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曹刿论战》

原野

<p class="ql-block">曹刿论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先秦《左传》</span></p><p class="ql-block">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p><p class="ql-block">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p><p class="ql-block">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p> <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回答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诚心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p> <p class="ql-block">赏析</p><p class="ql-block">战争题材在《左传》中写得最好,详略得当,而且都有声有色,这篇文章就是一例。曹刿论战以“肉食者鄙”即当官的见识浅薄,不能考虑周全为理论基础,而他的深谋远虑开始的出发点是鲁庄公能否以百姓利益为重,所以他并不看重鲁庄公对侍从施舍小恩惠和祭神的诚实,而非常注重鲁庄公以民情审判大大小小的案件,认为这属于对百姓忠心,可以一战。</p><p class="ql-block">面对实力强大的齐国军队,曹刿没有贸然行事,当齐军三次击鼓进军,才建议击鼓,一鼓作气,战胜齐军于长勺,这件事也成为以弱胜强的典范。《左传》对这场战争没有细致的描绘,简单地用曹刿的“未可”“可矣”概括了战争的经过,以便使战前战后的论战更加突出。如果说战前论战体现了曹刿的以民为战争之本的基本战略思想,那么,战后论战则体现了他的战术思想,“一鼓作气”成为作战打仗的经典理论。不过他不是只凭借勇力,“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则体现了他的谨慎态度。</p><p class="ql-block">本文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故紧紧围绕“论战”来选取材料。第一段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强调人心向背是取决于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突出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第二段简述曹刿指挥鲁军进行反攻、追击和最后取得胜利的过程,显示曹刿的军事指挥才能,为下文分析取胜原因作伏笔;第三段论述取胜的原因,突出曹刿善于抓住战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全文叙事清楚,详略得当,人物对话准确生动,要言不烦,是《左传》中脍炙人口的名篇。</p> <p class="ql-block">心得体会</p><p class="ql-block">1,本文叙述鲁庄公十年(即公元前684年),鲁国抵抗齐国进攻的一次战役,又称齐鲁长勺之战。齐是大国,鲁是小国,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本文略于对战斗情景的叙述,而详于对战争胜败因素的分析。通过肉食者“鄙”,衬托曹刿的“远谋”,肯定了曹刿的“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取信于民的政治远见和后发制人的指挥艺术。</p><p class="ql-block">是古代以弱胜强、以小敌大的一个著名战例。</p> <p class="ql-block">2,当时齐强鲁弱,齐大鲁小,这次战争具有弱国打败强国、小国打败大国的特点。</p><p class="ql-block">本文记叙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重点是写曹刿的战略见解和言行,处处紧扣“论战”这个中心来写。全文分三个自然段。第一段用曹刿同鲁庄公的对话,着重写曹刿对战前的政治准备的分析。第二段非常筒短地叙述了战役的经过,用两个“可矣”,表现出曹刿很好地掌握了反攻和追击的时机。第三段记叙了战后曹刿总结以弱胜强的原因。</p><p class="ql-block">本文的中心思想突出,语言简洁,结构谨严。</p> <p class="ql-block">3,,彼竭我盈,“齐师败绩”。齐鲁两军摆开阵势,鲁庄公不待齐军疲惫,“公将鼓之”,就要击鼓出战,被曹刿制止。“齐人三鼓”,齐军发动三次攻击,鲁军沉着应战,齐军终于气竭力衰,颓势尽显。鲁军以逸待劳,转入反攻,当“彼竭我盈”时,鲁军士气高涨,齐军不敌败退。鲁庄公便要追击,又被曹刿制止。曹刿下车观察,“祝其辙乱,望其旗靡”,见到齐军车辙紊乱,齐军旗帜东倒西歪,于是建议追击,“遂逐齐师”。这一以弱胜强战例,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在军事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4,在中国古代战史中,采取以逸待劳和敌疲我打的原则,不乏其例。如齐鲁长勺之战,弱小的鲁军避过齐军的锋芒,先退让一步,保存实力,用一切方法消耗和疲惫敌军,待齐军攻击减弱时,掌握“彼竭我盈”时机,便“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然后实施主力决战,从而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是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p> <p class="ql-block">5,《曹刿论战》中的天时、地利和人和。</p><p class="ql-block">①天时。虽然文中并没有直接提及“天时”如何影响战局,但古时的战争往往都会考虑气候、季节等自然因素对战争的影响。在长勺之战中,齐鲁双方在同一战场,在同一蓝天下,在同一地域里,吹着同一阵风(双方都没用火攻),天时对双方都是平等的。</p><p class="ql-block">从更宽泛的角度来看,齐桓公选择在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发动战争,也许考虑了“天时”的因素,比如国内政局稳定、军队士气高昂、国库充盈、军械齐备和粮草丰富等等。</p><p class="ql-block">鲁国也没闲着,也进行了战前准备,君臣同仇敌忾,全国兵民士气高昂,曹刿高膽远瞩,作了战略上的分析。</p> <p class="ql-block">②,地利。战争是在鲁国长勺进行的,齐军军用物资要在国内运来,“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而馈粮”、“日费千金”(《孙子兵法》)”,给齐军造成了很大困难,因此地利对齐国有负面影响。</p><p class="ql-block">鲁军是在自己的国土上作战,山川河谷了然于胸,全国军民是它的坚强后盾。军需供给,人员补充,就地取材,极为方便。排兵布局,左右逢源,没有后顾之忧,有地利之便。</p> <p class="ql-block">③,人和。齐国进行的是侵略战争,属非正义战争,得道寡助,得不到国内民众的支持。将领骄横跋扈,自恃大国,以强凌弱。布阵未稳,使贸然发起进攻。</p><p class="ql-block">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战争,因此是正义的战争,得道多助。面对强敌压境,在国难当头,曹刿主动请缨,挺身而出,保家卫国。鲁庄公用“衣食所安”、“牺牲玉帛”和勤政形象取信于民,于是上下一心,士气高涨。曹刿用自己的丰富军事思想,协助鲁庄公打赢了这场战争。</p> <p class="ql-block">6,曹刿的艺术形象</p><p class="ql-block">①曹刿是一个有着深厚爱国情怀和强烈责任感的平民知识分子。在国家面临外敌入侵的危急时刻,他挺身而出,主动向鲁庄公请缨,要求参与国家大事 的讨论和决策。这种勇于担当、为国效力的精神,展现了他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责任感。</p> <p class="ql-block">②,在长勺之战中,曹刿展现出了从容镇定、机智谨慎的特质。他面对强大的齐军,毫不畏惧,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善于观察和分析敌情。在战斗中,他能够准确地把握战机,运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指挥鲁军进行反击,最终取得了胜利。这种在关键时刻保持冷静、果断决策的能力,体现了曹刿的机智和谨慎。</p> <p class="ql-block">③,曹刿不仅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冷静的头脑,还具备卓越的军事才能。他深知战争的本质和规律,能够准确地判断敌我形势,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战略战术。他强调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认为兵民是胜利之本。在战斗中,他善于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选择有利的时机进行反击,展现了他高超的指挥才能和军事智慧。</p> <p class="ql-block">④,曹刿的远见卓识也是其艺术形象的重要特点之一。他能够洞察时局,预见未来的发展趋势。在长勺之战前,他就已经看到了鲁国与齐国之间的实力差距,并提出了“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政治主张,为鲁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同时,他还能够准确地判断敌情和战机,为鲁军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p> <p class="ql-block">7,鲁庄公的艺术形象</p><p class="ql-block">①鲁庄公不摆架子,有平易近人的性格。他并没有因为曹刿是一介平民而拒绝接见,反而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听取了曹刿的意见。这种礼贤下士的精神 ,使得他能够接纳来自不同阶层的声音,为国家的决策注入更多的智慧和活力。例如,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鲁庄公不仅接见了他,还与他进行了深入的对话,共同探讨作战的条件。这种平等开放的交流方式,体现了鲁庄公虚怀若谷的气度。</p> <p class="ql-block">②,鲁庄公在治国理政方面展现出了尽职尽责的精神。他平时详细了解大大小小的案件,为百姓排忧解难,体现了他的勤政爱民。在战争中,他更是身先士卒,亲临前线指挥作战,以身作则地激励士气。这种尽职尽责、以身作则的精神,使得鲁庄公在民众和将士中树立了威信,为鲁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领导基础。</p> <p class="ql-block">③,鲁庄公在决策过程中展现出了虚心纳谏、从谏如流的品质。他并没有固执己见,而是愿意听取并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例如,在曹刿提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战术时,鲁庄公能够虚心接受并付诸实践,最终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这种虚心纳谏、从谏如流的品质,使得鲁庄公能够汇聚更多的智慧和力量,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p> <p class="ql-block">④,虽然鲁庄公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了目光短浅、迷信等缺点 ,但他并非顽固不化之人。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愿意改正和学习。例如,在曹刿指出他迷信、愚腐的特点后,他并没有生气或反驳,而是虚心接受了批评,并在后续的决策中更加注重实际和理性。这种虽鄙不顽、有自知之明的品质,使得鲁庄公能够不断进步,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国君。</p> <p class="ql-block">⑤,鲁庄公在用人方面展现出了用人不疑、慧眼识才的品质。他能够发现并重用像曹刿这样的贤才,并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和支持。这种用人不疑的品质,使得鲁庄公能够汇聚更多的贤才和智士,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例如,在长勺之战中,鲁庄公完全信任曹刿的指挥和决策,最终取得了胜利。</p> <p class="ql-block">⑥,鲁庄公也有致命的缺点:</p><p class="ql-block">α,政治见识短浅,如战前企图用“衣食所安”和“牺牲玉帛”的“小惠”,来拉拢人民为他卖命;</p><p class="ql-block">b,军事上轻率,如战中不分析敌情,搞瞎指挥,“公将鼓之”,不待齐军疲惫,就要急于求战,急于攻击;</p><p class="ql-block">C,军事上无知,“齐师败绩,公将驰之”,“既克,公问其故”,为什么战胜了齐军却还不知道原因。</p> <p class="ql-block">8,本文善于通过一系列的具体情节描写,使记叙的内容故事化。忠实地记录了长勺之战中齐败鲁胜的原因和经过,具体地描写了人物的言谈和活动,并通过人物某些富有特征的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使一次历史事件的曲折经过,有声有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的冲突中,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语言精练传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