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細講弟子規》共學第374天:</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寬為限,緊用功。功夫到,滯塞通:所以讀書有所計劃,但是你也不要排得很密,讓自己很有壓力,那「寬為限,緊用功」,要時時督促自己用功一點。</p><p class="ql-block">*心有疑,隨劄記。就人問,求確義:學問學問,也要學著怎麼問?但是問也要問對人,一定要他學有專精,所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隻要你肯有這一分學習心,這一些有德行的人、有學問的人他一定會不吝嗇告訴你。你疑惑愈來愈少,就好像烏雲都散開了,就會心智清朗,智慧會放光明。所以是「就人問,求確義」。</p><p class="ql-block">恭錄於蔡老師《細講弟子規》文字稿第四十集 2/8/24</p> <p class="ql-block">《細講弟子規》共學第375天:</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房室清, 牆壁淨;幾案潔, 筆硯正: 最重要要自己經營一個很好的讀書環境,不能你修學、看書的地方亂七八糟,這樣你坐下來心能不能穩定?不能。所以要『房室清,牆壁淨』,你一走進去就會覺得很清淨、很舒服。所以『幾案潔,筆硯正』。</p><p class="ql-block">*真的,人的心會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所以環境清淨,內心也會清淨。幾案潔,筆硯正,所有的東西也要物有定位,當你要用的時候,心纔不會很紛亂,或者找半天。</p><p class="ql-block">恭錄於蔡老師《細講弟子規》文字稿第四十集 3/8/24</p> <p class="ql-block">《細講弟子規》共學第376天:</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墨磨偏,心不端:其實我們任何的舉止都會影響內在的心境。比方說「立端正」,人在這樣的狀態之下會不會胡思亂想?比較不會。假如他是站側一邊......或者晃來晃去,(那你就)不知道他在動什麼歪腦筋。</p><p class="ql-block">*做什麼要端正,不能歪一邊,這都會影響一個人的心境。所以他站跟坐都坐不好,那他的心會愈來愈散漫,愈來愈傲慢。所以我們自己要先要求自己坐正,然後磨墨的時候也要坐端正。所以「墨磨偏,心不端」。</p><p class="ql-block">恭錄於蔡老師《細講弟子規》文字稿第四十集 4/8/24</p> <p class="ql-block">《細講弟子規》共學第377天:</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字不敬,心先病: 寫字的時候也要恭敬去寫,不然當我們每一次寫字心都很散亂,那學問就在這一顆心的境界。假如每一次寫字都很紛亂,可能學問都在一點一滴當中下降。所以「字不敬,心先病」。</p><p class="ql-block">*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 這也是動物歸原,這個書本放在哪裡把祂放好,看完之後再放回去,下一次要看就很快可以找到。我們曾經去參觀李炳南老師的書房,他的書房書籍非常多,每一本都擺得整整齊齊。</p><p class="ql-block">恭錄於蔡老師《細講弟子規》文字稿第四十集 5/8/24</p> <p class="ql-block">《細講弟子規》共學第378天:</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 所以你放好之後,什麼時候要拿都方便。然後對書也要很愛惜,「有缺壞」,要趕快把祂補好,因為古代的書都不易得到,所以他們都倍加珍惜,一有壞掉的,趕快把祂修補一下。</p><p class="ql-block">*現在的印刷術很發達,但是也不能因為發達,我們就不尊重書本,不愛惜書本,這樣也不對。所以我們可以做一些書套讓書不至於會髒掉,或者我們做好書櫃,讓書的壽命可以用很久,這都是對書的愛護。</p><p class="ql-block">恭錄於蔡老師《細講弟子規》文字稿第四十集 6/8/24</p> <p class="ql-block">《細講弟子規》共學第379天:</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 不是好的聖賢書,一定不能看。因為我們也提到寧可終年不讀書,不可一日近小人。這個小人不單是人,還指什麼?書本。為什麼寧可終年不讀書,也不能一日近小人?就好像一滴清澈的水,滴了一滴墨汁下去,多久?可能不到一秒。你要再花多少時間把這一滴墨汁清出去?可能要十倍的時間,可能要佰倍,甚至更久的時間都不容易,所以防止污染特別重要。</p><p class="ql-block">*要防自己的污染,也要防孩子的污染,所以也要有判斷力什麼書絕對不能看,最保險的一定要先讀幾千年印證真理的經書去看。那孩子看電視絕對你要幫他把關,不能看一些污染的節目,一些殺盜淫妄的節目,這個我們要做好。</p><p class="ql-block">恭錄於蔡老師《細講弟子規》文字稿第四十集 7/8/24</p> <p class="ql-block">《細講弟子規》共學第380天:</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我們也要自我期許,常常自我砥礪,要有信心,因為「人之初,性本善」,隻要透過我們精進不懈,一定可以契入聖賢的境界。</p><p class="ql-block">*那當然根本在信心,所以我們要對自己有信心;再來還要對誰有信心?對聖賢人要有信心;再來?對老師有信心。你要對你自己的孩子有信心,你要對所有的親友有信心。因為每一個人都有本善之心。</p><p class="ql-block">恭錄於蔡老師《細講弟子規》文字稿第四十集 8/8/24</p> <p class="ql-block">《細講弟子規》共學第381天:</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我們在學習聖賢的學問,也要明白為什麼要學聖賢?「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所以人生就是要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明明德」就是讓自己本有的本性善良能夠彰顯開來,所以是明明德。當一個人明明德,有智慧了,自然而然可以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就可以親民。</p><p class="ql-block">*這個「親」是指愛護,另外一個意思是「新」,新民,就是讓我們身旁的親友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什麼日日新又日新?思想、觀唸、德行。當我們不斷提昇自己,幫助別人到了極點,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就能「止於至善」。</p><p class="ql-block">恭錄於蔡老師《細講弟子規》文字稿第四十集 9/8/24</p> <p class="ql-block">《細講弟子規》共學第382天:</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最後以一句孟子的教誨,我們來互相期許,孟子說「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跟人不一樣的地方就在他的存心,因為「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p><p class="ql-block">*我們時時以仁、以禮、以聖賢教誨存心,絕對會讓德行不斷提昇……當我們能夠不斷用這個存心去麵對身旁週遭的人,相信我們的家庭,我們的工作環境,甚至於我們的社會,將會愈來愈和諧、愈來愈團結。</p><p class="ql-block">恭錄於蔡老師《細講弟子規》文字稿第四十集 10/8/24</p> <p class="ql-block">第一天(簡介) :</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弟子規》這本書的內容是根據《論語》中孔子的一段話「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而來。</p><p class="ql-block">《弟子規簡說》由王明泉先生撰寫,先生説此書完全是遵循李雪廬教授「蒙以養正,聖功也。」的訓示,重在兒童幼小時候養成端正的品格,並依著雪公他老人家講述《論語》的儒學精神,將《弟子規》本文略作疏通。</p><p class="ql-block">我們學習《弟子規》,想要對書中內容產生興趣,感受經典的作用,首先,要以珍重心來讀誦,不可輕忽唸過,因為這是從至聖先師孔子的口中說出來的「聖言量」。聖言量是聖人親自體驗出來的智慧,不是作作文章,修飾一番的言語。我們隻要肯依著聖人的話來練習實行,就一定會有莫大的好處。</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 11/8/24</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總敘) :</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 弟子規 聖人訓</p><p class="ql-block"> 首孝弟 次謹信</p><p class="ql-block"> 汎愛眾 而親仁</p><p class="ql-block"> 有餘力 則學文</p><p class="ql-block">開頭的總敘共有八句,點出本書的大意,說明學童應從孝弟、謹信、汎愛眾而親仁,及學文中去實踐聖人的教誨。</p><p class="ql-block">這段是說《弟子規》這本書是學童們的生活規範,祂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成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慈。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餘暇,更應努力地學習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各種經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學問。</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 12/8/24</p> <p class="ql-block">第四天(總敘) :</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汎愛眾,而親仁」,對於大眾,我們要平等對待,並能隨緣隨分隨力愛護。</p><p class="ql-block">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大眾看成我們的親人,彼此和睦共處,社會上你爭我奪的暴戾之氣,怎麼不會消退呢?</p><p class="ql-block">但是,要做好孝弟、謹信、汎愛眾,就應親近有仁德的人,從仁者的言行中得到學習的楷模。虛心請仁者指正我們的過錯,使孝弟、謹信、汎愛眾更能切實力行,纔不會孤陋寡聞,這樣就能一步一步往聖賢的路子走了。</p><p class="ql-block">怎樣的人纔是仁者呢?仁者他可能出現在我們的朋友、師長當中,他們的心總是為大家著想,在日常中,他們能力行孝弟、謹信,汎愛眾,並不斷努力學習聖賢之道。如果我們有幸遇到這樣一位仁者,應該把握機會,好好親近,向他請益學習。</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14/8/24</p> <p class="ql-block">第五天(總敘) :</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有餘力,則學文」,這兩句話說明了孝弟、謹信、汎愛眾與親仁是本分之事,本分一定要奉行,認真去做。</p><p class="ql-block">至於「學文」之事,是有餘力的時候。舉個例子來說,如果在家裡,父母需要我們幫忙做事,我們卻推說要讀書,或者和同學相約要出去,要練習各種纔藝,這就不能替父母分勞,虧了孝道,失去了本分。</p><p class="ql-block">好比一棵大樹,若樹根受傷了,不論枝葉如何茂盛,大樹都將枯萎。前四條本分之事好比樹的根,讀書纔藝像是枝葉,若本分有虧,不論讀書、纔藝如何勝過別人,也很難立足於人世間。</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15/8/24</p> <p class="ql-block">第六天(總敘) :</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有餘力則學文」,這個「則」字看得出有更積極的意義。「則」是「就是」的意思,是說一有餘力,就立刻去辦「學文」的事。</p><p class="ql-block">孔子曾說「質勝文則野」,一個人本質雖很好,若缺少禮儀纔藝的薰習,就不免粗野鄙陋。</p><p class="ql-block">有一次,孔子的大弟子子路,向孔子問道:「南山有一種竹子,天生就很直,砍下來當作箭,可以射穿犀牛皮。本質好就可以了,何必再學習呢?」</p><p class="ql-block">孔子說:「如果箭尾再加上羽毛,箭頭裝上箭鏃,射入皮革不是更深更準嗎?」這說明有好的本質,再加上羽毛箭鏃的修飾,就會有更好的成績。</p><p class="ql-block">所以孔子對學生的期望是成為「文質彬彬」的君子,也就是「文」和「質」均衡發展的君子。</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 16/8/24</p> <p class="ql-block">第七天(入則孝):</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 入 則 孝</p><p class="ql-block">父母呼 應勿緩</p><p class="ql-block">父母命 行勿懶</p><p class="ql-block">父母教 須敬聽</p><p class="ql-block">父母責 須順承</p><p class="ql-block"> 現在讓我們從「入則孝」來學起。一般人總認為孝順父母是不用學習的,但在《弟子規》裡卻教我們要怎麼做纔是一位孝順孩子應有的表現。</p><p class="ql-block"> 若拿這些規矩來檢查我們本身的言行,你一定會發覺自己有許多缺點。</p><p class="ql-block"> 我們真夠得上是孝順的孩子嗎?如果還離得很遠,就應當來學習怎麼孝順父母。希望大家一起來用心並身體力行,仔細體會其中的好滋味,聖人的話纔不致成為刻板的條文,徒增負擔!</p><p class="ql-block"> 恭錄於《弟子規簡說》 17/8/24</p> <p class="ql-block">第八天(入則孝):</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入則孝」,「入」是指在家中。家,不單是指外在的房子。重要的是朝夕相處的家人,而家要得到健全的發展,最重要的是大家要講求「孝」,如果家中沒有「孝」,就缺乏祥和安樂的氣氛,即使財富纍積如山,名聲如雷貫耳,家人的心靈總是無法得到溫暖。</p><p class="ql-block">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叫喚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纔答應。</p><p class="ql-block">「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要趕快行動,不要藉故拖延,或者懶得去做。</p><p class="ql-block"> 恭錄於《弟子規簡說》18/8/24</p> <p class="ql-block">第九天(入則孝):</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 「父母教,須敬聽」 父母要我們學好而教導我們時,必須恭敬不可隨便,要將話聽到心裡。</p><p class="ql-block">「父母責,須順承」我們犯錯了,父母責備我們,應當順從,並且承擔過失,不可忤逆他們,讓他們傷心。</p><p class="ql-block">我們不妨自我反省一下,每當父母叫喚我們的名字,要我們幫忙洗碗、掃地做家事,或是教訓、責罵我們時,我們是如何反應呢?</p><p class="ql-block">常常見到很多孩子,不是推託要讀書,就是沉迷在電視、電動玩具中,父母叫喚很久也不理會,還嫌父母囉嗦。</p><p class="ql-block">想一想,這樣是讀書改變了好氣質,還是讀書助長了傲氣、讀書養成了懶散的態度呢?</p><p class="ql-block">這些不好的言行,都是在無意中表現出來的,因為,我們心中對父母不重視,沒有細細去感受父母親對我們無微不至的付出,少了感恩的心,總認為父母為我們做的一切是應該的,輪到父母要我們幫忙做事的時候,就表現出不在乎,甚至故意惹父母生氣。</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19/8/24</p> <p class="ql-block">第十天(入則孝):</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父母呼 應勿緩</p><p class="ql-block">父母命 行勿懶</p><p class="ql-block">父母教 須敬聽</p><p class="ql-block">父母責 須順承</p><p class="ql-block">一個不會替最親的父母著想的人,你想他能體諒別人,替其他人著想嗎?</p><p class="ql-block">這樣的人,得不到朋友的信任,也沒有哪一個團體會來幫忙他,必然處處遇到障礙,時時感到痛苦。</p><p class="ql-block">孝順父母不是一句「爸爸!媽媽!我愛您」或是送個禮物,送一朵康乃馨,就算孝順了。</p><p class="ql-block">《弟子規》這四條規矩,看似平常無奇,但是,如果我們認真依著這段經文去實行,那帶給父母親的寬心快樂,可不是有形的東西可以媲美的喔!</p><p class="ql-block">俗話說:「子孝父心寬」父母有個孝順的孩子,心裡頭天天都會感到寬慰又心安。現在,我們在家庭就能培養出這麼好的言行舉止,將來自然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 20/8/24</p> <p class="ql-block">第十一天(入則孝):</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 「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是說到照顧父母親的身體,要盡心盡力。</p><p class="ql-block">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親穿得是否溫暖?居處是否暖和?夏天要考慮父母是否感到涼爽?每早起牀一定探望父母親,請問身體是否安好?傍晚回來也一定向父母親問安。</p><p class="ql-block">「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這是《三字經》裡的經文,說到黃香小小的年紀,就會關心父母親的身體情形,處處替父母親設想,所以能夠做到「冬溫夏凊」。我們小朋友也應勉力來做!</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21/8/24</p> <p class="ql-block">第十二天(入則孝):</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 冬則溫 夏則凊</p><p class="ql-block">晨則省 昏則定</p><p class="ql-block">出必告 反必麵</p><p class="ql-block">居有常 業無變</p><p class="ql-block">週朝的文王,開創週家八佰年的基業,是中國有始以來最長久的朝代,所依靠的就是文王的聖德,我們從他的孝行可以看出一斑。</p><p class="ql-block">文王尚未即位時,每天一早雞初鳴,天還未亮時,一定穿好衣服到父親那裡,問候父親早上是否安好?如果安好,就非常快樂;如果父親有不適,就感到憂愁,一定想辦法讓父親安適,纔能放心。中午如此,傍晚也是如此。</p><p class="ql-block">文王每天這樣三次問安,沒有一天感到疲倦或是不耐煩,是我們學習「晨昏定省」的最佳榜樣。</p><p class="ql-block">希望同學們要有「文王能夠做到,我們也來學着做」的志氣,絕對不要輸給古人!</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22/8/24</p> <p class="ql-block">第十三天(入則孝):</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出必告,反必麵」是說外出時,先告訴父母親要到哪裡去;回家以後一定麵見父母親,讓他們感到心安。</p><p class="ql-block">「居有常,業無變」則說明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次序,而且對於所從事的事情,不隨便改變。</p><p class="ql-block"> 我們不要覺得出門說聲「爸爸!媽媽!我去上學了!」回家找到父母親,說聲「爸爸!媽媽!我回來了!」是件囉嗦的事。</p><p class="ql-block">其實能天天如此做,而不感到厭倦,就是能體諒父母的心意,讓父母免去牽掛。這是孝心自然的表現,實在值得讚美!</p><p class="ql-block"> 一個人生活規律正常,沒有日夜顛倒的壞習慣;做事又有一定的規矩,能保持恆心,使自己身心健康,事業有成,這不就是父母親最大的期望嗎?</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23/8/24</p> <p class="ql-block">第十四天(入則孝):</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事雖小 勿擅為</p><p class="ql-block">苟擅為 子道虧</p><p class="ql-block">物雖小 勿私藏</p><p class="ql-block">苟私藏 親心傷</p><p class="ql-block">事情雖然很小,不要擅自作主,而不稟告父母;假如任意而為,就有損為人子女的本分。東西雖然很小,也不要背著父母,偷偷地私藏起來;假如私藏起來,被父母知道了,父母心裡一定十分難過!</p><p class="ql-block">這段是說小事或小物,都應請教父母,不可自己作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父母最關心我們的人格發展,深怕我們交到壞朋友,學到不好的行為,出入不正當的場所,染上壞的習慣。</p><p class="ql-block">這些不好的言行,常常因為疏忽些微的小事而造成的。同學們正在求學階段,有什麼事情,應該事先向父母請示,既可得到父母的經驗指導,又可免除不必要的錯誤,真是一舉兩得!</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24/8/24</p> <p class="ql-block">第十五天(入則孝):</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我們從出生起,所用的任何東西,都是父母親費心所準備的。</p><p class="ql-block">父母親嘔心瀝血盡他們所有的能力,讓我們所喫所用無所匱乏,即使損傷了自己的身心,也無怨無悔,還時時憂慮子女的一切。</p><p class="ql-block">假使我們為了自己,把東西私藏起來,隻供自己使用,連時時為我們著想的父母親,都怕他們知道,父母親見了,怎麼不傷心呢?</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25/8/24</p> <p class="ql-block">第十六天(入則孝):</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親所好 力為具</p><p class="ql-block">親所惡 謹為去</p><p class="ql-block">身有傷 貽親憂</p><p class="ql-block">德有傷 貽親羞</p><p class="ql-block">父母親所喜愛的東西,當子女的,都應盡力準備齊全;父母親所厭惡的,都該小心排除。</p><p class="ql-block">萬一我們身體受到傷害,一定會給父母親帶來憂愁。我們的品德有了缺失,會讓父母親感到羞辱沒有麵子。</p><p class="ql-block">「親所好,力為具。」「力」是盡我們的力量,勉強自己去做到。「具」是準備。</p><p class="ql-block">我們要特別注意「力」這個字,一般人對於父母親的事常常漫不經心,將就了事。對父母親的好惡也不太明白,心中想到父母親的時間更不多。</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 26/8/24</p> <p class="ql-block">第十七天(入則孝):</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親所好 力為具</p><p class="ql-block">親所惡 謹為去</p><p class="ql-block">身有傷 貽親憂</p><p class="ql-block">德有傷 貽親羞</p><p class="ql-block">難怪孔子懇切提醒我們「人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這讓我們細心體驗,從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父母親就為我們付出無微不至的關懷。</p><p class="ql-block">更提醒我們心中要常常惦記著父母親,學習孝養之道,盡力照顧我們的雙親!</p><p class="ql-block">「親所惡,謹為去。」「謹」是小心謹慎。例如父母親所厭惡的東西,我們常會疏忽忘記,所以經文特別提醒要「謹慎小心」來排除。</p><p class="ql-block">「身有傷,貽親憂。」「貽」是遺留。父母時常掛念我們的身體,擔心我們受到傷害,例如外出時,不斷提醒要注意安全;</p><p class="ql-block">天氣有了變化,交代要增減衣服,怕我們受涼或是中暑。子女的一切幾乎佔滿了父母的心,所以好好保護自己的身體,就是孝順的開始。也就是《孝經》所說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 27/8/24</p> <p class="ql-block">第十八天(入則孝):</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親所好 力為具</p><p class="ql-block">親所惡 謹為去</p><p class="ql-block">身有傷 貽親憂</p><p class="ql-block">德有傷 貽親羞</p><p class="ql-block">週朝楚國人老萊子,已經七十歲了,常身穿五彩衣,學做嬰兒戲,不怕跌倒的痛苦,也不管別人對他的看法,心中隻希望博取年老父母親的歡心,讓父母笑口常開,忘記身體的不適,不會感到老境的淒涼。</p><p class="ql-block">老萊子可貴的孝行,正是「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最好的模範。</p><p class="ql-block">現今很多青少年喜愛飆車,騎乘機車不肯戴安全帽,不遵守交通規則,一味跟著感覺走,一旦發生車禍,常使自己及無辜的人,變成植物人,拖纍了父母,造成許多不幸的家庭。</p><p class="ql-block">若經常想到父母親的所好所惡,怎麼會一時糊塗做出「親所惡」的事呢?</p><p class="ql-block">「德有傷,貽親羞。」平常在學校、或各種團體中,如果和人有衝突、違反團體的規定,例如不敬師長、和人打架、破壞公物等,一旦傳到父母的耳中,父母親一定感到難堪!</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28/8/24</p> <p class="ql-block">第十九天(入則孝):</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親愛我 孝何難</p><p class="ql-block">親憎我 孝方賢</p><p class="ql-block">遇到會虐待子女的父母親,子女還要講孝道嗎?父母親有了過錯,當子女的要用什麼態度來看待呢?</p><p class="ql-block">父母親愛護子女,子女能孝順父母親,那是極其天然的事,這樣的孝順又有什麼困難呀?</p><p class="ql-block">如果父母親討厭我們,卻還能夠用心盡孝,那纔算是難能可貴啊!</p><p class="ql-block">「親愛我,孝何難」,父母親無微不至的愛護我們,為人子女感受得到父母的恩重如山,自然小心謹慎的行孝,不敢讓父母掛唸操煩,這樣的孝順並無困難。</p><p class="ql-block">「親憎我,孝方賢。」遇到不喜歡子女,厭惡子女的父母親,子女也一樣能盡孝,這就難能可貴了。一般人總認為父母要對子女有所付出後,子女纔有行孝的義務,這和菜市場的討價還價有什麼兩樣呢?</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29/8/24</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天(入則孝):</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親愛我 孝何難</p><p class="ql-block">親憎我 孝方賢</p><p class="ql-block">我們中國人接受孔子的教化,講究「五倫十義」,「義」是理應如此的意思,其中「父子有親」一倫,講究「父慈」、「子孝」之義,為人父親理應慈愛子女,為人子女理應孝順尊親。</p><p class="ql-block">「父慈」、「子孝」的行為,這完全是「盡其在我」的表現,不管對方是什麼情況,對我如何,我還是盡我的本分。</p><p class="ql-block">絕不是「銀貨兩訖」的交易,也不是「以牙還牙」權利義務的相對態度,這正是中西文化差異之處,我們應有所明辨!</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 30/8/24</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一天(入則孝):</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親有過 諫使更</p><p class="ql-block">怡吾色 柔吾聲</p><p class="ql-block">諫不入 悅復諫</p><p class="ql-block">號泣隨 撻無怨</p><p class="ql-block"> 對父母要講求孝順,但是父母也不免會犯過錯,為人子女的可以勸諫嗎?</p><p class="ql-block">如果應勸諫,那要如何勸諫纔恰當呢?</p><p class="ql-block">經文說:父母親有了過失,當子女的一定要勸諫父母親改正。而勸諫的時候,絕對不可板起麵孔,聲色俱厲,臉色要溫和怡悅,話語要柔順平和。</p><p class="ql-block">假如父母親不接受我們的勸諫,那就要等到父母親高興時再勸諫。</p><p class="ql-block">若父母親仍固執不聽,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陷於不義,甚至放聲哭泣來懇求父母改過,即使遭父母親責打,也毫無怨言。</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31/8/24</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二天(入則孝):</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親有過,諫使更」。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常人能知道過失,進而改過,就能走上希聖希賢的大道。</p><p class="ql-block">如果身旁的至親有了過失,為人子女的不忍心讓父母犯過而讓人恥笑,更盼望父母能成聖成賢,所以父母親有了過錯,一定要想辦法勸諫改過。</p><p class="ql-block">「怡吾色,柔吾聲」。怡是指臉色要表現出怡悅高興的樣子。柔是柔和、不粗暴、不惡言惡語。</p><p class="ql-block">一般人總認為理直氣壯是對的,所以得理不饒人,用氣勢壓倒對方,令對方屈服改過。如果用這種方法來勸諫父母,常會得到反效果,不但不接受勸諫,親子之間反而怒目相視,傷了感情。</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1/9/24</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三天(入則孝):</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親有過 諫使更</p><p class="ql-block">怡吾色 柔吾聲</p><p class="ql-block">諫不入 悅復諫</p><p class="ql-block">號泣隨 撻無怨</p><p class="ql-block">《論語.裏仁篇》,孔子說:「事父母幾諫」孔子教人勸諫父母要用「幾諫」,「幾」是什麼呢?就是隱微的意思,當唸頭、想法還在心中,還未顯現在外時,就是最隱微的時候。</p><p class="ql-block">「怡色柔聲」的態度,能讓父母感受而有所警惕,不會造成反效果,是最隱微的方式。</p><p class="ql-block">父母生我們養我們,為我們付出青春,用一生的精神培育我們,如果我們把父母當作一般人,隨意發起脾氣用訓示的口氣對著父母,父母會認為是子女忤逆他們,豈能聽進勸諫的內容?</p><p class="ql-block">欲速反而不達!所以勸諫一定要讓父母覺得不是被指責,要「怡色柔聲」讓父母心中知道子女勸他改過是為他著想,纔是有效的勸諫方法。</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2/9/24</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四天(入則孝):</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諫不入,悅復諫」。如果父母親仍然不採納我們的勸諫,我們是不是就放棄勸諫,或是不管父母如何反應了呢?還是一而再、再而三聲色俱厲的勸告呢?</p><p class="ql-block">經文告訴我們要等父母心情高興的時候再勸諫,我們依然要保持「怡吾色,柔吾聲」的態度,如此反覆勸諫一直到父母改正為止。</p><p class="ql-block">「號泣隨,撻無怨」。父母仍然不聽從我的勸諫,子女的心中必然感到難過,擔心父母會再犯過錯而遭人恥笑,或是受到傷害,自然會傷心而放聲大哭,懇求父母改過。</p><p class="ql-block">如果父母不了解我,動了怒出手打我,心中也毫無怨言。隻希望雙親能體會我的真心,改正過失就值得了。</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3/9/24</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五天(入則孝):</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論語.裏仁篇》,孔子說:「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就是說發現父母的志向,雖未能依從我們的建議,而此時言行更要恭敬不可亂來,並注意「怡色柔聲」。</p><p class="ql-block">「不違」就是不止,父母親不聽從我們的勸諫就繼續勸諫永不停止,一直到改過為止。如此,再憂勞辛苦也不生起怨恨之心。</p><p class="ql-block">名列二十四孝之首的大舜,他所處的家庭是-父親瞽瞍個性頑固,眼睛看不清楚事物,母親跋扈不講理,弟弟又非常驕傲。</p><p class="ql-block">舜處在其中,常常受到迫害,有時連性命幾乎不保。但大舜仍然怡色柔聲,希望父母改正行為,一點也不懷恨。</p><p class="ql-block">經過多年的努力,父母改了惡行,家庭變得更加和樂。這種純誠且有高度智慧的孝行,纔能感動頑囂的父母,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4/9/24</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六天(入則孝):</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親有過 諫使更</p><p class="ql-block">怡吾色 柔吾聲</p><p class="ql-block">諫不入 悅復諫</p><p class="ql-block">號泣隨 撻無怨</p><p class="ql-block">常唸父母恩,力行孝道並講究行孝的方法,讓父母願意改過,這是人世間最善最美的功德!一個能讓父母尊親改惡修善的人,還有什麼人不能調教呢?</p><p class="ql-block">一個把家中大小調理得中規中矩,和氣一團的人,還有甚麼事業不能成就呢?</p><p class="ql-block">「家齊而後國治」,這是曾子用盡一生行孝的親身印證,可見「孝」確實是佰行之先,一切理想的根本啊!</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5/9/24</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七天(入則孝):</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親有疾 藥先嘗</p><p class="ql-block">晝夜侍 不離牀</p><p class="ql-block">喪三年 常悲咽</p><p class="ql-block">居處變 酒肉絕</p><p class="ql-block">喪盡禮 祭盡誠</p><p class="ql-block">事死者 如事生</p><p class="ql-block">父母親有了疾病,我們要如何照顧纔恰當?父母親不幸過世,我們又應當如何料理喪事呢?</p><p class="ql-block"> 經文說:當父母親有了疾病,煎好了湯藥,作子女的一定要先嘗嘗看,是否太涼或太熱?不分白天或夜晚,都應侍奉在父母身邊,不可隨意離開父母太遠。</p><p class="ql-block">當父母不幸去世,必定要守喪三年,守喪期間,因為思唸父母就常常悲傷嗚咽起來。自己住的地方也改為簡樸,並戒除喝酒喫肉的生活享受。</p><p class="ql-block">辦理父母的喪事,要依照禮儀,不可草率馬虎。祭祀時要盡到誠意,對待已經去世的父母,要像對待父母生前一樣恭敬。</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6/9/24</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八天(入則孝):</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牀。」「疾」是病得很重,很危急。「嘗」是用舌頭嘗嘗看。</p><p class="ql-block">這裡提到「藥先嘗」是因從前治病下藥均用煎煮的湯劑,所以在父母服藥前,一定先嘗一嘗是太涼或太熱,這樣父母既不會燙到,也能發揮藥性,讓父母病情好轉。</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說,父母親病得很危急時對於看病用藥要謹慎小心,纔不會因誤診或用錯藥而危及父母。</p><p class="ql-block">在父母重病時,最需要有人照顧。憂其是自己的子女能在身邊陪伴,照顧起居,是父母心中最感溫暖與滿足的。</p><p class="ql-block">在父母臨終病重之際,為人子女的我們豈能因為事業忙,或沒有時間而放棄這種機會呢?</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7/9/24</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九天(入則孝):</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二十四孝中有位「親嘗湯藥」的漢文帝。有一次母親薄太後生病一直沒有好轉,漢文帝就不分日夜盡心照顧母後,把侍奉母後當成一件大事來做,怕宮女不夠細心,對於母後的湯藥必定親自嘗嘗,確定熱度和甘苦,纔放心地端給母後服用。</p><p class="ql-block">這樣用心了三年,母後的身子纔好轉過來。這件事感動了文武佰官及天下的佰姓,也流傳至今。</p><p class="ql-block">正是「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牀。」的最好寫照。也是提醒現代人,不要因為事忙而推說無法做到的一個砥礪石。</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8/9/24</p> <p class="ql-block">第三十天(入則孝):</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有一次,孔子的學生宰我問老師說:「為父母守喪三年,時間是不是太久了?一年不就可以了嗎?」</p><p class="ql-block">孔子回答說:「一個有德的君子,居喪期間有好喫的東西,不覺得有味道;聽好聽的音樂,不感到快樂;居住的地方再怎麼舒適,也不覺得心安。」</p><p class="ql-block">接著孔子又說:「孩子生下來三年之久,纔離開父母的懷抱,能夠自己走,自己喫,讓父母稍稍鬆一口氣。</p><p class="ql-block">而為父母守喪三年,是天下通行的喪期,宰我是否也想一想,當子女的我們在父母去世後,也能在三年喪期中,時時刻刻想唸父母,愛唸父母嗎?」</p><p class="ql-block">聽了孔子的教誨,就知道經文中「常悲咽」,是想到父母不在身邊,心中自然就湧現思慕之情而悲傷嗚咽起來。父母的影子佔滿了心中,想起父母的恩情深重而無法報答,自然不肯為享受而住在舒適的地方,平時喫的酒肉也摒去一邊,隻求清淡。</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9/9/24</p> <p class="ql-block">第三十一天(入則孝):</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親有疾 藥先嘗</p><p class="ql-block">晝夜侍 不離牀</p><p class="ql-block">喪三年 常悲咽</p><p class="ql-block">居處變 酒肉絕</p><p class="ql-block">喪盡禮 祭盡誠</p><p class="ql-block">事死者 如事生</p><p class="ql-block">孔子的學生子路,年輕時家裡很窮,沒有好東西奉養父母親。就到佰裏外替人做工,換取白米來供養父母。</p><p class="ql-block">雖然辛苦,但是心中感到非常快樂。後來在楚國作官,常常麵對豐盛的食物,卻不由心酸而淚流滿麵。</p><p class="ql-block">這位好勇過人的子路,讓人感到奇怪!原來是子路思唸起過世的雙親,已無法接受他豐盛的奉養,自然悲咽而喫不下!</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10/9/24</p> <p class="ql-block">第三十二天(入則孝):</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古代天子守喪三年,把國家大事都交給宰相來處理,自己一心一意守著親喪,把守喪看成是最重要的大事,這樣纔合乎禮節。</p><p class="ql-block">父母去世雖然很久,祭祀一定要和父母在世時一樣恭敬,所謂「大孝終身慕父母」。父母一生為我們牽腸掛肚,為人子女更應在祭祀時,深深地思慕劬勞的雙親啊!</p><p class="ql-block">人生在世,父母與我們最親,給我們的恩情也最重。努力學習事奉父母的禮節,把孝道當成一項大事業,用心經營,纔能立足於天地之間。</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11/9/24</p> <p class="ql-block">第三十三天(出則弟):</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兄道友 弟道恭</p><p class="ql-block">兄弟睦 孝在中</p><p class="ql-block">財物輕 怨何生</p><p class="ql-block">言語忍 忿自泯</p><p class="ql-block">《弟子規》中「出則弟」這段經文說的是家中兄弟相處之道,以及如何和長輩在一起的規矩。</p><p class="ql-block">在這些規範中,訓練小孩謙恭有禮,懂得尊重別人,自然容易融入團體,為大家所接納。而兄弟姐妹之間要如何相處纔能和睦?應注重哪些要點呢?</p><p class="ql-block">經文說:當哥哥姊姊的,要能友愛弟妹,作弟妹的應做到恭敬兄姐。這樣兄弟姐妹就能和睦而減少衝突,父母心中就快樂,在這和睦當中就存著孝道了!</p><p class="ql-block">把身外所用的錢財物品,看輕點少計較,兄弟之間就不會產生怨恨。講話時,不要太衝動,傷感情的話,要能忍住不說,那麼不必要的衝突怨恨,就會消失無蹤。</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12/9/24</p> <p class="ql-block">第三十四天(出則弟):</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當兄姐的,年紀大,懂得的道理較多,經驗較豐富,應當要幫助弟妹。</p><p class="ql-block">反之,當弟妹的,年紀小,要聽從兄姐的指導,不要自以為是,就能符合恭敬的道理。能做到「兄友弟恭」,衝突自然減少,父母看在眼裡便感到欣慰,無形中就做到孝順了。</p><p class="ql-block">反之,兄弟姐妹衝突吵架,讓父母為難,為誰說話都很難公平,父母心中就會擔憂不快樂。</p><p class="ql-block">所以為人子女想做好孝順,除了好好侍奉父母外,和兄弟姐妹也要和睦相處,纔能安養父母的身及心。</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13/9/24</p> <p class="ql-block">第三十五天(出則弟):</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財物輕,怨何生。」今日大家追求物質享受,把財物看得很重要,對孝順父母,兄友弟恭的倫常道理,卻忽略了。</p><p class="ql-block">許多兄弟分家後,猶如冤家避不見麵,原因大多來自對財物看得太重,感到分得不公平,互相計較而萌生怨氣。</p><p class="ql-block">如果此時父母還健在,教他們如何安心?如果父母已去世,必然蒙羞痛苦。人要在世間生存,必須有錢財物品,但蔬食佈衣,陋室而居,一樣可以過得去。</p><p class="ql-block">若能視富貴如浮雲,重義輕利,那麼滋潤內心的天倫之樂,纔是最真實的、最耐久的享受。</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14/9/24</p> <p class="ql-block">第三十六天(出則弟):</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兄道友 弟道恭</p><p class="ql-block">兄弟睦 孝在中</p><p class="ql-block">財物輕 怨何生</p><p class="ql-block">言語忍 忿自泯</p><p class="ql-block">「言語忍,忿自泯。」一發覺言語有「火藥味」就要先警惕,學忍辱,不管對方如何,心要柔軟下來。</p><p class="ql-block">要想想:一旦言語衝突起來,總是揀些傷心的話來罵人。對方一聽,將忿恨填膺,終身難忘。</p><p class="ql-block">俗雲:「是非隻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忍得下,自有海闊天空的舒暢。</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15/9/24</p> <p class="ql-block">第三十七天(出則弟):</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兄道友 弟道恭</p><p class="ql-block">兄弟睦 孝在中</p><p class="ql-block">財物輕 怨何生</p><p class="ql-block">言語忍 忿自泯</p><p class="ql-block">唐朝張公藝先生家中五代同堂,全家上下和樂融融。皇帝路過,仰慕他治家整齊,便請問有何妙法?</p><p class="ql-block">張公藝先生寫了一個「忍」字,再一個「忍」字:連續寫了一佰個「忍」字,他的大家庭就因家中大小都能互相忍讓,而得以維持。這就是有名的「佰忍成家」。</p><p class="ql-block">能看輕財物,肯忍下逆耳言語,必須在平時省察自己的心唸,有否偏離成聖成賢的道路?</p><p class="ql-block">對世間「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的倫常,有否看重?肯不肯去嘗試實行?肯如此辦,自然樂於輕財物、忍言語!</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16/9/24</p> <p class="ql-block">第三十八天(出則弟):</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或飲食 或坐走</p><p class="ql-block">長者先 幼者後</p><p class="ql-block">長呼人 即代叫</p><p class="ql-block">人不在 己即到</p><p class="ql-block">不管是喫東西或喝飲料,要請長輩先用;如果和長輩坐在一起,就請長輩先坐;如果和長輩走在一起,應讓長輩先走。</p><p class="ql-block">長輩呼叫人時,自己聽見了,要替長輩去傳喚。如果所叫的人不在時,自己就應回來報告長輩── 某人不在,讓長輩安心;更能進一步請問長輩,有沒有需要幫忙的事情。</p><p class="ql-block">「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一般小孩對於喜愛的食品,總想先喫或多喫一些。</p><p class="ql-block">而《三字經》說:「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孔融小小的年紀,相當今日幼稚園小班,竟能把喜愛的梨子,大的讓給兄長,小的自己揀來吃。這種禮讓的美德,不見得每個人都做得到,難怪古人如此讚歎,而舉為兒童的模範。</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17/9/24</p> <p class="ql-block">第三十九天(出則弟):</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稱尊長 勿呼名</p><p class="ql-block">對尊長 勿見能</p><p class="ql-block">路遇長 疾趨揖</p><p class="ql-block">長無言 退恭立</p><p class="ql-block">騎下馬 乘下車</p><p class="ql-block">過猶待 佰步餘</p><p class="ql-block">稱呼長輩時,不可以直呼長輩的名,那是不禮貌的行為。</p><p class="ql-block">長輩麵前,不要表示自己很有纔能,藐視長輩。</p><p class="ql-block">走路時遇見長輩,要趕緊走向前去行禮問候。如果長輩沒和我們說話時,就先退到一旁,恭恭敬敬地站著,讓長輩先走過去。</p><p class="ql-block">如果自己是騎馬,遇到長輩就應下馬;如果乘坐車輛,就應下車。讓長輩先過去,等待大約離我們佰步的距離後,自己纔上馬或上車。</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18/9/24</p> <p class="ql-block">第四十天(出則弟):</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稱尊長,勿呼名。」稱呼是重要的禮儀,中國自古以來就很重視,對於長輩一向不敢直接稱呼他的名。</p><p class="ql-block">因為稱名是長輩呼叫晚輩,或是自稱用的。如果隨便稱呼,不隻長輩會覺得我們無禮,更顯示出自己的魯莽無知!</p><p class="ql-block">古時候「名」是父母所取,成年以後則另外取「字」或是「號」。同輩和晚輩就用「字」或「號」來稱呼,如孔子名是「丘」,字是「偅尼」,後人尊重至聖先師孔子,遇到孔子的名時,更是不敢讀原來的音「丘」,而讀「某」的音,以示尊重。</p><p class="ql-block">書寫時也不敢全寫「丘」,而是缺一個筆畫寫為「」。至於孔子的朋友同輩,對孔子稱呼都用「偅尼」,晚輩學生稱呼孔子為「偅尼夫子」。我們讀誦四書五經等中國經典時,若明白稱呼的規矩,就能體會經文當時的情境,及交談的對象背景,更容易走入經文世界。</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19/9/24</p> <p class="ql-block">第四十一天(出則弟):</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稱尊長 勿呼名</p><p class="ql-block">對尊長 勿見能</p><p class="ql-block">路遇長 疾趨揖</p><p class="ql-block">長無言 退恭立</p><p class="ql-block">騎下馬 乘下車</p><p class="ql-block">過猶待 佰步餘</p><p class="ql-block">「對尊長,勿見能。」能力是用來辦事,並非作為炫耀之用。在尊長麵前,不可因為自己學識能力高於長輩,故意將祂顯露出來,壓迫長輩以提高自己的地位。</p><p class="ql-block">這種狂妄的心理,趾高氣揚的態度,反而讓旁人感到厭惡。我們應該收斂起光芒,學習溫和謙恭纔是。</p><p class="ql-block">「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趨」是快走,「揖」是古時拱手行敬禮用的作揖。路上遇到長輩,能趕快前去行禮打招呼,是尊重長輩的行為表現,不可視而不見,形同陌路,或是怕羞而避開長輩。</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20/9/24</p> <p class="ql-block">第四十二天(出則弟):</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稱尊長 勿呼名</p><p class="ql-block">對尊長 勿見能</p><p class="ql-block">路遇長 疾趨揖</p><p class="ql-block">長無言 退恭立</p><p class="ql-block">騎下馬 乘下車</p><p class="ql-block">過猶待 佰步餘</p><p class="ql-block">「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佰步餘。」佰步餘的距離,大約是已漸漸看不清長輩的臉孔,這時再騎上馬或乘上車離去。能如此不怕麻煩,可以看出內心對長輩尊重之情。</p><p class="ql-block">唐朝大詩人李白,有一天到江邊為好友孟浩然送行,作了一首詩「送孟浩然之廣陵」,詩中說「孤帆遠影碧空盡」,李白在岸邊看著老友孟浩然的船,漸漸消失在碧空裡,纔依依不捨離去,讓人體會出他和好友深厚的情誼。可與本段「過猶待,佰步餘。」相互得到啟發。</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21/9/24</p> <p class="ql-block">第四十三天(出則弟):</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稱尊長 勿呼名</p><p class="ql-block">對尊長 勿見能</p><p class="ql-block">路遇長 疾趨揖</p><p class="ql-block">長無言 退恭立</p><p class="ql-block">騎下馬 乘下車</p><p class="ql-block">過猶待 佰步餘</p><p class="ql-block">目前西式教育盛行,很多人對長輩及父母都直呼其名,這是中國儒家禮節所避諱的。</p><p class="ql-block">禮,能區別尊卑親疏,使人更注重細微的言行,及內心的感受,更可以讓人文的教化深入人心,提高人性中良好的德能。</p><p class="ql-block">禮,講究的是「自卑尊人」,從小處養成謙卑的心理,纔能克製浮動的情緒和滔滔私慾,不要嫌禮太麻煩,覺得做起來別扭,就一味捨棄反對。</p><p class="ql-block">因為人心本來就複雜多變,必得以細膩的禮節來調理身心。纔能養成雍容大方,安詳的氣度。</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22/9/24</p> <p class="ql-block">第四十四天(出則弟):</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長者立 幼勿坐 </p><p class="ql-block">長者坐 命乃坐</p><p class="ql-block">尊長前 聲要低 </p><p class="ql-block">低不聞 卻非宜</p><p class="ql-block">如果長輩還站著,年幼的我們不應先坐下來。如果長輩坐著,允許我們坐下時,纔可以坐下來。</p><p class="ql-block">在長輩麵前講話,聲音要低,但是回答的聲音低到聽不清楚,那也不適當,要和顏悅色,聲音要柔和清楚纔好。</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23/9/24</p> <p class="ql-block">第四十五天(出則弟):</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進必趨 退必遲 </p><p class="ql-block">問起對 視勿移</p><p class="ql-block">事諸父 如事父 </p><p class="ql-block">事諸兄 如事兄</p><p class="ql-block">進見長輩時,走路要快一點,動作表現得很敏捷;等到告退時,要慢慢退出。</p><p class="ql-block">長輩問話時,要站起來回答,眼神注視長輩,不要左右移動。</p><p class="ql-block">對待叔叔伯伯,要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恭敬;對待同族兄長,要像對待自己的胞兄一樣友愛。</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24/9/24</p> <p class="ql-block">第四十六天(出則弟):</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長者立 幼勿坐 </p><p class="ql-block">長者坐 命乃坐</p><p class="ql-block">《常禮舉要.居家篇》說:「長者立不可坐,長者來必起立。」</p><p class="ql-block">長輩在我們的身邊時,不可貿然坐下,要注意長輩的動靜。當我們坐著時,如果長輩從遠處走過來,一定要起立致敬。</p><p class="ql-block">長輩尚未坐下,切莫一窩蜂搶先坐下來,甚至連長輩坐的位置都沒有了。或是長輩來了,晚輩們還圍坐著討論自己的事,對長輩不理不睬,也不主動向長輩問好招呼,眼裡根本沒有長輩的存在,這都顯出自己的怠慢和驕傲的習氣。</p><p class="ql-block">今日有些同學們常常以自我為中心,無視於旁人存在,實在是家庭教育的疏忽呀!</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25/9/24</p> <p class="ql-block">第四十七天(出則弟):</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尊長前 聲要低 </p><p class="ql-block">低不聞 卻非宜</p><p class="ql-block">長輩之前,不可太放肆而大呼小叫。</p><p class="ql-block">有些父母對小孩子疼愛備至,縱容他們指使父母做事,遇有不合意時,就發脾氣,養成在團體中隻見到別人的缺點,卻不知自我反省的毛病,所以人際關係奇差。</p><p class="ql-block">《常禮舉要.對眾篇》說:「不高聲喧嘩,擾亂他人視聽。」對一般人說話都要注意音量,何況是在長輩麵前呢?</p><p class="ql-block">「低不聞,卻非宜。」凡事都應求恰到好處,如果回答長輩的話太小聲,長輩根本聽不清楚。甚至長輩問話一句也不應,都不是好現象。不論是膽怯不好意思或不會回答,也要學習表白,否則讓長輩心急而誤會我們太傲慢,就非常失禮。</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26/9/24</p> <p class="ql-block">第四十八天(出則弟):</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進必趨 退必遲 </p><p class="ql-block">問起對 視勿移</p><p class="ql-block">「進必趨,退必遲。」趨,是快步走向前去,態度認真而恭敬。</p><p class="ql-block">「退必遲」,所表現的是穩重,並樂於接受長輩的訓誨,不是一溜煙就不見了。</p><p class="ql-block">「問起對,視勿移。」可參照《常禮舉要.在校篇》:「向師長質疑問難,必起立。」及〈訪人篇〉:「談話應答必顧望。」</p><p class="ql-block">訓練自己恭敬的態度及專注的精神。若是眼神亂動,表示漫不經心,對人不屑一顧,是不合禮的態度。</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27/9/24</p> <p class="ql-block">第四十九天(出則弟):</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事諸父 如事父 </p><p class="ql-block">事諸兄 如事兄</p><p class="ql-block">這是「出則弟」的總結。</p><p class="ql-block">能做到「入則孝,出則弟」對父母盡孝道,友愛兄弟姐妹,進而以事奉父兄之禮對待伯伯叔叔、堂兄弟姐妹,及一切父執輩兄長們。</p><p class="ql-block">這是儒家「能近取譬」行仁的方法,從最親近的父母開始學習如何盡孝道,再推展出去善待所有人。</p><p class="ql-block">這種從近而遠,由親而疏的行仁方法,使親情更親,友情更厚,這樣和諧的五倫關係,能保護我們的家,安定我們的社會,我們何樂而不為?</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28/9/24</p> <p class="ql-block">第五十天(謹):</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p><p class="ql-block">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淨手</p><p class="ql-block">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p><p class="ql-block">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污穢</p><p class="ql-block">為人子早上要儘量早起,晚上要晚點睡覺。因為人生的歲月很有限,光陰容易消逝,少年人一轉眼就是老年人囉!</p><p class="ql-block">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寶貴的時光。每天早上起牀必須先洗臉,順次刷牙漱口。解完大小便後,把手洗乾淨,這樣纔是講究衛生的好孩子。</p><p class="ql-block">出門,帽子要戴端正,穿衣服要把鈕扣結整齊,襪子和鞋子都要穿得貼切,鞋帶要繫緊,這樣全身儀容纔整齊。</p><p class="ql-block">脫下來的帽子和衣服,應放置在固定的位置,不要隨手亂丟亂放,以免弄縐弄髒了!</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29/9/24</p> <p class="ql-block">第五十一天(謹):</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朝起早,夜眠遲。」教我們要早起,要晚睡。</p><p class="ql-block">這裡的「晚睡」不是現代人的通宵達旦,浪擲精神,而是針對疏懶無事,一入夜便想睡的人而言的。希望他們能珍惜光陰,學習有用的學問。</p><p class="ql-block">再者,這裡講的「晚睡」是有規律的,一個人精神體力疲倦了,就應入眠。</p><p class="ql-block">憂其是小孩子正當發育、求學期間,能在九點左右入睡是最好的。因為能把握時間入睡,纔能睡飽、睡好。</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30/9/24</p> <p class="ql-block">第五十二天(謹):</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晨必盥,兼漱口。」早晨起來洗臉刷牙,不僅保持臉部及口腔清潔,更使精神煥發,有個好的開始。</p><p class="ql-block">「便溺回,輒淨手。」大小便後容易沾有病菌,所以上完廁所,就要把手洗淨,纔合乎衛生。</p><p class="ql-block">「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外出上學或辦事,從頭到腳,服裝儀容要整齊,不僅端正自己的身心,也是和人接觸的禮貌,不會讓人產生厭惡。</p><p class="ql-block">「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這是養成「動物歸原」的好習慣。不僅需要用時容易找到,而且不會沾到污穢。</p><p class="ql-block">這些生活起居習慣,看似平常,卻很容易疏忽。這些小處、近處若做得中規中矩,何愁不能成就大事業呢?</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1/10/24</p> <p class="ql-block">第五十三天(謹):</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衣貴潔 不貴華</p><p class="ql-block">上循分 下稱家</p><p class="ql-block">對飲食 勿揀擇</p><p class="ql-block">食適可 勿過則</p><p class="ql-block">年方少 勿飲酒</p><p class="ql-block">飲酒醉 最為醜</p><p class="ql-block">穿衣服注重的是整齊清潔,不在衣服的昂貴華麗,而且要依照自己的身分穿著,也要配合家庭的經濟狀況。</p><p class="ql-block">對於食物,不要挑剔、偏食,而且要喫適當的分量,不要喫過量。</p><p class="ql-block">我們年紀還小尚未成年,更不該嘗試喝酒,因為喝醉了醜態佰出,最容易表現出不當的言行。</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2/10/24</p> <p class="ql-block">第五十四天(謹):</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步從容 立端正</p><p class="ql-block">揖深圓 拜恭敬</p><p class="ql-block">勿踐閾 勿跛倚</p><p class="ql-block">勿箕踞 勿搖髀</p><p class="ql-block">走路時腳步要從容不迫,站立的姿勢要端正。作揖行禮時,要把身子深深地弓下,跪拜時要恭敬尊重。</p><p class="ql-block">進門時,不要踩到門檻;站立時,要避免身子歪曲斜倚。</p><p class="ql-block">坐著時,不要雙腳展開像畚箕或是虎踞的樣子,也不要抖腿或搖臀,這樣纔能表現優雅怡人的姿態。 </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3/10/24</p> <p class="ql-block">第五十五天(謹):</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衣服原來是保護身體的,必須經常換洗,保持整齊清潔。</p><p class="ql-block">在社會及各種團體中,更要依照身分來穿著,在古代對公務員的服裝都有規定,而今日在公共場合仍以端莊整潔為準。</p><p class="ql-block">但是,近來社會上享樂主義盛行,大家所標榜的是個人物質的享受,連小朋友們都喜歡穿名牌衣物,有的球鞋一雙要好幾千元,雖然比一般球鞋耐穿,卻是虛榮心作怪,忘了衡量自己家庭的經濟狀況,無形中養成奢侈浮華的習慣。</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4/10/24</p> <p class="ql-block">第五十六天(謹):</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衣貴潔 不貴華</p><p class="ql-block">上循分 下稱家</p><p class="ql-block">孔子的學生── 子路是有名的孝子,家中貧窮,喫的用的都很簡陋,他身上穿著破舊縫補過的棉袍子,但當他和穿著狐貉皮草的人站在一起,從未覺得羞恥不如人。</p><p class="ql-block">子路這種不俗的高潔人格,讓孔子讚歎不已。有一次,孔子要大家發表個人的志向,子路說:「我願意將自己高貴的車馬及昂貴輕暖的皮衣,和朋友一起分享共用,用壞了也不會抱怨。」</p><p class="ql-block">從子路的志向,可見子路不重視物質的享受,所注重的是自己的人格是否完美,及朋友間互助的友誼。子路看輕一切物質享受,一心隻想充實高尚的品德,他這種勇氣和志向真令人佩服!</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5/10/24</p> <p class="ql-block">第五十七天(謹):</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現今社會富裕,喫得非常豐盛,我們不要挑剔食物的好壞,喫的分量,大約七、八分飽就可以了。</p><p class="ql-block">如果對於喜歡的食物,就狼吞虎嚥撐太飽,不喜歡的,就一點也不嘗試,這不僅會因營養攝取不均衡而使身體虛弱,日子久了,更會養成固執愛計較的拗脾氣,變成不受歡迎的人。</p><p class="ql-block">「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醜。」像開車或辦事,如果飲酒過量,常常造成不幸或遺憾的意外,所以從小就應避免養成喝酒的習慣。</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6/10/24</p> <p class="ql-block">第五十八天(謹):</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一般人走路大都匆匆忙忙,有的小朋友,甚至在走廊或路邊奔跑追逐,經常險象環生。</p><p class="ql-block">自我訓練從容不迫的走路,是一種安定身心的好方法。站得端正,不但能顯現出頂天立地朝氣蓬勃的氣象,更有益身體健康。</p><p class="ql-block">「作揖」和「叩拜」都是古時的禮節,相當於現在的鞠躬。</p><p class="ql-block">作揖和叩拜注重的就是內心的恭敬,所以表現出來的自然是深深的弓身作揖,以及謙卑低下的叩拜,這是學習身心合一,表裡如一的真誠態度!</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7/10/24</p> <p class="ql-block">第五十九天(謹):</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踐閾是過門踩在門檻上,會弄髒進門者的衣服下襬。跛倚是一隻腳斜站著,給人懶散不敬的印象。</p><p class="ql-block">箕踞是坐著時兩腳張得像畚箕,最為難看。搖髀是抖腿搖臀,顯得輕浮不莊重。</p><p class="ql-block">在日常生活當中,能依著這段《弟子規》,改掉壞習慣,糾正不雅觀的舉止,在食衣住行上,處處養成合禮正確的姿態,這可是處世的無價之寶喔!值得我們來細細學習。</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8/10/24</p> <p class="ql-block">第六十天(謹):</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緩揭簾 勿有聲</p><p class="ql-block">寬轉彎 勿觸稜</p><p class="ql-block">執虛器 如執盈</p><p class="ql-block">入虛室 如有人</p><p class="ql-block">進門時,慢慢地揭開簾子,儘量不要發出聲響。</p><p class="ql-block">走路轉彎時,離稜角要遠一點,保持較寬的距離,纔不會碰到稜角,傷了身體。</p><p class="ql-block">拿空的器具,要像拿盛滿的一般小心。進到沒人的屋子裡,要像進到有人的屋子一樣。</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9/10/24</p> <p class="ql-block">第六十一天(謹):</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事勿忙 忙多錯</p><p class="ql-block">勿畏難 勿輕略</p><p class="ql-block">鬥鬧場 絕勿近</p><p class="ql-block">邪僻事 絕勿問</p><p class="ql-block">做事不要匆匆忙忙,匆忙就容易出錯。</p><p class="ql-block">遇到該辦的事情,不要怕困難而猶豫退縮,也不要輕率隨便而敷衍了事。</p><p class="ql-block">容易發生打鬥的場所,我們不要靠近逗留。</p><p class="ql-block">對於邪惡怪僻的事情,不必好奇去追問。</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10/10/24</p> <p class="ql-block">第六十二天(謹):</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緩揭簾 勿有聲</p><p class="ql-block">寬轉彎 勿觸棱</p><p class="ql-block">「緩揭簾,勿有聲。」古代和現代都有在門的上麵掛上門簾,以隔開內外。</p><p class="ql-block">所以進入屋內,必先慢慢地揭開門簾,以避免發出吵人的噪音,也提醒自己不可橫衝直撞。</p><p class="ql-block">「寬轉彎,勿觸棱。」走路時要「步從容」,轉彎時離棱角遠一點,慢慢地通過,視線自然不會被遮住。</p><p class="ql-block">遇到人擠時也不會發生推撞,可以防範轉角處突然衝出的「冒失鬼」。平時騎車、開車轉彎時能注意這點,也能降低車禍發生的機率。</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11/10/24</p> <p class="ql-block">第六十三天(謹):</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執虛器,如執盈。」拿著空杯子或空的容器,不要倒著拿或拖著走,要像盛滿一樣端好,動作也雅觀。</p><p class="ql-block">有時遇到容器裡盛了東西,卻因一時匆忙誤以為是空的,猛的一拿起來,卻濺溼或燙傷到身體,造成不幸的意外。</p><p class="ql-block">「入虛室,如有人。」進入別人的房間,不管裡麵有沒有人,都要先敲門或是提醒裡麵的人,讓裡頭的人知道有人來了。</p><p class="ql-block">如果一時疏忽,沒察覺裡麵有人,匆忙間進入他人的房室,尷尬的窘境,常令彼此不知如何是好。</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12/10/24</p> <p class="ql-block">第六十四天(謹):</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事勿忙,忙多錯。」「忙」是心中紛亂,言行匆促緊張。</p><p class="ql-block">做事必須事先有計劃和良好的習慣,例如準備考試,必須事前有計劃地讀書及練習作答,臨時熬夜用功很難有好的成績,即使在小考僥倖得到好的成績,遇到大考就張惶失措而錯誤佰出。</p><p class="ql-block">在日常生活中,忘了帶東西或上學遲到,常常是前一天晚上不先整理第二天要用的東西,或是早上睡得很晚,匆忙間出門,弄得身心慌亂,錯誤自然難以避免!</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13/10/24</p> <p class="ql-block">第六十五天(謹):</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勿畏難」:辦事時怕困難,心中一直想避開,不敢針對問題來解決,對自己沒有信心。</p><p class="ql-block">應該親近善友或老師,觀摩學習他們的經驗和方法,不怕別人恥笑,開口向他們請教,再認真來做做看,給自己更多嘗試的機會。</p><p class="ql-block">「人一之,己十之;人十之,己佰之。」自認資質較鈍,但是萬萬不可認為自己是無法成材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別人一次能辦成,自己也有信心辦成,再接再厲必有突破的一天。</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 14/10/24</p> <p class="ql-block">第六十六天(謹):</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勿輕略」,辦事要求品質,恭敬去完成。不管事後有沒有人監督,都要求自己做好,以培養表裡一致,正大光明的心志。</p><p class="ql-block">「鬥鬧場,絕勿近。」不正當的場所,常會發生打鬥鬧事。</p><p class="ql-block">近來社會物慾橫流,大眾的心靈普遍空虛,享樂主義盛行,大家常是追逐聲色犬馬,到處充斥著吸毒、色情,通宵達旦地賭博、上KTV、飆車,如此,怎能調劑出健全的身心呢?</p><p class="ql-block">所以,不要進入鬥鬧場,即使路過也不必好奇,要迅速遠離,纔不會惹上無妄之災。</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15/10/24</p> <p class="ql-block">第六十七天(謹):</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事勿忙 忙多錯</p><p class="ql-block">勿畏難 勿輕略</p><p class="ql-block">鬥鬧場 絕勿近</p><p class="ql-block">邪僻事 絕勿問</p><p class="ql-block">「邪僻事,絕勿問。」邪是不正,僻是怪僻。</p><p class="ql-block">近年來神棍騙財,巧立名目,如妄稱「無上師」、「轉世」、「神通」等等,引起社會亂象,我們不要好奇去追問那些不正當、不合情理的事。</p><p class="ql-block">謹記聖賢的教化,學習倫常規矩,纔是淨化心靈的妙方!</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16/10/24</p> <p class="ql-block">第六十八天(謹):</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將入門 問孰存</p><p class="ql-block">將上堂 聲必揚</p><p class="ql-block">人問誰 對以名</p><p class="ql-block">吾與我 不分明</p><p class="ql-block">用人物 須明求</p><p class="ql-block">倘不問 即為偷</p><p class="ql-block">借人物 及時還</p><p class="ql-block">後有急 借不難</p><p class="ql-block">將要入門之前,先問一下有人在嗎?將要走上廳堂時,先放大音量,讓廳堂的人知道。</p><p class="ql-block">假使有人請問「你是誰?」回答時要說出自己的名字;如果隻說「吾」或是 「我」,對方就聽不清楚到底是誰。</p><p class="ql-block">我們要使用別人的物品,必須事先對人明講;如果沒有得到允許就拿來用,那就相當於偷竊的行為。</p><p class="ql-block">借用他人的物品用完了,要立刻歸還,以後遇到急用,要再向人借時比較不會有困難。</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 17/10/24</p> <p class="ql-block">第六十九天(謹):</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將入門 問孰存</p><p class="ql-block">將上堂 聲必揚</p><p class="ql-block">人問誰 對以名</p><p class="ql-block">吾與我 不分明</p><p class="ql-block">「將上堂,聲必揚。」「揚」是把聲音拉高放大些,故意讓廳堂的人知道有人來了。讓廳堂上的人自動約束自己的言行,使彼此見麵互不失禮,也不尷尬。</p><p class="ql-block">「人問誰,對以名,吾與我,不分明。」當別人問到自己時,能謙稱自己的名字,對方纔不會弄錯。</p><p class="ql-block">如果魯莽的說「我就是我,難道你不知道嗎?」或是故意使人猜不出來,都令人感到相當為難。偶而在電話中遇到這種情形,真不知如何談下去呀!</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18/10/24</p> <p class="ql-block">第七十天(謹):</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別人的東西,主人不在,或未答應借用,即使隻用一下子,都容易被人當成小偷,而失去他人的尊重。</p><p class="ql-block">借人物,及時還,後有急,借不難:別人借我們東西,用完了或是約定的時間到了,就應歸還。</p><p class="ql-block">否則對方以為我們弄丟了或佔為己有,以後再有急用,對我們避之惟恐不及,即使向他求援,難道還肯借給我們嗎?</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19/10/24</p> <p class="ql-block">第七十一天(信):</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凡出言 信為先</p><p class="ql-block">詐與妄 奚可焉</p><p class="ql-block">話說多 不如少</p><p class="ql-block">惟其是 勿佞巧</p><p class="ql-block">奸巧語 穢污詞</p><p class="ql-block">市井氣 切戒之</p><p class="ql-block">凡是開口說話,首先要講究「信用」。欺詐不實的言語,在社會上可以永遠行得通嗎?</p><p class="ql-block">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凡事實實在在,不要講些不合實際的花言巧語。</p><p class="ql-block">另外,奸邪巧辯的言語,骯髒不雅的辭句及無賴之徒粗俗的口氣,都要切實戒除掉。</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 20/10/24</p> <p class="ql-block">第七十二天(信):</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凡出言,信為先。」人與人之間,能做到「信」,就能顯示恆常不變的安定狀況,彼此都能安居樂業,所以「信」是「五常」(仁義禮智信)之一。</p><p class="ql-block">孔子曾說過:「假使一個人沒有守住信用,就不知道他有甚麼可以算是人的了。」也就是說,即使具備了許多纔能學問,若沒有了「信」,在社會上就行不通!</p><p class="ql-block">就像一部性能優越的汽車,具備了多項頂尖的功能,但是不給祂加上油,那也隻能展示在櫥窗裡,是無法在道路上行駛呀!一個人有「信」,正如車有「油」。</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21/10/24</p> <p class="ql-block">第七十四天(信):</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奸巧語 </p><p class="ql-block">穢污詞</p><p class="ql-block">市井氣</p><p class="ql-block">切戒之</p><p class="ql-block">當我們聽到別人無理的強辯、不雅的字句和狂妄自大的口氣時,心中都會感到受不了!而反唇相譏,惡言相向。</p><p class="ql-block">例如在競賽中,遇到衝突時,雙方如果缺乏自我克製的能力,用尖酸話指責對方,用污穢的言詞詛咒,甚至表現出狂妄的口氣,就會失常演出互毆而受傷的下場,失掉了競賽切磋的意義。</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23/10/24</p> <p class="ql-block">第七十五天(信):</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見未真 勿輕言</p><p class="ql-block">知未的 勿輕傳</p><p class="ql-block">事非宜 勿輕諾</p><p class="ql-block">茍輕諾 進退錯</p><p class="ql-block">還未看到事情的真相,不輕易發表意見。對於事情了解得不夠清楚,不輕易傳播出去。</p><p class="ql-block">覺得事情不恰當,不要輕易答應;如果輕易答應,就會使自己進退兩難。</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24/10/24</p> <p class="ql-block">第七十六天(信):</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凡道字 重且舒</p><p class="ql-block">勿急疾 勿模糊</p><p class="ql-block">彼說長 此說短</p><p class="ql-block">不關己 莫閒管</p><p class="ql-block">談吐說話要穩重而且舒暢,不要說得太快太急,或是說得字句模糊不清,讓人聽不清楚或會錯意。</p><p class="ql-block">遇到有人談論別人的是非好壞時,如果於己無關就不要多管閒事。</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25/10/24</p> <p class="ql-block">第七十七天(信):</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常禮舉要》雲:口為禍福之門,話要經一番考慮再說。</p><p class="ql-block">可見言語的影響是很大的,說話前一定要先考慮後果。不要靠言語來得到別人的重視,或是想以花言巧語煽動別人,炫耀自己的口纔。</p><p class="ql-block">這樣的人,眼光所看到的隻在自己身上,忽略了言語可能造成的傷害。</p><p class="ql-block">一般人所見所聞,難免有所偏失,不容易顧慮到整體,也沒有深入事情的核心,所以不宜輕率地發表看法,或者道聽途說就傳揚出去。</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26/10/24</p> <p class="ql-block">第七十八天(信):</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見未真 勿輕言</p><p class="ql-block">知未的 勿輕傳</p><p class="ql-block">事非宜 勿輕諾</p><p class="ql-block">茍輕諾 進退錯</p><p class="ql-block">孔子的學生子張纔高志廣,有一次請教孔子如何當好一位公務員?</p><p class="ql-block">孔子教他「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憂。」</p><p class="ql-block">見聞要多方麵地探討,遇到有疑問的就先保留下來,等到需要發表的時候,把清楚的部分,小心說出來,便可避免錯誤,這樣就掌握了發言的要領。</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 27/10/24</p> <p class="ql-block">第七十九天(信):</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事非宜 勿輕諾</p><p class="ql-block">茍輕諾 進退錯</p><p class="ql-block">平時要養成是非好壞的觀唸,對於不合法、損害別人的事,絕不答應;</p><p class="ql-block">也應衡量自己的時間、能力,實在做不到的,雖然是好事,隻好隨喜讚歎,婉言推辭。</p><p class="ql-block">因為辦不到的事如果輕易答應,會造成雙方的困擾,弄得自己進退兩難。</p><p class="ql-block">例如:我們要參加一個活動,答應主辦的同學要準備某一樣東西,可是這實在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事到臨頭纔告訴同學無法辦到,就耽誤了活動的進行,以後對我們說的話,誰還會有信心呢?</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 28/10/24</p> <p class="ql-block">第八十天(信):</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凡道字, 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言語是要表達內心的意思,說得太快,別人聽不清楚;說話的字句、意思模糊不清,也容易讓人會錯意。</p><p class="ql-block">所以說話時,咬字、斷句必得清清楚楚不急不躁,流利自然,這也是尊重別人的一種禮貌。</p><p class="ql-block">古人說:「大凡富貴長者,說話必定是穩重而且持守不變。」正是這個道理。</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 29/10/24</p> <p class="ql-block">第八十一天(信):</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古人說:「利刀割體痕易合,惡口傷人恨難消。」言語真是禍福之門啊!</p><p class="ql-block">一句得當的讚歎,一段愛的鼓勵,往往能讓意志消沉的人,重新燃起無限的希望。</p><p class="ql-block">一個人要說出得當的好言語,這是可以培養學習的,雪公有一幅春聯說:「經書涵養心如鏡,福德薰陶語似蘭。」多讀經典的人,藉著經典把心鏡磨出光亮的智慧。</p><p class="ql-block">多做好事,常反省的人,說出來的話不傷人,像幽穀的蘭花散發撲鼻的芬芳,美化了我們的生活,也清淨了眾人的心地。</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30/10/24</p> <p class="ql-block">第八十二天(信):</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見人善 即思齊 縱去遠 以漸躋</p><p class="ql-block">見人惡 即內省 有則改 無加警</p><p class="ql-block">唯德學 唯纔藝 不如人 當自礪</p><p class="ql-block">若衣服 若飲食 不如人 勿生慼</p><p class="ql-block">看見他人的優點好行為,心中就生起向他看齊的好唸頭。雖然目前還差得很遠,隻要肯努力,就能漸漸趕上了。</p><p class="ql-block">看見他人犯了罪惡的事,心裡先反省自己,如果也犯了同樣的過錯,就立即改掉;如果沒有,就更加警覺,不犯同樣的過錯。</p><p class="ql-block">當道德學問和纔藝不如他人時,就應該自我砥礪,努力趕上。至於穿的衣服和喫的飲食不如他人時,可以不用擔心憂悶!</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31/10/24</p> <p class="ql-block">第八十三天(信):</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孔子曾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看見賢能的人,心中生起向他看齊的心;看到不好的惡行,反過來自我反省,約束自己不犯同樣的過失。</p><p class="ql-block">這樣不斷求進步,就可漸漸步上聖賢的大道,這是進德修業的原動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不論大善或小善,都要有「思齊」的信心和力行的勇氣。小善切戒輕忽不做,而行大善的機會來了,也要及時把握,盡心盡力勉強為之。</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1/11/24</p> <p class="ql-block">第八十四天(信):</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見人惡,即內省:遇見人正在做惡事,不論有沒有能力去勸告,首先省察自己,是否也犯了相同的過錯?</p><p class="ql-block">有則改,無加警:如果有,就要趕快改正;如果沒有,也要多加警惕,這樣纔不會重蹈覆轍。總之,要時時覺照自己,提昇自己,把精神用在自身的改過遷善之上。</p><p class="ql-block">一般人遇到他人做壞事時,往往是指責怒罵一番,卻忽略了檢討「他為什麼會做惡事?」的誘因,有些不好的誘因,有時正是我們自己造成的。</p><p class="ql-block">能夠自我警覺、自求改進的人,可以防範於未然,減少許多意外的災難。</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2/11/24</p> <p class="ql-block">第八十五天(信):</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唯德學,唯纔藝,不如人,當自礪:要涵養高尚的道德,必須改掉貪心、忿恨、嫉妒等等的壞習氣,代之以正大光明的心念。</p><p class="ql-block">對真正的學問,如孔子所講的《論語》及五經等是利人利物的大學問,若能努力研究學習,得到其中的真義,就能安定個人的身心,促進社會的祥和。</p><p class="ql-block">「纔藝」包括了各種知識技能,隻要是利益人群社會的纔藝,就值得多多學習。</p><p class="ql-block">德學和纔藝若比不上別人,自當努力迎頭趕上。</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3/11/24</p> <p class="ql-block">第八十六天(信):</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慼:慼是憂愁,心中一直擔心放不下。</p><p class="ql-block">每個人的家庭經濟情況不同,所以,在食衣住行的物質享受上自然家家不同,即使比別人差,也不值得憂愁,真要憂愁的是德學和纔藝不如人。</p><p class="ql-block">我們中國人講求「五福」── 福、壽、康寧、攸好德、考終命。其中的「攸好德」是指所好樂的是道德,就是為將來培福。</p><p class="ql-block">從事德學和纔藝的培養,是很積極的作為,其餘四福則是前世培福得來的。今生享有大福報,應該再培植未來福報的種子,否則隻出不進,這分福報很快就耗盡了。</p><p class="ql-block">好衣服、好飲食都是前世修來的,得到了,自當好好珍惜,不浪費!喫的、穿的、用的不如人,不必埋怨,現在正應好好培福呀!</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4/11/24</p> <p class="ql-block">第八十七天(信):</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聞過怒 聞譽樂</p><p class="ql-block">損友來 益友卻</p><p class="ql-block">聞譽恐 聞過欣</p><p class="ql-block">直諒士 漸相親</p><p class="ql-block">每個人都會有過錯,要用什麼態度麵對過錯,纔能進德修業呢?</p><p class="ql-block">聽見人說我的過錯就生氣;稱讚我就高興,這樣,不好的朋友就會越來越多,真誠有益的朋友就不敢和我們在一起了。</p><p class="ql-block">如果聽到別人稱讚我,先自我反省,深怕自己沒有那些優點,隻是空有虛名。當聽到別人批評我的過錯時,心裡卻歡喜接受。那麼正直誠實的人就越喜歡和我們親近。</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5/11/24</p> <p class="ql-block">第八十八天(信):</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無心非 名為錯</p><p class="ql-block">有心非 名為惡</p><p class="ql-block">過能改 歸於無</p><p class="ql-block">倘揜飾 增一辜</p><p class="ql-block">不是有心故意做錯的,稱為過錯,若是明知故犯的,便是罪惡。</p><p class="ql-block">不小心犯了過錯,能勇於改正,就會越改越少,漸歸於無過。</p><p class="ql-block">如果故意掩蓋過錯,那反而又增加了一項掩飾的罪過了!</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6/11/24</p> <p class="ql-block">第八十九天(信):</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聞過怒:每個人都希望在他人心目中是優秀,受人尊重的。當聽到別人批評我的過錯,為了維護好的形象,就很容易產生憤怒。</p><p class="ql-block">聞譽樂:如果聽到他人的稱讚,不知不覺就高興起來。所謂「忠言逆耳」一點不錯,朋友忠實的勸告,往往不容易聽入耳裡。</p><p class="ql-block">這個盲點自己若不察覺,那麼用甜言蜜語討人喜歡的壞朋友,就會圍繞在身旁,姑息我們的過錯,顛倒是非。</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7/11/24</p> <p class="ql-block">第九十天(信):</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聞過怒,聞譽樂:那些肯給我們忠告的益友,又怎麼願意接近我們呢?......想在進德修業上獲得實益,必須針對自己的過錯,不斷地改進。</p><p class="ql-block">聞譽恐,聞過欣:聽到人家聲聲的讚美,不要太得意,心裡要先省察一下「自己真有這麼好嗎?」</p><p class="ql-block">當有人指出我們的過失,也別一聽就皺眉不悅,要學著虛心接受,並且由衷感謝。這樣「直諒士,漸相親」,所謂物以類聚,那些正直誠信的朋友,就樂於和我們交往,自己也會得到更多的益處。</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8/11/24</p> <p class="ql-block">第九十一天(信):</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無心非 名為錯 有心非 名為惡</p><p class="ql-block">過能改 歸於無 倘揜飾 增一辜</p><p class="ql-block">《左傳》說:「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從小到大,那個人敢說自己沒有過錯呢?</p><p class="ql-block">無心非,名為錯:不是故意去犯的過錯,例如不留意得罪人了,或者不小心踩死一隻螞蟻等,這算是無心的過錯。</p><p class="ql-block">如果是處心積慮做壞事,那就罪惡了。把「進德修業」當做人生第一大事的人,就得時時警覺當下這個唸頭是否偏差了,然後選擇對的去做,纔不會一錯再錯,陷入罪惡的深淵,無法自拔。</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9/11/24</p> <p class="ql-block">第九十二天(信):</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過能改,歸於無:自身的作為有重大的過失而遭到別人無情的辱罵時,要能勇於麵對,先承認自己有過失,再檢查自己是不是有心違犯。</p><p class="ql-block">能夠這樣「提高警覺」,纔能避免重蹈覆轍。改過遷善就像天上的烏雲散盡後,必有雨過天青的美景。</p><p class="ql-block">倘揜飾,增一辜:揜,是掩飾的意思。如果犯了過錯,卻故意掩飾,就如沾了墨漬的白佈,愈是用力清除,愈造成污點的擴散,失去了白佈潔白的本質。</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10/11/24</p> <p class="ql-block">第九十三天(信):</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歡迎大家一起讀誦,靜思與力行。</p><p class="ql-block">東晉時,有名的「週處除三害」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故事中除了猛虎和大蛟二害外,最難除的第三害反而是週處本身。</p><p class="ql-block">他平時不務正業,為非作歹,危害地方。起初他自己不知道被列為三害之一,後來知道了,就很慚愧,決心改過,不隻除了猛虎大蛟,更拜師求學,從軍報國。</p><p class="ql-block">週處「過能改,歸於無」一發覺自己的罪狀,決不掩飾,立刻拜師改過自新,這真是大智慧大氣魄啊!</p><p class="ql-block">要如何塑造全新的自己?「改過」是一把利器。要改過,必須先覺察過錯,然後聞過而心生歡喜,有了知過能改的勇氣,願意幫我們改掉過失的忠告良言,自然蜂擁而來。那時,在聖賢的大道上,必然愈走愈光明!</p><p class="ql-block">恭錄於《弟子規簡說》11/11/2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