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唐寅,字伯虎,苏州吴县人。明朝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p><p class="ql-block"> 唐寅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命运多舛,跌宕起伏,经历坎坷,悲切凄凉。他的才华与命运相差悬殊如此之大,令人惋惜唏嘘不已。</p><p class="ql-block"> 唐寅是个才子,幼時就特别聪明,读书悟性很高,似乎不必付出太多努力,也不需要“悬梁刺骨,凿壁偷光”就能学富五车,纵横古今。他十六岁時中苏州院试第一,二十八岁時参加南京应天府乡试,考前唐寅和朋友(吴中四才子那三位)在酒宴上吃饭時口出狂言:“今科解元,舍我其谁!”,果然中了乡试第一(解元)。次年入京应战会试,这一次唐寅的目标可不是仅仅的中进士,而是挑战自古以来读书人的最高荣誉一一连中三元。需要说明一下有明一朝到現在也仅有一位商辂老先生获此殊荣(其实还有一位叫黄观的,因靖难時没有投顺朱棣,被朱棣剝夺了他的这一殊荣)。可是万万没想到,这次会试,竟是唐寅同学的人生转折点,也是他遭受的第一次人生危机,甚至面对生命的威胁。唐兄,人生命运有時候是十分残酷的。</p><p class="ql-block"> 在进京赶考的路上,唐寅同学遇见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人,名叫徐经。徐经,江阴人,是唐寅同科举人。他对唐寅十分崇拜,只求能与偶像结伴同行,唐寅同意了。徐经虽不是才子,却是财子,家中很有钱,才财不分家,两个人一路逍遥快活地到了京城。</p><p class="ql-block"> 会试考完,一群学子聚会於宴席上大吃大喝。估计唐寅同学是喝高了,又被人捧了两句,他爱发狂言的老毛病又犯了,当時大家正在猜谁能夺得今科会元,唐寅同学春风满面地说出一句:“诸位不要猜了,我必是今科会元”。请记住,此刻还未放榜公布成绩。唐寅兄,你的好运到此为止了。</p> <p class="ql-block"> 唐寅大话说过以后,并没有等来“会元”的锣鼓报喜声,却等来了手持镣铐的差役,把他拿下投进了监獄。金榜题名的梦还没有做醒,却突然被一闷棍打醒成了阶下囚,前后咋就这么大差距呢?唐同学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p><p class="ql-block"> 其实唐寅有可能是被冤枉了,他是被一件至今都说不清道不明的所谓“科场舞弊案”牵连,要怪就怪他自己那張臭嘴。同時下獄的还有一个人,他的同乡同科举人徐经,不过这个人可能是不冤的,因为这次会试,有一道很难很难的题,大多数考生答不出,只有他和唐寅答出了。不过还好,案件错综复杂,很难理清,最后内部结案:被判永遠不许再参加科举考试,所幸小命保住了。</p><p class="ql-block"> 唐寅一声叹息之后,对前途心灰意冷,开始了他的浪子生涯,四处逛妓院,同時兼顾副业:写字画画写诗。徐经则对科举恨之入骨,回家后开始烧四书五经,告诫他的子孙,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就是一句屁话,还不如干点别的。八十多年后,徐经的儿子的儿子的儿子出世,此人不仅爱读书,更喜欢旅游,他有个别号一一徐霞客。一番折腾一场风波后,大明少了两个官员,却多了一个浪荡才子和一个地理学家,倒也不失为一件好事。</p> <p class="ql-block"> 从千尺高台上跌落下来的唐寅,遭受无尽歧视和侮辱,从此他没有梦想没有追求,只需要一样东西,那就是“醉生梦死的快乐”。他的足迹踏遍各地有名的妓院,由於他文采出众,风流倜傥,迷倒了很多风尘女子,甚至有很多人主动找他,还願意倒贴,那叫一个快活愜意。所谓“风流才子”的称号从此传揚,其实在他恣意纵情的笑容背后,是他内心无尽的酸楚。</p><p class="ql-block"> 在唐寅人生最低谷的時候,宁王朱宸濠来到他身边,向他伸出手,将唐寅推向了更深的低谷,人生第二次危机降临他头上。</p><p class="ql-block"> 宁王朱宸濠想要造反(老朱家可能有造反基因時不時传承一下),但手下都是一群蠢才,宁王仰慕唐寅大名,聘请他到王府做一个師爷。唐寅愉快地接受了邀请,而朱宸濠对他的礼遇也让他感到自己终於找到了明主。</p><p class="ql-block"> 然而很快,唐寅就发现朱宸濠这个领导不太对劲,府里总是有不三不四的土匪流氓出入,而且囤积了很多粮草、兵器,怕不是要造反吧?心里想我只是逛逛妓院,玩玩而已,造反可是要掉脑袋的,那可不是闹的玩啊,赶紧溜号吧。问题是你想走就能走成吗?让你看了那么多秘密,又知道了许多内情,不把脑袋留下就想走,哪有那么容易呢!唐寅同学面对危机,他的聪明才智告诉他向前辈学习一一装疯。只有装疯,他才可能躲过这一劫。唐寅不愧是才子,装疯也装得很另类,因为他想出了一个不很难受的绝招一一裸奔,为保命真舍得下大本钱啊。从此,唐兄摒弃传统观念,一脱到底,光着身子四处晃悠,看见女子就上前傻笑,还時不時喊两句:“我是宁王的師爷,我是宁王的贵客!”之类的一些口号。他这一搞,整个南昌城都乱了,许多人纷纷出来看热闹,宁王的面子算是给丢光了。朱宸濠同志气急败坏,下令赶紧把这位大爷押送回苏州,别在这丢人现眼了。</p><p class="ql-block"> 唐寅终於安全脱离狼窝,平安回到家乡。此后,唐寅的生活可用四个字形容一一彻底堕落。日以继夜的饮酒作乐,纵情声色,摧垮了他的身体,却也成就了他的艺术,他的诗词书画不拘泥於形式和俗套,其艺术水平日臻完善提高,特别是他的人物画,被认为三百年中无人可望其项背。</p> <p class="ql-block"> 唐寅在绘画方面,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在诗文方面,与祝枝山、文徵明、徐祯卿合称为“吴中四才子”,真可谓是“才华横溢,风流倜傥”的江南大才子啊!可惜生不逢時,天妒英才。他的晚年生活十分不幸,穷困潦倒,常靠明友救济度日。</p><p class="ql-block"> 唐寅五十四岁時病逝,这位中国文化史上的天才结束了自己坎坷的一生,永遠归於沉寂。但是他的书画诗文却永遠流传下来了,他的风流韵事也永遠留在了老百姓的口口相传中。</p><p class="ql-block"> 唐伯虎的故事即将讲完,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哦,应该把那场“科考舞弊案”涉案人的最终结果及后续影响也介绍一下。</p><p class="ql-block"> 那场会试的主考官礼部侍郎程敏政:合谋作弊查无实据,失察行为成立(其仆人出卖考题),勒令退休。可怜程大人被这口黑锅砸得七窍冒烟,回家不久就去世了。唐寅和徐经:贬为小吏,不得为官。给事中华某:胡乱告状,贬官。</p><p class="ql-block"> 徐经的儿子的儿子的儿子,名叫徐弘祖,别号徐霞客,成为明朝地理学家、旅行家、探险家、文学家,写了一本在后世享有盛名的书一一《徐霞客游记》,弘祖弘祖,确实大大地弘揚了他的先祖!</p><p class="ql-block"> 那个胡乱告状的给事中华大人,也名留“青史”了,后人根据考场舞弊案的传说,写了一出广为流传的戏剧,俗名《三笑》,又称《唐伯虎点秋香》,由於华大人当年多管闲事,编剧为调侃他,便以他为原型塑造了华太師这个经典角色,不但硬塞给他几个傻儿子,还安排唐伯虎拐走了他府里最漂亮的丫环,也算给唐兄报了仇。</p><p class="ql-block"> 老百姓心中有杆秤,他们自有一套辦别是非对错的标准,历史终究是公正的。</p> <p class="ql-block"> 王守仁,字伯安,号陽明,浙江余姚人。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p><p class="ql-block"> 传说王守仁同志有一位非常有名的祖先一一王曦之,是否属实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時在当地王守仁家是遠近闻名的大地主,家里经济状况是非常好的。他的父親王华是成化十七年的科考状元,家里文化氛围也一定是非常浓厚的。王守仁小同学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長起来的。</p><p class="ql-block"> 王守仁十岁時离开家乡,和全家一起搬到了北京生活,也就是那時,他开始读四书五经。他学习很有悟性,能举一反三,其聪明程度让教书的老先生倍感惊讶。不久之后老師发现了一些不好的苗头向王状元反映:王守仁不是个好学生、喜欢舞枪弄棒、读兵书、还喜欢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写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总之,他是一个有很多问题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例如,王同学十二岁時写了一首名为《蔽月山房》的诗:</p><p class="ql-block"> 山近月遠覚月小,</p><p class="ql-block"> 便道此山大於月。</p><p class="ql-block"> 若人有眼大於天,</p><p class="ql-block"> 当见山高月更阔。</p><p class="ql-block"> 此诗看似言词幼稚,却是其中奥妙无穷,思考的是“山和月亮哪个大”的问题,王同学的这种思维模式,今天称之为辩证法,可惜那時人不懂。</p><p class="ql-block"> 王状元知道孩子的这些不好的苗头后,叫来了王守仁问了他一个问题:“书房很闷吗?”王守仁点了点头,王状元又说:“跟我去关外转转吧”。所谓关外指居庸关,那時蒙古骑兵经常出没,还是非常危险的。王状元本意想带孩子出去散散心,顺便开开眼界,没想到麻烦来了。</p><p class="ql-block"> 不久,王同学庄重地走到父親面前严肃地说:“我已写好给皇上的上书,我願意出关为国靖难,讨平鞑靼!”发言時,小同学还只有十五岁。王状元十分激动地顺手拿起一本书,劈头盖脸地砸向王同学,口中大骂:“让你小子狂!让你小子狂!”</p><p class="ql-block"> 此后不久,王同学又来到父親身边平静地说:“我上次想法不切实际,多谢父親教诲。”王华十分欣慰,笑着说:“不要紧,有志向是好的”,“出关打仗我就不去了,我已有了新的志向”,“喔,你想干什么?”,“做圣贤!”王华再次愤怒了,迅速回应一一响亮的一记耳光,完了完了,一世英名要毁在这小子手里了。</p><p class="ql-block"> 经过仔细认真考虑,王华决定给儿子订一门親事,结了婚有老婆管着,可能就再不会有什么出格的事了。</p> <p class="ql-block"> 一番操作下来,王华告诉儿子,马上收拾行李,去江西南昌结婚,少在我眼前晃悠,楞头楞脑的王守仁同志就这么被赶出家门,去江西准备当新郎官了。</p><p class="ql-block"> 女方一家忙碌非凡,新郎是王状元的儿子,自然要热闹隆重一点。可是准备典礼時,才发现新郎官不见了。直到第二天早晨,女方家人才在城郊的一所道观里找到王守仁。原来这位兄弟昨天出来闲逛,看见一个道观,便进去和道士聊天探讨那些深奥的教义,企图能寻找到成为圣贤的灵感,把结婚这件小事早忘的一干二净了。</p><p class="ql-block"> 不久,王守仁离开江西,带着自己的新婚妻子回老家余姚。途中他认识了一个书生,结伴而行,闲聊解闷。他问:“怎样才能成为圣贤呢?”书生答:“格物穷理”,“何意”,书生笑答:“看看朱圣人的书,自然会明白”。王守仁欣喜若狂,认为自己终於找到了答案。</p><p class="ql-block"> 在外面混了一年多的王守仁带着老婆回了北京,王华用警惕的眼神审视着儿子。他发现儿子变了,回家后除了看书还是看书。</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王守仁从书房失踪了,一番寻找发现他在花园里看着一枝竹子发呆,王华奇怪地问道:“你又想干什么?”王守仁依然死盯着竹子,挥手道:“不要吵,我在参悟圣人之道。”王华气得急匆匆地走了,一边走一边大吼:“我不管了,我不管了!”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p><p class="ql-block"> 王华退而求其次,他下达最后通牒“你必须考中进士,此后的事情任你去做”。这次王守仁听从了父親的教诲,重新捡起四书五经,开始备考。</p><p class="ql-block"> 以上就是王守仁同志的成長之路,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孩子,是一个让人不省心的孩子。也是一个能独立思考的孩子,更是一个能折腾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王守仁从十八岁开始走上了“格物穷理”这条艰苦孤独的参悟圣人之道,十九年后,在那个遥遠偏僻的地方,他终於成功了。</p><p class="ql-block"> 还是说说王同学的科举之事吧,聪明人就是聪明人,王守仁确实继承了老爸的遗传基因,他二十一岁第一次参加乡试,就中了举人(想想范进同志五十多岁時才中举人,怪不得能高兴疯了)。之后他两次参加会试,却都铩羽而归。王虽沮丧,却也不慌。二十六岁,开始学习兵法和谋略,甚至开始练习武艺,学习骑射,当然,四书五经仍旧照读,格物穷理也在进行。就这样,文武兼备的王守仁同学已悄悄地超越了很多人,变得十分强大。在他二十八岁時,参加了第三次会试,要说他这么瞎糊弄了三年,竟然中榜,据说他的卷子本来评为第一名,可是有人走了后门(招生黑幕),把他挤到了二甲,王守仁的智商真不是白给的啊!</p> <p class="ql-block"> 王守仁同志考中进士步入仕途,进入了一个更大的人生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他才能施展抱负及才华,同時也将迎接新的挫折及考验。</p><p class="ql-block"> 時间到了正德年间,大明历史上最能闹腾的朱厚照(武宗皇帝)先生出场了。他宠信太监刘瑾,朝政一塌糊涂,许多大臣上书要求惩治刘瑾,结果对上书者处以廷杖(当廷打屁股),其中也包括王守仁同志,他不但被打了屁股,还被贬了官,因他上书中称刘瑾为奸贼,六品兵部主事的他还被发配贵州龙场驿当了一名驿丞(招待所所長,没品级)。王守仁的传奇经历、他多年格物穷理的成功将从此時此地开始。</p><p class="ql-block"> 王守仁同志准备上路出发去贵州,刘瑾太监准备半路截杀王守仁。一个前路危险,一个做事很绝。可惜呀,刘瑾并不真正了解王守仁同志。王守仁从小就不安分,他应该算是个人精,连他那状元父親都被他折腾的一愣一愣的,小学文化的刘瑾岂是他对手。王同志早就料到这一着,经过杭州時玩了一个把戏,把自己的鞋帽放在钱塘江边,还留了封书信算是遗书吧。满天过海,躲过了暗算,杭州当地官员还搞一番招魂悼念活动,一路逍遥地来到了新的工作岗位。</p><p class="ql-block"> 龙场驿,这就是王守仁同志新的工作岗位,王先生放目四顾,穷山恶水,荆棘丛生,人迹罕见,荒凉闭塞,连个房屋都没有,这也叫驿站!明白了,为何叫龙场驿,龙场龙场,龙住的场所,不是人待的场所。将就凑合吧,与一个(仅一个工作人员)老弱不堪的驿丞办完交接,王同志与随他来的几个人(家仆)卷起袖子,寻找木料石料,和泥盖房子,要想坚守岗位,总得有个栖身之所吧。这就是王守仁,“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p><p class="ql-block"> 此地虽环境恶劣,却业务也不多,正合王同志心意,可进一步不受干扰地“格物穷理”了。从此,王守仁特制一个石椁,除吃饭睡觉干活外,就打坐里面,沉思入定,苦苦寻找“理”。</p><p class="ql-block"> 终於有一天,他意识到朱圣人的“存天理,去人欲”这句大名鼎鼎的理论是错的,他领悟到人世间的真理:“无论何時何地,有何理由,人性都是不能,也不会被泯灭的,它将永遠屹立於天地之间!”,他开始明白,将天理和人心分开对立是不对的,原来“理”就在我身边,“理”在心中,天理即是人欲。人的欲望与生俱来,去人欲则非人道。天地圣贤之道并非存於万物,也无须存於万物,天人本是一体,何時可分?又何必分?忽然,一声大笑破空而出,声震寰宇,久久不绝。在痛苦的道路上绯徊了十九年的王守仁,终於在他人生最为痛苦的一瞬获知了秘密的答案,。</p><p class="ql-block"> 此一瞬已是永恒,中华文明史上一门伟大的哲学一一“心学”就此诞生!</p><p class="ql-block">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p><p class="ql-block"> “天将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泛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点不假啊!</p><p class="ql-block"> 接着王守仁同志继续研究完善他的哲学(心学)体系。历史上搞哲学这行的,一般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智商要过剩,二是吃饱了没事干(饭都吃不饱还搞啥哲学)。哲学之所以门槛这么高,是因为它是世间一切科学的基础。王守仁同志是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智商嘛,那不是一般的过剩;事情嘛,当年龙场驿几乎鸟都不願飞过。经过苦心研究,王守仁终於完善了他的心学体系,他找到了解决世间一切问题的钥匙或者说工具,那就是一一知行合一。有了它,他才能超越众多前辈,成为理学圣贤;他才能成就辉煌武功;他的心学方为万人信服,遠播海外,千古不朽。所谓“知行合一”其实就是“理论与实践”结合一致高度统一,二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二十多年后,有两个人看到了“知行合一”,一个人看懂了(張居正先生),另一个人没看懂(海瑞先生)。四百年后,有一个年轻人看到这可话,不仅看懂了,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以此作为自己的终身行为准则,并据此改名一一陶行知。</p><p class="ql-block"> 恭喜你王守仁同志,你已加入圣贤行列,与孔子、孟子、朱熹等先贤同伍了。你已足够强大,你可以建功立业了,在你前行的路上,有许多大事在等着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百多年前,朱重八同志儿子中最能征善战的宁王朱权被他四哥朱棣同志涮了一把,先被裹胁参加靖难,后被撵到荒凉的大西南安置,许诺的“靖难成功兄弟二人中分天下”仅仅是戏言一句。此仇此恨,一代一代一茬一茬地传到现在的宁王朱宸濠身上,现在朱宸濠终於起兵造反了。</p><p class="ql-block"> 事先王守仁同志有预感,他正以都察院左佥都御史身份巡撫江西赣南剿匪,立刻跑到巡撫衙门找到他的同乡兼好友江西巡撫孙燧报警,孙燧苦笑着听他说完,叹口气只说了一句话:“兄台你现在才知道?”。其实孙燧早已知道宁王迟早要造反,这已不是什么秘密,但是他毫无办法(没有兵权)。他知道王守仁的本事,如果宁王叛乱造反,王守仁定能力挽狂澜平定叛乱。因此二人商定并作了分工:孙燧把生的希望留给王守仁,力劝王尽快逃出南昌城召集军隊应变,孙燧则坚负守土之责坚守南昌,。王守仁没有多说什么,他理解并尊重孙燧的这种选择,他整好衣冠,郑重地向他的好友孙燧作揖行礼,然后大步离去,身后传来孙燧此生最后的大声祝愿:“伯安(王守仁字伯安),珍重!”。</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宁王起兵,孙燧慷慨赴死。一个多月前,王守仁先生手无寸铁和一兵一辛,孤身夜奔出逃,利用事先从兵部尚书王琼手中要到的“旗牌”(可用於调兵),紧急调动部隊组织平叛,自己担当平叛统帥。他不等不靠,凭借自己的信念和决心,当然也耍了不少阴招(智慧计谋),历時三十多天,顺利平定叛乱,生擒宁王朱宸濠。朱宸濠同志辛苦准备十年的造反大火,一朝就被王守仁同志一桶水浇灭。此等空手套白狼之奇迹,可谓绝无仅有,堪称不世之奇功!</p><p class="ql-block"> 叛乱平定后,王守仁因功获封“新建伯”爵位,是大明一朝因军功封爵的三个文臣之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宁王的叛乱已平定,按说王守仁同志应该缓口气,过两天舒心的日子。可是,更大的麻烦和危险正在向王圣人袭来,似乎是要验证他的聪明才智是不是真正达到了圣贤的标准。</p><p class="ql-block"> 先把下面将要出场的演员隆重介绍一下:</p><p class="ql-block"> 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厚照同志,官名他自封的。</p><p class="ql-block"> 江彬,威武副将军,官名江彬自封的,皇帝老大,他老二。自从刘瑾被诛,钱宁被他送进大獄后,他現在俨然已是大明王朝第二把手了(据说企图争当一下第一把手)。</p><p class="ql-block"> 張永,太监,刘瑾被诛后,皇帝身边最受宠的人 。</p><p class="ql-block"> 張忠,太监,江彬跟班,死党。</p><p class="ql-block"> 锦衣卫官员,不知名。可能是个小人物,史书未记名 。</p><p class="ql-block"> 王圣人将要对付的就是上面这一帮大人物。</p><p class="ql-block"> 虽然晚了点,宁王起兵叛乱的消息还是传到京城,朝廷上下震惊。只有两人例外,一是兵部尚书王琼,他很自信,只要王守仁在江西,宁王这点事那就不叫事。二是皇上大人,他很高兴,他又有机会出去逛逛玩玩。於是朱厚照先生下令,他要親征平叛。大臣们又急又怕,再弄个“土木堡事变”咋办?然而就在一切俱备,只等皇帝大人开路之時,几匹快马奔入京城,送来一封王守仁的加急奏报:宁王叛乱已平定。意即诸位不要忙了,不麻烦大家了,在家歇歇吧。朱厚照接此奏报很不高兴,仍然坚持要親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身着闪亮铠甲风光无限的朱厚照同志终於如期踏出正陽门,大军親征路线是由京出发,途经保定入山东,过济宁抵楊州,然后由南京、杭州一路南下到江西。</p><p class="ql-block"> 親征大军(观光旅游团)刚到山东境内,骚扰沿途官民的信息满天飞。王守仁不忍江西百姓刚经历战乱又要遭大军涂炭,赶紧再次上奏,提出親自将朱宸濠送到南京举行献浮仪式。江彬看懂了,他对朱厚照说:“绝对不行,千里迢迢带领大军来到这里,怎么能够空手而归!把朱宸濠放回鄱陽湖,陛下再抓一次”,能提出如此恶毒主意,也算坏得只剩渣了。朱厚照十分高兴,他同意了江彬的建议。</p><p class="ql-block"> 王守仁似乎面临穷途末路,怎么办?没办法!他只有唯一选择:抗命,而违抗圣命者,大逆。为了江西百姓,那怕牺牲自已,他依然坚定地押着朱宸濠向南京前行。</p><p class="ql-block"> 半路王守仁得知皇帝陛下派出一支先遣隊已抵达杭州,领隊领导是張永張公公。王守仁知道張公公是一个讲道理通情理有良心的人,十年前曾和李东陽、楊一清通力合作除掉了奸宦刘瑾,所以他决定先拜访一下張公公。这次两人相会改变了王大人抗命的后果,也阻止了大军南下的脚步,原因嘛,王守仁与張公公做了一个交易,把俘虏朱宸濠送给了張公公,让張永去邀功领赏,張公公则答应帮忙劝说朱厚照,因为他有这个能力。</p><p class="ql-block"> 江彬知道王守仁押着俘虏来到杭州,他也想把朱宸濠搞到手摘取平叛之功。江彬派出锦衣卫去杭州找王守仁要人,这个锦衣卫高兴地出发了,他想顺便向王守仁敲诈些钱财。他没想到找王先生要钱,那是相当困难的。碍於面子,王先生还是给了点钱一一五两银子。这个锦衣卫大人愤怒了,把银子砸在地上,揚長而去。王先生手下人担心锦衣卫报复,而王守仁却安心地一觉睡到天亮。第二天锦衣卫来向王先生辞行,却见王三步并作两步来到自己面前,王先生真诚地拉着他的手深情地说道:“兄弟我当年曾蹲过贵部门监獄,第一次见到老兄你这样的好人啊!我怕阁下你来去辛苦,特备薄礼,没想到阁下竟如此清廉分文不取。我这人也没其他本事,只会写写文章,今后为阁下写一篇文章,让天下人都知道阁下的高风亮节!”。王先生真是能忽悠,锦衣卫明知王守仁拿自己开涮,软硬兼施,不服不行,只好踉踉跄跄地走了,没办法啊。王守仁同志用一种近乎完美的方法解决了问题,既坚持了原则,也躲过了麻烦。什么是“知行合一”,这个故事就是“知行合一”。</p><p class="ql-block"> 江彬知道俘虏被張永抢走了,气急败坏,但他惹不起張公公,只能拿王守仁出气。江彬派遣他的同党張忠率领部分京军进入江西想找碴整王先生,这帮丘八都是老兵痞,他们围在王家门口只干一件事情一一骂人。王先生不计较,并且善待他们,还给这些京兵提供饭食。時间一長,京兵们觉得王先生是个值得尊敬的好人,不再去堵门骂人了,王守仁用他的人格魅力避免了一次可能发生的灾难。</p><p class="ql-block"> 張忠不甘心,他挖空心思寻找王守仁工作漏洞,终於有一天似乎找到了一个大漏洞,他立刻找来王守仁问:“朱宸濠在南昌经营多年,家产应该很多吧?”王先生平静地看他一眼回答:“是的”,“既然如此,为何抄家所得如此之少,钱都到哪里去了?”面对表情凶急的張公公,王先生做认真思考状,然后摆出一个恍然大悟的表情:“实在对不起,这件事正想和你商量,我在朱府找到一本帳册,上有这些财物去向的记载,并且还记录一些收礼人的名单,張公公要不要看一看?”,只见張公公打了个哆嗦,他知道帳册上一定有一个名字叫張忠。过了一会他才支支吾吾地说:“不必了,我信得过先生,我只是随便问问”。作为宫中高级太监、江彬死党,他还没吃过这么大的亏,一定要报仇!</p><p class="ql-block"> 張公公绞尽脑汁苦苦思索,终於想到了一个整治王守仁的主意,但这件事情的后果他是万万想不到的。一天他邀请王先生来军营观看京兵训练,出於礼节王守仁答应来了。到训练场京军正在练习射箭,王先生刚要坐下观看,張公公手中拿着一把弓走到王守仁面前,请王先生表演一下射箭。王守仁说射的不好,不用射了,張公公说不射不行,他想让王先生出丑,王守仁说那好吧,我射。王守仁同志走向箭场,他屏住呼吸,搭箭,拉弓,箭出,十环中红心。然后接连抽出第二支第三支箭,箭箭十环,三次射中红心。在短暂的沉寂后,箭场暴发出了震天的欢呼声,京兵们佩服眼前这个文质彬彬和颜悦色的奇人,張公公则惊的下巴都要掉下来了,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个瘦弱的文人。真是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啊!</p><p class="ql-block"> 張公公回去后将江西这些事一一汇报江彬,江彬这个气啊,但还不死心,又想出一条更为恶毒的办法。他忽悠朱厚照同志下旨召见王守仁,朱厚照同意了。以前江彬经常矫旨办事大家也都知道,所以江彬认定王守仁唯恐上当受骗前来送死一定会不来。王先生,安心待着吧,这次抗命貌视皇帝的罪名你是背定了。</p><p class="ql-block"> 可没过多久,他又懵了,因为他得知王守仁已赶到芜湖,正准备觐见皇帝。让你来你不来,不让你来你偏来(这次是托張永的福,所谓朝中有人好办事,实在不是一句空话)!气得江彬想去用头撞墙。</p><p class="ql-block"> 朱厚照同志知道王守仁到了,他倒真想见见这位传奇人物。这下可把江彬、張忠急坏了,王守仁见了皇帝,他的这些小动作有可能被皇上知道。他们多方阻挠,准备把王守仁赶回去。王守仁同志已经受够了,为了给江彬一个教训,他准备反击。</p><p class="ql-block"> 一天,江彬得知王守仁失踪了,四处寻找也不见踪影,见鬼了,总不至於是成仙了吧,“快去把他给我找出来!”江彬精神快要崩溃地嚷。王守仁没成仙,而是脱掉官服,换上便装,去了九华山。在去的路上,逢人便说自己看破红尘,准备去山里当道士。“王巡撫要当道士”这条轰动新闻顿時传遍南京大街小巷,張永则不失時机地将这一新闻告诉了朱厚照同志。朱厚照同志被感动了,他找来江彬,狠狠地骂了他一顿,让他今后老实点不要再乱来。然后传令王守仁,不要再当道士了,回来继续当官吧。江彬,郁闷啊!於是王道士在山上吃了几天斋饭,清了清肠胃,又一次光荣复出。</p><p class="ql-block"> 叛乱平定了,俘虏交上去了,阎王小鬼也打发走了,王守仁功德圆满也终於可以歇歇了,可这時張永来了,他是要一样东西:朱宸濠的那本帳册。他帮了王守仁不少忙,於情於理王守仁应该会(他认为)给他,然而王守仁的回答却实在出人意料“我烧掉了”。張永发现他很难理解王守仁,他不要钱,不要官,不願落井下石,连自己的封赏也不要,为了那些平凡的芸芸众生,甘願功成身退。一声叹息,張永走了,走得心服口服。一切都结束了,世界也清静了,经历人生最大一场风波的王守仁同志,终於获得片刻的安宁。</p><p class="ql-block"> 正德年间,官场上大家普遍有一个共识:最不应该犯的错误就是与王守仁大人叫板过不去,你不惹他他还想找你麻烦,你和他过不去就是和自己过不去,厉害呀王大人!</p><p class="ql-block"> 前面曾说过,王立群先生在《读史记之汉武帝》一文中,将人品性格分了五类,第五类是“既琢磨事,又琢磨人,还琢磨钱”的人,王守仁同志就是这样的完人。</p> <p class="ql-block"> 嘉靖元年,王守仁刚到南京接任兵部尚书,就得知他的父親王华去世了。这位老先生前半辈被王守仁折腾的够呛,后半辈却为他而自豪,含笑而去,也算是死的瞑目。父親去世沉重打击了王守仁,他丁忧回家守孝,由於过度悲伤大病一场。他终於可以静下心来,一心一意搞哲学,四处游历讲学。他不搞门户之见,也不参与学术纷争。无论家世和出身,无论贫富贵贱,只要願意前来听讲,他都以诚相待,一视同仁,他要做的只是无私的传道授业而已。他有一个叫王艮的学生,成了他最优秀的学生,并创建了一个大名鼎鼎的学派一一泰州学派。在这一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有两人,一个是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思想启蒙的先锋”的李贽;另一个虽不是泰州学派的嫡传弟子(算个插班生),但如果没有他,明代的历史将会改写,他叫徐阶。</p><p class="ql-block"> 王守仁四处讲学,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征服了无数人,心学逐渐兴起。</p><p class="ql-block"> 嘉靖六年,王守仁站在天泉挢上,看着眼前的钱德洪与王畿两个嫡传弟子,作最后的告别。王守仁说:“我即将赴任,但此去必定再无返乡之日,此刻即是永别之時,望你们用心於学,今后我不再教你们了。”接着又说:“我死之后,心学必定大盛,我之平生所学全教给你们了,但心学精隨你们尚未领悟,我有四句话要传给你们”,天地如此之宁静,大风吹过空旷的天泉桥,风声中王守仁高声吟道:</p><p class="ql-block"> 无善无恶心之体,</p><p class="ql-block"> 有善有恶意之动。</p><p class="ql-block"> 知善知恶是良知,</p><p class="ql-block"> 为善去恶是格物。</p><p class="ql-block"> 吟罢,王守仁仰首向天,大笑之后飘然离去:“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p> <p class="ql-block"> 不久之前,朝廷接到急报,两广地区发生少数民族叛乱,十分棘手,於是又想到了王守仁同志,他被委任左都御史,前往平叛。但此時他身体已经很差了,仍毅然决然地踏上征程。不过王先生大概也没想到,他的名气也能平叛。在听到王守仁前来征讨的消息后,叛乱的两个首领当即达成共识一一投降,真可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啊!就这样,朝廷折腾了几年毫无办法的两广之乱,老将出马,立马解决。朝廷上下一片赞揚之声,这最后的辉煌也燃尽了王守仁的生命之火。在生命垂危之际,他提出最后一个要求一一回家。但他终没回去,在到达江西南安,再也走不动了,这里成了他最后的安息之地。临终前,他的门人聚在他的身旁,问他还有什么遗言,王守仁笑了笑,用手指向胸前,留下了他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p><p class="ql-block"> 王守仁去世三百七十多年后,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从不离身 的一个腰牌示於众人,上书七个字“一生伏首拜陽明”,王守仁的影响及追随者已遍布海外。</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前面提到的大明德才兼备排行榜上,排在于谦前面的第一名一一王守仁。他是一个“横空出世,文武兼备,智勇双全,五花八门,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一不晓,善始善终,堪称不世出之奇才”的英雄,其实,更适合王守仁的称呼应该是一一圣人。</p><p class="ql-block"> 王守仁的光芒冠绝当代,映照千古,彪炳显赫。自明之后,唯此一人!</p> <p class="ql-block"> 未完,请看下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