 11 日至 9 月 14 日,地点在云南腾冲。中国远征军参战兵力约 5 万人。日军方面,驻守腾冲的是步兵第 148 联队藏重康美所部及步兵第 113 联队、步兵第 114 联队、第 146 联队、搜索第 56 联队、野炮兵第 56 联队各一部约 7000 人(包括非战斗人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这场战役中,中国远征军经过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胜利,但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伤亡官兵约 18000 余名。日军除了少数逃脱,几乎被全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腾冲战役极其惨烈,远征军们在艰苦的条件下,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他们翻山越岭,穿越丛林,克服了重重困难。他们的装备或许不如敌人精良,但他们的勇气和决心却无人能敌。</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国殇园里,那一尊尊墓碑,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故事。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是一段英勇的传奇。</span></p> <p class="ql-block">抗日英烈寸性奇将军</p><p class="ql-block">(1895年8月7日—1941年5月13日),字念洁,云南省腾冲县城关镇二街(四保街)人,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国民革命军第三军第十二师少将师长(1942年6月追赠中将),抗日英烈。1941年5月,血战中条山,重创日军,军长唐淮源将军、师长寸性奇将军等数千人壮烈殉国。1989年,云南省民政厅将中条山战役殉国的寸性奇中将骨灰从山西省垣曲县迁回腾冲国殇墓园进行安葬。1986年5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颁发《革命烈士证明书》。</p><p class="ql-block">2014年9月,名列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陈纳德(左)和史迪威将军陈纳德(1893—1958),祖籍法国,少将衔司令官。1941年应国民政府邀请组建“中国空军美军志愿援华航空队”,又名“飞虎队”,负责中印缅战区的对日空战。史迪威(1883—1946),美国陆军上将,生于佛罗里达州,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任中印缅战区美陆军司令,1943年兼任东南亚盟军最高副司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倭寇向抗战烈士跪拜雕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国殇园中倭寇向抗战烈士跪拜雕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国殇园中的倭寇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国殇墓园入园大门右手边有一碑曰“倭冢”,内埋日军藏重康美少将等148联队四名军官。对于日军官尸体,扳成反绑呈跪姿、面朝满山的中国军人墓竖埋。据说日本人曾以高额赎金想迁走冢内骨骸,遭到断然拒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痛打日寇腾冲农民赵云禄、赵云寿兄弟,对肆意烧杀、无恶不作的日寇,义愤填膺。滇西反攻时,日寇溃败,他们联络部分乡民用棍棒拦截,打死日军四人,受到远征军嘉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筑路滇西人民积极投入修公路、修机场,为滇缅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砸石子滇西人民不分男女老幼,甚至正在哺育的妇女和刚刚懂事的孩子,也为修路、修机场砸碎石,以实际行动支援前线抗击日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饿死不吃军粮滇西人民积极支援前线抗日,一位小脚妇女翻山越岭、历尽千辛万苦运送军粮,由于缺衣少食,饿死在途中,而袋中的军粮却颗粒未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雷打树下抗日名将寸性奇的父亲寸大进,88岁高龄,眼见国土沦陷,日寇猖獗,恨自己年事已高,无力报国,遂坐在被雷电击断的千年古杉下,含恨绝食而亡。死后双目不瞑,彰显了民族气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怒斥日寇张问德(1880—1957),腾冲人,清末秀才,腾冲沦陷后被委任为腾冲抗日政府县长,1943年8月31日,日军腾越行政班本部长田岛寿嗣致函张问德,企图招降。张问德复函《答田岛书》,痛斥日军罪行,表现了他高尚的民族气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李根源李根源(1879—1965),腾冲人氏,滇军名将,民国元老,抗战时任云贵监察使。1942年日军入侵滇西,李根源抱病赴前线囊助军务,力主将日寇阻于怒江西岸。发表《告滇西父老书》,极大地鼓舞了军民抗战的决心。</span></p> <p class="ql-block">电台</p> <p class="ql-block">手摇发电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断臂怒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缅战失利,工兵总指挥马崇六在惠通桥下达断桥阻敌的命令。5月5日,桥被我工兵及时炸断,日军500多人泅渡过江攻夺东岸阵地。危急时刻,我11集团军36师赶来救援,打退了日军的进攻。之后,为确保安全,又先后派71军第87、88师及骑兵团沿江布防,在北起六库栗柴坝、南迄施甸旧城罕拐渡约250公里的战线上布设重兵,与敌形成隔江对峙之势。</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最后一位走出野人山的中国远征军女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陈庆珍</b><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0年出生在云南的山水城市玉溪。父亲是晚清进士,后因被过继给姨母做养女,随养父改姓陈。两个富足的家庭,让陈庆珍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939年考入昆明军医大学,成为一名战争时期的军医学生,在那个年代,这也注定了她的工作与战争分不开。</span></p> <p class="ql-block">陈庆珍的哥哥名叫方学文,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五分校,毕业后参加台儿庄战役身受重伤。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深受哥哥影响的陈庆珍随中国远征军由滇西入缅抗击日本军,成了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一名军医,军衔中尉。当时,她仅是一位21岁的大学毕业生。</p> <p class="ql-block">1942年,她与196后方医院的中校副院长伍启伦在战争中结为伉俪,同年陈庆珍随着回国的远征军经无人区“野人山”返回云南,在整个回国队伍中,仅有她与钟雪贞两名女性。</p> <p class="ql-block">陕庆珍回憶节選:</p><p class="ql-block">我扶着一名左手負傷的小战士行走在山路上時,小战士悲哀地説:“我餓得怕是活不成了。”我好把藏在身上,一直括不得吃的四片餅幹給了他。拿着餅幹,小戰士哭了,眼泪和着餅幹一起吞下了肚·</p><p class="ql-block">伍尊倫副院長向大家説:“兄弟們,我們都是七尺男完。人從生下来那時起就意味着要吃苦,大家要咬紧牙關,我們有生的希望,爲什麽要去死。要有信心,要相信我,我身上有指南针,肯定不會把方向指錯的,你們有什麽怨氧盡管發,我不會留下一個兄弟的,要走大家一起走,要死大家一起死。後来,我們历经艱辛,隊伍終于到達了位于滇西的腾循縣和顺鄉。沿途受到老百姓的熟情招待。雌然祇是一碗米饭,一碟咸菜,但是大家還是吃得特别开心,特别急。這是撤退以来,吃的第一顿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戴安澜将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戴安澜(1904年11月25日—1942年5月26日),原名戴炳阳,字衍功,自号海鸥,安徽省无为市洪巷镇练溪社区风和自然村人,是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生,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五军第二〇〇师师长,是一位著名的抗日英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戴安澜毕业于黄埔军校,历任国民党军队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等职务。他在抗日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包括台儿庄战役中的火攻陶墩、智取朱庄、激战郭里集,以及在武汉会战、昆仑关战役中的出色表现,击毙了日军少将中村正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2年,他率第二〇〇师赴缅参战,取得了东瓜保卫战和收复棠吉的胜利。1942年5月18日,戴安澜在郎科地区指挥突围战斗中负重伤,26日下午5时40分在缅北茅邦村殉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黄埔之英,民族之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周恩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毛主席签发的烈士证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抗日名将孙立人将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00年12月8日-1990年11月19日),字抚民,号仲能,汉族,安徽庐江人。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军衔,第一次缅战时任38师师长,在孟关杰布山隘间战役毙敌2000余,孟拱河谷战役击毙日军12000余 ,第二次入缅作战时任新一军军长,攻克八莫、南坎、老龙山、南巴卡、新维、腊戍、乔美等地,共击毙日军3万3千余 ,是抗战中军级单位将领中歼灭日军最多的将领,有"丛林之狐"、"东方隆美尔"的美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缴获的日军指挥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滇西人民修滇缅公路</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滇缅公路,即中国云南到缅甸的公路。建滇缅公路于1938年开始修。公路与缅甸的中央铁路连接,直接贯通缅甸首都仰光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滇缅公路原本是为了抢运中国政府在国外**的和国际援助的战略物资而紧急修建的,随着日军进占越南,滇越铁路中断,滇缅公路竣工不久就成为了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的运输通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一条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国际通道。这是一条滇西各族人民用血肉筑成的国际通道,滇缅公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