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国教育学会举办的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二十次学术年会和第六届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暨第二届海淀基础教育学术会议于11月9日至11月10日在北京召开。</p><p class="ql-block">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要求,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新教材的落地实施,深度交流、分享、推广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的成果和优秀经验,敖汉旗教育局教师工作股组织36名校长、副校长、教研主任和教研组长参加了此次会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朱之文,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黄小华,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杨银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委教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李奕,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罗滨,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如平,海淀区委书记张革,海淀区副区长武凯,海淀区委教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杜荣贞及海淀区教育两委主要领导出席了大会开幕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报告赋能:高位引领,深入贯彻国家教育精神</b></p> <p class="ql-block"> 本次大会历时一天半,围绕“铸魂·强师: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建设”主题,开展培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大会第一部分是专家高位引领,通过报告深入浅出地带领参会者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教育强国背景下的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人是国之大者、新时代教师教育实践者的模样、海淀区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创新和以教育家精神引领的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b>论坛启智:深度研讨,积极交流典型实践经验</b></p> <p class="ql-block"> 大会第二部分是专家深度研讨,开展局长、校长、教师论坛。</p><p class="ql-block"> 局长论坛围绕“区域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实践”和“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创新实践”进行经验交流。</p><p class="ql-block"> 校长论坛围绕“初中学校高质量育人创新实践”和“五育融合视域下的课程教学改革”,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的学校实践”、“校家社协同育人创新实践”进行经验交流。这些论坛中既有经验分享也有研讨碰撞,气氛非常热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教师论坛从“好老师:就在我身边”“大思政课:课程教学与教研创新”“科学教师:指导学生做中学”“人工智能:为教学增智”“跨学科实践:教学设计与实施”“校本教研:顶层设计与教研组行动”几个方面进行经验交流。各位专家分享了自己基于实践的自下而上生发出来的经验,研讨有深度,占位高,便于借鉴学习落地本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闭幕式上,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北京海淀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罗滨高度总结本次大会并提出下一步工作思路,要持续发挥学术引领作用,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的深入研究与实践,学习推广海淀区基础教育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的优秀经验,搭建交流、分享、推广的学术平台,开展全面、多维、深入的交流互动,集思广益、共商共研。对教育强国背景下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基础教育学校综合改革,赋能高质量育人形成深刻理解和广泛共识。同时,罗滨校长还提出新思考:</p><p class="ql-block"> 行政、学校、教研、教师如何相互作用促进提升新时代教师素养?她指出,一是行政高位统筹,构建高质量教师队伍发展新格局,创新驱动,为好教师的成长提供路径、平台和机制保障,打造教师队伍的“领头雁”、课堂改革的“主攻手”、可持续发展的“生力军”;深化管理制度改革,抓住党建和提质两个核心,注重典型和先进的激励引导,数字赋能推动教育数字化。二是学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用教育家精神铸魂育人,讲好“师德师风”故事;建立教师职业发展的多通道,搭建校内外教师交流展示的多平台,组织实施多种形式的校本教研;优化教师管理制度,强化课程建设,为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与创新实践提供支持和保障;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和多元化的激励机制,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三是教研,要主动回应新时代新要求,看得见、看得懂、抓得准、能规划、能组织、能行动。教研服务再思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洞察服务对象专业需求,创新教研服务供给;教研行动应创新,以教研转型行动赋能课程改革高水平落地实施,从教研定位、教研目标、教研内容和教研方式四个方面推动教研转型;教研机制需创新,强化省、地市、区县,学校四级教研工作体系,发挥专业领导与指导、合作研究与探索,协同联动与推进的功能,重点领域攻坚、项目为载体推动;教研能力是保障,先“研”后“导”,打铁还需自身硬,先“生”后“师”,以终为始,先“合”后“分”。从单兵作战到战区作战。四是教师要看见优秀、研究优秀、把自己放进优秀、研究自己的教学、改进自己的教学。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及时关注和学习教育改革政策,深入研读理解新课标,不断更新知识体系,适应教育的发展需求;不断教学创新,教学设计要指向核心素养,深挖学科课程在学生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合作与交流能力,自主发展能力、信息素养等方面的独特育人价值,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信息技术赋能教学等,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各种专业发展活动,如培训、教科研活动、研讨会等,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将研究成果应用教学实践改进;主动与同行进行交流和合作,与教研组深度协同,通过团队合作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不断反思改进,定期进行自我反思,评估教学效果,找出不足并加以改进。</p> <p class="ql-block"> <b>学思并济:深耕蓄能,奋力走向本土教学实践</b></p> <p class="ql-block"> 不同的专家,同样的精彩。每一场报告,都是精神盛宴;每一个论坛,都是头脑风暴;本次会议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发和思考,感动多多,收获满满。参会教师们在思想、意识、理念、方法等方面有很实际的收获,生命与使命同行,教师们纷纷表示定将所学化为行动,秉持初心,用热情点燃教育的火焰,用专业铸就学生的未来!</p><p class="ql-block"> 如何将这些国家教育精神、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宝贵的经验在我们本土教育教学中落地生根呢?如何转化为我们日常的教学行为和方式,提高课堂效率,提升专业素养,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呢?</p><p class="ql-block"> 正如佐藤学所说的那样,教师做教学研究要有三只眼睛:飞鸟之眼、、蜻蜓之眼、蚂蚁之眼。这三种眼睛代表了教师专业研究的三种方向:宏观、中观和微观。 飞鸟之眼代表了宏观,用一个词来形容飞鸟之眼,那就是高位认知,深入研究国家教育政策,学习全国教育精神,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准确定位我们在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新时代老师要有宽广的格局,开阔的视野,像飞鸟一样俯瞰自己的教育理想,并有自己的思考和独立判断。蜻蜓之眼代表了中观,用一个词形容,就是专业。聚焦高质量育人,基于基础教育的基础性、目标性和成长性,教师要把工作落细、落小和落实,五育融合整体联动,整合各学段表现,进行多维识别,注重中小衔接的连贯教学,强化数智赋能,注重学科实践与育人目标高度一致,教师要有专业精神,贴地飞行,涵养气质。蚂蚁之眼代表了微观,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研究,研究课标、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课堂……处理好课标—教材—课堂三者间的转化,以一种恰当的学习方式嵌入课程教学之中,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教师要心中有爱,眼中有人,多给学生一些留白和等待,让树成树,让花成花,尊重生命成长,让学生学会体验生命,让学生树立为美好人生而学习的愿景。</p><p class="ql-block"> 教无止境,学无止境,教研我们一直在路上......</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