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苑岁月

闪闪的红星

<p class="ql-block">1997年9月,带着些许不甘,我踏上了北上的班车,予父母而言,榆林高专中文系的名号足以让他们在众人面前扬眉吐气,所以尽管这不是我的选择,我也只能接受这命运的安排。拿着“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录取通知书”踏入学校的大门,彼时的榆林高专甚不如绥德中学的大门,右侧门柱上一块木牌子上写着潦草的校名,坎坷不平的土路上穿行着下课的学生,左右侧是两排驳壳窑,操场上歪扭的竖着几个篮球架,不少人在挥洒青春的汗水,也许这也是能让他们感到快乐的地方,喇叭里播放着欢快的音乐,宣示着对新生的热情。院子里有学校安排的新生接待,都是上一级的学长,在中文系的花名册上找到我的名字后,一位男学长蹬着一辆三轮就把我送到了西区的男生宿舍,也是三排的两层驳壳窑,九七级就在最里的一排,而我们宿舍又在最尽头的一间。从那时开始,我的大学生涯正式开启!</p> <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的榆林高专,还处于艰难的起步阶段,班上以榆林和延安两地的学生为主,兼招咸阳、渭南等市,但是也是凤毛麟角,舍友老大余涛,一口浓郁的关中腔,初遇他与小苟同学相谈甚欢,我都诧异哪里来外省人,后来老大受陕北语言的熏陶,渐渐融入我们无法自拔,可惜现在难得一遇!</p> <p class="ql-block">此时的榆林,还是处在黄沙肆虐的阶段,每次刮风,从教学楼回到宿舍,你都能满载而归,榆林高专称沙漠大学可以说是实至名归。无数次狂风过后,让我们真正体会到“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哲理。虽然自然条件恶劣,但是在教室里,我们聆听了贺智利老师讲述徐志摩浪漫主义色彩,闫雪梅老师文学理论的实用性,马世平老师关于现代汉语的精髓,身份的转变,意味着我们所要接受的知识也进入了新的阶段。</p> <p class="ql-block">8个人一间的学生宿舍,将我和来自咸阳,延安,榆阳,横山,清涧,靖边的同学变为宿友。床分上下铺,我睡下铺,那时的学校管理相对宽松,每次能早起跑操的都是主打随心所欲,故我们宿舍让王建全老师题字“卧龙堂”。值日生要负责给大家打好洗脸热水,那时因为离学校食堂较远,所以基本上没有养成吃早点的习惯,只是有两个学校的临时工,已经忘记了名字,早上大包小包的提着吃的,有菜夹馍,肉夹馍,鸡蛋等转宿舍叫卖。早晚都会来一遍,可以记账放假时付款。学校对师范生还有伙食补助,每次都发一定的饭票,可惜我们都没用过,直接给小灶老板付账,那个时候每个人基本上都是固定两个食堂吃饭,所以吃完了或者自己或者老板给自己账页上记上,四号老板侯师是我们老乡,前几年的时候因为工作原因到榆林学院做宣传的时候有幸遇到,一直在学校承包档口,现在已经是老板,生活相当安逸。他还清楚记得我们宿舍的几个舍友,也不枉我们吃了他三年的饭!和其他宿舍想比,我们宿舍酒文化较浓,每次有人过生日,大家都会众筹庆祝一下,酒自然不可少的,喝过长脖西凤,靖边土炼油等,冬天还有在宿舍抱着火炉子喝啤酒的经历,多少次喝的吐到楼道里已经记不清楚了,宿舍的弟兄们的酒量也许就是从那时的推杯换盏练习而来,可惜现在难得一遇了!上学的日子最安逸,难过的日子是放假,平日上课也无需完成作业,所以每个人都从高考中解脱出来了,但是每到放假考试前,每次宿舍都是灯火通明,“灯火”是蜡烛的光,因为宿舍夜间是实行灯火管控的,后来快到毕业的时候,经过我们的“斗争”,终于实现了灯火“自由”。大家开始讨论考试的内容,努力回忆老师的重点,对于成绩而言,真正做到了六十分万岁的境界。在校期间,中九七文有几位学校播音员,体有足球篮球运动员,硬生生的从理科生嘴里拿下了第二届高专杯足球冠军奖杯!多少弥补了第一届亚军的遗憾。对足球的热爱,让系里特许我们在教室观看了98年的世界杯,巅峰期的罗纳尔多确实值得我们熬夜看比赛!</p> <p class="ql-block">拥有一张校园内的照片,是每个同学的心愿。来自延安的吴同学相约我们在校园里留下了些许黑白风格的照片,尽管背景荒凉总算留有校园内的倩影。生活在21世纪今天的大学生,一部手机可以神舟行,绝对想象不出我们当年的窘迫。</p> <p class="ql-block">美好时光,总是匆匆而过。不经意间,我们已经走过了二十四个年头,在那艰苦的环境里,同学们接受了老师传授的知识,更多地见识了精彩的外部世界,带着结实的翅膀,劳燕纷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或是桃李满天下,或是服务人民,虽然职责不同,但是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书写着高专人无悔的青春!虽然青春已逝,但是属于每个人的榆苑岁月将永远会被铭记。</p>