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两千多年前,周王室衰微,诸侯并起,烽火连天。“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老子见社会道德衰败,失望至极,便乘青牛西出函谷关,隐居而不知所终。在出关之时,他应关令尹喜之求,写下了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道德经》也称《老子》,或称《五千言》,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他文简意深,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被称为“中国智慧第一书”,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无论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p> 关于《道德经》的版本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当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也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道德经》历代传抄,多有错讹,至今已经很难彻底分辨孰真孰伪。据说仅国内的《道德经》译注本就不下千种。《道德经》是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研究推敲的经典巨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主要介绍有代表性的几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 郭店楚简本《老子》(简称郭简本)</b>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1993年,在湖北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简老子,这批竹简的墓葬时间约为公元前300年左右,墓主人是一名落魄贵族。这些竹简共71枚,整理者根据竹简的形制、长短分为甲、乙、丙三组,总字数约为2046字,相当于传世本的五分之二。这些竹简的内容与传世本中的《道德经》的31个章节相近,其中甲组和丙组有一段内容是重复的。这批竹简的抄写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50年-前300年之间,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版本。〈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据推测,其抄写来源似乎基于几种不同的版本,也有学者认为乙组和丙组的内容是经过传述和注解的,而非原始经文。这样的发现对于研究老子及其思想有着重要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 (简称马王堆本)</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1973年,帛书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墓主为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在出土的帛书中,有两个版本,分别用两种不同的古隶书抄写。原整理者将字体较古的一种称为甲本,另一种称为乙本。甲本不避汉高祖刘邦讳,其抄写年代最迟在刘邦称帝(公元前202年)之前。乙本避刘邦讳但并不避刘恒讳,其抄写年代大概在汉高祖即位与汉文帝即位之间(公元前180年至前202年)。出土时,丝帛已有破损,文字也多有残缺。乙本总共有5467字,而甲本略少一些。帛书甲、乙本都没有书名,它们被分为上、下两篇。甲本没有篇名,而乙本上篇名为“德”,下篇名为“道”。这样的表述更为正式得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 北京大学藏汉简《老子》(简称北大本)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京大学在2009年初接受捐赠,获得了一批海外回归的西汉竹简,这是继马王堆汉墓帛书及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之后的第四个重见天日的简帛《老子》古本。总字数超过5300字,使用典型的汉隶文字书写,残缺部分仅60余字,是当今保存最完整的简帛《老子》古本。其抄写时代应为汉武帝到汉宣帝时期。与前三个古本不同的是,北大本对全文做了分章处理,共77章,与传世本81章不同。同时,竹简的背面题有“老子上经”和“老子下经”的篇题,“上经”对应传世版的“德经”,下经对应“道经”。其顺序与帛书本一致,其文本形态介于帛书本和传世本之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4. 传世王弼注本《道德经》(简称通行本)</b>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目前大部分流传广泛的版本都是以王弼注本为底本。王弼是三国时期曹魏的经学家、哲学家,也是魏晋玄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曾为《老子》和《易经》撰写注解,这些注解一直流传至今。自隋唐以来,王弼注本逐渐成为最流行的版本,现今流传的版本多为清代浙江书局的翻刻本,但与最早的明代张之象刻本相比,已经出现了很多讹误。如果能够追溯到王弼古本,恐怕讹误只会更多。据明清时代的经学家考证,在宋代时,王弼古本就已经很难见到了。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弼系统的本子现存最早的刻本是明代的张之象刻本,而今日流传的版本多为清代浙江书局的翻刻。与这些版本相比,古本的文本形态更接近于帛书,没有分章,也没有上、下经之说,书名也仍旧是《老子》。在一千多年的流传过程中,古本与今传世本存在巨大差别,这也是我国古籍传承中的一个常见现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5. 传世《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简称河上公本)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河上公本是另外一个流传度较广的传世本。河上公,姓名不详,正史未见载,最早仅见于东晋志怪小说《神仙传》,小说中的身份是个得道之仙,曾为汉文帝讲解《老子》。该本可能出于六朝人的伪托,借河上公之名。其原经文都早已失去各自的原貌而趋同,今之传本篇章结构同为81章,字数略少于通行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版本,如唐代严遵的《道德真经指归》,以及敦煌手抄本,还有一些如《韩非子》等先秦典籍中对老子原著的引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近年来,帛书《老子》作为“最接近《老子》原貌的版本”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们的认可。帛书本与通行本对比,有影响文义的140处重大不同。这里以帛书《老子》甲、乙为底本,结合河上公和王弼的两个重要古本,列举分析供读者参考。</p> 道德经第十一章的内容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帛书甲本和乙本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河上公本和王弼注本的内容。</p> 道德经第十一章的注释 <p class="ql-block">①(土然)( yan )埴( zhi ):利用陶土做成的各种饮食器皿。(土然),即埏,搅拌。埴,泥土。</p><p class="ql-block">②无:指穀的中间空的地方。</p><p class="ql-block">③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给人带来了便利,"无"也发挥了它的作用。</p><p class="ql-block">④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在古代,每个车轮都有三十根辐条。</p><p class="ql-block">⑤毂( gu ):车轮中心有圆孔可以插轴的地方。</p><p class="ql-block">⑥户牖( you ):门和窗。</p> 道德经第十一章的译文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译文</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十根辐条聚集到车轴上,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糅合黏土做成器皿,正因为它的中心是空的,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成了房屋,有了房屋中间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提供了便利,"无"也发挥了它的作用。</p> 道德经第十一章的题解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题解】</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一章,老子结合事例阐述了有和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这是老子举出的第一个例子。车子的关键部位是轮子,在中国古代,车轮是由辐条构成的。每个车轮有三十根辐条,这些辐条都与轮子的中央部位穀紧密相连,而轴心之处是空的。只有这样,车子才能走动,车的作用才能体现出来。接下来,老子又以泥土做成的陶器为例,"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只有将器皿做成空心的才能盛东西,实现它的价值。最后老子又以房屋为例,"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房屋的里面只有是空的,才能住人,体现房屋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老子看来,车子、器皿、房屋为人类提供了便利,而这些作用都是通过"无"体现出来的。如果车毂不是空的,车轮不会转动,车子就寸步难行。如果陶器和房屋不是空的,就不能盛东西和住人。所以,老子在结尾总结道:"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很多事情看上去是"有"在提供方便,可实际上是"无"在发挥作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和无之间辩证统一,它们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失去其中任何一方,另一个也就不会存在。老子强调无的价值,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无是空,也是一种有,只不过难以触摸。因为有空无,才能承载万物。没有它,世界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p> 道德经第十一章版本差异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帛书乙本内容较全。主要比较王弼注本与帛书乙本的差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1句差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帛书乙本:“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弼注本:“三十<span style="font-size:18px;">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弼注本将“卅”改为“三十”;“同”改为“共”;去掉一个“也”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2句差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帛书乙本:“(土然)埴而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弼注本:“埏<span style="font-size:18px;">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弼注本将“(土然)”改成“埏”;将“而”改成“以”,去掉一个“埴”和“也”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3句差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帛书乙本:“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弼注本:“<span style="font-size:18px;">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弼注本增加“以为室”;去掉一个“也”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4句差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帛书乙本:“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必注本:“<span style="font-size:18px;">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弼柱本没有改动。</p> 道德经第十一章读后感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道德经》第11章,老子结合实例阐述了“有”和“无”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辩证关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面老子举了三个例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1句:“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毂,车轮中心的圆木,有圆孔,可以插轴,相当于现在的轴承。有孔有轴,车轮绕轴转动,才能显现出车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2句:“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埏(shan),搅拌,揉和;埴,泥土。揉和黏土做成器皿,正因为它的中心是空的,才有器皿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3句:“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房屋的中间有空间,才能发挥房屋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4句:“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所以,“有”给人提供了便利,“无”也能发挥它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pan style="font-size:18px;">最后老子做了总结,阐述了有和无之间的关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面谈三点感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一,“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我们知道,车的作用是运输货物,但对于车来讲,最重要的部件是固定不动的车轴和旋转的车轮,他们之间的连接部件就是“毂”,现代名词称为轴承。轴承中间是空的,靠钢珠来支撑,才完成了动与静的转换。老子正是抓住了车的关键部件,这个关键部件中间是空的,才会产生车的使用价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二,“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老子在这里举了一个生活中的常识,容器中间都是空的,能够盛装物品,才有使用价值。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陶器,大多数都是从古代的墓葬中出土的。 一般情况下,古代人都是把好东西(陶器)埋在土里(坟墓里),现代人都是把好东西从地下挖出来的,这项工作叫做考古。但这些物品如何保存是一个大问题,保存不好,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三,“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房屋的作用是住人或者是存放物品,如果中间不是空的,就失去了它的使用价值。中国古代有一个官职叫司空,司是掌管的意思,空是指空间。那么司空是掌管什么的官职呢?答案很有趣,是工程建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无和有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 如果车毂不是空的,车轮就不能转动,那么车辆就无法运行;如果陶器和房屋中间不是空的,里面就不能成东西和住人,就失去了使用价值。这就是“有”与“无”的辩证关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2024-11-12于静心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