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藏龙涧,一路山水万程,在期待中相逢

持文

<div>跟随博山驴行天下旅游拓展行走济南龙洞风景区。</div> 龙洞风景区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与济南市市中区交界处。相传,唐尧时,有孽龙于此兴风作浪,造成水患,大禹治水,前来捉拿,孽龙钻山逃遁,至今留下深洞。故此山又称禹登山。这里有丰富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div> 龙洞风景区由龙洞、龙井泉、藏龙涧等景点组成,规划有佛峪、白云山、狸猫山和转山几个景区,景区整体地貌为低山区,系泰山山脉,部分具有北方少有的喀斯特地貌特征,地质结构以石灰岩为主。景区内大小山岭无数,地形变化较多,景观价值较高,泉水较多,有金沙泉、白龙泉等12处,无名泉10余处。<br></div> 远眺济南历城区,高楼林立,高速路像一条条飘带,环形穿越在鳞次栉比的高楼间。 虽已是初冬,由于近期天气温暖,黄栌红叶依然在风中摇曳。抓住了秋天的小尾巴,镜头记录下的美好。 行走户外,要的就是开心,要的就是无拘无束的洒脱。晚秋不晚,浅冬不迟,心向往之,行必能至,好好生活,放平心态,处处皆有欢喜。 一路辛苦! 穿越在柏树林中,阵阵的松香味沁人心脾。借一点冬日干净的阳光,一路山水万程,让自己怦然心动。 林间的桑树叶,在林间的隙光中独自摇曳。每一片飘然而落的叶子都有一段故事,在故事的最后终是一场告别。在回归大地的那一刻,再多的眷恋也都将释然。 <div>人们说:</div>摄影是写给时光的情书…………<div>真的吗?<div>那我已经写了上亿封情书了。</div></div> 叶的离开,是因为风的追求,还是树的不挽留。<div>因为,来来去去,就是生命,分分合合,就是人生。</div> 用脚步去丈量世界,用眼睛去记录风景。 粉黛草开花时,绿叶为底,粉紫色花穗如发丝从基部长出,成片种植可呈现出粉色云雾海洋的壮观景色。初冬的粉黛草已经失去了它的风韵。 路途中总会有美丽的瞬间值得摁下快门。不知道谁家的美丽小公主 路途中的小憩,是为了后面更好地攀登跋涉。走在队伍的后面,喜欢用镜头疯狂收集每一个快乐的瞬间。 天梯,行走天梯,并未觉得有多么的危险,如果没有人的话,徒步行走,会不会更有感觉。 玩摄影10多年,其实,再大的光圈也虛化不了现实的无奈,再小的光圈也清晰不了人生的百态,多拿相机出去走走!我们可以把时间浪费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但是,不要把自己困在讨厌的生活方式里。 为什么用小树枝撑着山?古老风俗流传千年,许多年轻人不清楚:<div> 其实这些石头缝隙里最初放得并不是普通的木棍,而是祈福用的香燃尽留下的小棍。因为古人上山的时候,见到大山的巍峨,由此产生敬畏之心。在大山面前,深深地感到自己的渺小,于是想象着如果能够借助大山的力量,那么一定会收获满满,此次行程也会平安归来。所以在每次进山前,他们都会先焚香,向山神祈祷,求山神保佑满载而归。祈祷后,他们为了点燃的香不被风吹灭,就把它们插在石头缝隙里。久而久之,就在石头缝里留下了很多小木棍,看起来就像在支撑大山一样。<br></div><div> 后来社会在发展,人类的智慧也在不断地进化,人们进山不再焚香,但是他们还是想寻求大山的护佑,于是便拿起身边的木棍插在石头缝隙里。这一习惯沿用至今,才有了用小木棍支撑大山的现象。其实在民间还有个说法,那就是在山上选择一处比较大的石头缝隙,放上小木棍支撑,能够治疗腰腿疼痛。这也是古人流传下来的,因为在古代医疗还不发达,类似于腰腿疼痛的小毛病,大夫解决不了的,人们就会向大自然祈求,希望能够得到神的护佑。<br> <br></div> 虽然现在医学发达了,我们已经不再靠祈福来治病了,但是我们登山的时候还是会发现人们依然热衷于用小木棍支撑大山,这是为什么呢?<div> 这是因为很多热爱登山的驴友们在登山过程中,为了给自己加油打气,每当遇到大一点的石头缝隙,就用小木棍支撑一下,这样不仅能给自己鼓劲,还为这段旅途增加了乐趣。<div> 自己每次户外,依然会在石缝间撑起一根小木头,就是一个期待。或许余生不会再去。但有个记忆:曾经在户外的路上,也曾撑起一座山。</div></div> 藏龙涧是龙洞风景区的“景眼”,这一带深涧蜿蜒,形成一道峡谷,两侧峭壁凌空,如斧劈刀削,有一处天险屏障,被称为“锦屏春晓”,是济南八景之一。藏龙涧两侧是直立陡峭的悬崖峭壁,是济南市区里特有喀斯特地貌。在“一线天”景观处,两侧悬崖如刀劈,壁立千仞。 济南八大景之一的锦屏春晓:<div>这个景点要在鹫栖岩才能拍到。秋日,龙洞山景区内,山峦叠嶂,层林尽染,仿佛是大自然最绚烂的调色盘。明代文人刘敕,曾描绘,丹碧点缀,晓霞掩映,绚若锦屏。 这里四周群山环抱,层峦叠嶂,危峰壁立。尤其春日的龙洞岩壁之上,繁花艳艳,芳草离离。</div> 美好的人间值得欣赏,如画的风景值得体验,千变万化的人生有百万种可能。行走在龙洞寺外边的路上。 报恩塔位于藏龙涧南侧西北方的危崖之上,为唐式石塔,始建于宋代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整体风格宝相端庄,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塔身为7级,高12米,超过九百年历史。<div> 相传住寺和尚宗义,搭救了赶考途中遇难的秀才,秀才金榜题名,赶来答谢恩人。但宗义和尚已经圆寂。秀才造塔,安葬宗义舍利子,藉此表明和尚的美德。<br></div> 行走户外,喜欢用镜头去记录。其实照片的本身意义不大,有意义的是拍这些照片,给自己带来的沉淀和素养,10多年的户外坚持住用镜头去记录,多年以后,也许它将会给自己更大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