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里的赵家峪——胥幸福 /图 郑丽/文

紫气东来

<p class="ql-block">一.研学赵家峪</p><p class="ql-block"> 赵家峪属于山东济南高庄街道办事处,因为偏僻闭塞,山村通路晚,经济发展缓慢,使得很多老房子因此得以保存。长期以来,村民们过着山里觅果、土里刨食的生活。直到改革开放,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赵家峪才见识到了外面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是的,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而这世界的精彩愈加映照出了赵家峪的黯淡。还好,这世界总有人有独特的眼光,能让一个村庄在破败里开出花来,如今的赵家峪已经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村。</p><p class="ql-block"> 它的特色就是石头屋。就地取材,垒石而建,全石构筑。保存完好的老房子成了现代人偏爱的古迹。古村也成为了著名的旅游区,并有有情怀的企业家出资在此建了民宿,解决了游客的吃住问题。于是,一群画家在丰收的季节里来到这里研学,历时八天。</p><p class="ql-block"> 此时赵家峪一改往日那绿树浓荫的模样,披上了秋天赤橙黄绿的霓裳。在画家们的晕染下,赵家峪呈现出了她最美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在赵家峪,这些画家有画油画的,有画中国画的,而胥老师的作品是用中性笔画成的素描。他绘画的纸板,还是别人装裱国画时裁下的下脚料,而他完成的17幅素描写生,却真实的表现了一位画家眼中的赵家峪。</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 我们就从胥老师的素描画里来感受一下赵家峪的风光吧!</p> <p class="ql-block">  《俯瞰赵家峪》这幅画是胥老师在村东的山坡上往西看的视角来俯瞰赵家峪,画出了赵家峪的全貌。</p><p class="ql-block"> “峪”为山中之谷,赵家峪就建在群山之间,从最初的几户人家发展为现在的石屋簇集的村庄,得益于这里的山,这里的水。如果不是素描质朴的特性,今日的赵家峪应该是秋阳里最多彩、最温暖、最绚丽的村庄了,也是有史以来最成熟、最美丽、最浪漫的村庄。</p><p class="ql-block"> 胥老师画这幅画用了一上午三个半小时,连带着的水都没有来得及喝上一口。当画完后回到民宿,那个笑脸盈盈的服务员就说,“胥老师啊,让我看看你今天画的画吧!”胥老师说:“我把你们的村庄给拿走了。” 这个服务员拿过胥老师的硬板画,仔细的端详,“哎呀,你们画家可真了不起,一个村庄就被你画在了这么小的板板上了,我找找我的家在哪里? 然后她惊喜的指着一处房子说,“你看,这就是我家,你看我家的大门,这是我家的窗户,一模一样的,院子里的那棵枣树你也画上了呢。” 胥老师说,:“我到你们村子里来呀,见啥拿啥,今天索性就把你们的整个村庄也拿走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还有另外一幅,也是大视角的表现了村庄的远景——《赵家峪远眺》,只是稍稍移动了一下座位,改为往西北方向远眺,结果景象就大不相同了。</p> <p class="ql-block">  山里人嘛,盖房子多用石头,用石头做地基,用石头垒墙,用石头做柱,用石头垒台阶。胥老师见过的石头房子多了,但还是第一次在赵家峪看见有人以石板代替瓦来盖的房顶,一块石头压着一块石头,一块石板压着一块石板,石头就成了瓦。</p><p class="ql-block"> 于是他与村民聊天,问他们,为什么你们村的房顶不用瓦呢?村民很实在,就告诉胥老师,因为当时穷,买不起瓦,山上有的是石头,爷爷带着爸爸,爸爸牵着儿子,子子孙孙的去打石头,一点一点的开采,一车一车的推下来,像鸟儿筑巢一般,慢慢的才把这房子垒了起来,没想到到了现在,这反而成了赵家峪旅游的一个特色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是啊,当年,村民们因地形而建房,以地势而造屋,才有了这参差错落、逶迤连绵的村庄,这石屋、石磨、石桌、石碾组成的村庄,也与这山上的石头一般,永远的长在了这片土地上。</p><p class="ql-block"> 在《赵家大院》这幅画的上方,胥老师有一篇题文:</p><p class="ql-block"> “赵家峪是一个值得观赏、引人入胜的石头村落。此村东西南,三面环山,四域环绕,一条河沟从村中蜿蜒经过,沟两旁石头垒砌的房屋错落有致,弯曲的青石板街道别具一格,是一座历经几百年沧桑依旧保存完好,具有传统建筑风貌的古村落。”</p><p class="ql-block"> 气宇轩杨的赵家大院,配上胥老师龙飞凤舞的书法题跋,真是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  相比《赵家大院》,这家就是小门小户了。</p><p class="ql-block"> 大门亦不大,推开木板门很难容许两个人并行而入,必得两人一前一后方可。大门的门头也只有一个“一肩挑”的石头顶,门两边石墙上方均用石瓦石板错落的搭出镂空的花样。偏房亦是低矮的厢房,房顶的石板、石瓦掩映在浓密的树叶里。正房北屋也比较矮小,庭院也比较逼仄,但是有一棵老柿子树却倔强的在向天空里不断的伸展,树枝上还挑着数不清的小灯笼,和这家门口挂着两个灯笼相映成趣,莫不是这小门小户里的人家是刚刚办过喜事吧?</p><p class="ql-block"> 与赵家大院相比,这家庭院明显的显得比较矮小,于是胥老师题之为“小门小户”,也自有它的情调。在这个家里也有子子孙孙的笑声,也有勤劳汗水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赵家峪的河水是村里的美景之一。 村中一条有石岩和石桥佑护的小河构成赵家峪村的中心,河边宽阔的石板路上,一棵古槐张开怀抱,抚慰着每一位来者;树冠如盖、树叶遮天,护佑着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位村民;如龙的虬枝诉说着赵家峪的沧桑历史……</p><p class="ql-block"> 每个古村庄好像总有几棵古树,记录着古村的年轮,象征着古村的根脉,给予着人们生存的希望。这棵古树有的地方裸露出光滑的腹肌,主干内竞能容纳数人,虽驼背弯腰,羽化成仙,但在粗壮的树干之上,吐故纳新的一枝枝青翠依旧蓬勃旺盛,昭示着古村庄无限的希望。 可以想见,午后纳凉,农闲歇脚,节日聚首,小河石沿上那是最好的去处了。</p><p class="ql-block"> 一般村庄必有河流,而山村的河流别有风味。沿山体岩石蜿蜒而下,自择地势,自觅河床,依地形顾自成溪,流过岩石,流过细沙,流过水草,流过田园和小桥,最好是不经人工雕饰为好。</p> <p class="ql-block">  这个饭庄的门为石拱门,嗯,也可以叫彩虹门。石板的庭院,石板的台阶,石头的房子,与这里的老石头房子相呼应。当然在庭院四周,石拱门旁,要精心的栽培上绿植以做融合,自然天成,宛自天开。</p><p class="ql-block"> 胥老师选取了大门这个窗口,透过它看见里面的庭院与饭庄。饭庄本来写的是“餐厅”,胥老师就把它改为“雅居”,使它飘香的饭菜里也融进了艺术的风味儿。</p> <p class="ql-block">  前面已经看了几个石门,还有青石的拱门,胥老师还专门画了一幅农家大门的图画,如今的农家大门很豪华,可以开进小轿车,而这幅小门小户的大门却是村庄里兀立百年的一肩挑。</p><p class="ql-block"> 一个梯形的门框,扣上门顶即可,但是门顶也不是随随便便的搭上几块石头,而是用的中国建筑特色里面的硬山顶。好简单的门!在这里好像只要有石头,每个人就可以随手便能垒就这样一座大门似的。</p><p class="ql-block"> 门边总要有一棵树相陪的,大多是枣树、核桃树,亦或是柿子树,或者是桃树,是大门不可缺少的审美元素。石头门与满树挂满的柿子抑或红枣相得益彰,这才是农家丰收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你看这幅画,一眼普通的石井在赵家峪就成了一道风景。</p><p class="ql-block"> 赵家峪地处山势低洼之地,井水水质当然特别好。村里一共两口井,一口大井,一口小井。有家公司资助了一套净化设备,使得大井里的水得以净化,刷卡取水,解决了村民高标准的吃水问题。</p><p class="ql-block"> 沿着平整的石板路向上走,然后拐弯儿走上一个有着木篱笆的石阶,那一口大井的井口已被四列由石磨堆砌成的四根柱子托起的草亭罩住。周都有石墙围成,井沿上还种上了绿色的植物。水源地的老屋上面是六颗木柱围成的一个草亭。一口井,上有一亭,亭上覆以茅草,一层一层的茅草,如同戴了一顶草帽,又如同一位老人在此打坐。</p><p class="ql-block"> 一口水井打造得如此素朴风雅,又如此具有诗情画意,真是不多见呀。在赵家峪村,泉水为源,井水甘甜,滋润了赵家峪的山石树木,滋养了这里一辈辈人。</p> <p class="ql-block">  赵家峪有户人家在门外墙边竟然种了五六棵香蕉树,这可是新鲜耳目的事。你想,哪个北方小村子里有种香蕉树的?这南方的香蕉为何种在了北方的山沟里,而且还长得如此兴旺舒展?这里边肯定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吧?</p> <p class="ql-block">  胥老师在这家人家门外端坐了好久,画下了两幅画。这期间,男主人出来,热情地邀请“老师来家里喝茶呀!”,女主人又出来邀请更加的热情:“老师啊,下了热茶了,来家里喝茶啊!”可胥老师沉浸在对香蕉树的叶形叶色叶脉的观察上,细细地看,精心地画,哪有时间去喝茶!所以,我们也无从得知南国的香蕉是如何在北国的寒风里过冬的啦。</p> <p class="ql-block">  赵家峪村口有一座山门,是木门,也是我所见过的最简单的山门了吧。完全就是“门”这个汉字的体现。两竖一横,连这个点儿都没有。这个点儿可以说有三个点儿吧,两竖,像两个小门楼似的,用木头搭建而成做立柱;一横,犹如一个扁担架在空中,中间有三块小木板,上书“长情谷”。</p><p class="ql-block"> 我们去过很多的名山大川,也见过很多的山门,这个山门,真的是朴素到家了。从胥老师的素描画上来看赵家峪,我感觉它成为旅游村的原因就是它的古老、素朴和持重,因此配这么个极简约的山门,正好与它的整体风格一致。 像泰山,就必须要配与之相称的岿然巍峨的一天门、中天门和南天门才合适啊!</p><p class="ql-block"> 在赵家峪村,石为骨,树为魂,佑护着古村的灵脉。</p> <p class="ql-block">二.最美的风景在哪里?</p><p class="ql-block"> 赵家峪的秋天里,来了一群写生的画家。赵家峪村就像忽然间回到了春天,抑或就像是在过新年,总之,赵家峪的村民们忽然有了一种异样的感觉,自从画家们来了之后啊,感觉空气润了,阳光暖了,树叶靓了,连整个村子也明媚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我们住的石头房怎么在你们眼里就成了艺术?我们码的石头墙怎么在你们眼里就成了图画?我们日日走过的石板街,怎么在你们眼里就成了诗行?赵家峪的人从一个个画家画的油画里、水彩画里、山水画里,去看自己家的庭院,石房小桥,古槐村居,怎么看怎么新鲜。突然发现,自己住惯了的老屋,在绿树掩映之下,怎么就那么好看呢?</p><p class="ql-block"> 是啊,熟悉的地方不是没有风景,缺的是不能从新的角度去审视熟悉的环境罢了。像那位饭店里的女服务员,当她看胥老师画的《古村魅影》时,可能她是第一次从天空的角度去看自己完整的村庄吧!她看到了自己的村庄,安然的躺在绿色的山谷中间;她看到了整个村子的房屋错落有致的排列出那么美的图画;她看到自己家的房子,庭院深深,如小家碧玉似的,那么有魅力啊!那对种香蕉树的夫妻看到一位画家对他家的香蕉树如此痴迷,一看就是半天,一画就是半晌,连茶也顾不得喝,就很惊奇。当听到胥老师说,“你们家种的不是香蕉,而是西双版纳的风景;你们家种的不是香蕉,而是如梦如幻诗歌;你们家种的不是香蕉,而是多子多孙的象征。”他们听了就很惬意、很自豪。“你看,这里还有诗为证:‘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原来<span style="font-size:18px;">郑板桥不仅喜欢兰竹,同时也非常的喜爱蕉科啊!芭蕉和香蕉不就是兄弟俩吗?</span>怪不得这香蕉树在戏文里总是栽种在才子佳人的房前屋后呢。自此,在这对夫妻的眼光里,这香蕉树可不仅仅是一株绿色的植物了。</p><p class="ql-block"> 是啊,熟悉的地方不是没有风景,而是不能更深刻更细腻的去靠近它,感知它。</p><p class="ql-block"> 此刻的赵家峪村民们有了新的感受,当他们早起打水的时候,便看见画家们在对着他们的水井描描画画;当他们到菜园摘菜时,便看见画家们支着画架在细细的看,痴痴地画;当他们到山上落果的时候,便看见画家们在一个地方一站就是一个上午或者是一个下午;当他们到溪边洗手的时候,看见写生的学生们在溪边戏水,说话是那么动听;经过一个房间窗户的时候,窗户里的画家对着画板讨论得正浓,那笑声怎么听也不是山风里惯常听到的笑声。</p><p class="ql-block"> 这几天赵家峪人看赵家峪的眼光也忽然觉得不同,山朗润起来了,水欢笑起来了,树们都穿上了赴宴的长裙盛装,自己连走路都变得轻快起来了,连嚼的馍也比平日里更加的香甜。</p><p class="ql-block"> 赵家峪,成了一个艺术的村庄!这些画家把赵家峪定格在图画里,书写在宣纸上,他们愉快地在这里度过了八天。每一个房间,每一条小路都充满了美好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当他们走后,赵家峪还会人来人往,房屋依旧游人不同,但绘画,作为一种铭记,作为一种镌刻,升华出的每一笔墨色里,都有赵家峪岁月的呼吸,每一根线条都在诉说着赵家峪的历史。对赵家峪的村民来讲,原来自己最熟悉的地方竟然是别人的诗和远方,对来赵家峪采风的画家来讲,最美的风景在心里,你走到哪里,风景便跟到哪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