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15我们一行四人自驾来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河北省保定市,上世纪70年代我曾来过保定,但如今该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我们住宿的酒店在老城区,根据观察我个人感觉老城区变化不大,而且保存的很多历史遗存大都集中在该区域,因时间问题我们只重点选择了两处古迹游览,即:</p> <p class="ql-block">一.古莲花池</p><p class="ql-block"> 古莲花池坐落在保定市老城的中心。它是一座古典园林,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古莲花池始建于蒙古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年)。在此后的八百年历史中,它几经兴衰。先后属于私家园林(元代雪香园)、官府园林(明代水鉴公署)、书院园林(清代莲池书院)、皇家园林(清代莲池行宫)和公众园林(清末以后的莲池公园)。环顾当今天下,有如此漫长经历和诸多身份的园林实属凤毛麟角。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起,这里是直隶省的高等学府莲池书院的所在地。在此后的一百七十年间,这里不仅名师荟萃,而且人才辈出,如民国时期的冯国璋等高官显宦。</p><p class="ql-block"> 清代保定为直隶省省会。1710年,保定知府李绅文重修古园,广增建筑,深挖荷塘,命名为“莲花池”。1733年,直隶总督李卫(字又玠,江苏铜山人)奉旨建书院,因莲花池“林泉幽,云物苍然,于士子读书为宜”,于是建书院于园林的西北角,并在园林的东南部辟地建南园,作为“课士谭燕之所”,这就是名满天下的莲池书院。同时还在书院之东建宾馆,“使节之同时并集者,可以环池而居”。这样,莲花池又同时具有书院园林和宾馆园林双重身份。</p><p class="ql-block"> 1745年,直隶总督方观承(字遐,安徽桐城人)将宾馆改为行宫,建起盛极一时的“莲池行宫十二景”。</p><p class="ql-block"> 乾隆皇帝七次驾幸保定均来莲池驻跸或游赏,嘉庆皇帝也曾驻跌于此,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拜谒西陵后也曾特意乘火车到此游赏。</p><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初,清政府实行“新政”。1906年,直隶布政使增韫(字子固,蒙古镶蓝旗人)下令将莲花池开放为公园,每张门票售二十文,严格规定男女不得同日游。此后,它便成为公众园林。1920年,大总统徐世昌亲书“古莲花池”四字匾额悬于二门(今大门)之上。 </p><p class="ql-block"> 1952 年伟人毛泽东主席亲临视察古莲花池时说:“莲池有名,是因为有莲池书院,莲池书院当时在全国是很有名的。” </p><p class="ql-block"> 1956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古莲花池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古莲花池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p class="ql-block"> 2002-2009年间,毁于1900年英法德意四国联军焚劫的“莲池行宫十二景”得到全面恢复。从此,古莲花池不仅得到提升,而且面貌焕然一新。</p><p class="ql-block"> 古莲花池从始建至今,已经经历近八百年的岁月,历属私家、官府、书院、宾馆、皇家、公众等不同类别的园林,这在我国园林史上是很罕见的。</p> <p class="ql-block">嘉庆皇帝御笔</p> <p class="ql-block">此亭名为“宛红亭”,系古莲池十二景之一。为重檐八角攒尖顶,两层,高12米。内柱之间以格扇为门窗,门内有旋转式木梯通顶层:下层檐柱之间安装坐板。行宫时期,此亭是五柱虚敞的圆形攒尖顶亭,状似斗笠,因此又被叫做“笠亭”光绪年间,改为八角形。它四面临水,因此又名“水中亭”或“水心亭”,1931年改称“临漪亭”(元代雪香园中的亭名)。它是北塘的中心景观,地位突出。柱联“海为龙,天是鹤家乡”为清代著名书法家邓石如所题。此亭名“宛虹”,是与亭南的拱形石桥相关的。亭名源自司马相如《上林赋》中“宛虹施于楯轩”。乾隆皇帝在《莲池行宫十二景题咏·宛虹亭》中赞叹说:</p><p class="ql-block">垂虹宛宛跨堤濆,一笠横空与半分。</p><p class="ql-block">却是清波无我见,亭桥入影总沄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可惜我们来的时候,已错过了古莲花池荷花盛开的季节,荷花已无踪影,满池都是绿黄相间的荷叶,不过站在具有800多年历史的池边仍然可以想向荷开满池之美。</p> <p class="ql-block">二、直隶总督府</p><p class="ql-block"> 又称直隶总督署,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裕华路301号,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之一。</p><p class="ql-block"> 其建筑始建于元代,明初为保定府衙,明永乐年间改做大宁都司署,清初又改作参将署。清雍正八年(1730年)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后正式建立总督署,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共八帝,可谓是清王朝历史的缩影。</p><p class="ql-block"> 直隶总督府的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北方衙署特征,坐北朝南,为小式硬山建筑。其格局严格按照清朝关于省级衙署的规制修建,分为东路、中路和西路三个组成部分,各路均为多进四合院格局,类似北京故宫。中路建筑为衙署主体部分,由五进四合院组成,各院正房均建筑在南北向的中轴线上,两侧配以左右耳房、厢房等。整体布局自南向北依次是大门、仪门院、公生明牌坊、大堂院、二堂院、官邸院、上房院,这些建筑均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 直隶总督府不仅是清代省级衙署的实物例证,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内涵。曾在此任职的直隶总督共有74人99任次,包括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方观承等著名人物。直隶总督府的废除时间是1911年,随着清朝的灭亡而结束其历史使命。</p><p class="ql-block"> 1988年1月13日,直隶总督署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这“公生明”牌坊上的字是北宋书法家黄庭坚所写。牌坊位于直隶总督署的大门前,正面刻有“公生明”三个大字,背面刻有“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字箴言”。</p><p class="ql-block"> 黄庭坚的书法风格独特,他的笔迹在直隶总督署的牌坊上得到了完美的展现。</p><p class="ql-block"> “公生明”含义是“公正便能明察事理”。在直隶总督府中,“公生明”牌坊上的这三个大字提醒官员要公正廉洁,以公正的态度处理事务,才能明察秋毫,做出正确的判断。</p> <p class="ql-block"> 保定的行程在紧张而有序中完成了,我想起了央视那句:“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保定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就应该是其中一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