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路谈兵法·解三国(170)曹髦:一个勇于“伐道”的殉道者

机器人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题字:徐春辉</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曹髦是魏文帝曹丕的孙子,东海定王曹霖的儿子。正始五年,封郯城县高贵乡公。司马师废魏帝齐王曹芳后,准备立彭城王曹据为帝,但皇太后认为不妥,“建议”立曹髦为帝。在司马兄弟眼里,立谁都是傀儡,于是“更召群臣,以皇太后令示之,乃定迎高贵乡公”。</p><p class="ql-block">然而,这曹髦“少好学,夙成”(从小好学,成熟早),一身傲骨,在钟会眼里“才同陈思,武类太祖”,并不甘心苟且偷生,做“假皇帝”。面对司马氏及其党羽的步步紧逼,曹髦忍无可忍,于甘露五年(260)五月,召集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于是,曹髦面见太后,将自己的行动如实相告。王沈、王业则急告司马昭,司马昭调兵以备。</p><p class="ql-block">曹髦“遂拔剑升辇”,“帅僮仆数百,鼓噪而出”。中护军贾充拦截曹髦一行,曹髦挥剑回击。众人欲退,太子舍人成济问贾充曰:“事急矣!当云何?”贾充曰:“畜养汝等,正谓今日。今日之事,无所问也。”成济乃抽戈向曹髦刺去,“刃出于背”。司马文王闻讯后大惊,自投于地曰:“天下谓我何!”,意思是说,天下人怎么看他!最后,司马昭不得不将太子舍人成济兄弟问斩,并灭其三族。</p><p class="ql-block">此事当中有许多疑问:曹髦明知击杀司马昭无异于飞蛾扑火,为什么还要执意而为呢?曹髦要除掉司马昭应该秘密筹划与实施,知道的人越少越好,行动越突然越好,为什么要如此高调地告诉司马昭的“眼线”王沈、王业,还有与司马家族“合作”的皇太后,并且“鼓噪而出”,广而告之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司马昭背上弑君的骂名,并让天下人共知,把司马氏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同时,迟滞司马昭篡魏的步伐,为奄奄一息的曹魏续命。</p><p class="ql-block">实践证明,曹髦“成功”了。当年曹魏篡汉虽与司马篡魏性质相同,但曹氏父子始终没有跨过公然弑君这条“红线”。弑君事件发生后,司马昭承受的道义与舆论压力可想而知。为此,不得不暂时搁置称帝的计划,在几乎只有钟会一人支持的条件下,贸然发起伐蜀之战,以转移朝廷内外的视线。最后,凭着灭蜀的意外成功,才敢斗胆废掉曹髦的“接班人”曹奂,登上晋帝之位。</p><p class="ql-block">《孙子兵法.计篇》曰:“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孙子把“道“列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首要因素。曹髦以“殉道”这样极端的方式对司马氏“伐道”,诱使司马家族开了光天化日之下弑杀皇帝的先例,让司马家族及晋廷始终陷入“失道”的“人设”之中,也为曹氏一族挽回了几分尊严。西晋的短命、东晋皇权的羸弱,以至后来司马氏遭遇的灭族之灾,都难说与曹髦的这次毅然“伐道”不无关系。</p><p class="ql-block">从这种意义上来看,曹髦不仅是一个值得世人敬重的勇者,更是一个让世人刮目相看的智者。</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老路名片:</i></p><p class="ql-block"><i>路秀儒,军封大校,人封作家,自封学人,时封兵学专家。曾任原济南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某基地司令员、军区司令部某部部长,现为山东孙子研究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孙子研究》杂志主编、孙子兵法大讲堂讲师团团长,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烟台大学客座教授。先后出版著作17部,多部获全国性和山东省奖项。</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为文追求:独辟视角,原创深耕!</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