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姨妈后现代生活之北欧行(八)

旅者

八、立陶宛(9.15)<br> 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素被称为波罗的海三小国,其实,这个称谓,就已经注定了这三个国家长期被觊觎、一有机会就被倾轧掠夺盘剥的命运,历史上,苏、德两个前欧洲霸主,只把这三个国家当作嘴边的猎物,彼此赠来送去。对世界格局知之甚少的我,大多是在奥运会开幕式,各国运动员入场的时候,听到这三个国家的名字,以及他们的运动员松散的阵容,他们多半是为了某几个擅长的项目而来,偶尔也会名列前矛之列。此番的北欧之行,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三个国家,我先生、好友的先生都极力推介我们前往,聊补不能顺路冰岛的遗憾。<br> 9月15日中午,当地时间12:30许,经过十多个小时的海航,横跨波罗的海,我们终于登上立陶宛的海港城市克莱佩达。立陶宛位于波罗的海东岸,与瑞典隔海相望,国土面积6.53万平方公里,是沈阳的5倍,人口281万,是沈阳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立陶宛早在700多年前就成立了统一的大公国,可是却难逃被沙俄吞并、被德国吞并的厄运,1940年到1990年初的50年间,立陶宛一直是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直到1990年3月再次独立至今。这样的一个小国家,命运经常不能掌握在自己手里,人均GDP却达2.53万美元,是中国的2倍,属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让我严重怀疑是波罗的海带给他们这块风水宝地,也可能经济的发达与国家属性无关,抑或在他们独立后的30多年,国泰民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br> (从瑞典到立陶宛的游轮甲板) (正宗海上生明月) (游轮快到码头了) 从港口到我们的第一个景点特拉凯城堡,有一段车程,天空飘起细雨,朦朦雨雾中,大巴车仿佛奔驰在东北平原,宽阔的柏油路,浩瀚的原野,一望无际的农田,散落在路边的砖房,有一种回到家乡的亲切感。当我们沿着加尔瓦湖步行走向湖心岛上的特拉凯城堡时,更像是回到了国内任意一个湖边的景区,芦苇在岸边随风摇曳,野鸭在水面欢快游荡,湖边的小商贩殷勤地兜售摊上的货品,烧烤架上的鱼排肉串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远远望去,特拉凯城堡像堆积在湖心岛上的朱红色几何积木块,圆柱体上坐落着圆锥体,长方体上覆盖着棱台体,正方体上扣着四棱锥,矩形的墙体将它们围合,浓密的绿树丛,众星捧月一般将它托起,清澈的湖水恰似一方明镜,倒映着它的倩影。 (路边的砖房让人感到亲切,仿佛回到沈阳市郊) (加尔瓦湖) (湖中的野鸭在水面欢快游荡) (湖边拉琴的老汉) (湖边的摊铺) (湖边的民宅) (湖边的民宅) (湖心岛上的朱红色特拉凯城堡) 特拉凯城堡建于14世纪末,是立陶宛大公国的大公为自己修建的宫殿,城堡四周有坚固的围墙,墙角有瞭望台,加尔瓦湖就是它的护城河,与外界有木桥相连。当然,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纵使这般固若金汤,仍然免不了战争的摧残,特拉凯城堡也是在颓败修复的不断交替中保存至今,如今它已经成为历史博物馆、纪念品商店,可是行程中并没有安排我们入内参观,因此只能以外貌取城了。 (特拉凯城堡与外界有木桥相连) (此处有合影) (特拉凯城堡内院) 之后,前往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也许是因为被沙俄、前苏联统治的时间太长,因此立陶宛的街头建筑,带有浓重的俄罗斯风情,维尔纽斯又被称为教堂之城,本就不大的老城区共有40多个教堂,让人感觉到处都是教堂,我们也由此开启了教堂之旅,哥特式的、拜占庭式的、巴洛克式的、洛可可式的,希腊式的、罗马式的、入内的、外观的,每一座教堂的外立面都是那么端庄典雅,每一座教堂的内饰都是那么精致华美,每一座教堂的氛围都是那么虔诚压抑,受难的耶稣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完全不同于东方的庙宇,大肚子弥陀佛笑眯眯地端坐正中,满脸的喜兴,这大概也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之一吧,同一个向善至爱的主题,可以由完全不同的方式表达。<br> 我们先是观光了维尔纽斯彼得保罗大教堂,它是一座天主教堂,由一位立陶宛大富豪投资建造,被称为巴洛克建筑的珍珠。教堂的外立面端庄大方,明黄色涂料饰面,粗壮的罗马柱与疏密有致的腰线结合,使得建筑更加生动和富有韵律。教堂的内部以2000多个圣经故事为素材,精美的雕塑、油画、壁画、浮雕遍布墙壁、屋顶和各个角落。这一天是周日,我们进入教堂的时候,正赶上做礼拜,一阵悠扬的歌声结束后,教堂里鸦雀无声,只有主教洪亮的声音在上空回荡,教徒们时而静坐、时而站立、时而半跪在座椅上。最后,他们离开座位,分立在过道两侧,主教走下讲坛,给每一位教徒嘴里塞一块小甜饼,教徒们又虔诚地往投币箱里塞进一块硬币,然后鱼贯走出教堂,整个过程庄严而肃穆,每个人的脸上都呈现出灵魂被上帝洗礼后的宁静与安详。<br> (彼得保罗大教堂外立面) (彼得保罗大教堂入口) (彼得保罗大教堂内部) (教堂内部的雕塑、浮雕) (虔诚的教徒) (礼拜结束,教徒们鱼贯走出教堂) 之后,我们又来到维尔纽斯大教堂,这座典型的古罗马风格的建筑,建于1387年,6根壮硕的罗马柱支撑着三角形屋檐,上面立着三尊塑像,中间的那一尊是手举十字架的圣安娜,教堂旁边是52米高的钟楼,底层有室外楼梯进入钟楼内部。教堂里仍然在做礼拜,金碧辉煌的大厅,满眼都是油画、雕塑,主教大人正在点燃蜡烛,教徒们虔诚地默祷,无声地与上帝沟通。教堂下面的地宫里,还安葬着维陶塔斯大公和妻子,国王日吉蒙塔斯和他的两个妻子以及国王佛拉基斯拉夫的心脏。 (维尔纽斯大教堂正立面) (维尔纽斯大教堂侧立面) (维尔纽斯大教堂旁边的钟楼) (钟楼) (维尔纽斯大教堂内部) (维尔纽斯大教堂内部以耶稣受难为题材的油画) (教堂广场的雕塑) (教堂广场的儿童游乐车) (圣安娜教堂) (到处都是教堂) (到处都是教堂) (到处都是教堂) 维尔纽斯大教堂台阶下的地面上,有一双凹陷的脚印,这是1989年“波罗的海之路”的起点。当年,波罗的海三小国为争取独立,组织200万民众,跨越国界和国籍,手拉手组成一条超过600公里长的人链长达15分钟,以抵抗前苏联的统治,这条人链从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一直到爱沙尼亚首都塔林,教堂前的这双脚印,就是起点的第一位老人站立的地方,在众人示威6个月后,立陶宛成为第一个波罗的海独立的国家,随后,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也宣告独立。这个以和平示威换来的三国独立案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并承认它在历史上的价值,这条被”人链“连接的三国首都,也被称作“波罗的海之路”。游人们争相拍下这双具有时代意义的足印,它虽然没有教堂里面的艺术作品那样精美绝伦,但是却写下了三国人民渴望独立自由的悲壮情怀、不屈信念和斗争精神,也从另一个方面续写着曼德拉的名言:“最好的武器是坐下来谈谈“,坐下来不行,就站起来,人少了不行,就200万,总之,不要战争,不要伤亡,不要毁灭。 (维尔纽斯大教堂台阶下的凹陷的脚印) (“波罗的海之路”的人链,网络截图) 维尔纽斯有还一条内河,河上有一座栏杆上挂满了锁的小桥,桥的另一端原本是闲散放荡的嬉皮士和自由浪漫的艺术家聚集的区域,可是在1997年4月1日愚人节这一天,这个面积不过3.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000人的地方,却宣布独立,成立 “对岸共和国”,这看起来像一个玩笑,但却以政府的默许,至今27年的坚持,成为一个事实。他们不但有国旗货币总统宪法,还有12人的军队,他们的国旗标志是一只五指张开的手掌,手掌中间有一个空洞,意为手是漏的,不收人民一分钱,更不可能接受贿赂。<br> (栏杆上挂满了锁的小桥) (河对面的“对岸共和国”) (“对岸共和国”的国旗,手掌中间有一个空洞,意为手是漏的,不收人民一分钱,更不可能接受贿赂。) 摘录几条他们的宪法:“每个人都有在维尔纽斯河畔生存的权利,维尔纽斯河有权在任何人身边流过”、“人人有权去死,但不是义务”、“每个人都有权犯错”、“每个人都有不杰出和不闻名的权利”、“每个人都有权无所事事”、“·每个人都有权变得独一无二”、“·每个人都有权变得平庸”、“·每个人都有权快乐,·每个人都有权不快乐”、“每个人都有爱的权利”、“每个人都有不被爱的权利,但不是必须的”、“每个人都有权照顾猫,爱猫”、“·每个人都有权照顾他的狗,直到其中一方先死去”、“·每个人都有权不知道他们的义务“、”·每个人都有权怀疑,但不是义务”、“每个人都有权质疑,但不是责任”……<br> 这宪法,对人生价值的充分肯定,对人生选择的充分认同、对人生理念的充分理解,对人生个性的充分包容,让人向往,令人着迷。<br> 遗憾的是,我们的行程也没有安排深入“对岸共和国”,只在锁桥边瞭望对岸,看国旗悬挂在街道上空,看年轻人在河里快乐的划着小船,看老夫妻牵手赤脚淌过河水,看小情侣在桥下荡秋千,看雕在崖壁上的美人鱼。在桥头,还有一块指示牌,在第三排,有一个笑脸,后面是一个圆框,里面是“20”的数字,然后是一个方框,里面有美女的头像,面部和颈部是抽象画,最后一个三角框,里面是一辆车跌进河里。付导说,这几个图片连起来的意思就是:要保持微笑, 车速不能超过20 ,否则看不到美丽的景色 ,里面很有艺术氛围 ,谨慎驾驶,别被景色迷晕,开到桥下。这是多么艺术范儿的路标呀! (年轻人在河里快乐的划船) (老夫妻牵手赤脚淌过河水) (情侣在桥下荡秋千) (崖壁上的美人鱼) (对岸的酒吧) (在“对岸共和国”坐一下) (桥头的标志牌,意为:要保持微笑, 车速不能超过20 ,否则看不到美丽的景色 ,里面很有艺术氛围 ,谨慎驾驶,别被景色迷晕,开到桥下) 维尔纽斯周末的晚上同国内一样,商铺和夜市灯火辉煌,勤劳的商贩们的周末更加繁忙,与此前走过的瑞典挪威和丹麦,街头的店铺周末休息,晚上早早打烊,完全不同。(待续) (天还没黑,前面的夜市已经亮灯) (夜市) (服装摊位) (陶瓷摊位) (外卖小哥) (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