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论揭阳古城历史,挖掘深厚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 文/林少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揭阳古城有三大特色板块,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研究价值。第一,有发达的水系网络,第二、有文化研究价值的老街,第三、有深厚历史底蕴的祠堂文化。这三个对揭阳文化历史研究、保护、开发有着重大作用。我初步浅谈一下古城的历史文化和恢复保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恢复古城水系,发挥揭阳魅力</p><p class="ql-block">揭阳的水系是小河溪流构成丰富的网络,有着独特秀雅娴静的气质,有着她的灵性、灵气。</p><p class="ql-block"> 河流生命始源,灵魂归宿,日本传奇建筑师毛纲毅旷曾说道:“城市再次回归到河滨,是一场全球性的运动。” 英国泰晤士河的“港口再建计划”、美国纽约曼哈顿城的哈德逊河畔滨水游步道设计、以及日本大阪水都重生,都在显示着,回归河边,现己成为了世界各大城市的潮流。法国人说,先有巴黎,后有法国;而巴黎人说,先有塞纳河,后有巴黎。</p><p class="ql-block"> 河流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世界上超过90%的城镇,都是依托江河湖海而生,逐水而居。中国历史数千年,长江与黄河孕育出属于华夏的“两河文明”,书写出灿烂的篇章。</p><p class="ql-block"> 而如今,当所有的著名城市都在为回归河畔努力,是否有想过,从最初就依河而生? 河流与城的邂逅,“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华文化传承下来的千古名言,熏陶了后人对水的亲近与向往。而河与城的相遇,是城市繁华和自然秘境的融合,一条河流,往往寄存着一座城市岁月的故事,安放着人们的生活。 </p><p class="ql-block"> 一座有着二千年的古城,在历史与现代的交接处,榕江一条属于揭阳人民的河流,贯穿古城全境,静静地流淌。一直灌溉着揭阳的土地。用于展示揭阳的核心区域,在一半山水一半城之中,纵览大河风光,感受揭阳文化,于水封泽厚之地描摹生活的蓝图,重新拾起河边的记忆,诠释水岸人生的内涵。临水而居,与自然结伴的同时,还可以享受城市的繁华。</p><p class="ql-block"> 一条河一座城,也许可以没有山的相守相望,却不能没有水的相拥相近。当我们闭着眼睛也可以想象,当一条溪流抑或大河,浪花簇拥着、嬉闹着穿城而过的时候,这座城也就有了临水而居的灵性,有了随遇而安的心态,有了柔情似水、温文尔雅的性情,有了或湍或缓、张弛有度的气度,也有了包容万物的胸襟。即使是大街小巷,也会因为一条穿城而过、日夜欢唱着的河水而温润起来。</p><p class="ql-block">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与这样的一带碧水为伴,当看到波光粼粼的水面映照着两岸的花草亭榭,或深深汲取着扑面而来的水草清香,或沉醉于游鱼嬉戏的自由欢畅时,大概不少人会不由自主地陶醉了:这哪是简简单单的一带碧水呢,它更像是城市的一张灵动、飘动着的名片。</p><p class="ql-block"> 许多城市都有奔流而过的河流,如湘江之于长沙,黄浦江和苏州河之于上海,嘉陵江和长江之于重庆,秦淮河之于南京,白浪河之于潍坊……哪一条河流不是给一座座老城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呢? </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古城的核心区就有发达的水系网络,首先恢复双峰寺周边河道网。构筑城市景观带“水上莲花·城市阳台”,打造大河小溪景观的理念。九十年代为道路交通行人方便。把双峰寺周边河道封掉盖成水泥路面,根据史料记载晚清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丁日昌晚年定居揭阳时,当时古城水系网络发达,百兰山馆位于揭阳市榕城区马山窖东侧,是丁公馆的一部分,为清末丁日昌晚年藏书读书的地方。同治十年(1871年)丁日昌在榕城择地辟建府第,台榭花木,备极幽胜。府内有一凹字型二层木楼。百兰山馆连通马山窖,水通榕江,丁日昌从丁府(居住地)出发到丁府花园(现在老侨中)再到百兰山馆门口上岸,驶乘私家小船代替骑马坐轿说明当时水系网络的发达。纵观乌镇仅靠一条河和河的两岸老街而出名,为什么我们这么发达的水系就不能打造成水上名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老街保护和发掘</p><p class="ql-block"> 说到老街,总能让人想起一个城市的历史情怀。一座城市的老街汇聚着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不仅是繁荣的商业中心,更是极具文化内涵,历史沉淀的深刻韵味。 </p><p class="ql-block"> 揭阳的骑楼商业街区极具特色。首先是它的分布密集,类型丰富,相关系统较完整。尽管后来掺杂了一些与其风格不相吻合的另类建筑,但其商铺基本相连,整条街道完整保存,与周边各时期民居连成了一个“活”的有机整体。骑楼街建筑保存了 清末民初时期流行的西洋则为二楼的楼层,犹如二楼“骑”在一楼之上,故称为“骑楼”。现时的骑楼一般地下(一楼)用于经商,二楼以上住人。骑楼既可防雨防晒,又便于展示橱窗,招徕生意。采用骑楼街这种建筑形式的。以后逐渐建成包括城隍街、思贤路(原店马路和新街)、西马路、韩祠路、北马路和镇屐街在内的骑楼商业街群。这些至今已有90多年历史的街群反映了揭阳近现代城市文脉及其发展变化的轨迹,是南方和沿海城市一部极生动的历史活页。</p><p class="ql-block"> 揭阳中山路位于老县衙前,为南北走向,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称为宣化街,《揭阳县大事记》载。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称大街,“民国”十五年(1926年),扩建宣化街,并取名为中山路。“民国”十五年以前,中山路宽4至5米,为石板间贝灰路面,两侧为平房建筑,1926年中山路扩建至十米,并盖成沥青路面,两侧民房被改建成2至3层的楼房,外观为欧式骑楼建筑,形成独具风格的中西合璧式建筑。</p><p class="ql-block"> 揭阳老街上的骑楼有清末民初时期流行的西洋风格,如女儿墙、檐脚、窗、柱等的巴洛克式处理,墙面灰塑工艺纹样、铁花工艺、百叶窗等等。有的建筑物如小洋楼,造型也很美观。体现了它独特的工艺风格的完整。骑楼商业街上居下铺的形式体现了近代揭阳商业的繁荣。骑楼立面至今保留有清晰的各个时期商号甚至标语、宣传画的痕迹。骑楼街与周围或间插其间的一些典型民居、府第、祠堂相互融合为一体,仍能为我们和后人提供一幅较完整的旧时代市井生活的图景。这些既体现了它鲜明的环境特色的历史进程。骑楼是代表岭南街景的主要特色,是岭南街区建筑文化的艺术的结晶。它又是商业城市的产物,也是中外文化交融的成果。</p><p class="ql-block"> 揭阳中山路该路段原建有十二座古牌坊。其规模之壮观、气势之宏大堪称揭阳一绝。这些牌坊目前无一幸存,倘若这十二座牌坊能得以复建的话,将是彰显揭阳历史文化底蕴的一面重要的镜子。中山路这条老的街巷从来没有失去过它原有的风情,从来没有忘记它的故事。百年的历史叠加在它的墙上,层层积淀出了古老的文化和人文底蕴</p><p class="ql-block"> 中山路做为揭阳最具代表性的老街之一,在这条老街上,你可以体验到历史文化名街中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存在,亲近自然的氛围渲染了这里的独特魅力。而且这里是揭阳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之一,是游客们必到之处,感受这里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氛围的独到风情,让人流连忘返这里是一个充满了文化特色的地方,有着古老的建筑、古朴的街道和无数的小店铺。这条老街同时也是揭阳的文化遗产。走在街巷的小巷里,可以看到揭阳的传统文化特色。有很多的民居古建筑,丰富的戏曲文化和创意文化产品等待着来这里游客的探索。</p><p class="ql-block"> 揭阳老街,始建于明朝,已有五百多年历史。这里的古建筑风格独特、布局合理,以“砖木结构,骑㥪”的独特建筑风格见名于世。它是揭阳文化的缩影,也是传统建筑文化中稀有的保存完整的场所。这个小小的老街,串起了揭阳历史文化传承的文脉,要打造成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p><p class="ql-block"> 历史文化和商业繁华汇聚,老街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象征和人文交汇点。一条条老街串起了一座城市的历史与现在,是了解不同城市文化和人情味的绝佳途径。无论是品尝美食,还是感受陈旧的建筑和文化,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感受,去感.受那些历史沉淀下的韵味。 </p><p class="ql-block"> 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将保护街区的历史空间格局,同时保护历史真实的载体、历史环境及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以及重要的文物古迹、历史环境要素,延续当地特色和文化价值,并引入与其历史记忆和场所精神相适应的新功能或文创产业,激发街区活力。 </p><p class="ql-block"> 激活西马路历史文化街区,西马路历史文化街区做为古城的一部分,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骑楼立面至今保留有清晰的各个时期商号的痕迹,还存有大量的明清传统民居、宗祠,这些既体现了西马路鲜明的环境特色,又记录了20世纪揭阳沧海桑田的历史进程。街区自打铜街至环城西路,核心保护范围为沿街第一排建筑和部分保存完好的民居院落及丁日昌旧居。</p><p class="ql-block"> 要在传承与发展中寻找到平衡点,依照“保护传承、古街复活”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正确处理历史文化遗迹与城市建设的关系,科学规范保护老街肌理、整体历史风貌和文化印迹。要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在彰显街区历史记忆的同时满足现代居住需求,让古城留住乡愁、焕发活力。</p><p class="ql-block"> 未来要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微改造路径,由点到面陆续带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以“绣花”功夫拓展城市活力半径,让历史文化街区重新“火”起来。每一座城市的底蕴,几乎都藏在老城的烟火气和人情味里,藏在那一条条寻常巷陌里。生活的原汁本味在老街小巷里交替轮播,铭刻着似水年华里的温暖与怀想,流转不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揭阳的祠堂文化和传统风俗</p><p class="ql-block"> 揭阳祠堂文化祠堂文化与书院文化、家庙族府、地方庙宇文化等建构起地域性文化的立体形态。 祠堂文化让身在异乡的海内外宗亲记得住乡愁,是海内外宗亲扯不断的根。</p><p class="ql-block"> 祠堂的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通过对祖先的祭祀,以同姓血亲关系的延续为纽带,把整个家族成员联系起来,并形成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祠堂代表着一个家族的祖先,蕴藏着一种质朴的精神动力。</p><p class="ql-block"> 祠堂,不单是维系海外乡亲与本土血缘关系,同时也是给乡亲以及所有后代子孙了解祠堂文化,了解当地文化发展史的一个重要载体。</p><p class="ql-block"> 祠堂,可以说就是一个民俗博物馆,又可以说是一部家族变迁史。 </p><p class="ql-block"> 中国是一个礼貌古国,其传统文化不仅仅独特,并且源远流长,祠堂文化可作为地方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远在几千年的夏商周便开始萌芽,到宋代构成较完备的体系,明清时发展到高峰。从某种意义上说,祠堂文化的繁荣侧面反映了这个历史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具体体现。祠堂盛于明清,尤其是清代中后期,大小祠堂遍布城乡各地。祠堂大多建筑宏丽、工艺精美,集建筑、雕刻、绘画、书法、文学于一体,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悠远的传统风俗,千百年来为民众所重视,能够说:祠堂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中最为突出的部分,他所显示的强大的生命力长久不衰。</p><p class="ql-block"> 祠堂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和民族文化的代表。从民族学家的角度看,祠堂是“用自我存在的方式全是时代礼貌”。祠堂为中华民间保存较好的一种古建筑体,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和文化研究价值,功过千秋。华夏祖先,从祠堂可知谱序流传。</p><p class="ql-block"> 祠堂,更是中国五千年礼貌历史文化的延伸。它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象征与标志。修缮祠堂不仅仅是对中国历史遗迹的补救,并且也是对家族祖先长辈的缅怀和尊敬。</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祠堂的祭祀功能消失了,大都被改作学校、仓库、工厂等。古代的一些祠堂更是由于战乱,抗日,文革等原因,变成残垣断壁,蒿草丛生。近年来,随着寻根热的兴起,许多海外华人不断前来祖地寻根拜祖,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保护修缮祠堂的紧迫性,他们纷纷自筹资金,开启了修复祠堂、家庙的漫长之路。今日,祠堂已成为人们追思先祖艰辛创业,发思古之幽情的旅游资源。</p><p class="ql-block"> 我们要做好祠堂文化的文章,发挥它的功能作用:一是尊祖敬宗,纪念祖先的场所,发扬祖先的爱国主义,艰苦创业的精神;二是寻根问祖,接待来访,联络宗亲的场所,加强民族团结,发扬民族凝聚力的作用;三是道德教育的基地,经过祠堂文化内涵,匾额、楹联、碑记,以及族规家训,如爱国、孝悌、敬业、诚信、友善,勤劳、俭朴等道德风尚,构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等,发扬礼貌道德、和谐友好新风尚;四是陈列书画,阅读书报,增进知识,联络感情,增进宗亲邻里情谊,喝茶聊天休闲,发扬农村文化活动场所的作用;五是民俗文化、民间收藏的陈列馆,收藏陈列旧宗谱、旧碑记、旧石器、旧家具、旧农具,是新旧历史教育的重要场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