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邓川中学教师林泽民、陈志宏二人,系中共邓川县地下党的县委委员,以教书职业为掩护,秘密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发展党的组织,积蓄力量,展开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斗争。这时他们将发展对象锁定于李克琳。二人经过数月的观察后,互相交换意见,彼此认为:“李克琳出身贫寒,学习勤奋,思想进步,办事干练,胆识过人,在学生中有威信,可以吸收为党的地下工作者。”一九四八年二月,林、陈二人介绍克琳加入共产党的地下外围组织“民青”。并于一九四八年十月成立邓川中学“民青”支部,指派李克琳任支部书记,杜学孟、杜绍曾为委员,领导邓川中学开展秘密的发展成员,学习宣传党的主张,为解放全中国做好思想和干部的准备。由于他工作出色,立场坚定,又经林、陈介绍于一九四九年二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历史性的召唤和赋予他的领导职责,从根本上改变了他对人生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他为自己能走上为劳苦大众谋福利的革命道路而感到光荣和自豪,深感自己责任重大,他不断地鞭策和激励自己说:“我这个少时光脚板、穿破烂、吃杂粮的穷苦孩子,艰辛地读了几年中学,算是个普普通通的社会底层小知识份子吧!在这黑暗的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社会里,能有什么出息呢?现在共产党指引我走上光明的革命道路,并肩负着领导青年学生,开展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任重而道远。我唯有努力提高文化知识,刻苦学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不负党和人民的厚望,将此一生献给为人民服务的事业。”</p><p class="ql-block"> 邓川中学吹响了革命号角,发展“民青”成员,壮大革命力量,宣传党的纲领,传播进步思想,组织歌咏队,唱进步歌曲:“山那边有好地方,一片稻田黄又黄,你要吃饭得做工,没人为你当牛羊……”向往解放,平等自由的歌声响遍校园。同时分配给民青成员回农村发展组织的任务,担负着传送党的情报,调查县守备队情况,伺机弄到枪支弹药,为武装暴动作准备。克琳勇敢地站在斗争最前列,因活动积极,引起国民党特务的注意和监视。党组织考虑到克琳的人身安全,决定让他离开学校,派遣去姜寅坝开展武装斗争。克琳离校后,学校内反响强烈,许多学生意欲追随前往。学校当局为了稳定人心,向上司表明态度,不得已向全校师生宣称:“李克琳,杜学孟跟着林泽明、陈志宏当土匪去了,望师生们引以为戒。”</p><p class="ql-block"> 姜寅坝(今黄坪)四面群山环抱,坝子狭小,地势低凹,气候湿热,是有名的瘴疠区。外乡人到那里后多因水土不服,气候不适而患痢疾、虐疾、生浓疮等症。加之当时医疗条件落后,染疾后难于治愈,甚致于死亡。提起瘴疠,人们谈虎色变。外乡流传着“要去姜寅坝,先把老婆嫁”。可见姜寅坝是外乡人的禁区。中共邓川县委却选择了这个地区进行武装斗争,成为了白色政权统治下的红色根据地,是革命者响往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一九四九年初,中共邓川地下党委便在姜寅坝成立了临时县政府、区政府,谓之曰:“背夫政权”。即县政府、区政府无固定办公居所,政府负责人袋中背着印章,那里需要就上那里去住上十天半月,发动农民,开展斗争。当时林泽民任县长,秘书长是赵维汉,陈志宏担任县工委委员。</p><p class="ql-block"> 克琳于一九四九年五月派遣到姜寅后,担任围子田片区区委书记。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在农村发展党员,组织建立农会,成立农民武工队,为武装暴动作准备。他深入到所属村村寨寨,与农民同吃共住,宣传共产党关于农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革命道理。每到之处,无不受到农民的欢迎,农民们相互转告说:“共产党派来的林泽民、李克琳等这批知识分子,虽身为县长、区委书记,穿的却是土布衣,脚登着草鞋,没有薪水,与穷苦农民同吃一锅饭,同住茅草屋,和农民心连心。再看看姜寅坝的土司头人、保甲长,他们住的是高墙大院,穿的是绫罗锦袍,吃的是鸡鱼羊肉,每天还带着狗腿子向我们农民催租逼粮。只有跟着共产党,农民才能翻身得解放。”于是纷纷参加农会,青年人则自告奋勇组织起武工队,农村的减租减息斗争展开了。</p><p class="ql-block"> 确确实实,来到姜寅的这批共产党员,民青成员,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是怀着为解放劳苦大众的崇高信念,没有个人的索取和要求,甘冒被染恶疾之苦,被砍头之险来到这个被外乡人视作禁区的姜寅坝,与贫苦农民一道吃粗粮、穿布衣、踏草鞋,为了美好的明天共同战斗。这种高尚的情操和勇敢的献身精神,是那个新旧交替时代赋予进步青年特有的品格,正是在这批新型人物的带领下,农民运动才蓬勃发展。</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发动群众</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当年六、七月间,滇黔桂纵队司令朱家璧带着一支武装分队,前往怒江公果桥阻击国民党李密的军队。为了避开敌人在前进路上的袭击,故绕道姜寅,北上鹤庆丽江,再折转怒江。朱家璧到达黄坪新街后,县政府领导将他们迎至王营县政府所在地,杀猪慰问。这时克琳仍在子牙关坚守岗位。入夜,接到曾一民从黄坪送来情报称:“火烧桥附近发现穿黄军服的国民党保安军,想必是追踪朱家璧队伍的敌人。”克琳接到情报,心想:“情况紧急,必须立即向县领导汇报,但夜已深沉,只好我亲自去吧。”当晚天色昏暗,雨水淋漓,水田一片,看不清道路。凭着日间行走的感觉,在泥泞的田间小道上,踏陷了泥埂,踩进了沟渠,水一程,泥一程,顾不上满身泥浆,心急如焚地于午夜时分赶到了王营,向县领导汇报了敌情。县领导即刻唤醒全体人员下命令道:“火烧桥发现敌情,幸得朱家壁队伍早已北去,保安军追不到朱家壁,定会在姜寅地区搜捕地下党人员,鉴于当前我们枪支弹药紧缺,暂时撤退,以保存实力。”于是一行十余人深夜悄悄撤离王营,往西向面甸村进发。沿着平坝村绕道山西,到达面甸村时已是凌晨四时,气候转晴,县委吩咐就地休息。同志们忘却了满身尚被湿辘辘的衣服裹着,毕尽一夜劳苦,便到头躺在山坡上闭目休息。</p><p class="ql-block"> 东方日出时众人起身抖抖身上的水珠,进入到面甸农家做吃早餐,克琳和苏文宇仍在山头监视敌人动向。忽然发现保安军已从新街向面甸方向扑来。克琳向苏文宇说:“果不出县委所料,敌人追赶朱家壁部队到新街扑了个空,便朝着我们来了。”于是急忙通知总部,一行人只好丢下饭碗迅速转移到一个边僻的不到十户的山区小村三槽臼暂歇。大伙计议准备向西南方向撤往江尾,并派段墨轩和赵维汉到邻村大王庙探清有无敌情。不久二人回报说:“大王庙驻扎着一队保安军,距我们所在地只十余公里。”面对前有敌人,后有追兵这一紧急情况,这一行十余个地下工作人员仅是少数领导人持有枪支,正面交手,无异于将这些同志的生命葬送。于是即刻转移到山区一个十分隐蔽的小村玉石厂,七、八户人家的穷乡僻壤,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晚上去何处安歇呢?尊照“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要求,共同决定不打扰农民。当晚,十余人共挤在一家农户的猪厩楼上,在猪粪熏人的臭味中闷了一宵。次日县委决定:“鉴于目前情况,只能扮成农民,分散各自寻路从不同方向转移去邓川坝区,听候命令再集中。”布置后各人先后混于农民中自行转移去了。</p><p class="ql-block"> 克琳则惦记着子牙关区委所在地还存放着地下游击队所需之粮食,即刻向县委报告说:“围子田那批粮食,万一落到保安军手里,那可是革命的重大损失,我得即刻返回将它安排好。”县委领导激动地拍着克琳背脊说:“在这危急头,你还没忘记党的利益,就依你的意见回去处理吧,但一定要注意安全。”于是克琳冒着生命危险潜回了围子田,依靠群众,将这批粮食分散转移到贫苦农民家里保管,使得开展斗争时保证了物资的供应。克琳就是凭着他对党对人民的赤胆忠心,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而在这片土地上坚持战斗,直到云南和平解放。</p><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在黄坪区政府工作的刘硕彦同志,他经常向周围的同志们讲述着耳闻的一个传说,他十分感慨而佩服地说:“这些年,我下乡去到围子田,子牙关的每一个村庄,无不听到老贫农讲述李克琳在极端危险艰难的情况下,领导农民坚持革命斗争的事迹。我虽与他素不相识,如雷贯耳的名声,却使我深深地从心里认识了他。他在地下革命斗争时期勇敢坚定,在当地深得民心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姜寅坝(今鹤庆黄坪)</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克琳刚参加革命,便挑起重担,从担任“民青”支部书记起始,继而后任过区委书记、区长。云南和平解放后任县委组织部长,县委常委兼秘书科长。一九五五年邓川县首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县长,时年二十六岁。一九四八年至一九五八年的十年中,年青的克琳均居于领导岗位,他的前程是如此的一帆风顺。可任何人无可否认,他荣膺各项领导职务,是用他的全部心血,无私奉献给革命事业的实干精神而获得党组织的信任和重用的。</p><p class="ql-block"> 他沉默寡言,一门心思放在工作上,生就一副犟脾气。凡认准之事,他总是我行我素,毫不在意别人眼色和周围的压力,干起事来十分自信。对上不献媚迎合,敢于发表自己见解,更耻于吹牛拍马。对农村群众则是咪着微笑的嘴唇,耐心温和地宣传和开导。</p><p class="ql-block"> 他那白净的面庞上一双明亮的大眼,头发自顶骨向左右生长。天庭饱满,每逢与他一面之交后,便永远记住了他那光亮的前额和眯着的嘴唇,给人以不怒自威的印象。孩子们说:“爸爸外相虎威,能震慑于人。”</p><p class="ql-block"> 他不善于交际应酬,潜心于学习,埋头干事,扎根农村基层,调查研究,指导工作,忘我忘家地勇往直前。他所肩负的工作,干得有声有色,黄金的十年,风华正茂的十年,他没有辜负党和人民赋于他的厚望。</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父亲当选邓川县长时留影</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革命青春</p><p class="ql-block">投身学潮闹革命,武装斗争姜寅川。</p><p class="ql-block">和平解放喜相庆,邓川小县掌大权。</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书革命青春诗</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父亲回忆录为母亲王淑璋撰稿,子李公编校并补编图片。)</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